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48245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吉林省委党校 关英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新要求,致力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积极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重大思想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三大矛盾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确立的客观实践基础。第一,由于长期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忽视环境保护而

2、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在传统发展观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忽视了自然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就我国目前来讲,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人与资源的矛盾资源短缺,一个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就资源短缺来讲,首先是一种先天的资源短缺,很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储量都相当有限。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天然气占,铁矿石不足,铜矿不足,铝土矿不足,水资源量不足。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又

3、从后天加重了这种资源短缺。我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倍,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倍多。由于生产方式的粗放性导致我国的国内资源难以支撑发展的持续性,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缺口而使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从消费总量看,到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2,铁矿石将达到,铜将达到,铝将达。就对环境的破坏来讲,过度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非科学化的种植方式造成土壤后续肥力匮乏;非科学化的生产方式使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重;无节制地排污放污造成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环境

4、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不仅难以支撑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而且每年仍在增加万多平方公里;我国个省的个县、近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同时,经济建设也在占用着大量的耕地,去年一年建设占用耕地达到万公顷;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我国多座城市中有多座供水不足,其中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而且还有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恩格斯对我们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1第二

5、,由于忽视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和人与人之间发展程度的协调而导致的人与社会的矛盾。目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三是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使得社会矛盾加剧、利益冲突频发。2003 年 4 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和我们抗击非典的艰苦努力给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共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之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差距,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发展程度

6、的差距,是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差距,表面上看是由于社会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第三,由于忽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导致的人本身的自我矛盾。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 卷,第 383 页。3人本身就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人之为物的生理特性与人之为人的精神特性之间的矛盾是最为根本的矛盾。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的好: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人是野兽,是说它起源于自然界、起源于动物,动物所具有的一切欲望和情绪,人都不同程度地

7、具有;说人是天使,是指人虽然来自自然界、来自动物,但人总想超越自己的动物本性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尤其是在自然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爱、尊重、幸福、自由的追求就更为强烈。这种对自由和幸福的寻求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普遍表达就是对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向往。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民精神状态来讲,存在着一种比较明显的价值迷失和信仰缺失,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人本身的自我矛盾的集中显现。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物本价值取向在精神领域的泛化。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市场经济时代人的发展特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市场经济的物本价

8、值取向很容易泛化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和人的精神领域,从而造成人的需要、能力和价值的异化,最终导致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的缺失和扭曲。若就文化本身来讲有三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否定使我们几乎失去了民族精神之根;对西方文化的无反思无批判地汲取导致西方价值观消极方面的泛滥;几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大而化之的流于形式的宣传没能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众生活领域中真正确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本身的自我矛盾都是相当突出的。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方得以应运而生。 二、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9、的理论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的精辟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眉毛4胡子一起抓” ,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关节点,然后从这个关节点出发寻求各个击破。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首要的问题也是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节点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而理解“以人为本”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人” 。对一个概念的把握要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去界定和分析。从外延上看

10、, “人”的概念应该涵盖作为个体的个人、作为群体的人民和作为整体的人类。时下有人把“以人为本”理解成“以民为本” ,我觉得不够全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以民为本”的“民”仅仅包含了“人”的一个层次的内容,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有些问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文化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需要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所以,以人为本应该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另外,单独强调以民为本,把人仅仅看成一个团体,容易造成对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忽视。尤其是我们国家历来有群体主义的传统,人性中的个性发育很不充分,尤其文革前后的一个时期

11、内大而化之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求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这就很容易造成对人的个性发育的忽视。所以,作为现代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既要关注人之为个人的个体性发展,也要关注人之为民的群体性发展,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从概念的内涵上讲, “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指人的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的统一。人的自然性需要是指人出于生理和自然的欲求而产生的物质需要,如衣、食、声、色等。人的社会性需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对安全、平等、公正、民主等的渴求与企盼。人的精神性需要是指人对友谊、爱、理解、尊严的需

12、要和对人生意义、价值与信仰的寻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全方面需要的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三方面需要的满足不是一个线性完成的关系,不是首先满足自然性需5要,再满足社会性需要,最后才是精神性需要。对于一个正常的现代人来讲,这三方面的需要完全有可能同时呈现。所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给予一个综合的考虑与安排。当然,在某个社会发展的特定历

13、史时期,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安排有可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满足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作出优先发展的安排和设计,比如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等自然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的策略选择。综合以上论述可知,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三大矛盾正是由于未能采取合理的发展方式从而未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引发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即根源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及其被满足的方式;人与社会的矛盾即根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及其被满足的方式;人本身的自我矛盾即根源于人的精神性需要及其被满足的方式。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切实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和发展

14、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理解科学发展观全部内涵的钥匙。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从价值理念的高度来观照科学发展观其他要素、并以此来确立其与科学发展观其他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坚持以人为本是理解科学发展观之“第一要义”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理解科学发展观之“基本要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6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全

16、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标准和评判尺度。这是因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具体而言,社会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尽可能使人民的大多数获得发展,以充分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价值基础和价值根据,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人为本的合理展开和具体化,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

17、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是理解科学发展观之“根本方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

18、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党和国家全局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要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7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

19、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所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关键是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关节点,也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也就找到了理解科学发展观全部理论内涵的“钥匙”。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除了适应客观实践变迁的必然要求之外,必然关联着某种理论自身困境的内在突破与超越。从理论渊源上来看,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合理性继承,也是对以往发展观中不适应新的发展实践的思想观念的批判性超越。所以,我们说,

20、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首先表现为思想主题的“一脉相承”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表现在理论精神的“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理论

21、最本质的精神是实践精神。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正是一种伟大的实践精神。实践精神,用中国语言来说,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确立也正是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秉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对传统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8上形成和确立的。再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还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具体发展理念中合理因素的继承。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和人的全

22、面发展的观点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在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马克思所讲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异化状态,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的现实根据之一。当然,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一脉相承”不是本本主义式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是一种“扬弃”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之处不仅表现在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 。这种“与时俱进”最根本地表现在它对发展思想的

23、创新之上。传统发展观及其发展实践在发展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导致了在实践中把经济发展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失误。这种发展观落实在实践上从根本上来说遵循的是一种“以物为本”的价值导向,以此发展观来指导社会发展实践必然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凸显、信仰缺失、价值危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不良后果。正是看到了我们的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开始了自觉的理论反思,在发展的出发点上特别关注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发展的方式上强调发展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在发展的价值标准上,强调以人为本,从而在根本上扬弃了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了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跃迁。在

2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并由此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科学发展观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9附:内容提要任何一种正确的思想理论都是一定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依据客观实践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科学发展观亦是如此。科学发展观作

25、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三大矛盾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确立的客观实践基础。第一,由于长期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第二,由于忽视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和人与人之间发展程度的协调而导致的人与社会的矛盾。第三,由于忽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导致的人本身的自我矛盾。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首要的问题也是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节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社会存在

26、物”和“精神存在物”的全方面需要的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三大矛盾正是由于未能采取合理的发展方式从而未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引发的。 “以人为本”是理解科学发展观全部内涵的钥匙。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从价值理念的高度来观照科学发展观其他要素、并以此来确立其与科学发展观其他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合理性继承,也是对以往发展观中不适应新的发展实践的思想观念的批判性超越。这种“批判性超越”最根本地表现在它对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的称谓。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现10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并由此奠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科学发展观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