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江一中 2017 届高考第四次模拟试题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 在西周时代, “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姓”表示血统, “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 ,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 强化宗族认同B. 继承华夏传统C. 凸显贵族地位D. 维护尊卑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姓氏代表着血统,名字代表长幼行辈可以看出,姓氏名字制度是宗法制度下体现血统尊卑地位的一种方式,从姓名中就能看出其身份地位,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选项名字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B 选项不能称为“最主要”的作用;C 选
2、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或者奴隶地位的对比。2.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中阐释古代农业中生产工具的演变,而精耕细作表现在很多方面,不能说明有铁农具能逐步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故 A 项排除;表格中反映的是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但是表格没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故 B 项排除;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故 C 项正确;表格中反映了铁农具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无
3、法得出其冶铁技术水平的提高,故 D 项排除。 3.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答案】C4.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 权力过于分散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由材
4、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 A 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 B 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 C 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 D 项。5. 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据此表可知,1895-1913 年间,民营企业A. 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B. 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C. 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D. 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答案】
5、C【解析】本题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近代的民营工业发展阻力一直非常大,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官办企业对民族工业的束缚,故 B 错误;由材料数据可知,民营企业的工厂数和资本额超过了官办企业,因此,民营工业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故 C 正确;近代史上官办企业的规模一直超过民营工业,故 D 错误。点睛: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本题中,商办企
6、业的数目和资本额在近代中国 1895-1913 年间民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得知民营工业在中国近代化中成为主导力量。6. 1946 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 ,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 ,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C. 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抗战之后美国高度关注国共两党的问题,即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未改变对国
7、民党的支持,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不会赢得美国的舆论支持,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7. 1942 年 2 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 5 亿美元,超过了 1937 年到 1941 年 7 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A. 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C.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D. 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答案】C【解析】据材料“1942 年 2 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 5 亿
8、美元”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故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故 C 选项正确;1942 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故“战后中美关系”错误,故 A 选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没有突出中国抗战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故 B 选项错误;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服从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42 年” 、 “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和历史作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8. 1975 年 3 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
9、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A. 美国敌视中国B. 中美关系异常紧张C. 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D. 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5 年” ,据此可知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在正常化的基础上前行,所以“敌视中国” “异常紧张”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 AB 项排除;材料中仅是阐释了中美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摩擦,不能说存在严重冲突,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摩擦,是因为美国无法接受中国解放台湾,据此说明了中美文化
10、交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 D 项正确。9. 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 ,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A. 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B. 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C. 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D. 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的是“财产继承”不等同于“财产自由” ,故 A 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规定财产继承中近亲优先,故 C 错误;材料是罗马法对财产继承的规范,这是加强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故 D 错误;材料信息“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
11、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 ,以请求撤销遗嘱”说明,罗马法的实施兼顾了社会民情,故 B 正确。10. 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 ”材料表明A.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B.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C.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D.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各州由于利益的不完全相同,因而出现了对宪法“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的现象,这说明各州存在着利益冲突,故
12、 C 项符合题意;各州对制定宪法没有分歧,只是对宪法的相关内容存在分歧,排除 A 项;这部宪法的对外意义有让敌人感到震惊的成分,但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制定宪法的主要目的,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信息,排除 D 项。11.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A.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B.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C.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答案】B【解析】本题以麦克斯韦和赫兹的贡献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材料信息“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
13、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说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这进一步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的结合了,故 B 正确;A、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 项与材料逻辑关系颠倒。点睛:根据排除法可知,A 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走在了技术前面,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发展,故 C 项逻辑关系错误。12. 1997 年 12 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A. 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C
14、. 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D. 冷战局势下意识形态的对抗趋缓【答案】A【解析】材料“当今东亚社会” “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 “拒绝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可知,作者认为世界文明应该是多元的,不是单纯的“西方文明” ,故 A 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的观点正好相反;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材料“1997 年 12 月” ,冷战已经结束,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当今东亚社会” “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 “拒绝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 。13.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
15、,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
16、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答案】 (1)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改变税收,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
17、增长。(2)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汉字。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的贫穷和落后;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改良的失败;深刻的阶级对立。【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论述。(2)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就是回答出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两个激进的历史事件即可,例如,义和团运动的激进之处体现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之处体现在主张废除汉字。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则主要从当时的国情进行回答,例如,政治方
18、面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要从唐宋的阶段特征出发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论述,然后要明白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历史事件,从当时国情去回答原因即可。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近来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应当首先产生于工业领域而不大可能是农业领域,但这不能作为工业可以先于
19、脱离农业而自行发展的根据。没有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无从发端,更谈不上飞跃性的发展。摘编自王守谦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观点:农业发展缓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论述:近代中国农村中的自然经济虽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逐渐解体,客观上也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但就整个中国近代史而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体地位,自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农民购买力的低下不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提供广阔的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大量自由
20、的劳动力,从而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据材料“没有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无从发端,更谈不上飞跃性的发展”即可提炼出观点,例如:农业发展缓慢制约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或农业发展是工业化的基础。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传统农业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建国后土地改革、农业改造与工业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工业化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
21、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材料二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答案】 (1)
22、主要问题:百姓贫饥流亡,豪强兼并土地,国家赋税没有保障。(2)作用: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关系:百姓依附豪强逃避服役,是实行三长制的重要原因,三长制的建立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二者相辅而行。【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百姓贫饥流亡生活没有保障、兼并土地以及国家赋税没有保障等三个问题。(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利于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有利于抑制土地兼
23、并问题以及有利于解决国家的税收问题即可,其实就是要结合第一问的三个问题,然后回答出有利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即可。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 50 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
24、。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答案】 (1)严厉制裁德国并肢解德国;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成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2)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法德是历史的宿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影响了世界。【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
25、安全体系的努力主要包括在巴黎和会上主张严厉制裁德国并肢解德国、加强了法国的实力以及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2)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要多角度回答,例如,历史原因是指法德是历史的宿敌,现实原因则包括必须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1916 年 1 月,邵力子在中华革民党创办的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邵力子立即在民国日报头版头条的突出位置上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到他当时任教的复旦大学宣讲。邵力子于 1919 年 5 月 5 日在报馆里最先得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26、的消息,当天夜里编排好关于五四运动的新闻稿。同时,他主编的觉悟副刊,对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摘自朱顺佐邵力子在建党前后的活动和贡献材料二1922 年邵力子出任国共合作性质的上海大学之副校长1924 年 1 月,邵力子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秘书,积极地宣传新三民主义。摘自朱顺佐试论邵力子对国共合作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邵力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邵力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因。【答案】 (1)宣传“十月革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推动国共合作;宣传新三民主义;(2)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与苏俄对当时中国的不同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邵力子个人的救国探索。.(2)推动邵力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因则主要从第一问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到了邵力子以及邵力子个人的救国探索,多角度回答,例如,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接影响到了邵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