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课件(打包6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件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件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6.ppt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4.ppt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2.ppt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美丽的颜色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0.ppt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38.ppt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36.ppt
  • 全部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6.ppt--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4.ppt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2.ppt--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美丽的颜色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40.ppt--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38.ppt--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课件新人教版201808212136.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鲁 迅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3.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作者介绍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 文学家 、 思想家 、 革命家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 鲁迅 ” 是他 1918年发表第一篇《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散文诗集 《 野草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主要记叙了 1904年夏末至 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 经历 有 重要关系 的藤野先生。1902年 3月, 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 日本留学 。1904年 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 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1906年 秋, 弃医从文 ,离开仙台去东京。他决定用文艺唤醒 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1926年 , 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 到厦门。 10月 12日,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 《藤野先生》 。背景资料1.文体知识 —— 散文 概念: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 记叙类文学体裁 。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 “ 形散 ” 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 …… 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 “ 神不散 ” 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叙事散文 、 抒情散文 、 说理散文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 、 联想 、 衬托 、 对比 等。知识链接2.相关人物介绍 —— 藤野严九郎藤野严九郎( 1874—1945 ), 日本福井县人 。其家族世代行医,而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 第六代医生 。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 1901年 10月, 27岁的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 1904年 7月 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 6月底提出 “ 请求免职 ” ; 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 1945年 8月 11日,在福井逝世。( 1)订正字音绯 红( ) 发 髻 ( ) 驿 站( ) 解 剖 ( ) 顿 挫 ( ) 畸 形( ) 匿 名( ) 诘 责( ) 教 诲 ( ) 瞥 见( ) 油光可 鉴 ( )杳 无消息( ) 深 恶 痛疾( ) 检查预习fēi jì yìpōu cuò jī nì jié huì piē jiànyǎo wù( 2)词语释义油光可鉴:掌故:匿名:凄然:杳无消息: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厌恶、痛恨到了极点。1.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第 1~ 3段 ):写 “ 我 ” 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在东京 )第二部分 (第 4~ 35段 ):详细描写 “ 我 ” 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交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在仙台 )第三部分 (第 36~ 38段 ):写 “ 我 ” 与藤野先生分别后的状况,抒发了对先生的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要为正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心声。( 离开仙台后 )2.重点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将其分成四个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内容。第一层(第 4、 5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的所见所感,及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第 6~ 23段):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令鲁迅十分钦佩并永远怀念。第三层(第 24~ 31段):写 “ 我 ” 弃医从文的原因。第四层(第 32~ 35段):写 “ 我 ” 与藤野先生告别的情景 —— 赠照片、题字、叮嘱,表现了藤野先生对 “ 我 ” 的关爱和牵挂。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内容探究① 清国留学生学跳舞。②“ 我 ” 在仙台受优待。③ 初见藤野先生。④ 藤野先生为 “ 我 ” 添改讲义。⑤ 藤野先生为 “ 我 ” 纠正解剖图。⑥ 藤野先生关心 “ 我 ” 的实习情况。⑦ 藤野先生问 “ 我 ” 中国女人裹脚的事。⑧ 匿名信事件。⑨ 看电影事件。⑩“ 我 ” 与藤野先生惜别。⑪ “ 我 ” 回国后,忆藤野先生。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 “ 优待 ” ?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受到的 “ 优待 ” ?优待: “ 学校不收学费 ”“ 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原因:写 “ 我 ” 受到的优待,而这种 “ 优待 ” 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 “ 我 ” 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 “ 我 ” 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他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 “ 优待 ” 只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也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3.鲁迅为什么要离开有很多 “ 清国留学生 ” 的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这一环境的失望、厌恶之情。作者本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却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愤懑之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4.谈谈 “ 匿名信事件 ”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想 “匿名信事 件 ” 说明了什么。起因:鲁迅上年的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 “ 我 ” 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结果: “ 我 ” 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 “ 我 ” 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我 ” 将匿名信退还了那些干事。“ 匿名信事件 ” 说明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所谓的日本 “ 爱国青年 ” 对中国人怀有偏见;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5.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六十分以上是由于藤野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当时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观景的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诬蔑。正因如此,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他也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就在这时,他觉得 “ 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 ,若是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1.作者开篇写道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有何作用?品味赏析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写自己离开东京,与藤野先生认识埋下伏笔。2.如何理解 “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 这句话的意思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 “ 物以希为贵 ” ,是因为作者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 “ 弱国国民 ” 来到日本,往往是受轻视的,所以,作者不认为自己受到 “ 优待 ” 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而自己确实是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由此推断,这所受到的“ 优待 ” 不过是因为 “ 物以希为贵罢 ” 。这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3.作者为什么说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 “ 当然 ” 加以强调,用来揭示日本 “ 爱国青年 ”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 “ 也无怪他们疑惑 ” 表现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各愤懑的感情。因为考试风波使作者的人格和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之后他便写下了这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并没有直接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那些 “ 爱国青年 ” 看来,贫弱的中国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是因为老师漏题,而不是凭借个人能力获得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地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了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更是因为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受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4.怎样理解 “ 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 正人君子 ’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在于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品质,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努力。其中 “ 良心发现 ” 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 增加勇气 ” 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 正人君子 ” 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5.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①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偏 ” 字一方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②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无法可想!“ 酒醉似的喝采 ” 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 何尝 ” 与 “ 不 ” 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在中国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都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这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写法探究1.本文是如何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的呢 ?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2)暗线(感情线索):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 “ 日暮里 ” 和 “ 水户 ” 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 “ 爱国青年 ” 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2.本文是如何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的?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试举例说明。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和句子表达本义的修辞手法,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本文中的反语非常生动、精彩,如:① “ 实在标致极了。 ”“ 标致 ” 本义为漂亮,这里意为 “ 丑陋到了极点 ” ,用来讽刺 “ 清国留学生 ” 的丑态。② “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 ‘ 那是在学跳舞。 ’” 这里“ 精通时事 ” 是反语,这些人 “ 精通 ” 的 “ 时事 ” 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③ “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 爱国青年 ” 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自私狭隘、狂妄自大的日本青年。④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 此名是议论句,是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 “ 爱国青年 ” 的观点,这里运用反语,表现了鲁迅的满腔义愤。⑤ “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 正人君子 ’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正人君子 ” 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怠为 “ 正人君子 ” 的文人。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1.作者描写 “ 清国留学生 ” 的生活与表现藤野先生的精神与品质这个中心是否一致?鉴赏评价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中国人的 “ 清国留学生 ” 却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 “ 清国留学生 ” 的留学生活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2.说说 “ 我 ” 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1) “ 添改讲义 ” 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 2) “ 纠正解剖图 ”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品质。( 3) “ 关心 ‘ 我 ’ 实习情况 ”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人热情诚恳的品质。( 4) “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 ” 表现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精神。拓展延伸阅读阿累的《一面》,说说它与《藤野先生》一文的异同 。同:《一面》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异:( 1)《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藤野先生》一文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 2)在对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时,《一面》采用了细描的手法;《藤野先生》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3)在结构上,《一面》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藤野先生》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散文,通过阅读、感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令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深深地被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所打动。赏析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如同品味一坛陈年的佳酿,只有用心体味,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总 结结构图示在东京:(见闻)樱花 清国留学生 盘辫子 油光可见 学跳舞 去仙台学医感触:受到优待 物以希为贵相识:外貌 声调 衣着事例 品格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藤 相处 纠正解剖图 ── 严格要求 明线:与藤野先生 的野 在仙台 关心解剖实习 ── 热情诚恳 相识、相处、离别 先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 求实精神 生 离别:赠照片、题字、叮嘱匿名信事件弃医从文 暗线: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看电影事件离开仙台后:怀念 伟大 增加勇气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1.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2.反复朗读,联系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赏析精彩语句,体会细节描写。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揣摩欲扬先抑的写法。 4.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著、博爱的精神品质。学习目标作者介绍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小说家 、 诗人 、 剧作家 、 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他的作品以人物的 性格塑造 及 心理刻画 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而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 《 象棋的故事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长篇小说 《 心灵的焦灼 》, 回忆录 《 昨日的世界 》, 传记 《 三作家 》《 罗曼 · 罗兰 》《 断头皇后 》等。本文是茨威格的《 三作家 》中的一节。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适值列夫 ·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他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表达了他真挚 怀念、 赞美 之情。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背景资料1.文体知识 ——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 文学作品 形式。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物传记的特征是: 真实 、 生动 。人物传记的分类:可以按 写作方式 分类(亲笔自传、口述自传) ,可以按 载体的不同 分类(分为传记、画传和传记片 ),还可以按 传主 分类 (一般多按传主个性身份分为多类 )。知识链接2.相关人物介绍 —— 列夫 · 托尔斯泰列夫 · 托尔斯泰( 1828—1910 ), 19世纪中期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 思想家 , 哲学家 。 1863年到 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 长篇历史小说 《 战争与和平 》。 1873年到 1877年他经 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安娜 · 卡列尼娜 》。 70年代末( 1879一 1882),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80年代创了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 · 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 · 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 长篇小说 《 复活 》。其中,《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列宁曾经评价他是 “ 俄国革命的镜子 ”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 •卜伦称他是 “ 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 1)订正字音胡 髭 ( ) 长 髯 ( ) 鬈 发 ( ) 黝 黑 ( ) 滞 留 ( ) 藏污纳 垢 ( ) 愚 钝 ( ) 禁 锢 ( ) 正 襟 危坐( ) 犀 利 ( ) 侏 儒 ( ) 酒 肆 ( ) 锃 亮 ( ) 甲 胄 ( ) 尴尬 ( ) 粲 然 ( ) 盎 然 ( ) 广 袤 无垠( )检查预习zī rán quányǒu zhì ɡòudùn ɡù jīnxī rú sìzènɡ zhòu ɡān ɡàcàn ànɡ mào( 2)词语释义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麻木不仁: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1.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整体感知第 1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多毛、须发浓密的特点。第 2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特征。第 3自然段:进一步描述托尔斯泰的面容、表情。第 4自然段:从多个角度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 5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其眼睛的描写。第一部分(第 1~ 5段):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列夫 ·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 6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 7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 8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无穷威力。第 9自然段: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 “ 不幸 ” 。第二部分(第 6~ 9段):作者描述了列夫 ·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和他犀利的洞察力。2.请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目光和眼睛的句子。 眉毛: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须发: “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 “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 “ 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光: “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眼睛: “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1.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内容探究一是相貌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二是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写法点拨: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 欲扬先抑 ” 的 “ 扬 ” ,是指褒扬、抬高; “ 抑 ”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3.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外貌描写运用了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从物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读者无尽的联想。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这更加凸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 “ 形 ”“ 神 ” 的独到刻画,使文章主旨深刻,韵味无穷。2.在描写过程中,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双眼充分以表现了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局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提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4.本文第一部分为什么作者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和普通? 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和普通既是对他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提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反衬他灵魂 高贵。突出了他是一个矛盾体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他形貌和思想精神的矛盾统一,也是他人生追求、态度和其贵族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 “ 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1.如何理解 “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 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谈出一张光洁的脸 ——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 这句话?品味赏析这句话交代了上文肖像描写的目的,就 “ 引向内心世界” 。它启示我们: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再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2.“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 ——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 这几句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分别对托尔斯泰的额头、皮肤、鼻子、耳朵和嘴唇进行了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他的面部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3.如何理解 “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这地解冻 ” 这段话的含义?其中, “ 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这地解冻 ”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地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去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比作 “ 悲凉之地解冻 ” ,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5.“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 一句说明了什么?说明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既看到了某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也看到了某些道德败坏的人的内心。4.说说 “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 的深刻含义。这句话是对上文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心路历程,点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 ,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敬佩之情。写法探究1.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哪几个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本文是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重点的?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中的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那与普通人毫无两样的一面。但联系全文就可以发现,作者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的,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的。第一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的艺术效果,相与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鉴赏评价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 ,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 “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 ,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不矛盾。 “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 ,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他无疑是幸福的。便他又是痛苦的,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到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于途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拓展延伸对比分析:《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 · 托尔斯泰》三篇文章都是写人的,但在布局上有何不同?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何特点 ? 《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彰显人物形象的 ,而《列夫 · 托尔斯泰》是一张 “ 肖像画 ”, 作者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的。《藤野先生》对于人物的刻画主要是抓住主要特征 ,突出精神性格。除用具体的实例外 ,作者还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特征。《我的母亲》中,作者通过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从而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列夫 · 托尔斯泰》主要是给主人公一张画像,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独特的外貌特征 ,更揭示了主人公深邃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大量的比喻、夸张,描绘了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平凡而又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提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王祥夫在《重读大师》一书中说: “ 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 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有了更深的理解。总 结抑 多毛、须发浓密面部轮廓:田野村夫的脸孔 正面 描写列 外貌特征 面部表情:忧郁、消沉 夫 (平庸、丑陋) 长相平平· 普通大众 侧面描写 崇敬托 令人失望 赞美尔 犀利的目光 斯 非同寻常的眼睛 蕴含丰富情感 精美泰 (敏察、深刻) 眼睛的威力 绝伦扬 赞美眼睛的威力结构图示美丽的颜色艾芙 · 居里1.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居里夫妇的科学贡献,理解 “ 美丽的颜色 ” 的真正内涵。 2.抓取精辟、关键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了解居里夫人发现 “ 镭 ” 的过程,探究居里夫妇的人格和心理。 学习 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3.通过文中的细节刻画,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及其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学习目标作者介绍艾芙 · 居里( 1904—2007 ), 法国 作家,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 人物传记作家 。她是法国科学家比埃尔· 居里与玛丽 · 居里的小女儿,是伊伦 · 约里奥 -居里之妹。曾撰写其母传记《 居里夫人传 》。本文选自艾芙 ·居里《居里夫人传》。艾芙 ·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在 1937年 ,居里夫人去世 3周年之际,艾芙 ·居里 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 ,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影响 。《居里夫人传》一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 ·居里的事迹,并着重介绍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成 27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背景资料相关人物介绍 —— 居里夫妇玛丽 · 居里( 1867—1934 ), 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 。玛丽 · 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 钋钋 (Po)和 镭 (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 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也是获得 两次诺贝尔奖 的第一人。比埃尔 · 居里 (1859- 1906), 法国物理学家 、 化学家。曾经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与妻子玛丽 · 居里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也是 “ 居里定律 ” 的发现者。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简 陋 ( ) 炽 热( ) 沥 青( ) 铀 矿( ) 窒 息( ) 吹 嘘 ( ) 嘎 嘎( ) 轮 廓 ( ) 小心 翼 翼( )检查预习lòu chì lìyóu zhì xūɡā kuò yì( 2)词语释义炽热:窒息:吹嘘:筋疲力尽:和颜悦色:温度高,极热。 炽,(火)旺。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夸张地宣扬。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1.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段意。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 1段):总写玛丽的工作环境及她的快乐。第二部分(第 2~ 24段):通过居里夫妇发现 “ 镭 ” 的实验过程,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执着探究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第 25段):突出 “ 镭 ” 的发现有重大意义。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1)描写居里夫妇居住的棚屋的残破简陋,突出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 2)描写居里夫妇提炼过程的艰辛困难,突出他们对科学的痴迷和坚定的信念。( 3)描写居里夫妇观看镭的美丽的颜色的情景,突出他们对科学的热情。3.从文中画找出描写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语句,并概括出环境的特点。“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 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 ”“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 ‘通风罩 ’ ,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时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4.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他的工作怎样?为什么?(回答原因时,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居里夫人的工作非常辛苦。原因: ①“ 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在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② 她 “ 选了 ‘ 男子的职务 ’ ,做的是壮工的工作 ” ; “ 一次炼制 20公斤材料 ” , “ 棚屋里放满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 ” ; “ 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件极累人的工作 ” 。 ③ 她“ 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 。5.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题 “ 美丽的颜色 ” 的含义。 一是指玛丽和比埃尔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色彩;二是指玛丽和比埃尔夫妇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贵品质和美丽的人格魅力;三是指在居里夫人眼中 ,他们夫妇二人的工作是美丽的。1.本文为何要具体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恶劣?内容探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居里夫妇还能作出如此巨大的成就 ,更能说明他们具有极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2.本文在叙写过程中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举例分析其效果。第 2段描写棚顶的简陋,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真实地再现了工作室夏天热得像温室,冬天冷得冻僵,雨天屋漏的恶劣环境,反映了玛丽和比埃尔的工作环境极其糟糕,但他们对工作实验不受影响,体现了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第 22~ 24段描写玛丽和比埃尔欣赏镭,运用了细节描写,体现了他们在经历了四年后成功提炼出镭的欣喜和对镭的珍爱之情。4.从文中看,居里夫人为科学而顽强研究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1)为提炼纯净的钋和镭,在四年中进行了科学史上最艰难的拼搏。( 2)坚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究。实验条件极其简陋:实验室是一间漏雨的棚屋,实验工作很艰辛:居里夫人是学者,是专业工作,是技师,也是苦力。( 3)实验成功后的晚上,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加到棚屋。他们热爱自己提炼出的纯净镭,把它当成 “ 宝贝 ” 。3.第 5、 6段引述居里夫人的话有何作用?这两个自然段引述了居里夫人的话,主要表现了居里夫妇在困难、艰苦的环境下的 “ 英勇 ” 和 “ 快乐 ” ,以此来印证居里夫妇的科研精神,更有说服力和现实感。品味赏析1.“ 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 中的 “ 微妙 ” 有何作用?其中,“ 艰苦 ” 和 “ 快乐 ” 矛盾吗?为什么 ?“ 微妙 ” 是 “ 深奥玄妙 ” 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修饰 “快乐 ” ,体现了这种快乐的非凡与深远。不矛盾。 “ 艰苦 ” 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工作极其繁重、辛苦;而 “ 快乐 ” 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这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都不矛盾。2.第 2段说 “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 ”,而第 6段说 “ 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 ” 。这样写,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第 2段是说明客观条件极差,给人带来的身体上的不舒服;第 6段表现的是工作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享受,所以不矛盾。3.“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 ” 中 “ 然而”一词有什么作用? “ 然而 ” 一词转而叙述他们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室外,更显示了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4.第 12段中, “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他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 “ 镭 ” 以人的相思感情和性格特点,生动幽默地表现了 “ 镭 ” 的难以提取,说明 “ 镭 ” 的发现是 一个 极其艰辛的过程。5.如何理解 “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都转向他们的镭 ” 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四个 “ 转向 ” ,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表现了居里夫妇聚精会神的状态和激动殷切的心情。 写法探究1.本文是如何体现描写生动细致的特点的?例如,对简陋的棚屋的描写,点明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恶劣;又如,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表现出人人生的伟大品格。 2.文中为什么大量引用事实材料?作者力求客观、真实地讲述居里夫人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实际情况,在文中大量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和她的日记、信件中的内容,直观地展示了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还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真实地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如此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生动性、真实性、可信度及行文的多样性。 1.本文体现了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鉴赏评价本文主要叙述了居里夫妇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艰辛的工作发现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最后以居里一家日常生活中一个短暂而悠闲的夜晚作为结尾,使读者在温馨与平淡的氛围中体会居里夫妇艰辛之后的巨大成功。字里行间体现出居里夫人热爱科学家、顽强研究、贫贱不移的个性和精神。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如何评价玛丽和比埃尔的工作生活?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评价:我他们工作投入、吃苦耐劳、执着实验直至成功的工作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坚强乐观的品质感到佩服。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应该盲目攀比,而应该学习居里夫妇做事执着、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拓展延伸1.你读过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作品吗 ?你觉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作品:《三克镭》《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悼念玛丽居里》等。秘诀: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痴迷科学等。启发:( 1)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2)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3)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4)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2.根据下面几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材料一:除获诺贝尔奖外,玛丽 · 居里的各种荣誉称号有:会员 56个,会长 2个,院士 19个,院长 1个,博士 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 3个;另外获得奖金 10项,奖章 16枚。爱因斯坦曾说: “ 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材料二: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玛丽 · 居里)材料三:我把你们的奖金当做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玛丽 · 居里)探究 结果:玛丽 · 居里一生获得很多荣誉,但她淡泊名利。同学们,学习了《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为居里夫妇身上的可贵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学以致用,那么,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充满美丽的颜色。总 结简陋棚屋工作环境 夏天燥热 冬天寒冷美丽的颜色 辛苦劳累 热爱科学工作情况 经年累月 不畏艰难不知疲倦 贫贱不移工作成果 颜色美丽自动发光结构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