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gjxwyhcr 文档编号:1944912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根据我区历年马铃薯病虫发生情况、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等因素以及今年天气趋势预测综合分析研判,为有效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订本方案。一、防控目标病虫防控处置率9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二、防控策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根据马铃薯晚疫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提示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力争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三、防控重点重点防控一类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兼顾马铃薯早疫病、黑胫病、病毒病、青枯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

2、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病虫。四、绿色防控技术(一)脱毒抗病品种结合当地实际优先选用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3号、鄂马铃薯8号、米拉、青薯9号、南中552等脱毒种薯,种薯大小2545mm,采用小整薯播种,不切块。(二)健身栽培1.起垄栽培。起垄1520cm,垄面呈瓦背形,净作亩密度2500窝,与玉米套作的1.67米复合带开厢,每带双行玉米套双行马铃薯,增加耕作层厚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2.重施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25%的薯类专用复合肥50作底肥。3.喷施多效唑。为降低植株高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在初花期施用多效唑1次。(三)用好晚疫病预警系统2个主产乡镇(街道)用好“马铃薯晚疫病

3、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科学指导防治工作,既避免盲目施用化学药剂,又不贻误最佳防治时机。马铃薯播种后开启预警系统,当第3次侵染积分达到56分时,施用保护剂进行第一次预防,如因天气原因达到7分后才能开展防治工作,则直接施用治疗剂。以后根据侵染情况,结合天气趋势预报,交替选用治疗剂和保护剂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四)理化诱控诱杀使用杀虫灯重点诱杀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每3050亩安装一盏,马铃薯出苗期开始开灯诱杀。在齐苗期按20张/亩悬挂黄板,悬挂高度90-100cm,主要防治蚜虫。五、主要病虫防控技术(一)马铃薯晚疫病1.播期。(1)选用抗病品种。(2)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播种前7天将种薯摊

4、开放在通气良好的空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需切块的,用75%的酒精浸泡23秒钟或0.30.4%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对切刀进行消毒,建议多把切刀轮换使用;选用代森锰锌或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加上滑石粉,以5:95的比例拌种,每kg混合剂处理种薯100kg;也可用吡虫啉30ml+丙森锌20g兑水400ml混匀后处理种薯100kg包衣。(3)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2.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2)依据马铃

5、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及天气情况,或在中心病株始见期,及时用丙森锌、氟啶胺、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全田喷雾处理,并将中心病株隔离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进入流行期后,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监测,选用嘧菌酯、嘧酯噻唑锌、烯酰唑嘧菌、霜脲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控。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统一时间、药剂、技术,施药间隔期57天,如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意轮换用药,提倡加入助剂提高药效。(3)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或波尔多液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3.贮藏期。马铃薯入窖前,把薯窖的表土及残存的杂物清理出窖外,薯窖底

6、层垫枕木,上铺木板或木条,同时选用百菌清喷雾消毒,也可选用百菌清烟剂熏蒸进行消毒,施药后密闭36小时后通风。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库)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低于90%。(二)马铃薯早疫病1.农业防治。优先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丙森锌等保护性杀菌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嘧菌酯、唑醚代森联、烯酰吡唑酯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三)地下害虫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清除田园及周

7、边杂草,减少虫源基数。2.物理防治。田间安放杀虫灯或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杀虫灯按3050亩/盏布置,性诱剂诱捕器每1亩设置12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cm左右。3.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4.化学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在成虫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撒施。(四)蚜虫1.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2.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3.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等生物农药,亦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六、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条件适合发病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办公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