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9505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创新设计】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写作时,运用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些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中心,或者与中心不一致,甚至有损于中心。如果我们用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 ,就没有针对性。材料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有代表性。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为屈原、司马迁是人们所熟悉、所崇拜的历史人物。可是在学生的作文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论证“逆境成才”这个观点时,列举邻居某某的事例,列举同学某某的事例,或亲朋好友某某的事例,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不典型。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材料转化的要求不同。记叙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生动有文采,目的是为了感染人。议论文中要求的是材料

2、的概貌,目的是为论点做证明。所以同一则材料,在记叙文中要借助描写使其形象丰满具体,而在议论文中则要压缩、提取相关信息,不必面面俱到。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教材中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做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其次,转化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

3、句” 。这一节讨论的主要是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问题,或者说准确一点是研究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手法,教材把它和材料向记叙文转化所使用的扩展手法都放在了第三节,在那里有更为详细的介绍。例文一这篇例文最值得学习的是文章中“连接句”的使用,同学们可以试着找一找。现在,我们把它们摘录下来:“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著。 ”“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 ”“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奋。打开了自己的成功之窗。 ”“纵观古今,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劳的,无一不是执著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的连

4、接,整篇文章都很好地围绕在一个明确的中心之下,并且让我们读起来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可谓水到渠成。尽管文中的“窗”有实有虚,可作者却能在这些连接句的帮助下使全文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进而在第三个事例上升华出“窗”对他人的意义,让“窗”成了一种激励。例文二结合着这一节的内容来看,这篇例文供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始发转述很精彩,完全符合要求,非常的简明。三言两语便引入了文章的核心,好与坏对比鲜明,一开篇便展现出了辩证的意味,这必然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段落间的过渡也很自然。“物是如此,人也一样” ,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轻轻几笔就串联起了文章的主体,

5、可谓流畅。还有,这篇例文的整体感很好,特别是结尾,观点明确清晰。1什么是例证?提示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例证法。它是指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那么在论证时使用的实例就可以称之为例证了。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有个清楚的认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作一下说明。比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在讲到“顽固分子”时说:“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损人利己以及如何装两面派之类。但是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就这个结论,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来加以证明: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

6、,但从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那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就打在他自己的脚上了。而且直到目前,这块石头还在打张伯伦。袁世凯想打老百姓的脚,结果都打了他自己,做了几个月皇帝就死了。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等等,他们都想镇压人民,但结果斱被人民推翻了。这些例子是历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论点,而且能使人从历史中洞见现实,从经验中引出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

7、,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2在“知识导引”的第一个大项的第三小项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个事例着眼于类比,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见到的窗口类似 ”那么什么是类比呢?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提示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式,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知其中的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 “例文一”中由匡衡凿的洞在不规则上和“我”曾经见过的那个窗口相似,匡衡的家境也和那个小

8、姑娘相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相似,而匡衡是取得了成功的,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姑娘也会走出自己的路。当然,这种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也就是说它最终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必然正确的。所以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一定要慎用,例文的措辞是很有分寸的,作者只是说“只要她保持这一份执著精神,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 ,并没有肯定她一定会取得像匡衡那样的成功。如何实现素材与观点的相互转化?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引用素材作为论据,并且需要对素材进行恰当的加工,以揭示素材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支撑观点。所以无论是采用提供的材料,引出话题,还是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论证,要想恰当地转化到作文中,必须运用一些可行的方法。1从素材到

9、观点(1)抓关键词语,明确素材内涵新材料作文会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角度,它需要我们进行分类、类比、推理。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理解材料的多层指向,紧贴材料写起,由材料引发,联系实际写开去。如下面一则材料:鞋匠的好奇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地义,人们尊奉了 2400 多年。18 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 ,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 24

10、00 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 “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 , “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 2400 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 ,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2)找中心句,提炼观点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作文的观点来。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了,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

11、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感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阅读这则材料,不难看出韩愈的两句诗是中心感触点,而“意境”和“哲理”给我们提示了两个明确的立意方向。方向一:就诗句意境引申立意,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首先要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一番小雨后的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

12、们可以“朦胧美”和“平淡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经历,写成记叙文。注意在写作时,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方向二:就诗句寓含的哲理写成议论文。“遥看近却无”中蕴涵了多种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远和近;物以稀为贵;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崇尚集体文化;讲求团队精神等。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注意议论中的思辨性。2从观点到素材在考场上,材料有限,而话题多变,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看看材料是否有可能与话题挂上钩。对同一个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如

13、同阳光下的多棱镜的反应,就是发散性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时,对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不同的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样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个秘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开掘出多种资源,那你的材料就能以一当十了。如:关于科学家袁隆平: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用袁隆平的话作为材料,与高考作文拉拉靠靠。广东卷常识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

14、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 ”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的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创新开拓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20

15、10 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袁隆平坚定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用自己的创造让世界更和谐美好是他星空下的愿景。头顶烈日,袁隆平走进莽莽的水稻绿海,专注于田畴,细细寻找杂交的良种。向着梦想,他脚踏实地地步步前进。2004 年超级杂交稻的重大突破,意味每年又可多养活数千万人。如今“当代神农氏”袁隆平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星空下的梦想。2011 福建卷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

16、创造的婴孩。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缺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2011 福建卷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

17、遥远。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海子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1阅读下面的材料,体会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一)说勤片段马克思用了 40 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

18、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 1 500 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 ;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歌德花了将近 60 年时间,搜集了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才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混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不气馁,不灰心,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

19、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文中用一组排比句概述了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等人的事迹,来论证“业精于勤”这一中心论点,语言非常简略,而对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每天口含石子锲而不舍地练习朗诵,最终战胜口吃,成为古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的材料则详细介绍,因为这是读者不熟悉的故事,因而交代详尽。由此可见,材料的转述应_(二)勤能补拙片段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拒不收留。天资的缺陷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

20、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为了论证“勤能补拙” ,作者对梅兰芳当年怎样“拜师学戏” ,怎样被“拒不收留”等内容只一笔带过,而有针对性地扩展了最能体现梅兰芳“勤奋”的内容,即他通过喂鸽子、养金鱼练眼,终于克服了天资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这样,转述的材料就有的放矢地证明了论点。由此可见,在将材料转化成论点时根据_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答案 (一) 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二)论点的需要2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你的观点,然后用“连接句”将材料与观点连接。一位青年落榜后

21、十分灰心,烦闷之际不由走到一座庙里。住持见他垂头丧气,问清了缘由后,便指着树荫下的斑驳阴影说:“年轻人,这是什么?” “阴影呗。 ”住持说:“错了,这是阳光呀!”答案 青年顿悟,又锲而不舍地努力起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是的,阴影因阳光的存在而存在,而阳光却不因阴影的存在受到限制。阴影虽带给人们沮丧,甚至是恐惧,但却是短暂的,只要心怀阳光,阴影便不再可怕。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写作提示 “牵

22、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揭示了它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地切入话题。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 ,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等等;由“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通过类比联想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思路,确定文章主题。具体写作时应精心选择具体感人的事件,着力抒写出内心真挚的情怀。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煤矿接连换了几个矿长还是没有扭亏为盈,后来换上了高矿长。他到工人中间走了走,有一天拿了一根粉笔,在工人

23、交接班的休息室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8”字。夜班工人问了值班员,知道那是白班工人的产量,于是第二天这个数字被改写成了“9”字。白班工人知道后,感到不好意思,决定给夜班工人点颜色看,于是到了下班时间,这个数字又被改写成了“10” 。这样煤矿的效益好了,工人的干劲更大了,不久就扭亏为盈了。工人们很纳闷,高矿长没开多少会,没做多少动员工作,他做的都是小事情啊。读了以上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你就此写一篇作文。要求:感触要与材料的含意有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提示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很容易读懂。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两个技巧:第一,材料所起的作

24、用是给定写作的范围,就是写作文时,不能离开这个范围,否则就会跑题。第二,应该从这个材料中确定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写作中心。这个材料包含了“重视细节” “善于激励” “竞争出效益” “压力出成绩” “谈方法” “谈目标”等哲理。这些都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的发展、提高人的修养等理念,这也是高考的大方向。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 “啪” ,成了一团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

25、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请以“有探索就有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写作提示 “有探索就有成功”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而又耐人寻味的话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执著的信仰、理想的彼岸,向着未知,瞄着成功默默地奋斗着。探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成。探索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有无可奈何的挫折,更有绞尽脑汁的辛苦,但正是人类这勇敢顽

26、强、不屈不挠的无数次探索实践,才创造出了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的美丽世界。探索需明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需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探索者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征服者是英雄,失败者亦可歌可泣,探索者可敬可爱可颂。探索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们可叙写探索者的酸甜苦辣诸滋味,可议论探索者的是非成败之感悟,可抒发探索者的悲壮豪迈之情愫总之,这是一个开放、灵活、普遍的话题。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27、。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写作提示 综合分析这段材料,第一句话是说郑板桥的书法是综合了隶书和行楷的特点而创立的“板桥体” 。由此可以确立一些角度:借鉴固然重要,但创新才是目的;融会各家,成就自我等等。第二句话是说郑板桥单个字不美,但形成整体却别有韵味。据此可以确立一些角度:要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等等。第三句话是说郑板桥书法的唯一性、特殊性,由此可以确定: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等。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立意,比如:标新立异新说,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就需要敢于标新立异的人物;只有大胆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

28、等等。总之,这则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立意作文,只要不脱离材料,自圆其说即可。成文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表达,文质兼美的文章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写作实践”参考答案一、写作提示 要得出观点就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材料中涉及的实验包含两部分,并分别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我们的分析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两个结论进行比较,考虑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很明显,实验的条件不一样,那么接着再问,这两部分实验在条件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实质性的区别呢?答案也容易得出,一个营造的是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另一个其危险的到来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好了,到了这儿,材料的立意就在这看似矛盾的答案中显现了,我们人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面

29、对重大的危机时很容易提高警惕,从而走出困境;而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难面前则放松警惕,从而一步步陷入困境,最终不可挽回。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仅把大问题视为问题,更多的时候要着力解决好小问题,否则小问题很有可能会变成大问题,而到时候再想着去重视它却已经晚了。以上谈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立意。答案 (1)“扔进热水锅”和“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 ,对青蛙来说一是逆境,一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身处顺境,青蛙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殊不知,养尊处优的结果是厄运悄悄来临,最终只能葬身锅底。由此可以警醒世人:人生没有直路可走,艰难险阻总是难免的。

30、顺利时,当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方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遇到挫折时,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命运,靠自己把握;未来,要自己开拓。海明威说:没有人可以打败你,除了你自己。这一告诫值得我们永记心怀。(2)青蛙是一种动物,当把它扔进煮沸的水锅中的时候,它知道反抗是因为知道危险。一段时间后,再把它扔进一个冷水锅中,并在锅底慢慢加热,它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在逐渐变热的水中享受着,当它感到烫的时候,却无力逃出。人往往也是这样,站在悬崖上,面对万丈深渊,谁也不敢跳下去,因为那是危险、灾难;而在走向深渊的坦途上,在罪恶的享受中却浑然不觉。一些贪赃枉法者就是这样,经得住大风大浪的洗礼,却经

31、不住糖衣炮弹、金钱美女的诱惑。(3)青蛙被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锅里,能奋力跳出锅外;可当它被丢进慢慢加热的锅中后,却乖乖地束手就擒,不做任何反抗,最终葬身锅底。伟大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警世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该青蛙命运的最好诠释。没有危机意识,就算你经历过再大的风浪,一个阴沟也能让你翻船。(4)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然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的青蛙却性命难保,这就是“温水煮青蛙原理”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现状,切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在暂时的安逸中躲避。否则,就会落得与这只青蛙一

32、样的下场。二、写作提示 本题训练的是如何将材料转化为例证,把课本中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根据不同文体的需要随心所欲进行材料转化的能力。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成名的李斯特十分赏识肖邦的才华,为帮助肖邦摆脱窘境,李斯特在巴黎公演时,故意在灯光熄灭之际,悄悄地换上肖邦演奏。肖邦一举成名。李斯特这种提携新人的伯乐精神和甘当人梯的无私品德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三、写作提示 转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论点合理处理材料,转换时注意“始发叙述”的角度和完整,以灵活的方式处理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答案 1.中心论点: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开头: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因反对“地心说” ,宣传

33、哥白尼的“日心说” ,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而引起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他被指控为宗教的叛徒并被革除了教籍,长期流亡国外。1592 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 8 年中,他遭受了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但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学者。布鲁诺的人生历程无疑给后来者以启示: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2中心论点: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开头: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须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

34、些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在烈火中永生;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他们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3中心论点:黑暗势力有时是很强大的开头:对宇宙的探索,人们以前都相信“地心说” ,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更是极大地触怒了教会,不为世人所接受。就在这时,走出了一位敢于对“地心说”说“不”的人布鲁诺,他以满腔热血积极支持“日心说” ,竭力揭示“地心说”的荒谬,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 ,处以“火刑” 。由此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它所代表的愚昧无知和顽固凶残的势力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扼杀真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巨大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