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排螺旋 CT 诊断探讨 李海明 河北廊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 摘 要: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排螺旋 CT 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5 年 5 月-2017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IPMN 的 28 例病患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 CT 征象表现, 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主胰管病变6 例, 分支胰管病变 10 例。单发性囊性病变 6 例, 多发囊性病变 4 例, 混合型12 例。22 例病患主胰管病变内部囊壁可见结节突起, 增强扫描后 16 例为轻度强化, 6 例为中度强化。经 CT 诊断证实, 恶性病变共计 1
2、2 例, 胰管型 4 例, 混合型 6 例, 支胰管 2 例。病理检查结果为:导管内乳头样粘液腺瘤 8 例, 交界性肿瘤 6 例, 乳头样粘液性癌 12 例, 在此其中 4 例合并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 CT 征象较为特殊, 正确识别该疾病的 CT表现, 有助于疾病诊断以及分型, 可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值得进一步推广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多排螺旋 CT; 诊断;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 主要指的是发生在胰腺导管和分支胰管内乳头样分泌粘液肿瘤, 属于相对罕见的胰腺囊性肿瘤疾病, 因以往临床上对于该疾病认识不充分, 经常
3、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最近几年, 我国医学影像学技术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薄层多排螺旋 CT 有着空间分辨率高、结果出具速度快等优势, 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相关诊断中,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分析使用多排螺旋 CT 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 结合实际情况, 本文择取 2015 年 5 月-2017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IPMN 的 28 例病患为研究对象, 对上述命题展开分析, 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 2015 年 5 月-2017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IPMN 的 28 例病患为研究对象, 经术后病理实验检查,
4、患者确诊, 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该疾病诊断标准2。男病患 15 例, 女病患 13 例。年龄区间为 45.2884.54 岁, 平均年龄为 (61.524.17) 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 6 例, 上腹不适 10 例, 其中合并胰腺炎者 4 例。血糖上升2 例, 后背部放射性疼痛 2 例, 血糖上升 3 例, 皮肤以及巩膜黄染 1 例。经体检发现胰腺占位者共计 6 例。1.2 方法本实验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 CT 扫描设备, 对病患开展诊断。参数为:肝脏期增强/平扫:层面厚 7mm, 准直器宽 1.5mm。动脉期胰腺期增强扫描:层面厚 6mm, 准直器宽 0.75mm。对比剂注
5、射方式: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 类型为碘必乐, 总量 90ml, 浓度为 300mg I/ml.流速 3ml/s。延迟扫描时间:胰腺期 40s, 动脉期 20s, 肝脏期 70s。病患常规禁食 8h, 开始扫描前, 饮用 1000ml 清水, 全面充盈胃十二指肠。1.3 判断标准结合主胰管以及胰腺实质 CT 征象, 分为主胰管型病变、分支胰管型病变、混合病变。对病患病变位置进行观察, 查看内壁中是否存在结节样物质以及规格、密度。同时查看十二指肠乳头是否存在正大以及胰腺四周有无淋巴结肿大现象。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恶性肿瘤判定标准为: (1) 结节突起超过 1cm。 (2) 主胰管扩张超过
6、1cm。 (3) 胰腺四周存在淋巴结肿大现象。符合上述标准中的任意一条, 视为恶性病变。同时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3。2 结果2.1 CT 影像主胰管病变 6 例, 其中 4 例为全程扩张, 2 例为胰腺尾部扩张。直径为10.115.6mm。分支胰管病变 10 例。胰头 2 例。胰颈 6 例, 胰尾 2 例。规格为1.34.9cm。囊性病变 6 例, 为单发性, 分叶样, 囊壁光滑性强。多发囊性病变4 例, 葡萄样, 两者中国之间间隔为胰腺组织。混合型 12 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 规格为 4.713.5cm, 合并多囊性病变。胰头 4 例, 钩突与胰头 6 例。胰颈2 例。规格为 3.16.6
7、cm。12 例病患均为主胰管和囊性病变联通。22 例病患主胰管病变内部囊壁可见结节突起, 规格为 2.914.5mm。胰腺实质和主胰管结节突起平扫密度一致。增强扫描后 16 例为轻度强化, 6 例为中度强化。12 例病患十二指肠乳头有所扩大, 直径 10mm 以上, 10 例扩大的十二指肠乳头中可见和囊性病变/主胰管相连低密度影像。2 例胰脏周围淋巴结增大。经 CT 诊断证实, 恶性病变共计 12 例, 胰管型 4 例, 混合型 6 例, 支胰管 2 例。2.2 病理检查结果导管内乳头样粘液腺瘤 8 例, 交界性肿瘤 6 例, 乳头样粘液性癌 12 例, 在此其中 4 例合并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
8、。3 讨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属于特殊类型胰腺肿瘤疾病。和以往相比, 我国当前医学影像技术明显进步, 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有所加深。男性患者数量比女性多, 中老年为疾病好发群体。疾病临床表现较多, 缺少特异性。除了会表现为轻度腹痛外, 也可能因急性胰腺炎发作就诊。同时也有少数病患表现为原因不明确的慢性胰腺炎, 因此医生在接诊这种患者时, 应考虑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就疾病生物学特点而言, 主要为:癌瘤上皮生成大量粘液性物质, 胰管扩张, 发生位置为分支胰管或主胰管中。该疾病的病理表现和 CT 影像密切相关。主胰管型病变表现为:胰管节段性/广泛性扩张, 存在于胰管内的黏液栓会引起
9、管腔内密度上升, 胰管壁中常见结节样突起。因突起规格小, 因此需要借助 CT 检查方可发现。经增强扫描后, 可轻易区分结节样肿瘤和黏液栓4。对于分支胰管型病患而言, 其 CT 横断面中因导管截面关系, 可表现为单囊/多囊病变。为葡萄样征象, 较为典型。内部可见结节样突起或者分隔。在囊性病变征象内, 与主胰管连接为该病变重要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输尿管中体现出胰腺导管来源本质。和胰腺其余非导管囊性病变来源存在差异。使用清水为肠道对比剂, 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增大, 优势可见十二指肠乳头核心部位为低密度影, 证实存在粘液, 其对于诊断疾病有一定帮助。就病理学角度而言, IPMN 可自上皮增生进展为胰腺瘤
10、或者胰腺癌, 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 浸润现象也不严重, 此时手术治疗效果比胰腺导管细胞癌要好, 因此, 及时诊断恶性 IPMN 对于病患预后来讲, 也相当重要。本实验中, 。12 例诊断明确, 2 例假阴性。证实 CT 对于预测恶性病变来讲, 价值较高。主胰管型病变和胰腺导管细胞癌以及慢性胰腺炎, 均会体现为主胰管扩张, 因此医生应当做好鉴别工作。主胰管型病变引致的扩张中, 内部可见软组织样物质突起, 经 CT 增强后强化, 慢性胰腺炎则不存在突起, 常常合并结石/钙化物质。胰腺导管细胞癌则侵犯主胰管, 令狭窄阻断, 且会同时合并淋巴结转移以及四周血管侵犯。分支胰管性病变和粘液性囊腺瘤的 CT
11、 表现相似, 均可体现为囊性病变合并分隔以及壁内结节, 因此, 其是否和主胰管相通, 为上述两者的鉴别要点。前者相通, 后者不通。值得说的是, 发病位置和年龄也为诊断依据之一, IPMN 疾病主要为老年男性, 以胰头钩突常见, 粘液性囊腺瘤则为女性多见, 好发于胰尾。综上所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 CT 征象较为特殊, 正确识别该疾病的 CT 表现, 有助于疾病诊断以及分型, 可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值得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1钟井松, 胡春洪, 沈海林.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CT 特征与病理联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 (1) :66-69. 2伍翠云, 方松华, 蔡学祥, 等.多层螺旋 CT 及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19 (6) :648-650. 3侯照成, 丁建, 姚建.128 层螺旋 CT 后处理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 (7) :1247-1249. 4王琳, 石晓燕, 陈光勇, 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4 例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 (17)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