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市 2017 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文综历史1.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 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 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先秦时期丧葬制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与宗法制、分封制紧密联系,故 C 项正确;“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应该是等级地位决定相应的礼仪,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严格的丧葬制度,不能说明
2、古人对丧葬的轻视,故 B 项错误;丧葬制并未违反宗法制,而是与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一致,故 D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紧扣教材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的关系入手,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A. 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 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 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答案】C【解析】根
3、据题干可知, 汉代的三大中央监察机构,在体制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体现了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元制的特征,C 项正确。题干强调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无关,排除 A。题干没有明确体现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排除B。题干强调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无直接联系,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逐一分析排除选项即可。3.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
4、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这表明唐宋文化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宋上承前朝文化,下启后世文化发展,前后融会贯通的特点鲜明,故 D 项正确;A 项中的文化精华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应排除;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 下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A. 18 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B. 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C. 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D. 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从 1700
5、到 1750 年中国金银比价不断上升,但低于世界的金银比值;1750 年到 1790 年中外金银比价保持在同一水平,体现了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C项正确。A 项贸易危机与 B 项外贸日渐萎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5. 海国图志问世 16 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 ,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 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 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 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 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答案】C6.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
6、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B.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C.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D.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当时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不是中国内部的军阀混战,而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首先打退侵略, B 项正确。军阀混战根源并不是思想落后,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 A。C 项表述正确,但是不是吕思勉要表达的主要意图,排除
7、。材料体现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前途在内,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7.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 1939 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 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B. 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D. 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内迁
8、的机械厂达 168 家,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只有几十家,甚至 1 家,这体现了从抗战爆发到 1939 年内迁企业类型的不平衡性, A 项正确。B 项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说法不正确,排除。内迁企业确实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从表格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 C。表格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而是强调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排除 D。8. “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 30 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 ”对此最为合理的
9、解释是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说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表明中国人思想观念因改革开放与世界逐渐同步, “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表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融人全球化浪潮中的结果,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都只是揭示了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D 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9. 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
10、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 544 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A. 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B. 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C. 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D. 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说明罗马法具有适用性,故 A 项正确,CD 项错误;材料的是古罗马法的影响,故 B 项排除。10. 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 ,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他们
11、”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在于A. 资产阶级比较保守B. 传统文艺成就辉煌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 宗教势力垄断教育【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最先以文学艺术” , “利用古希腊罗马” , “反对封建神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面对强大的封建教会势力,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反对封建神学,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敢于反封建神学,说明其思想进步,排除。文艺复兴思想家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而不是传统文艺成就辉煌,排除 B。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1.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思-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
12、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A. 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B. 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C. 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D. 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答案】D【解析】肯尼思华尔兹在此强调的是美苏均势的巩固和维护是以两大盟主对其各自成员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是一种单向的、充满着霸权色彩的控制,D 项正确。材料强调美苏在两个集团内部的控制力较强,不是强调美苏对峙中的不均势,排除 A。材料没有强调美苏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 B。材料体现了美苏对峙但没有强调世界秩
13、序是否稳定,排除 C。12. 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 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那么就实现了“工业 40” 。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A. 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 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C. 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D. 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的“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 “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 “智能联网”等信息,可知信息革命在德国“工业 4.0”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B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到是德国利用信息
14、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到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排除 A。材料主要涉及到是德国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排除 C。德国已经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强调德国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排除 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绅士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上层绅士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低功名的绅士。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15、,绅士通常被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材料二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在这一变动过程中,社会价值定向由传统的绅士集团转向了近代的商人阶层。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 。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 “绅士”以其特有的社会地
16、位投资于近代企业,借助于“通官商之邮”的特殊地位,很快成为“既贵且富”的重要社会势力。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及其影响。【答案】 (1)构成:取得功名、学品、学衔而未做官者;有官品无实职者;做过官员的人。特点:拥有功名或虚职;存在上下等级;居于社会领导地位;拥有礼仪、法律、经济特权等。(2)表现:绅与商的交叉渗透;利己与救国角色的转变。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引起了等级身份体系的破裂;传统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17、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取得功名、学品、学衔而未做官者、有官品无实职者、做过官员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再据材料一“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即可从功名或虚职、上下等级、社会领导地位、礼仪、法律、经济特权等方面分析其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二“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
18、的转化的变动过程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绅与商的交叉、利己与救国角色等方面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流动、等级身份体系、抑商观念改变、民族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等方面概括其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0 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 64.7%,而唯一的对手美国仅占 23.3%。到 1913 年时,虽然美国已向前发展,达到了 35.8%,但这一年欧洲工厂的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 47.7%。到 1914 年时,欧洲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外,还在海底铺设了 51
19、6000 多公里的电缆,已有总吨位为 5000 万吨的 3 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这一期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 6 倍,贸易额增加了 12 倍,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1800 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收入的差距约是3:1,而到 1914 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 7:1。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欧洲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
20、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近代欧洲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核心和引领作用。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市场的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随着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大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欧洲在不断的殖民拓展中,为了便于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在世界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网络,从而引领着世界经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15. 【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
21、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
22、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 ”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答案】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
23、流民”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根据“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得出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措施,根据“不断地发布赐爵命”得出赐以爵位;根据“放免刑徒为庶民”得出减轻刑罚;根据“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得出假民公田;根据“赈济贫民”得出于以赈济。(2)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进步性方面,根据“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出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性方面,根据“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4、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得出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3 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突破了日军内防御圈后,发起了打开日本门户的冲绳岛登陆战。1945 年 3 月末期,美军登陆冲绳岛,打算破门而入,直捣日本本土。日本大本营面对关键时刻,不惜拼死一搏,实施了天号作战方针。以天一号、天二号、天三号、天四号共四个作战步骤,由冲绳方面,台湾方面,中国南部沿海方面,中南半岛、海南岛四个方面的空中力量,按计划对美军实施自杀式攻击。这次战役是美、日两军在太平洋岛屿
25、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在长达 96 天的血战中,日本使用大规模航空特攻战,共动用 2393 架特攻机,共飞行 7852 架次。日军伤亡 9 万余人,被俘 7400 人,被击沉、击伤舰艇 20 余艘。美军伤亡 4.9 万余人,损失飞机 760 余架,被击沉、击伤舰艇四百余艘。冲绳岛战役以日军失败而告终。摘编自人民美军在冲绳岛登陆(1)根据材料,指出美军实施冲绳岛战役的目的,并简要分析该战役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冲绳岛战役对美军及战争进程的影响。【答案】 (1)目的:打开日本西南防御的门户,直捣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特点:美军占据军事优势;日军垂死挣扎,
26、实施大规模特攻战;美日双方都伤亡惨重;日军最终战败。(2)影响:美军攻占了冲绳群岛,打开了进攻日本本土的西南门户,为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美军深刻意识到对日本本土的登陆将遇到更加激烈和残酷的战斗,促使美国最终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解析】 (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1945 年 3 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突破了日军内防御圈后,发起了打开日本门户的冲绳岛登陆战。1945 年 3 月末期,美军登陆冲绳岛,打算破门而入,直捣日本本土。 ”即可概括美军实施冲绳岛战役的目的。第二小问,关于冲绳岛战役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军占据军事优势;日军垂死挣扎,实施
27、大规模特攻战;美日双方都伤亡惨重;日军最终战败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关于冲绳岛战役对美军及战争进程的影响,可以从美军的战略目的(打开了进攻日本本土的西南门户)方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军深刻意识到对日本本土的登陆将遇到更加激烈和残酷的战斗,促使美国最终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方面思考。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目的” “特点” “影响”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1945年 3 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突破了日军
28、内防御圈后,发起了打开日本门户的冲绳岛登陆战。1945 年 3 月末期,美军登陆冲绳岛,打算破门而入,直捣日本本土。 ”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 1768 年1779 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的经历中,在数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土未为西方所知的地带,由他命名的地方更是遍布太平洋各地。透过运用测经仅,他为新西兰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岛屿绘制大量地图,地图的精确度和规模皆为前人所不能及的。大部分经他绘制的岛屿和海岸线地图,都是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集和航海图集内的。在
29、历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为当时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在 2002 年由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英国百大伟人”选举中詹姆斯库克名列第 12 位。一摘编自百度百科詹姆斯库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詹姆斯库克实现航海史大突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答案】 (1)原因:英国政府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和地理科学的进步;库克的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2)评述:探索太平洋深入西方所未知的地带,促进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和丰
30、富了大量的地图、绘图和航海技术,是航海史的一大突破;但伴随着探险的过程实际上英国拓展殖民地的过程,加速了英国的对外侵略及给被侵略民族带去了灾难。【解析】 (1)根据材料“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 1768 年1779 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 “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政府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进步、库克的自身素质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关于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世界的进一步联系发展、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