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彼得卒姆托“永恒性”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建筑思想和他的作品入手,阐述关于建筑本质的一些认识,包括在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关于场地环境和历史的契合问题,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传统、如何重建永恒价值。从而探讨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并对建筑本质的设计方法进行一些梳理。关键词:彼得卒姆托 场所 永恒性 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 )艺术博物馆 前言遇见彼得 卒姆托我相信在彼得卒姆托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前,国内的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完全不知晓这样一位大师的存在的。我也不例外。然而跟我一样,也许很多人在之后会发现原来自己早就遇见过他那些动人的作品。当时没有刻意去记,却早已经印在心里,只等着现
2、在再一次的遇见彼得卒姆托。这或许就是卒姆托建筑的魅力所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1 彼得 卒姆托简介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1943 年4 月 26 日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父亲是以为家具木匠,成长的环境是“做东西而不是购买和消费” ,1958 年到 1962 年做木匠,1963 年进入巴塞尔艺术与工艺学校学习(ETH) 。在获得 ETH 学历之后决定去海外学习。于是在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1967 年回到瑞士,在格劳宾登(Graubunden)州担任纪念建筑保护部门的建筑师,主要对历史村庄做详细的调查记录和建筑分析以及
3、建造规划顾问。1979 年定居在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至今。卒姆托“建筑师的建筑师”的名声,使他成为“南加利福尼亚建筑学院” 、 “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且在“瑞士建筑研究院的意大利大学”任教。而他的作品也获得多个建筑奖项的认可,1993 年瑞士最佳建筑奖,1996 年获得恩利希雪林建筑奖,1998年的嘉士伯建筑奖,1999 年获得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2008 年日本美术协会颁发的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以及 2009 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可以看出卒姆托的职业生活划分为两个方面:从事建筑教育和进行建筑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并且无论是在初版作品和国际教学中
4、,还是在建筑项目中,卒姆托的思想都根植于本地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时代性和连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委员会评价卒姆托发展了建筑伟大的整体性和永恒性不为一时的潮流和狂热所侵蚀。而卒姆托自己也很明确的指出他对于建筑设计的观点:“我基本上对作为一门职业的之上建筑毫无兴趣” , “我仔细观察这个建筑的世界并在工作中尽力容纳看来正在丧失的有价值的领域、修正各式干扰以及再创那些日益匮乏的东西” 。这几句话道出了他立足于时代对话的建筑新思想,表达了对艺术久远的传统和建筑永恒性的执着追求,他阐述和追求的很多建筑思想都是源自于对重建建筑永恒性的理想。2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思想一个建筑师的风格总是与
5、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卒姆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善于手工制作,也深刻的理解各种材料以及构造。而十二年的古迹保护则使他非常了解传统城市和古典建筑的精华,不是单纯拷贝表面的形式,而是吸收了潜藏的本质。同时,成长所处的地区多种族文化的杂糅和冲击,使得卒姆托练就了强大的协调能力和对物质敏感的触觉。2.1 对建筑本质的实践他主张“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为了特定的用途,在特定的地方,在特定的社会而建” ,反对建筑师玩弄个人语言和风格,建筑师应该为方案所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应先入为主的将个人色彩加在建筑方案之上。对卒姆托而言,建筑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当一个设计者发现在他的作品中具
6、有了满足现实需求的特质。而建筑不是某种事物的符号或者象征,那只是它的本质。建筑师必须意识到他的工作在一个崇尚非本质的社会里,可以通过建筑发起一种抵抗,抵抗形式和意义的浪费。真实(Realm )“建筑有它自己的真实性。它与生活有一种看得见的特殊联系。 ”卒姆托所阐释的真实包括两方面:其一,现实社会里人们的真实生活;其二,构成真实生活的真实物质。他所感兴趣的不是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真实性,而是与居住的行为或者状态相关的建筑实体的真实,所以他关注空间中的声响,关注材料那些惊人的特性,关注表面等等,可见,卒姆托关注的是现实,关注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关注的是建造的事实,关注的是建筑的本质。在今天如此一个消费
7、主义至上的文化里,在如此一个喧嚣、嘈杂的视觉主义建筑世界里,卒姆托无疑代表了另一种声音。场所与世界(Site and World )何为建筑场所,场所不是没有活力没有思想的一个存在,而是一种有所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他所期待的建筑物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另外隐藏着的特性。对卒姆托而言,建筑应该成为一种认知的途径,帮助人们获知自己的特性,通俗点说得知道自己身处何时何地。那么究竟如何界定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卒姆托在演讲中说到“当一个建筑设计独独来源于传统,仅仅重复它所在场所的指示,我觉得这缺少一种对世界和当代生活诚恳的关注。如果一个建筑作品仅仅述说当代的语汇和诡辩的视线而不去引发场所
8、的触动,那么这个建筑与基地是脱节的,我认为它失去了对它所处场所表面的引力。 ”而纵观卒姆托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处处体现出他对历史、环境、场所、人文的关注与思考,每一个作品都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做出了实际的贡献。卒姆托以其对场所和项目的敏锐感知,对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面对每个项目,都能提出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诗意诠释。缔造场所氛围,是他永恒的设计主题。下面要讲解的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项目就很好的展示了这一点。整体性(Wholeness)建筑的整体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卒姆托作品的追求的目标。这其中包括介入的建筑与场所本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建筑单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如
9、空间、构造与结构、材料、细部等应在一种共同的构思前提下得到有机的组织,而不是任何多余与附加的元素。这也是他所强调的真实的联系:确切而真实的内容被放在一起,各个细部被正确定义并且相互形成了一种真实的联系的复合体。感知(Sensuousness)卒姆托的作品尝试通过感知唤起埋藏在人们深层的记忆,这种唤起是由于他自身有意识的在作品中注入了从幼年时期开始的记忆,这记忆小道一个门的把手,一片象勺子一样的金属片,以及自己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感觉。伟大的建筑是涉及真是生命的具体意向,以及它全部的矛盾和不可调和性。真正的建筑借助我们整个身体和精神的构造来表达它存在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感知和理解这个作为事件和文化统
10、一体的师姐提供了基础。静默(Silence )古语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卒姆托朴素的表达中体验到一种浓缩了的内容与情感的丰富。静默,没有很多表达,但并不意味着空洞,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它能够使人领悟到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建筑的任务是去创造、保持和守护静默。使之成为永恒的纪念碑。2.2 两个特性卒姆托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特性:第一个是他的信念“建筑是由许多意喻深远的部份组合起来的艺术。相信所有的建筑工作的真实核心在于建筑的行为。尊敬那些细部与接点处工匠与工程师用心表现的艺术,并且极尽工匠所有的技能来做出最完美的呈现” 。他曾说过,他希望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
11、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造。在他那里,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谱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卒姆托的坚定信念。第二个的是建筑物的根植(rooting)。 “当要设计一栋建筑在基地上时,要去探索出它的深度、它的行状、它的历史和所呈现感觉上的品质,会对它有着深深的思考,并且考量他的位置” 。同时从根本上要求建筑必须考虑人,卒姆托认为建筑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而存在的,公众渴望的是建筑成为对于他们具有意义的环境和场所,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和对话,而不是一些深奥晦涩的,如过眼烟云般的“艺术品” 。2.3 三种倾向建筑现象学卒姆托就像是“炼金术”师一样,将真是物质转化为人类的感知,也就是建筑空间中获得某
12、种情绪或者感受到材质、物质和形式的瞬间。他通过他的工作,塑造着真是,塑造着空间中环境的分为,塑造着那些点燃我们知觉的东西。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是建立在设计能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理解了现象学就能实现设计的理想。卒姆托对材料以及对空间感受和场地的把握方面的设计技能,通过其简洁的几何空间模式的实践,使得现象学的“事物性”和“意识”得以实现。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建筑始于密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集大成与密斯。但是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思想跟密斯的“少就是多”的设计思想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卒姆托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建筑自身的语言入手,探寻建筑的本质,创造性的将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
13、结合起来,并在对材质、构造以及光和空间塑造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其创作过程充满着理性与严谨,并且在简约的表象下赋予建筑复杂的意义。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建筑的地域性应是指建筑的具体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卒姆托将地域、场所、对象、文化视为创作的必要基础,其作品是对不同地域下的不同对象的具体创作。在卒姆托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现代文化的价值与地方传统自然交织在一起,他的作品始终存在强烈的地域性倾向,它们回应着特定场所直接相关的问题,又同时吸收来自外界的方法与途径。3 建筑实例解析“一件令人吃惊的现代艺术品,但是同时和其原有的历史脉络
14、融为一体。 ”普利兹克委员会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图 1)的评语。在这里综合卒姆托的建筑思想,简要分析他的一个代表作品: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工程。首先想再定义一下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词汇” ,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对于在时间长河中存留下来的建筑,无论是出于对过去的敬畏或者是对民族文化的珍惜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不意味着全盘接收,需要结合当代,融入时代特色,可以颠覆,构思新建筑的
15、同时摆脱背景和风格上的束缚,但却不是倾覆,不是抛弃,而要选择性的继承。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的设计,总的说来,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质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着访客,光和暗为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作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间。这个作品,就像卒姆托自己所说的他追求的是一个准确而批判的答案。3.1 建筑历史环境背景关于圣柯伦巴教堂最早的文字记述见诸于 AD 988 年的一份文献。 1945 年被毁。柯伦巴博物馆最早于 1853 年由基督教艺术会创立。二战
16、中,柯伦巴所在的街区几乎被夷平。19491950 年戈特弗里特伯姆设计的新教堂在圣柯伦巴的断壁残垣上建起,19561957年伯姆设计的另一八角形平面的现代礼拜堂又在此加建。1973 年,一处重要的考古遗迹在老教堂下被意外发现,揭示出此处还存在罗马,哥特以及新石器时期的遗迹。1989 年拟在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上兴建一座新的博物馆,以取代以前的建筑。为此组织了一次设计竞赛,卒姆托脱颖而出。由此,新建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主要由圣母小教堂、考古遗址和艺术展览三个部分组成。3.2 建筑场所卒姆托发现,对于整个建筑而言,被毁哥特教堂的遗迹以及周边的现有建筑和其内在的精神是根本无法忽略,并且是及其重要的。科隆
17、是德国西部莱茵河畔著名的重工业城市。这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极强的大都市。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店比比皆是,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科伦巴博物馆就坐落在科隆市中心,距科隆大教堂只有几个街区,这里是老城的核心。对于此建筑的基地,可以说这里是科隆所剩无几的能唤起历史回忆的场所之一。为了重新点燃遗迹的历史及文化的传承意义,新建的博物馆正好可以填补空隙并且帮助其再次散发特点。3.3 建筑方法第一步是需要对场所环境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其周边进行定义,建立建筑的新轮廓线。具体对这个项目,在卒姆托看来,文化传承的力量将占主导地位,因此这个方案应该将关注点聚
18、焦于新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和传承的设计上。通过对新建筑和场所的互相配合达到整体上的高度协调与统一,也就是完成其设计的整体性。卒姆托在认识到整体构成的重要性并确定结构定义是第一步后,第二步就是解决建筑面的设计。建筑面主要通过两大元素,保留的几段圣柯伦巴教堂的残垣断壁(图 2)和用条砖砌筑的漏明墙洞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有着良好的融合。3.4 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博物馆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可以被分为 3 类:1) 与重要的老建筑的关系;2) 与周围建筑的关系;3) 与场地上现存遗址的关系。与最重要的科隆大教堂遥相呼应,从选择历史上使用的长宽比较大的建造砖块,以及简洁的体块与干净的立面表达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
19、场地周边建筑相同严格,与街道平行,屋顶轮廓清新鲜明。在入口的设计上,也是选择了谦虚的姿态,这些也表达了对街区历史的尊重与纪念。利用了基地上被毁哥特教堂的现存墙体和不规则多边形底层平面。新建筑矗立在这块基地个布满出土文物和墙基的挖掘遗址。一个汇聚着 2000 年城市历史的遗址。卒姆托如此评价他的设计:将所有历史的残留包裹在一个而巨大的建筑体内部。正是这无需声明的含蓄元素使得这座博物馆完美的与历史共生。从新建部分与周围环境和场所关系的解析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卒姆托对建筑本质和建筑与场所的重视,体现了卒姆托对历史、环境、场所、人文的关注与思考。建筑的“永恒性” ,是他不变的设计主题。 3.5 建筑立面
20、思考面对街道的立面是卒姆托博物馆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外墙下部保留了几段圣柯伦巴教堂的残垣断壁,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条砖饰面的新墙直接落在这些残留的垣壁上,中部特别是遗址部分周边的墙壁上,有一圈用条砖砌筑的漏明墙洞(图 3) ,其大小不超过条砖的宽度和高度,形成一片细密的墙缝,上部有几扇玻璃窗,并在顶部建有南塔,东塔和北塔。整个外观就像一个石头的纪念物,仿佛数百年来就已经耸立在那里,体现出一种实体性的本质。这种本质激发人们去面对物质与空间,引领人们脱离世俗的世界,进入一个神圣的王国。远远走在街道上看到博物馆,你会感受到卒姆托创作立面表现出的不是与古典秩序的对抗,是因为条砖砌筑的漏明墙洞对这个建筑起了
21、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材料及墙洞的运用强调了在垂直面上现代与过去相互的谦让与对话。通过立面节奏及光影的变化,像是让残垣断壁更加的富有韵味和神秘的魅力。3.6 总结卒姆托在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以及相应的背景条件,即不仅仅是遵循了历史,基地和环境,同时它超越了周围的环境而存在,它在体现自身特点的同时保留了现有建筑的属性特征。这个项目证明了卒姆托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城市背景尊重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他充分考虑了建筑本质和建筑的场所精神。在这里,卒姆托创造了一个令人回味的场所:他的新建部分,是在以前就存在的建筑场所上新加入的部分。能反映出三个时代:一个
22、真实的过去、一个想象的过去和一个真实的现在。可见,卒姆托正是遵循他的建筑场所思想而工作着,通过对物质与现象的抽取转换,对环境、材料、构造的场所化阐释,他的建筑同时具有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现代的感知,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最终成为植根与场址的建筑。结语:经过对建筑师卒姆托建筑理念的剖析,以及对于德国科隆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项目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建筑设计中尊重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在尊重城市现有的文脉关系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它既不是凭空的创新,也不是因循守旧的模仿,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要在实际场所中去感知,设计建筑。随着卒姆托的作品不断被世人所熟知,各国建筑界人士对他
23、在力挽传统中体现时代精神的努力给予了较高评价。安德鲁米德把卒姆托的作品誉之为“唤醒感受的建筑” 。那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卒姆托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卒姆托的作品能够令人体认和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卒姆托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中隐藏着先锋主义。对有着悠久建筑文明的中国而言,借鉴彼得卒姆托的建筑经验是十分有益的。新兴的高楼大厦中有多少融入了古老的建筑传统?又有多少貌似古典却揶揄古典的建筑?可以说,卒姆托凸显永恒价值的做法能给我国的历史建筑的环境保护与更新和建筑思想带来良好的指引。图 1(左) 图 2(左下) 图 3(右下)参考资料:1 寻找建筑的永恒性解读普利兹克建筑奖新科得主彼得祖索尔 黄建新2 百度百科 彼得祖索尔3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 百度文库4 解读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 中国住宅设施 安娟5 Peter zumthor 谈开去 百度文库6 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时代建筑 陈彦7 另一种品质一一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