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一阁导游词 1500 字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导游 xx,欢迎来到天一阁,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里的书香气息的。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430 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这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 ,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1982
2、年 2 月 23 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 “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 ,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八骏图是“堆塑” ,它的作
3、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 1980 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 。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 ,是正义的象征。天一阁藏书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 27 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
4、半个,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 ,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
5、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 。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 。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范钦一直活到 80 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
6、不出阁” 。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 、 “福禄寿”等。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
7、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天一阁是一座古代
8、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而藏书楼历经 430 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决定编写四库全书 ,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 638 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 600 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 96 种,列入存目的有 377 种,居于全国各家
9、藏书之冠。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4 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 、 平定金川图各一套。 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 8300 多卷。 平定图的 16 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天一阁在以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浩劫。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XX 年)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一统志及各地书数种。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81 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的小偷趁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
10、,论斤贱卖,一些珍版善本竟成制造土纸的原料。1941 年,窃贼薛继渭受不法书商指使,潜入书楼,白天蜷伏阁中以枣充饥,晚间动手窃书,东垣之外为湖西河,有同伙驾小舟接运,经过这次事件,阁楼藏书精英损失几近一半。新成立前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在一次会议上指示南下大军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宁波解放后,市军管会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天一阁内余存藏书 1300 多卷书籍(不含古今图书集成),但仍然是价值连城的,其中明代地方志271 种,大部分为海内孤本;登科录、会科录、乡试录 379种,绝大部分也为世上仅见之本;还有很多极有价值的明代史料和明代抄本。北边的阅览室,原是宁波府学的尊经阁,19331935 年因造公共体
11、育场,将北阁迁至天一阁北园,又将各地方官赠送给宁波府学的石碑也搬迁到天一阁,嵌置在北墙之中,始称“明州碑林” ,这四个挺秀遒劲的楷字系近代浙东书法家钱罕手笔。东园在 1985 年整修后重新开放,新挖的水池叫“明池”,与“东园”联起来即范钦原号“东明” ,中间大堂里存放着 30 方石刻千字文,其中有明朝范钦、文徵明的手迹,最为名贵的一块石刻系唐朝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左边长廊系新的天一阁碑林,现有碑刻 100 多块供人观赏。天一阁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 年 11 月 4 日刘少奇同志亲自到天一阁视察,1962 年 10 月 26、27 日郭沫若两天连访天一阁,并写了一幅对联:“好事
12、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文化大革命”前还有薄一波、陶铸、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前来参观。天一阁在“文革”期间有赖于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保护,藏书才完整无损。前几年胡耀邦、赵紫阳、彭真、万里、谷牧、姚依林等同志都先后来阁视察。宁波素称文明之邦,历代藏书家之多和藏书之富,恐怕也是一个标志。1957 年,宁波张秀言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樵斋”藏书 5 万卷赠送天一阁。1961 年,浙东藏书家冯孟颥先生病故后,他的家属遵照其遗嘱,将“伏跗室”藏书 10 万卷捐赠给天一阁。冯孟颥先生在世时曾对重修天一阁作出过贡献。1933 年天一阁东墙倒塌,其时,范氏后裔已经衰落,无力维修,冯先生当时初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
13、,他亲自奔走四方,向京沪等地热爱乡邦的文化人士募捐 14000 元进行修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另外相继捐赠的还有朱赞卿先生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先生的“蜗寄庐”藏书,杨容林先生的“清防阁”藏书等,现在天一阁共有藏书 30 多万卷。驰名中外的天一阁,作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读万卷书”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天一阁又把秦氏支祠和天一阁博物馆连在一起。秦氏支祠建于 1923 年1925 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
14、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秦氏支祠历尽风霜七十载,几遭焚琴煮鹤。幸逢盛世,于 1981 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文物局拨款
15、一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于 1994 年5 月向社会开放,使民间艺术奇葩生辉,秦氏支祠风物长存。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众多的文物藏品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除此以外,天一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从事以藏书文化和天一阁藏书的研究,以及越窑青瓷,海上交通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们中有不少是国家级和省级图书、文博方面学术研究团体的会员,具有图书或文博方面的高、中级专业职称。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活动频繁,成果显著。已出版的专著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考录 、 天一阁丛谈 、 天一阁史话 、 新编天一阁书目 、 甬上工巧拾萃等等,还有不少专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级报刊上。今天,天一阁博物馆正朝着现代化新型博物馆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港城文明建设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将起到积极作用。好了,各位亲爱的团友,今天的游览在这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希望下次还能一起到这里来游玩。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一阁导游词,虽然长了些,但却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