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9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9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8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8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8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128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17 中国石拱桥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茅以升的基本情况。2.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的顺序。2.学会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本课的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和行文结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今天,请大家随着我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20 世纪 30 年代,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2.背景资料2本文原载于 1962 年 3 月 4 日《人民日报》 ,后经作者补充、修改。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3.知识链接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说明文的特点: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做到言之有序)。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说明文语言特点: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简练明确。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拱桥(gǒng) 弧形(hú) 洨河(xiáo)陡坡(dǒu) 暴涨(zhǎng) 和谐(xié)张 (zhuó) 不朽 (xiǔ) 桥墩(dūn)河堤(dī)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chóng)漳州(zhāng)涨 强 称{ zhǎng 暴 涨 zhàng 头 昏 脑 涨 ) { qiáng 强 大 qiǎng 强 词 夺 理 jiàng 倔 强 ) { chèn 匀 称 chēng 称 呼 )(2)词语释义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之上。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没有能比得上的。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穿出云层。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3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奇,罕见的、特殊的。胜景:优美的风景。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就地取材:在原地取用所需要的材料。就地,就在原处。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全文思路。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3-9):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原因。第三部分(10):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答案示例:赵州桥 卢沟桥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结构坚固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历史悠久 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 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案示例: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说明顺序,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三个特征进行说明,有条不紊。(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阅读第 1、2 段,思考: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答案示例:开头第 1 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 2 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2.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4答案示例: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3.默读第 4、5 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答案示例: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4.指名朗读第 6 段,教师强调“桥长……11 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答案示例:由整体到局部。5.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答案示例: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赵州桥: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长虹大桥:建于 1961 年;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6.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建设呢?答案示例: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建设成就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达 112.5 米,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我国桥梁事业在原有基拙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世界仅有的“双曲拱桥”就是其一。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令读者感到十分振奋并激发出爱国之情。四、课堂小结本文重点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由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分明。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5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两座中国石拱桥?答案示例:赵州桥和卢沟桥。二、新课导入本课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了本课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三、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答案示例:不行, “比较早”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教师点拨: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比如: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一律、一概;大部分、部分、有些;只、仅仅”等;表程度的:“非常、十分、最、很、极;几乎、稍微、比较(早)”等;表揣测、估计的:“大概、大约、左右、可能”等;表限制的:“当时、主要”等。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 “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答案示例:“不但” “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3.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 “可能” “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示例:“大约” “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答案示例:不行,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 “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②(卢沟桥)桥宽约 8 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答案示例: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 50 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 0.01 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 8 米,这体现了作6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答案示例: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答案示例:(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 “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3)分类别。如写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4)引资料。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 ,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7)摹状貌。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四、课堂小结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用语准确、严密。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Error!中 国 石 拱 桥7118 苏州园林知识与能力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3.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感受园林文化的艺术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3.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 年代和 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原籍2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2.背景资料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 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轩榭(xuān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嶙峋(línxún) 蔷薇(qiángwēi) 镂空(lòu)斟酌(zhēnzhuó) 重峦叠嶂(zhàng) 屈曲(qūqū)鉴赏(jiàn) 栏杆(lán) 相间(jiàn)依傍(bàng) 单调(diào)蔓 模{ màn 蔓 延 wàn 藤 蔓 mán 蔓 菁 ) { mó 模 范 mú 模 样 )(2)词语释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宜,适当。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的)。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也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嶙峋:枯瘦的样子。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3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诸如此类:与这相似的种种事物,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诸,众多,凡。此,这,这样。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从第 1 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答案示例:标本。 “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答案示例:第 2 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答案示例: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第 2 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调换。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 ,是如何设计园林的,是总括为了实现园林“图画美”的目的,设计者在设计时遵循的总原则。它们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 ,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它们的次序也关系到下文段与段之间的排列。随意颠倒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效果。2.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除了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答案示例: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 ,除了第三至六自然段讲到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园林中各个角落的设计搭配,门和窗的设计雕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搭配等。3.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4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答案示例: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 “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4.分组讨论:课文第 3-6 段内容与第 2 段是什么关系?答案示例:第 2 段是总说,第 3-6 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5.课文第 7-9 段写了什么内容?答案示例: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四、课堂小结本文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效果。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答案示例:图画美。二、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把握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现在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再进一步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三、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5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示例:“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答案示例:“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 ,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3.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答案示例: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藤萝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心脾。5.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答案示例:①“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②“务必” “无论” “总是”强调了图画美。③“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④“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教师点拨: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和严密。(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答案示例: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6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好处?试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答案示例:第一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二、三句是描写,描写了高处俯下的树枝和低处仰起的树枝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四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苏州园林这样栽种和修剪花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请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答案示例: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中国石拱桥》则主要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说明,文章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 282 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 605 年的赵州桥,建于 1189 年到 1192 年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 1961 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说明方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中这些说明方法没有哪一种居于突出地位。 《中国石拱桥》中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中,或用墨较少。另外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频率也较高。说明语言: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多样性: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不同之处是《中国石拱桥》采用了较多的“模糊语言” ,如“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 , “桥宽约 8 米” ,这些加点的词语,使得词语运用客观,更符合实际,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四、课堂小结7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19 蝉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它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蝉的课文。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他在不足 19 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 ”22.背景资料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3.知识链接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 、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 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 7~8 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 2 年左右,一般要过 4~5 年,长的要经过 12~13 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把蝉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蜣(qiāng) 涂墁(màn) 臃肿(yōng)罅隙(xià) 蚋(ruì) 轧扁(yà)孵化(fū) 鳍(qí) 跳蚤(zǎo)车辙(zhé) 黏土(nián) 扒掘(jué)喧嚣(xiāo) 钹(bó)(2)词语释义窠:鸟兽昆虫的窝。涂墁:文中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墁,原指用砖、石等铺地面。纤弱:纤细而柔弱。罅隙:缝隙。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竭力:尽力地。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一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匹敌:对等;相当。(3)近义词辨析臃肿——肥胖3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胖”的意思。 “臃肿”既可指过度肥胖或衣服穿得过多过厚而显得肥胖,转动不灵活;也可以比喻机构过于庞大,调度、运转不灵。 “肥胖”专指人体脂肪含量多,肉多。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答案示例: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蝉的卵” ,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2.读过文章,你知道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吗?答案示例:产卵→孵化幼虫→第一次蜕皮→未长成的蝉→第二次蜕皮→成虫。(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标题为“蝉的地穴” ,与本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关系?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 ,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2.仔细阅读课文,简要概括蝉的地穴的特点。答案示例:①多建在干燥、阳光多的地方;②地穴孔口周围很干净;③隧道深约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完全封闭;④上下通行无阻;⑤隧道的墙壁十分坚固;⑥隧道顶部有一层土制薄盖;⑦穴内温暖严紧,能抵御恶劣气候。3.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答案示例: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是按照从地表到洞穴,再由洞穴到地上的顺序来写的,这也正符合蝉的幼虫的生长规律。第 1 层(第 1 段):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第 2 层(第 2-7 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第 3 层(第 8-11 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4.第 2-3 段中,蝉的洞口有何特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案示例:特点:道路上面有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写出了蝉穴的角度、形状、大小及洞穴周边的情况。说明方法:作比较。将蝉的洞穴与金蜣的洞相比较,突出了蝉的地穴的特点。5.第 4 段中,蝉的隧道有何特点?蝉幼虫身上的汁液有何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案示例:特点: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介绍了蝉的隧道的长度、构造。汁液作用:蝉幼虫身上的汁液是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说明方法:作比较。用矿工与铁路工程师来与蝉比较,形象地揭示出蝉的幼虫聪明、能干。46.第 8-11 段中,作者如何介绍幼虫出穴成长的?答案示例:作者又将目光转向地面,描写了幼虫出洞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幼虫脱壳变为成虫的经过。首先寻找着力点——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接着,开始蜕皮——背上的皮最先开裂,然后依次头、吸管、前腿、后腿、折着的翅膀相继出来,最后使出最大的努力,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蜕掉尾端的皮。经过阳光和空气的沐浴,强壮的蝉能够起飞。四、课堂小结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按由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来写。这部分标题虽为“蝉的地穴” ,但内容不仅仅写地穴,还写到幼虫蜕皮的过程。以此看,作者以“蝉的地穴”为题,表示要从蝉的地穴开始考察。下一节“蝉的卵”也是同样道理。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多少时间?答案示例:三个半小时。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蝉的地穴和幼虫蜕皮的过程。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蝉是怎样产卵、孵化的。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标题为“蝉的卵” ,与本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关系?答案示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 ,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2.作者对“蝉的卵”的观察和研究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答案示例: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12-13 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第二层(第 14-17 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第三层(第 18-24 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四层(第 25-26 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5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3.作者是如何介绍幼虫从落地到地下隐藏的?请按照其过程顺序进行简要概括。答案示例:幼虫落地后,先四处寻找软土,挥着前足的钩向下挖掘,一边挖一边将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后挖好土穴,就钻进去,隐藏自己。4.如何从内容、结构和情感上理解第 25、26 段?答案示例:课文的最后两段总结了蝉的生活经历。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一句充满感慨的话概括了蝉的一生,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并且对全文做了形象的总结,还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同情,令人印象深刻。(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重点分析第 10 段:找出写蝉从壳中脱出的动词,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腾跃” “翻转” “倒悬” “伸直” “张开” “翻” “钩住” 。通过这些动词把蝉从壳中艰难脱出的过程具体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2.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示例: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蝉不能从地点、方式、数量等方面改变自己产卵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它只能顺应本能而生存。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所怀有的悲悯之心与惋惜之情。3.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答案示例:运用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答案示例:《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长期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科学小品。作者按照观察进程,分别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既揭示了艰苦、奋斗的立意,又激发了我们观察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蝉的地穴及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变化过程。课文第二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假如把两部分顺序交换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如果将两部分内容的顺序换过来,看起来是按时间顺序介绍蝉从卵到幼虫、由幼虫再到成虫的生长过程,但是会显得呆板、无趣,不符合人们对蝉的认识规律,也不能更好地表现蝉生生不息的种族延续过程。而作者这样安排顺序,可以突出蝉历经“四年6黑暗中的苦工”而后纵情享受“只有五星期”的“刹那欢愉”这一立意。教师点拨:采用哪种说明顺序更好,关键是看哪种顺序更符合认知规律,更便于让读者明白并接受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或者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立意等。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答案示例:《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 ,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1.关于蝉的一些科普知识(1)蝉和知了是同一种昆虫。蝉是学名,知了是俗名,民间叫知了是因为人们觉得蝉的叫声很像“知……了,知……了” 。(2)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五六公分长。它们像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3)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4)会鸣的蝉是雄蝉,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在交配受精后,雌蝉就用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产在小孔里,几周之后雄蝉和雌蝉就死了。(5)蝉有两对膜质的翅膀,翅膀很硬,蝉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蝉很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有采食或受到骚扰时,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有趣的是,蝉能一边用吸管吸汁,一边用乐器唱歌,饮食和唱歌互不妨碍。(6)蝉的鸣叫能预报天气,如果蝉很早就在树端高声歌唱起来,这就告诉人们“今天天气很热” 。72.古人眼中的蝉在古人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很高的地位。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代表着纯洁、清高、通灵。蝉由此受到历朝历代文人的青睐,且多有以它为歌咏对象的作品。曹植的《蝉赋》将蝉之品节描述为“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西晋陆机在《寒蝉赋序》中称蝉有“五德” ,即“文”“清” “廉” “俭” “信” 。唐代虞世南在《蝉》中借“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诗句暗喻自己高尚的品行志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借佩玉蝉、戴蝉饰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另外蝉能脱壳再生,是生命延续不断的象征,古人死后,口中含玉蝉,多少寄托了希望像蝉那样能够再生的愿望,时至今日,人们佩玉蝉于腰间称“腰缠万贯” ,悬于颈上曰“一鸣惊人” ,企盼着吉祥富贵,带来好运。3.关于成语金蝉脱壳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有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蝉Error!生 动 形 象 的 文 学 笔 法孜 孜 以 求 的 科 学 精 神细 致 深 入 的 科 学 观 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