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57495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正确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目前,“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被专家、舆论炒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相对来讲,“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有被冷落遗忘,谈之色变之势。笔者以为,它们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有失偏颇,所以在此我们想呼吁“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正确发挥惩罚教育的艺术作用”。一、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1、客观事实上人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学生,有错误就会有惩罚。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注意: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或错误结果,教育者(教

2、师)要进行一番分类,如在求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学习态度方面的错误,认知能力方面欠缺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有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有应当为之而无力为之的错误,等等。有些错误造成的结果对犯错误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惩罚,让其自食其果已经足已。如:某校一个学生把手中的雪糕棍当作飞镖随意扔出,结果正打在一个小同学的眼上,家长只好带着他又是去给小同学看病,赔付医疗费,又是给小同学及其家人赔礼道歉。错误造成的恶果对这个学生是最严厉的惩罚,可以说带来的应该是刻骨铭心的教训。有些错误看似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什么害处,却伤害了他人的,这就要施以相应的外加惩罚,加以警戒。如:有的学生

3、以武力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学生,就要进行严厉批评,并施以相应的体罚或必要的处分等。对于例举的错误实例,我们采取“愉快教育”或“赏识教育”恐怕是不可能的。2、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并以“树木如果不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

4、的野生状态”为例,强调惩罚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惯养的家庭。”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教师)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所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呼吁提示我们:“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 2002 年 6 月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

5、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3、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此代彼则是不可能的。笔者也是一名教师,非常赞同“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但同时认为,纵然“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为主,也绝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绝不能忽视“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的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师和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些所谓优秀学生,走向社会后,比一般学生的适应能力差。如抵抗挫折、正确认识失误,防止犯错误的意识和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差。所

6、以,我们应当树立“错误资源观”,即不要把学生犯错误看作洪水猛兽,而是看作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经历挫折、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在获得进步、承担责任、接受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才能茁壮成长,这是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我们还应当树立“惩罚教育观”,惩罚和奖励同样重要,同样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只要和“赏识教育”配合得当,就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17 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这和我国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浙江省的周武老师发现的“第十名现象”,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

7、为:所谓“尖子生”是在鲜花和赞美声中走向社会的,褒奖太多所以抵抗风雨雷电的能力差;所谓“后进生”是在鄙视和斥责声中走向社会的,惩罚太多所以才屡蹶不振,没有创业的能力;而只有那些在学校既有赞美又有斥责的“进步生”,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走向社会的,才能适应社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而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完全抛弃“惩罚教育”的理论和做法是脱离实际的,是偏激的,是有害的。4、应当为学校实施惩罚教育立法。马卡连柯分析认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是单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

8、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变得虚伪起来所以他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惩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但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前是谈“罚”色变,对学生进行惩罚总是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罚款、体罚、处分,即使对学生色厉辞严也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社会舆论、教育理论目前极端地倡导“赏识教育”贬

9、抑“惩罚教育”,对惩罚教育基本是否定的态度;二是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据,难以掌握惩罚的尺度,对难以意料的后果承担不起责任,如:对一个严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即使当众加以训斥,只要点击到痛处,就可能造成这个学生因失掉尊严而离家出走,甚至可能舍弃自己的宝贵生命。痛是痛了,结果却是“痛不欲生”,出人意料。如果追究起法律责任来,恐怕这个教师是要难逃厄运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为学校行使处分权提供了一点法律依据,可是有几个学校敢行使这个权利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出台一个“学校对学生实施奖惩教育的条例”,尤其是针对惩罚教育的“实施细则”,让教师(学校)在进行惩罚教育中有法可依,解除教

10、师(学校)的后顾之忧。笔者以为这是关系到学校教育行为的大事,不如此,学校就会在“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这个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为什么学校、教师谈“罚”色变,为什么学校尽量取消学生的课外活动,为什么一度火热的“艰苦训练营”、“挫折训练营”(且不论效果如何)现在冷落了下来,学校教育一味地闭门教书,学校教育一味地为学生创造风调雨顺的环境我们不是在放纵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吗?我们不是在创造四体不勤的“书呆子”吗?我们不是在创造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苗吗?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重大错误,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悲哀!二、正确发挥惩罚教育作用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1、爱心原则。为什么会出现在学

11、生脸上刻“贼”字,让全班学生用刀子刮脸皮,用力推搡学生的脑袋致使铅笔扎伤眼睛的恶性事件呢?主要是这些个别教师缺乏师德,违背了爱心原则,他们的行为只能是对学生的惩罚,是不可以和“惩罚教育”相提并论的。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首条金科玉律。”没有爱心的教育,其实算不得教育,不管你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或达到了什么目的,只是诱惑或折磨而已。所以“爱”是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要有母亲般的宽广胸怀,慈父般的严格要求,才能实施惩罚教育的手段。而且我们绝不能为惩罚而惩罚,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犯错误者来说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旁观者来说就是“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对

12、学生来说,失误、挫折、错误、惩罚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战胜挫折中成长,在改正错误中成长。2、求实原则。惩罚教育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一定要搞清楚事实的真相,主要包括动机、过程和结果。“求是”,就是要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其动机、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并给以相应的适当的惩罚。否则,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犯错误的学生一方面存在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担相应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准备。只要惩罚公平、合理、适度,他们还是能够接受惩罚的,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13、。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写道:“一定不要为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注意:有的教师在调查、分析个案时,常常表现出不耐烦,草率行事的现象,极容易造成“冤假错案”,从而削弱或着失去惩罚教育的意义。其实,我们在调查、分析个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犯错误学生的惩罚。因为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时的犯错误者的心理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侥幸和承受惩罚的斗争会使其极度焦躁不安,高度紧张,甚至是畏惧,这种心理表现会让其对所犯错误有一个反省的过程,认知的过程,会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其心理、性格、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只要我们引

14、导、启发、处理得法,教育意义是巨大的。2300 多年前的孟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正是我们实施惩罚教育的基点,可以帮助我们端正实施惩罚教育的态度,可以提醒我们“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在实施惩罚教育的过程中更加追求实事求是、更加冷静、更加慎重。3、完善原则。众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既存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又有分析判断是非能力差、承受力脆弱、意志力薄弱和逆反心理强劲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灌输违反纪律、

15、发生行为错误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惩罚的意识,尽量降低犯错误的机率,尽量把学生犯错误的思想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事件发生之后,在搞清事实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析事件的性质、危害,帮助他们主动反思、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自然后果”。在事件处理之前,要把处理的意见和当事人见面,征求他们的意见,耐心讲清其中的道理,然后将处理过程、结果公开(注意保护尊重学生的隐私),认真仔细地观察处理的效果,看是否能够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尽量帮助消除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注意:我们应当把学生出现反复的现象看作正常的现象,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大多数情况只能是美好的愿望,或许对于绝顶聪

16、明的伟人能够做到,可是用看待伟人的角度去要求学生,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在惩罚教育中我们要有“反复抓,抓反复”的心理准备。只要如此做到全过程的耐心细致的完善工作,就会把惩罚教育上升到艺术的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忌讳原则。在所有的惩罚中,笔者认为有两个最大的忌讳,一是一棍子打死的惩罚,一是冷嘲热讽和侮辱愚弄的惩罚。这应当作为一条原则,在惩罚教育中时刻切记。实践证明前者是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罪魁祸首,后者是激发学生逆反心理、仇恨心理的根由,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还有其它一些原则,在这里恕不赘述。三、与赏识教育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

17、”都是双刃剑,运用得当就会起到激励向上的正作用,运用不当就会起到抑制向上的反作用。夸美纽斯说:“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方法使之畏惧和恭顺,另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去抬高他们。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老师就是好教师。”我们反对抛弃惩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不能片面夸大惩罚教育的作用。惩罚教育好比一剂苦口良药,而且药性猛烈。用得适当,对准症状大胆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祛病强身;用之不当,对症不准滥用药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伤害身体,甚至断送学生的前程。古人云:“福兮祸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辩证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在选择教育手段时,只要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满足学生情感的、心理的、个性化的需要,就必然能发挥惩罚教育的重要作用。马卡连柯提出过一条有名的教育原则:“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学生。”总之,我们既要还惩罚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也要正确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