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名称 重力势能(7.4) 教材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 2教师 张穗(0818010116) 班级 经管学院 0802 班时间 2011.06 教学媒体 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表述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能使用重力势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势能处理问题时只关注始末状态能量的思想; 学会用能量的变化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通过牛顿定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势能增加,生活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势” ; 感悟高度与势能、权势、地位的关系;教学过程 设计分析教学环节一(引入)先展示给大家一
2、高高在上的自由女神的照片,再展示给大家封建等级制度中权力和位置的关系,启发大家思考能力、本领或是权力和位置高度的关系,进而给出“势” 的概念。从贴近生活的脑经急转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环节二(重力做功)引导大家回忆所学的重力和做功的知识点,通过对学过内容的复习,解决一下重力做功的问题。 温故知新教学环节三分析重力在做功方面的特性,得出重力是保守力,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通过“爬楼梯实验” 加深大家对“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 的理解。探究式教学教学环节四(小结)着重强调重力势能表达式和“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的同时
3、,告诉大家,生活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使自己的“ 势”增加,使人生迈入一个新台阶。重点内容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重力势能的想法。(如从保守力做功角度、从克服做功势能增加角度)注重学生自己理解、认识,不是单纯做题教后反思第 7 章是必修系列的最后一章,学生对重力、能量、做功、守恒等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可以自然地应用学过的知识推导、解题,但对能量以及重力势能这些概念的引入对解决问题的好处还没有充分接受。大多数同学只有在牛顿第二定律难以解题的情况下才想到能量,他们还没有体会到重力势能作为状态量可以不必关心中间过程,只考虑始末状态这一思想在处理很多问题时带来的方
4、便。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比会解题更重要。板书设计重力势能(7.4)重力势能的定义 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数学表达式:E p=mgh 注: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h 1-h0,为高度差 势能越大,潜在的做功本领越强重力做功的特点 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高度差有关 保守力做功(无机械能损耗)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势能增加重力势能的性质 相对性 系统性 保守性时间 2011 年 06 月 新课学案(重力势能 )课题 7.4 重力势能(必修 2 第 59 页至第 61 页)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表述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能使用重力势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能用自己的话说
5、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势能处理问题时只关注始末状态能量的思想; 学会用能量的变化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通过牛顿定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势能增加,生活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势” ; 感悟高度与势能、权势、地位的关系;学习重点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学习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习过程1) 复习引入:如图,几种情况下,物体从 AC ,重力做的功:a) 重力做功的计算方法:_b) 重力做功的特点: 2) 新课内容:a)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上题中,重力做功的效果是什么?b) Ep
6、 = m 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kg)g 重力加速度,单位:米秒 2(ms 2)h 物体的高度,单位:米( m)EP 物体的重力势能,单位:焦(J)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 c) 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的关系WG = Ep1 - Ep2 = - (Ep2- Ep1)结论:重力势能的计算:_ 研究重力势能变化的思路:_d)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例:质量 0.5kg 的小球,从桌面以上 h1=1.2m 的 A 点落到地面的 B 点,桌面高 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 2)重力势能是标量,正负表示 .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 .对一个确定的过程,W G 和E P 与参考面
7、的选择 .3) 例题讲解:1. 如图 529 所示,某物块分别沿三条不同的轨道由离地高 h 的 A 点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轨道 1、2 是光滑的,轨道 3 是粗糙的,则( )A. 沿轨道 1 滑下重力做功多 B. 沿轨道 2 滑下重力做功多C. 沿轨道 3 滑下重力做功多 D. 沿三条轨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样多2. 物体 1 的重力势能 Ep1=3J,物体 2 的重力势能 Ep2=3J,则( )A. Ep1= Ep2 B. Ep1E p2 C. Ep1E p2 D. 无法判断3. 将同一物体分两次举高,每次举高的高度相同,则( )A. 不论选取什么参考平面,两种情况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相同图
8、52931 2 hB. 不论选取什么参考平面,两种情况中,物体最后的重力势能相等C. 不同的参考平面,两种情况中重力做功不等D. 不同的参考平面,两种情况中重力最后的重力势能肯定不等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B.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C. 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D. 重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5.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 50J,则( )A. 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 50J B. 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50JC. 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 50J D. 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不变6. 井深 8m,井上支架高
9、 2m,在支架上用一根长 3m 的绳子系住一个重 100N 的物体 ,若以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有多大?若以井底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又有多大?4) 技能训练1、关于重力势能的几种理解,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会对别的物体做功B.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C.在不同高度将某一物体抛出,落地时重力势能相等D.相对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能,但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2、如图所示,桌面高为 h,质量为 m 的小球从离桌面高 H 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 0,则小球落到地面前瞬间的重力势能为A.mgh B.
10、mgHC.mg(h+H) D.-mgh3、一物体从 A 点沿粗糙面 AB 与光滑面 AC 分别滑到同一水平面上的 B 点与 C 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沿 AB 面重力做功多 B.沿两个面重力做的功相同C.沿 AB 面重力势能减少多 D.沿两个面减少的重力势能相同4、.以下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零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C.高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大D.重力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变化5、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物体与零势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11、 J 变化到3 J,重力势能变小了D.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6、选择不同的水平面作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和某一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量A.都具有不同的数值 B.都具有相同的数值C.前者具有相同数值,后者具有不同数值D.前者具有不同数值,后者具有相同数值小结与反馈a) 重力的功:重力的功与路径_,只与它的_有关,即:WG=_.b) 重力势能:物体受到的_的乘积,即:E p=_.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它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尽管习惯上说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但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只有规定了_之后,重力势能才有确定的值. 这个值可以是_值(在
12、零势能面以上),可以是_ 值(在零势能面以下),可以是 _(在等势面上).c) 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功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做了多少功,物体的重力势能_.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_ ,重力做负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_.作业 教材 61 页课后题 1;自己对重力势能的认识(500 字);学习反思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有没有相同点?说课稿1. 学生现状学生对重力势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举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课引入要唤醒学生这些科学前概念,为定量认识重力势能打好铺垫。学生在前一节课“动能” 学习中已体验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这也为
13、本课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估计学生对“E p=mgh”会进行公式化处理,出现只认公式不认理的现象,故引导学生对 “Ep=mgh”中的“h”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学生的研究探索、质疑提问能力很薄弱,通过本课在培养策略要取得一点突破。2. 教材简介动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也是今后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证。本节内容“重力势能 ”的学习也将为今后“ 电势能” 的学习打下基础。第 1 课时以建立完整的重力势能概念为重点,并初步建立弹性势能概念,第 2课时以探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问题训练。本课时重点就在于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而难点是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的
14、理解。3.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达到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表述出重力势能的定义;能使用重力势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势能处理问题时只关注始末状态能量的思想;学会用能量的变化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通过牛顿定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势能增加,生活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势” ;感悟高度与势能、权势、地位的关系。4.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表达式是本节重点,尤其是用高度 h 来表征“势” ,学生易走入只记识公式,不求甚解的误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重力做
15、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这一点,纵然反复强调,依旧在习题中出错。5. 教学方法学生已几乎学完了两册必修,重力和能量对他们并不陌生,前几节刚学了功,本节是一节争对重力做功的很好的复习课。同时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特点又决定了本节课应以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为主。学生以复习的方式完成重力做功的复习题,教师主要讲授重力势能的概念及性质。6. 教学程序重力做功的推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重力势能的概念及性质应以教师引导为主。具体设计如下。1) 导入新课(约 3 分钟)从贴近生活的脑经急转弯引入,再展示给大家一高高在上的自由女神的照片,再展示给大家封建等级制度中权力和位置的关系,启发大家思
16、考能力、本领或是权力和位置高度的关系,进而给出“势” 的概念。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和哲学。2) 新课教学(约 10 分钟)先引导大家回忆所学的重力和做功的知识点,通过对学过内容的复习,解决一下重力做功的问题,意在温故知新。再分析重力在做功方面的特性,得出重力是保守力,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通过“爬楼梯实验” 加深大家对“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的理解。最后着重强调重力势能表达式和“ 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的同时,告诉大家,生活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使自己的“势”增加,使人生迈入一个新台阶,让学生发现
17、更多的生活中的物理与哲学,认真学习物理,是在收获人生,其乐无穷。3) 巩固与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抢答,简单地回顾课堂知识点。随堂完成学案上的部分题(部分题教师点到为止) 。4)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重力势能的想法(如从保守力做功角度、从克服做功势能增加角度) 。注重学生自己理解、认识,主动地去收获乐趣,收获人生,不是单纯做题。7. 板书设计二分板书,直观、全面、系统。8. 小结以上是对“重力势能” 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讲重点,理解重点、难点是核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与哲理,提高人生境界,收获学习物理的乐趣也是我的物理课堂的理念。课题名称 自由落体运动(2.5)
18、 教材 人教高中物理 必修 1教师 张穗(0818010116) 班级 经管学院 0802 班时间 2011.06 教学媒体 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设计分析教学环节一(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从贴近生活的脑经急转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环节二(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 1、重的物
19、体一定下落的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
20、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1、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2、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环节三(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教师活动: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 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
21、些?为什么?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探究式教学教学环节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
22、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1、2、3学以致用教后反思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比会解题更重要。板书设计自由落体运动(2.5)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3、。 条件: 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 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通常取 g=98m/s2,有时 g=10m/s2。 相关因素:(1)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2)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例题时间 2011 年 06 月 新课学案(自由落体运动)课题 2.5 自由落体运动(必修 1 第 42 页至 45 页)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
24、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g 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学习重点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 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学习过程5) 复习引入:初
25、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6) 新课内容:演示实验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下降到地面的时间比较:1、A 金属球 B 纸片 2、A 纸片 B 纸球3、如果以上两种情况均在没有空气的情况进行情况如何?7) 例题讲解: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 3 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A. 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与乙同时着地 D 甲与乙的加速度一样大。8) 技能训练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1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乙比甲先着地C甲和乙同时落地 D甲比乙的加速度大小结与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
26、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作业 教材、练习册、其他补充练习相结合学习反思请大家认真思考: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能否提出新的问题?说课稿说课人:张穗2011.061. 学生现状学生已经掌
27、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2. 教材简介本节是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 年 5 月第一版的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五节的内容。考试说明中是二级要求。该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
28、识的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老教材的对比分析,从两内容和书后习题说明新教材的优势。从而得到这一小节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3.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达到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培
29、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4.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科学探究过程,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科学探究。5. 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索。采用:“复习提问 直观演示分析讨论 归纳概念揭示规律 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 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6. 教学程序1) 复习提问(2 分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复习引入的方法不好)2) 新课教学板块一(6 分钟)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快吗?)演示:将一张纸和一张硬纸板同时在同一高度释放;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演示:将一张纸和其一角(搓成团)同时在同一高度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