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趋势/祛除 模拟/模板 认识/ 标识B勤俭/信笺 提防/提问 累计/ 硕果累累C尽管/尽力 攒钱/錾金 是否/ 击缶D当前/恰当 努力/弓弩 弘扬/ 弦外之音解析:选 B。A 项,q,m/m,shi/zh;B 项,jin/ji n,d/t,li/li;C 项,jn/jn,zn/zn,fu;D 项,dn/dn, n, hn/x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捡拾 挑三捡四 仍然 战火频仍B节能 开源截流 尚未 礼尚往来C随即 若即若离 妥帖 补贴家用D提倡 猖狂进攻 和谐 合盘托出解析:选 C。A 项, “挑三捡四”
2、应为“挑三拣四” ;B 项, “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 ;D 项, “合盘托出”应为“和盘托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美峰会的顺利举行,使一些媒体和专家似乎 “猛然间”意识到:将美国和中国往一起拉的力量,一点也不小于让这两个国家分道扬镳的力量。B据悉,杭州房价名列前茅,新房均价达 25 840/平方米,创历史最高,北京以 22 310 元/平方米紧随其后,上海 19 168 元/ 平方米位列第三。C江苏慈善家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或个人捐钱捐物,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而且还引领社会力量做慈善,确实无可厚非。D这支新组建的少年足球队有 20 名队员,每
3、天的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会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解析:选 A。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 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用于此处符合语境。B.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褒义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不合语境。D.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拭目以待”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
4、勿以善小而不为”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A BC D解析:选 B。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破题,因此第句放在最前面,紧接着第句,为总说。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媒体、广大群众。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倪方六“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 谓“城镇化” ,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 “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 程。中国作 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上查三代,
5、现代的“城里人” 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 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 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 产劳动的商人, “城 ”“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 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 “有身份 ”的人,只有 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 4 000 年。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 场城镇化运动, 应该
6、是由夏禹主 导的。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 “州”级行政区。 “九州 ”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 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 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 “商人”概念因此而来。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 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 发展,社会 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 “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 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 镇化运
7、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 实, “GDP”应该远高于其他 诸侯国城市。 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 81 个,以每城万户、每户 5 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有 5 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 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 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
8、接关系。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 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 乡,跑到城里 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 ,作 为领取福利(钱、米等) 的凭证, “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 。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 ,有 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 “坊郭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 时一般三年 办一次“农转非” 。据 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 (公元
9、1142 年),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 ”一批“西北流寓之人 ”遂被划分户口等级, “农转 非”成为“坊郭户” 。5下列各项中,关于“商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 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B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 “商人”的概念因此而来。C商人是随着商品交易形成而出现的,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中国最早的商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D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城镇数量剧增,城里人越来越多。商人在其中起了很
10、重要的作用。解析:选 D。“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于文无据。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城镇化” ,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B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C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来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峰。D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解析:选 B。前后不能形成因果关系。7下列关于中国古人“农转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
11、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这些流民“农转非” ,在城里居住下来。B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 ”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C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 “流民”被划分户口等级,有的“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D对于城里的“流民” ,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解析:选 A。“这些流民农转非 ,在城里居住下来 ”错误,并不是全部流民都能 “农转非” 。三、语言表达8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进行了“中美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
12、功能”的调查,根据表格信息,回答问题。中美高中生使用电脑的情况(%)使用情况 中国 美国上网收集查询有关学习的信息 9.1 36.2上网看娱乐新闻 13.2 21.6用电脑打字、写文章、聊天 13.9 61.6使用电脑或游戏机的学习软件学习 8.5 17.8利用网上讲座学习 1.8 11.5看网络小说或漫画 11.2 14.7(1)与美国高中生相比较,中国高中生使用电脑的主要情况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不得出现具体数字)答:_(2)根据上表情况,对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点建议。答:_解析: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 查学生的语言综 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表文 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学生能 够
13、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根据材料 进行深入探讨。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 化, 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答案:(1)中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普遍比美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低。其中使用电脑主要进行娱乐,而利用网上讲座进行学习的功能最低。(2)(示例 1)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示例 2)更有效地利用网上讲座学习的平台,拓展学习的范围。9城市升级持续进行,城乡大地
14、发生巨变,勾起城市几代人对过往历史的追思。有感于此, 城市日报开展题为“寻找城市记忆”的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现在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以吸引读者,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50 字。答:_解析:卷首语,顾名思义,就是一本书籍或杂志中由编者放在正文前面的文字,主要用来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即 导读。 这里的导读内容要体 现“老照片” “老故事”的“老”的特质,要向读者发出共同分享照片 记录的“城市 记忆”的呼吁。答案:(示例 1)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寻城市的记忆。让
15、你我共同分享老照片,寻找曾经的记忆。(示例 2)一张照片,一段故事;一组照片,一段历史。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见证了城市某些重要但已被遗忘了的记忆,您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回味吗?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9 月 28 日是孔子诞辰,教育部正在 规划将教师节由 9 月 10 日改至这一天。网 络问卷调查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孔子是 “万世 师表” ,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这让 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之前说:“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祝老师
16、快乐!”我说:“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 。”想想看, _,当老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当今时代,老师和学生不 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_。学生具有主体性地位,其主体地位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过程,它表现在我们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 实践中:教师作为一 项职业,是通 过教书育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学生则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与反映。正因如此,我才要说,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段 进行总体的分析,注意 语意的前后关系,阐释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后面是“当老 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 前面应该是“如果学生不快乐”的语意;前面是“不仅” ,处应是递进的语意,后面又强调学生的“主
17、体性” ,所以此处应是“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依存”这样的语意;应该是承接前文教师讲的话即“同学们快乐” 。答案:如果同学们不快乐 更是相依相促的互动关系 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11植树节到来之际,请你给每位社区居民发送一条短信,倡议他们认捐、认种、认养花草,共同美化家园,美化家乡。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60 字。答:_解析:解答此类题,在内容上,要突出绿色家园或社区的美好,可采用比 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认捐” “认 种” “认养花草”方面的含 义;在句式结构上,可运用反 问句或者感叹句的句式加强倡议的气势,感 动居民。答案:(示例 1)回赠自然一棵树,回馈社区一花园,回报家乡一片林,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示例 2)在水泥森林中,谁不渴望拥有心旷神怡的绿色?你认种一棵树,我多栽一盆花,他呵护一片绿,绿染家园,情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