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58047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 年)一、“十一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2011-04-02 09:44:43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有关精神,适应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 ”时期学

2、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和行政带领广大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勤奋务实,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更改了校名,以“ 优秀“ 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实现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明确了发展方向,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学校党委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锐意进取,通过组织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大讨论,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愿景和发展战略形成了

3、广泛的共识,树立了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和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五个着力 “和“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的发展思路。2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新增了 1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 2 个专业学位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点领域增加到 10 个。增设了法学学科门类的专业,学科门类增加到 8

4、个,本科专业数达到 58 个。3 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建设点,8 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取得突破,5 个学科被列为省级(强化)重点建设学科,2 个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 个实验室被列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 个实验室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山东省小黑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

5、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组织实施了教学质量工程,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19 项教学改革课题获得省级立项, 5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9 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奖励,5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3 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加强了教学条件建设,强化了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13 个实验室的建设,建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20 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159 个。开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合作社学院,实施了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4科研环境得到改善,科技创新和

6、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 409 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 2.19 亿元。文科类科研立项达到 160 项,项目总经费达到 357 万元。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724 篇,SCI 、EI、ISTP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 173 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2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26 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 18 个。与青岛

7、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 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 ,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 。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 860 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 2162 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 5 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人才引进和培养卓有成效,教师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联

8、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了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实施了“1361“人才工程。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 80.3%与 28.3%。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一批教师获得省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国内访学项目资助。提高了人才引进标准,注重优化人才队伍学缘结构,从 100 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344 位教师和科研人员,其中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 45 人。形成了由“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组成的高层次学术人才群体。有些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高水平学术团队。6全面加强学生工作,学生

9、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的学生工作理念,确立了“ 一二三四五“ 的学生工作总体思路,构建了 “五四五“学生工作新模式。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学生工作队伍。开展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立了网上网下工作联动机制。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资助育人、心理关爱育人、就业创业指导育人的学生工作品牌。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1 处、学士后流动站 17 处、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7 处。建立了学生

10、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制定了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与社会专业机构联合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7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外联系,努力开拓国际化办学空间。与 17 个国家的 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与 30 多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 36 项,执行国际交流项目 40 余个。派遣 240 多人次赴美、日等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研究机构访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学术报告 100 多场次,接待美、韩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 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团来访人数达 600 多人次。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 个,与美、法

11、等国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活动。举办国际留学教育,接收国外留学生 150 余人。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干部选任机制,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了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对全校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科级干部进行了全面考核,注重在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中跟踪考察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选派 19 名青年干部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鼓励干部在职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处级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人数的比例达到55.4%。及时调整党总支和党支部设置,有效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

12、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行政工作作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改革,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科学化、日常管理系统化、过程管理精细化、常规工作方案化。9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组织开展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制订、修订规章制度 150 多个,完善了制度体系,有效推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学院教授委员会,健全了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基层党支部工作细则,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反腐倡廉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3、。全面启动了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凝练并倡导了“ 莱农精神“ ,确定了校标、校训、校风主题词等文化元素,设计和建设了形象识别系统,统一了校园标识,提高了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增强了发展的软实力。10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有效保障了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学校从长远着眼,从基础着手,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和资源,完善了校园建设规划,完成了文体馆、文经楼以及教工住宅、西苑区学生宿舍、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青岛校区占地面积达到了 2160.2 亩,新增建筑面积 28 万。新增了文科图书馆,图书馆面积达到 3.5 万,建成了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构建了信息化应用系统平

14、台、校园无线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完善了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形成了“ 数字化校园“ 的基础框架。依托学校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成功创办了海都学院,使莱阳校区的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海都学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大力加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着力解决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职工住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5、、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学校发展依然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和挑战。(一)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1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高等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我校拥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只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跟上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发展效率和质量,就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巩固和提升学校

16、的社会地位。2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山东省是全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半岛已经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城镇特色比较鲜明的城市密集区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两大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校地处两大战略核心区,能够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大有作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省的机遇未来 10 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时期,山东省将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

17、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着重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名校,建立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我校在山东省本科院校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与对比优势,拥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办学实力,具有向特色名校进军的发展潜力。4青岛市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处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国际化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态势强劲,海陆空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区位竞争优势极为显著。这为学校进一步实施开放化、国际化办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增强和扩大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

18、)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创新精神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使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我校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态势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由于前一个时期持续不断的快速发展,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苗头,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所弱化,对学校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持续“爬坡” 过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紧迫感。2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建设高水平教

19、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十二五” 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所设学科专业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之间形成和谐共生关系。虽然我校已经形成多学科办学格局,但是,学科专业发展情况离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一方面,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需要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实力和水平差距明显,部分支撑和辅助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很弱。提高学科专业水平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3办学资源和财力状况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提升水平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校将

20、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进行内涵建设,追求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贡献。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完成规划的基本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在高水平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确保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但是,学校存在着筹资渠道窄、可利用资源少、债务负担重等困难,难以满足发展与建设急需的庞大资源和资金需求。有效地解决资源不足、债务负担重的问题,是学校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三、“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略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德

21、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内涵发展不动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开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2发展愿景到 2030 年左右,建设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合理,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优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农学和工学水平一流,理学和管理学基础深厚,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法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3工作方针(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主题。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人才

22、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理念先进、形式多样、充满活力、质量优异的人才培养模式。(2)坚持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和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和多学科协调发展,使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实现学科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各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学向国内一流水平迈进,工学、理学和管理学进入省内上游水平,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全面提升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能力。(3)坚持内涵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大力改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紧紧抓住学科带头人、团队、课题、平台

23、和绩效等关键因素,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内涵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实现优质高效发展。(4)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开放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领域和形式,加强国际教育科研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合作的层次、质量,增强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4办学定位(1)发展目标定位致力于建设一所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更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学校类型定位进一步巩固多科性大学的基础

24、,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农科学院(包括农学与植保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其他学院迈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关键步伐。(3)学科专业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维持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专业办学格局,在现有学科专业构架基础上建设新的跨学科专业,加强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和交叉发展。(4)办学层次定位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努力提高研究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力争形成

25、本、硕、博层次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打造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个性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特色,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6)服务面向定位放眼世界,服务国家,面向山东,立足半岛,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持和服务,特别要发挥农学学科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 三农” 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四、“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校谋求科学发展,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大

26、幅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广泛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员工要按照“五个着力”和“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 ”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搞改革,追求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1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规模,进行教育层次和类别结构调整。本科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生教育尤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积极发展类型多样、优势突出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结构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协调发展,学科、类型、培养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 26000

27、 人左右,研究生数达到 2000 人左右,继续教育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2学科发展大力丰富各学科内涵。每一个学科都有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备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社会服务基地与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农学学科要瞄准全国先进和一流水平、取得重要突破,工学、理学、管理学若干一级或二级学科进入省内前列,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应有若干学科方向亮点突出。集聚优势力量,建成优势突出的骨干学科群。在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引进 15 名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每学

28、科至少要形成 1 个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在同类院校同学科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团队。搭建以服务“ 三农” 为中心的学科综合化平台,建设以农学与涉农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体系,形成农、工、理、经、管交叉互补,以农带理工、以理工促农、以经管辅助提升的共同发展格局。理学类的生物学,工学类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管理类的农林经济管理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学科加强重点方向的凝练和建设。紧密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3专业建设以经济社

29、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总数增加到 65个左右。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省级以上特色(品牌)专业数量达到 15个以上。完善和充实各专业内涵,提高传统专业的现代适应性,增强新建专业的办学实力。拟办专业要依托现有的学科基础,实现高起点办学。探索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巩固和强化农学类专业优势,在工学和理学类专业中培育优势明显的涉农专业群,形成品牌效应;建设经济、管理、环境、食品、化工、艺术和人文类专业群,形成服务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对作物学、畜牧学、园艺学、兽医学、植物保护等专业,涉农的机械、化工、生物及艺术

30、传播等专业,保证办学资源投入,使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4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工程,加大校内教学改革投入,建立教学改革支持长效机制。大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有较大幅度增加。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跨学科、多学科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力量的作用,着力提高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效能,保证人才培养质

31、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就业质量。5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和在校学生规模有较大增长,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达到60 个以上(含专业学位领域),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 2000 人左右;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现有的一级学科硕士点中组织 58 个学科点,按照一级学科的框架和博士点的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分别凝练和明确 46 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努力提升学科水平与实力,为争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好准备。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以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基础,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对应行业产业需

32、求,自主设立社会急需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加强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草学、工商管理、机械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土木工程、戏剧与影视学、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内涵建设,按照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框架,分别凝练和明确 46 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力争获得 56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积极组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翻译、风景园林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力争获得 24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授权。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达到在校研究生总数的 50%。基本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

33、破,形成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齐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6继续教育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稳步增长,本科学历继续教育成为主体。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实践性强、就业范围广泛的应用型学科为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要保持较大增长。建立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为主导,以人员培训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发展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训项目,实现培训项目类型和规格多样化。加强品牌培训项目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推广与培训的社会影响力。7科技创新建立较完善的校院二级科研服务体系,建好面向全校的科研服务平台和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34、。建立起由校管、校院共管和院管科研平台交叉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省、市、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争取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奠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应用研究大力拓展。农科与非农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学术水平明显提升,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紧紧围绕国家确立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重点推动转基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农药和兽药、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新材料(农业)、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农业节能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纳米生物科技、酶工程与应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强化优势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各类国家级项目尤其是重大项

35、目的主持和参与数有较大幅度增加,项目经费总数比“十一五”有大幅度提高。国家三大科技奖培育取得重要进展,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数达到“十一五 ”时期的 1.5 倍以上,取得作物新品种、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数达到“十一五 ”时期的 2 倍以上。高水平论文数量和出版著作数量较 “十一五”时期成倍增长。完善科研考核与奖励制度和机制,更广泛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8社会服务健全社会服务制度和机制,扎实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采取措施推动教师深入企业、深入农村,了解产业和农村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科技服务“515 工程”,在山东省部分地市

36、建立 5 个综合性试验站(研究中心),在 100 个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在 50 个合作社建立专家大院,建成标志性项目。在全省不同的地区进行基地建设布点,形成纵横交织的产学研用基地网络。基地网络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技术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学院至少建立一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基地,形成学院与相关服务基地对口联动机制。大力引导科研与产业、企业结合,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让数和经费收入较“ 十一五” 时期有较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的流转速度加快。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协调机制。9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新增各类国际学

37、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数达到“十一五”时期的 2 倍以上,每个学院至少开展一个实质性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出国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的人数显著增加,年均达到 150 人次以上;外籍(境外)学者来校任教、访学人数逐年增加。开办国际合作本专科教育项目,扩大派出留学生规模,年均派出学生数达到 100 人以上。改善留学生教育条件,大幅度增加国际学生人数,在校国际学生数年均达到 150 人以上,其中,长期教育和学位教育留学生超过三分之一。10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总数达到 1400 人以上,全校教师博士化率达到 50%以上,新进教师原则上具有博士学位和讲师及以上职称;每一个学科专业培养和引进 3名以上在全国或国际上

38、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农学学科专业的教师基本实现博士化;工学、管理学和理学等学科专业教师的博士化率超过 50%;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相关学科教师博士化率超过15%。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农、工、理等学科各相关学院基本建立起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首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学校“泰山学者” 岗位特聘教授达到 10 人以上。师资引进、在职学习、培养与发展制度更加成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化、常规化,教师职务评聘、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灵活,激励与退出机制完备。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国内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青年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产一

39、线,切实提高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国外学术背景的优秀师资达到引进人才的三分之一,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11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干部队伍总人数保持稳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新聘管理干部原则上应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处级干部达到 50。每一位管理干部至少接受一项专业化培训或具有专业化教育经历;有组织地开展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12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完善、执行有效、保障有力,形成以制度保障和文化保障为基础的、科学高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学校领导、管理干部、教工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教职工民主

40、参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教代会运行正常规范。积极探索二级教代会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在学科专业建设、联合办学、学生就业、资源筹措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教授治学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教授委员会在学校和各学院主要学术事务的审议和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管理重心下移,校院二级办学管理体制实现新突破,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办学活力明显增强。1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的突破。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数全面超过“十一五 ”时期,对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全校性教学实验室及相关设施得到充实和更新,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常态化、有效化、规范化。校园信息化、数字化

41、、智能化工程更加完善,设施更加先进,服务更有保障。学校和学院网站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服务性强。图书馆建筑面积适当增加,文献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增强。14基本建设与后勤保障积极筹措资金进行科技楼、国际教育(含继续教育)楼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校园大型基本建设任务。校园园林化、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新跨越。莱阳校区功能定位明确,海都学院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后勤管理和服务精细化,机制富有活力,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师生员工对服务水平和质量满意度高。水电气暖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及时到位,维修和小规模建设项目节约高效。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校园安全有可靠保障,相关维稳预案科学到

42、位。更加关注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五、“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十二五”时期,我校发展任务重、要求高,全校师生员工要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以推行重大战略为导向,以落实重点计划推动学校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1“主题年”战略(1)每年实施一个发展主题计划。将“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为五个发展主题。每年确定一个核心发展主题,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核心主题开展,突出主题精神、目标与任务要求。 (2)科学推进主题活动。按照宣传动员计划部署全面展开实施检查与督促年终总结考核评价后续活动安排的完整循环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科学推

43、进主题年活动。(3)扩大主题活动参与面,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 主题年 ”活动,积极建立学校与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的沟通联动机制,动员相关力量参与,争取办学资源,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4)组织主题文化延续活动,营造主题活动氛围。围绕年度主题,以征文、社团活动、假期研讨会、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在全校营造人人自觉参与的校园氛围,推动主题活动深入人心。2内涵发展战略(1)树立“重内涵、重品质” 的价值导向,加强内涵建设。树立重视内涵,提高品质的价值导向,提高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效率与质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的提高,精心打造有重大影响的科技研发项目,以

44、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技术转让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2)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实施“质量工程 ”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保证教学基本条件的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点面结合,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加强优势特色科技创新领域和项目的培育,争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打造科技研发的尖端成果;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的培育力度,提高其争取科研项目的能力,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完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45、(4)开展投资效益评估,提高办学绩效。实施效益导向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对重大项目投资组织效益评估。增强办学成本意识,严格控制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学科超越战略(1)实施农学学科优先发展计划,建设教学研究型优势学科。制定和实施农学学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教学研究型学科建设。以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突破口,提高农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其获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提高学科建设层次与水平,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制定和实施非农学科开发计划,加强非农学科的“三农” 特色培育。制定实施非农学科开发计划。加强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

46、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涉农深度,进一步培育新的交叉领域和研究方向。以现有硕士学位点为依托,以研究生培养项目为切入点,加强非农学科与“三农” 相结合的学位点建设,建设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3)搭建跨学科办学平台,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农、工、理等学科为中心,建立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科技开发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联合攻关跨学科科研项目,促进学科之间知识、人员和资源的交叉融合,培育学科发展的应用导向,以科研项目、教学项目、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为载体,探索学科专业集约发展模式。(4)积极探索农学学科“反哺” 机制,促进多学科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农学学科“ 反哺”的机制和途径,发挥农学

47、学科的优势引领作用,加强农学学科对“ 非农” 学科的支持,促进涉农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水平的提升,培育“ 非农 ”学科的“亲农”特色,促进多学科和谐发展。4高端发展战略(1)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的高端开拓,追求高层次、高水平办学境界。树立“高层次、高水平 ”办学理念,选择各学科专业的高端领域和方向,配置优势资源条件,强力开拓,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占领学科专业的制高点。(2)加快师资队伍的高端建设,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团队。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要务。继续贯彻落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对于学校发展急需的人才,敢于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造就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团

48、队。(3)切实做好高水平研究项目的组织工作,打造尖端优势科技创新领域。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推介我校科技人才和优势研究领域,利用各种机会展示科研实力和水平,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性,组织有研究基础的教师申报和承接重大项目,提高重大项目申报的成功率。(4)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水平各学院和各部门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方式,不断扩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学生交流的国际化范围,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大幅度增加教师和干部的国外访学进修和考察机会,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建设留学生生活服务中心,提高国际化办学的竞争力。(5)建设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提高对区域

49、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加强校地合作,建设集科研、技术推广、教学、服务和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强对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示范园建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科研与教学的实践基地、资源开发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5精细化管理战略(1)深化管理改革,以管理改革促发展建设。树立工作精细化、责任具体化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具体分解战略目标与任务,明确各单位和个人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确定和优化各项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工作落实。(2)修订和完善青岛农业大学章程,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大学治理为目标,完善和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章程,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党委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力、构成及组织程序,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构建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3)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全员考核制度。建立全员目标责任制,以任期(聘期)和年度为考核期限,明确考核标准,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并实施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激励和约束制度。(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