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改善农民生存质量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开化县创建生态示范村的调查开化县人民政府 徐鸣华按:今年 1 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农村,道路、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仍然滞后,人居环境“ 脏乱差” 的现 象比 较普遍,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农村的文明程度不高,离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的期望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好的乡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村镇如何实现可持续
2、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如何把潜在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优势、经济优势?开化县创建生态示范村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浙西开化县地处钱塘江源头,全县 449 个行政村,30.21万农业人口,辖内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但是,农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脏乱差 ”现象依然存在,1999年全县仍有 28 万农民靠干柴烧饭,年消耗干柴 35 万吨,约合 18 万亩薪材林;部分旧村缺乏规划,有屋无路,有新房无新村,杂乱无章;少数村农民文明意识较低,村庄内露天厕所到处可见,粪尿熏天,污水横流,农民的生存质量较为低下。1999 年以来,该县实施“生态立县” 发展 战略,遵循“整体
3、、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大力开展 创建生 态示范村活动,极大地改善了示范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环境意识。目前 10 个生态示范村每年减少粪便污水排放量 5000吨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8.5 平方米、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 95、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100,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 390 元,其中 4 个生态示范村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不仅开辟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新途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村是改善农民生存质量、根治农村“脏 乱差” 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一、主要做法生态村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
4、济学原理为指导,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基础上综合建设的村级复合生态系统。开化县创建生态示范村,即选择一批自然村,以沼气、太阳能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为纽带,以村庄整治、发展种养殖业等为抓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村庄生态系统3结构合理,改善村容村貌,实现良性循环,同时为全县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1、立足源头,明确重点,抓好规划布局和组织领导。钱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关系着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安全,开化县创建生态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也是满足山区农民过上殷实幸福生活强烈愿望的惠民之举。该县明确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5、明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先进文化为重点,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浙江省开化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围绕“ 污水排放达标率 ”、“粪便资源化率”、“清 洁 能源普及率 ”、“生态型户厕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指标,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编制了 10 个生态示范村发展规划。对照规划,整治村庄影响观瞻的建筑及附着物,改善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健全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村重建新村,在没有条件的村开展旧村改造;坚持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坚持以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为目标,实现村落周围有林带,庭院内外有花草。
6、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县规建局负责生态示范村规划,林业局负责绿化,交通局负责道路硬化,爱卫办负责环境综合整治,文明办和文化局等部门负责精神文明创建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村、县直部门派工作队驻村等制度。把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列入对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保证。42、依托科技,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建工作。严格按照省级生态村标准开展创建工作。引导和教育农民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农村适用技术。目前 10 个示范村推广的新技术主要是“ 沼气开发” 和“太阳能利用”两种。“ 沼气开发” 技术 即通过沼气池,使 农村粪便 污
7、水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进行污染治理,产生沼气和沼液,沼气可以用于作燃料和照明,沼液又是优质的有机肥,使种养殖相结合,实现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农村能源循环系统;“太阳能利用 ”技术即通 过太阳能硅晶板采集太阳能量,加热循环水,供农户日常使用。在齐溪镇左溪村等有条件的村,建设“房屋- 厕所-猪(牛)舍-沼气池”为主要结构的“ 四位一体 ”联排式功能房(密集型的沼气、 热力网更为实用,更为节能)。目前全县 10 个生态示范村已有 70%的农户建造了沼气池,利用沼气烧饭、照明等;有 60%的农户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等。同时鼓励全县所有农村以示范村为榜样,积极争创
8、生态村,每年排出一批生态示范村创建村,争取到 2010 年全县 50%的自然村达到省级生态村标准。3、调整结构,优势互补,配套发展生态农业。试验表明,一般农户每家养 2 头猪,即可保证全年的沼气供应需求,规模养殖户利用率更高;使用沼液能避免直接使用人、畜粪便造成的作物肥害,并且肥力比一般的堆肥高出 2-3 倍。为此,示范村紧紧抓住沼气利用这个载体,拓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的内涵,大力发 展农村畜牧业和种植 业,积极推广“ 畜禽-沼气- 作物” 生态农业 模式。目前示范村已建成沼气池 700 余5个,配套畜类养殖 1200 余头,配套发展效益农业 6000 余亩。同时加快沼气池建设由庭院向规模
9、养殖小区、种植小区延伸,走沼气池建设与发展规模养殖、规模种植相结合的路子。不断调整和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无害化生产,发展生态链经济。4、因村制宜,百花齐放,培育生态示范村特色文化。开展对农民的环保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增强农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挖掘、开发生态示范村文化内涵,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生态村文化,打造出“探源村”“ 茶艺村”“戏曲村”“武术村”“明清古民居村 ”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切实提高生态村文化底蕴。以“讲 文明、讲卫 生、讲科学、改陋 习、树新风” 为主要内容,打造与良好的人居环境、充裕的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的先进文化,提高农
10、村整体文明程度。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科普活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反对迷信,远离愚昧落后,不断提高示范村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5、明确主体,多方筹资,确保创建生态示范村的投入。明确农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做好典型引路,不搞强迫命令,不把好事办坏。创建生态村要求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村里基础设施投入一般需要 10 万元以上,农户户均投入 3500 元以上。开化是欠发达山区县,如此多的投入,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该县坚持以村民自己投劳、出资为主,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建设新村;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资助,积极争取上级农办、能源等部门扶持一点,县里配套一点,联6系单位支持一点
11、,动员本村外出的干部、老板、华侨捐一点,其他途径再解决一点,靠充分调动群众和各方面力量,形成如火如荼的捐资投劳局面,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6、加大宣传,广泛动员,营造创建生态示范村的氛围。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作为主线,贯彻创建活动的始终。在创建活动开展的初始阶段,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召开会议、出板报、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使创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家喻户晓;使干部群众知道什么是生态村,为什么建生态村,如何搞好创建活动,使农民朋友了解每家、每户、每个人在创建活动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生态村是为他们谋利益、办实
12、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来。在创建活动中,重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用真实、生动的榜样启发、引导大多数。二、主要成效创建生态示范村工作,实现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受到了农民广泛欢迎。1、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创建活动,示范村农民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村民们从被动防治污染转向从生态建设中获益。在外部环境方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规划改造,示范村昔日“黄土裸露,建房无章,有屋无路,杂物乱堆”现象得到根本改善;通过“沼气利用” 和 “太阳能利用”工程,以7前“ 污 水
13、横流,蚊 蝇 乱飞,疫病难控” 问题 得到根治,示范村保证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农民不再受“烟薰火燎,煤气袭人”之苦(沼气无烟、无臭)。部分示范村规划建设了整齐、清洁、美观的花园式新村。所有示范村都铺建了主村道、环村道和通向各家各户的硬化道。在内部环境方面,过去是先富起来的人为“有新房无新村” 而感到尴尬,现 在是后富起来的人为“有新村无新房” 而着急。通 过创建活动 ,缩小了城乡差别,一些年青的农民不再“离乡背井” 到大城市去打工,防止了 农村人才流失,减轻了城市农民工的就业压力。2、保护了农村资源。沼气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开化县生态示范村实施“沼气利用” 和“太阳能
14、利用” 工程后,平均 1 年可为 1 个 600 人口的自然村节约 800 吨干柴或 1800 瓶液化气,在生态示范村再也看不到农民上山砍柴,保护了源头生态资源,节约了能源。以生态示范村为榜样,各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自 2001 年以来,全县共关停“十五小”等污染环境的企业 170 家。3、增加了农民收入。“畜禽沼气作物” 生态农业模式,带动了示范村家庭种养殖业的发展,2003 年示范村新增猪、牛饲养量 500 余头,新增效益农业 310 亩,农民增收100 多万元;示范村每户建 1 个 6 立方米的沼气池,每池 1 年可节省 4 吨干柴并保护 5 亩薪材林
15、,少花 30 个砍柴工,少用 12 包化肥和 12 瓶煤气,可节约 2500 元以上;使用沼液培育的茶叶、蔬菜,无需施化肥和农药,是有机绿色食品,卖价比一般的高出 1 倍以上。左溪、黄石等示范村,以发展特色8旅游业为取向,把生态村建设与开发乡村和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相结合,为增加农民收入开拓了新路子。去年到左溪村参观的境内外游客达 2000 多人次。4、提高了农民文明程度。一是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示范村告别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环卫垃圾桶遍布全村。并设制数目众多的指路牌、项目牌、宣传牌,村民做环保义工蔚然成风。二是农民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三是示范村原来长期存在的铺张浪
16、费、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俗有了很大改变,村民公德、社会治安等明显好转。四是农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一扫过去那种农村不如城市、乡下人不如城里人的自卑心理。五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是“ 让 干部 经常受教育、使 农民长期得 实惠” 的有效载体,把干部群众的心拴在了一起。三、有关建议目前开化县仅建成 10 个生态示范村,数量太少,质量也有待提高,较该县实施“生态立县” 战略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新的创建内容值得探索。要把一些落后、脏乱的旧村改造成全面进步的生态新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克服重重的
17、困难。根据开化县的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生态村创建工作建议如下: 1、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和工作机制。把生态村建设与“康庄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下山脱贫”“土地整理”“河道整治” 等工程建 设结 合起来,整合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村基9础建设扶持的力量,集中投入到创建生态村工作中;县级财政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基金,对经批准创建的生态村项目进行立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创建生态村工作;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生态村建设。组织有学识、有经验的城乡建筑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到农村去,按照省、市、县、乡的整体发展要求,为每个有条件有能力的自然村制定生态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生态村的长效管理,保
18、证生态村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为新农村生态建设树立典范;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深入创建第一线,了解实情,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村创建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各乡镇、村在创建工作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工作中要坚持扎实稳妥,防止形式主义,发扬严细求实的作风,真正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2、加大科研和宣传力度。创建生态村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要加大农村节能、环保科技项目的研发力度,推进农村生态科研成果转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逐步运用、推广到生态村建设中,使科学技术成为加快生态村建设的生力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思想宣传工作,党员、干部要带头修建、使用沼气池等新技术,解除群众对新技术运用
19、存在的种种疑虑。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由“ 被动 ”到“感动” 再到“ 主动”,实现从“政府要我建” 到“我要建” 的转变 。3、制定创建标准,鼓励“自选动作” 。创 建生态示范村,要对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特色文化等方面内容应达到的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具体10的、可量化的创建标准。同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村因地制宜地创造有自己特色的“自选动作” 和“精品典型”。4、明确发展方向,择优确定示范村。明确“生态户-生态村-生 态乡(镇)-生态县”的发展方向,鼓励所有自然村积极争创生态村。选择群众基础好、经济基础好、规划基础好、干部条件好的自然村作生态示范村,保证搞一个成一个,稳步推进创建工作。采取自愿申报、批准之后给予一定扶助的办法,使批准创建成为一种激励因素,培养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总之,开化县创建生态示范村活动,顺应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愿望,提高了农村绿色 GDP 和综合 发展水平,缩小了贫富之间在生活质量和水平上的差距,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在我市全面建设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创建生态示范村,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 乱差” 问题,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农村发展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