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典故-天问赏析(一)历史典故:天问赏析(一)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奇 奇绝的呵壁问天 的道 字, 易经的易 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 法象 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 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 372 句 1553 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
2、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 曜灵安藏 ,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 遂古之初 至 何以识之 问的是天体的情况, 明明闇闇 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 圜则九重 到 曜灵安藏 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 不任汩鸿 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 九州安错 何气通
3、焉 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 日安不到 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 焉有石林 到 乌焉解羽 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 与上下文不属 ,杂乱而无章法。 从 禹之力献功 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 ,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
4、,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 问 ,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 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 天命反侧 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 ,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 博
5、闻强志 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 兮 字,也没有 些 、 只 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 何 、 胡 、 焉 、 几 、 谁 、 孰 、 安 等疑问词交替
6、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 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 、 九歌 、 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 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 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 ,梁江淹有遂古篇 ,唐杨炯有浑天问 、柳宗元有天对 ,明方孝孺有杂问 、王廷相有答天问 ,清李雯也有天问 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 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