收藏 分享(赏)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9796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测评(B)(满分:120 分 时间:120 分钟)阅读题(4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 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 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

2、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 颂 ”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 “圣诗”与“ 俗诗”,而“雅” 则介乎二者之间。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属于不同的思维和

3、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 ,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4、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 与“俗”的区别。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有改动)1 下列对“圣诗 ”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分出的诗歌

5、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解析:A 项,“清楚地区分出” 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 “似可区分出”。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

6、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 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 与“俗”的区别。解析:C 项,“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 ,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 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解析:D

8、项,诗经中只有“颂” 的内容可以算作圣诗。答案:D二、古代诗歌鉴赏(12 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45 题。采桑子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4 “野岸无人舟自横 ”出自韦应物 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词人将“ 渡”改为“岸”,好不好,为什么?(6 分)解析:改得好不好,要看是否更好地为词人表情达意服务 ,要结合两个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答案:词人改“渡” 为“岸”,说明“舟自横” 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 ,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 的幽静沉寂。5.从景与情的关

9、系角度赏析上片。(6 分)解析:此词描绘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 ,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答案:上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残霞夕照” 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词人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 已“残”,可见已没有 “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词人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情却寓于景中了。三、文言文阅读(19 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9 题。长孙俭,河南洛

10、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于厅事前 ,肉袒自罚,舍璨不问。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

11、。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太祖谓俭曰 :“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

12、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建德四年,诏曰:“ 昔叔敖萧何皆忠贤之臣,以古方今,无惭曩 哲。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子隆。(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注:曩( nng):先前。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平,以俭元谋 元:开始B.以古方今 ,无惭曩哲 方:比较C.和乃举州归附 举:发动D.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愆:过错解析:C 项,举:全部。答案:C7.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的一组是( )(3 分)吏民表请为俭构清

13、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 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 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 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A. B. C. D.解析:是侧面表现;是其举措的效果和作用,属于侧面描写;是太祖皇帝对长孙俭的评价,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长孙俭年少时就品行端正,行为庄严谨慎,平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从不与人胡乱结交。孝昌年间,他担任员外散骑侍郎。B.百姓状告长孙俭的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他立即召集部属并且宣布罪不在泉璨,而源于自己的

14、失职,并且肉袒自罚,来警戒众人。C.长孙俭曾和众位大臣侍坐于太祖皇帝,太祖对长孙俭的进退举止十分满意,但是认为他的名字不好,所以赐他名为“俭”, 来彰显他的高雅情操。D.长孙俭后来因病回京,不久病逝。在他的遗书中请求皇帝同意自己葬于太祖皇帝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第归还给朝廷。解析:C 项,太祖皇帝确实建议长孙俭改名“俭”字,但并没有认为他的名字不好,而是希望名与实相符合,来彰显他的德行。答案:C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2)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答案:(1)

15、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2)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懈怠的神情。参考译文:长孙俭,河南洛阳人。原名叫庆明。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 ,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即使在内室,(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生性谨慎不胡乱与人结交,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孝昌年间,他被从家中征召出来,担任了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跟随尔朱天光攻占陇西。贺拔岳被杀害,太祖皇帝亲赴平凉,凡是与制定谋

16、划国家大事有关的事情,长孙俭都参与其间。当时西夏州还未归属朝廷。而东魏派遣(任命)许和为刺史,长孙俭用诚信和大义招纳他,许和于是率部归顺朝廷。朝廷就让长孙俭担任西夏州的刺史,统一管理三夏州的事务。当时,荆州、襄阳刚刚归附朝廷,太祖表彰长孙俭的功劳,对他赞许有加,认为应该将东南重任交付于他,授予他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的官职。长孙俭部属郑县县令泉璨被老百姓所告,经过调查审问,证实泉璨确实有罪。长孙俭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属对他们说:“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刺史教导的不够明确,是我的过错,并非是泉璨的错误。”于是就在厅堂前,肉袒谢罪,来惩罚自己,放过了泉璨,不去追问他的罪责。于是他管辖的地区整饬有法度

17、,没有人违法乱纪。魏文帝亲下诏书慰问他。荆州蛮夷之地,那里旧有的风俗,晚辈不尊敬长辈。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碑刻颂功德,朝廷商议之后,答应了这个请求。在荆州任职七年。曾经与众王公大臣在太祖面前侍坐谈话,等到告退的时候,太祖对身边的人说:“(长孙俭)这个人举止情趣娴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都严正恭敬,担心有所失误。”后来有一天,太祖对长孙俭说:“ 名字和事迹理应相称,尚书你的志向既然是安于清贫、寒素,那么可以改名叫作俭,来彰显你高雅的节操。”等到梁元帝在江陵继承

18、帝位,对外表现敦厚,与邻国和睦,对内心怀不轨。长孙俭暗地里密报太祖,陈述攻取的谋略。于是朝廷征召长孙俭入朝,详细地询问他的计划和打算,应答从容,太祖皇帝听后,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于是对长孙俭说:“正像你所说的,我夺取江汉太晚了。” 于是命长孙俭返回荆州 ,秘密准备。不久命令柱国、燕公于谨总领军队讨伐江陵。平定之后,因为长孙俭是最早的出谋划策者,于是赏赐他奴婢三百人。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懈怠的神情。他对于公家的事情勤奋认真,都类似这样的情形。天和三年,因为疾病回到了京城。担任夏州总管,死后遗文上表世宗皇帝,请求葬于太

19、祖皇帝的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宅归还朝廷。皇帝下诏都依从了他的请求。追封他为郐公。荆州百姓仪同赵超等七百人,被长孙俭的恩情、德行所感动,进京请求为长孙俭建庙立碑,朝廷下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建德四年,朝廷下诏说:“昔日孙叔敖和萧何都是忠心不二的贤臣,拿古代的人和长孙俭相比,他一点都不输于先哲。而相关部门不识大体,很快拿长孙俭的府第给了别人。现在将它赐还给他的妻子儿女。”子孙后代人丁兴盛。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比起一些严重超标、极度奢华的领导办公室,这位局长的办公室确实不算过分,但既然超标了,就绝不能犯“ 五十步笑百步 ”的错

20、误。B.每天早晨 ,高三年级的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开始晨读。有齐声朗读的,也有自由背诵的,读书声沸反盈天,响成一片。C.这位年轻的节目主持人口才很好,非常幽默,在晚会进行中经常发表一些不经之谈来逗观众开心。D.刚进校队时,李朗 800 米跑成绩最好,但队友王伟训练刻苦 ,成绩超过了李朗,教练感慨地说:“真是青出于蓝啊” 。解析:B 项,“沸反盈天”, 形容喧哗吵闹 ,乱成一团。此处不合语境。C 项,“ 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此处属望文生义。D 项,“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答案:A11.(2014辽宁高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21、分)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 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 的问题。解析:A 项,搭配不当,把“ 持着 ”改为“坚持”;同时,“富有” 与“丰富”

22、重复,可删掉“ 富有”的“ 富”。B 项 ,两面对一面,后面可改为“关系到我省经济能否长远发展 ,关系到全省人民有无福祉,所以我们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C 项,并列不当 ,改为“ 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的家长” 。答案:D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暑托班主要是针对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大多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暑托班教学管理难度很大。 , 。 。 。 , 。 教师们无法参与,公益暑托班的专业程度就大打折扣而面对越来越强烈的民生需求,不少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呼吁所以要办好公益暑托班,仅靠一家单位或部门力量是难以真正做大、做

23、强的目前公办暑托班“ 长” 不大的关键原因是师资匮乏一些承办暑托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场地、经济投入和安全等因素主管部门应对过去制定的规定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整,提高公益暑托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A. B.C. D.解析:必须在一起,是呼吁内容,应放在后面。答案:D13.下面是一位记者对同济大学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的采访记录片段。请你根据朱大可先生的回答,补写出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语言要得体,符合说话人身份。(5 分)记者: 朱大可: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而现在则需要 5 吨卡车来回跑数趟。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但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

24、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在日益衰减。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有数据显示,2008 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相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在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恶毒地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朱大可说话的内容,这段话有两个层次 ,一是说“私有物产”丰富了,二是说严重的“ 精神缺失 ”,所以记者的提问要紧扣 “物质和精神”这个中心。答案:示例(1)朱先生,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您认为人们的心灵是否也相应地获得了满足感呢?(2)朱先生,您认为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现状是怎样的?(3

25、)朱先生,您认为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14.依照下面的示例,以“ 月亮 ”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 ,句式与示例相似。(6 分)示例:月亮是一枚玉,月色是她的温润;月亮是一只柑橘,月色是她的清香。解析:仿写时要以“月亮” 为对象,运用比喻要贴切形象,要与原句式保持一致。答案:示例月亮是一阕诗词,月色是她的余韵;月亮是一位淑女,月色是她含情的回眸。五、写作(60 分)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

26、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也可能被稀释。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写作提示材料有两个关键词,可从“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和 “数码技术的时代 ,照片很多值得珍惜的 点滴”中进行提炼,浓缩为“照片”“记忆”。然后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联想,构思故事,表达与之相关的思想情感。例文:记忆中的那朵栀子花细雨。薄雾。湿湿的青石板上长着几块青苔。窄窄的巷道被黑瓦青砖的小楼夹在中间,雨滴调皮地从屋檐上滴

27、落下来。几只不知名的鸟穿过细密的雨帘,呼朋引伴地不知谈论着什么。在那仿佛没有尽头的小巷深处,走来一位女子,她穿着蓝布碎花衣服,挎着一只竹篮,任凭细雨打湿自己的头发,叫卖着。竹篮里,一朵朵栀子花仿佛一段段白玉,在雨中被洗得分外洁净。这就是我的童年,它像一张老照片,刻在我的记忆中。照片中的夏天总带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幽香,那就是栀子花香。小时候我最喜欢栀子花,姐姐牵着我的小手去买两朵,别在胸前,醉人的花香混合着雨后泥土的芬芳,立刻将我包围,真是要“羽化” 了。买完花后一般是去菜市场,和鲜嫩的水芹打个招呼,再摸摸活蹦乱跳的鲫鱼。没等奶奶买完菜,就看到了邻家的伙伴,两个人立马跑得无影无踪。捉迷藏,打水仗快

28、到中午开饭时才会被某个大婶捉住“ 遣返” 回家。照片总是那么几张,我一遍一遍地翻看,唯恐那美好的瞬间会渐渐淡去。如今,我身处繁华的都市。宽阔的马路让我找不准方向,明亮的车灯晃得我睁不开眼睛,每天都有新的生活在迎接我。快节奏如一张张拍在数码相机里的照片,来不及冲洗,新的画面又充斥其间。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没有回味空间的生活,曾经的栀子花也在记忆中退去。住在令人眩晕的高层,看着底下匆忙的人群,日子飞快地向前跑去。我以为,城市生活就应该这样日复一日地延伸。一天黄昏,我如往常般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股记忆中淡淡的幽香不期而至,震颤着我似乎已麻木的神经。我的脚不受控制地循香走去,噢,是她!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路边,竹篮里正是一排排的栀子花。在灰色的背景里,栀子花白得那么灿烂,那么光彩照人; 在污浊的空气里,栀子花香得那么自然,唤起了我脑海中故乡的味道。刹那间 ,一张泛黄的照片从遥远的时空向我飞来,那快被遗忘的一切都因这张照片而复活。我回想起了当年胸前别着栀子花的陶醉感,我用颤抖的手接过了两朵花儿。晚上,我在花香中入梦,我知道还有一些东西留在我泛黄的相册中,它成为我快节奏生活中的镇静剂,让我在茫茫人海中永远不迷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