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分析及现实思考孙启明 王艳龙摘要:关于本次金融危机成因的观点众说纷纭,如经济失衡、放松监管、金融创新、利率政策失误、信托责任、道德缺失等等。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各种观点分别对做出分析和诠释。最后指出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度制原因是:在资本为王的社会制度下,在虚拟经济控制实体经济的条件下,世界货币充当者美元的主权发行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货币使用者各国经济增长长期失衡而无能为力的货币制度或货币体系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操纵虚拟资本掠夺实体资本造成的,即高端资本剥夺全世界的低端劳动和资源造成的。当然,在短期内不能改变和颠覆这种制度的情况下,我们
2、只能是寻求渐进式的改良办法,韬光养晦地潜心发展自己,伺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关键词:金融危机 制度原因 现实思考1929-1933年的大危机到来之前,人们还习惯于从制度层面寻找危机爆发的原因,自从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之后。人们似乎只愿意从政府管理的层面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连政府管理也渐渐被淡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与学术领域逐渐显现出它的影响力。一个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与经济自由主义互为因果的“小政府主义”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的诸多原因分析中,似乎危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和政府的宏观管理有着极强的负相关这一结论被证实后,危机出现的
3、深层制度原因就不复存在了。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才想试图说明;任何一种危机的发生制度是深层的基本的原因,宏观管理理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原因,而其它的只是表层的、次生的原因。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
4、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周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中美国经济确实在创造着奇迹,二战前那种频繁的七、八年来一次的经济危机不见了,代之以小的不规则的经济波动,仅以的8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危机被政府管理熨平或者说被改变的痕迹:从19481949的危机到19531954年的危机相隔5年;再19571958年的危机相隔4年;再到19601961年的危机相隔3年;再到19691970的危机相隔9年;再到19731975年的危机相隔4年;再到19801982年的危机相隔7年。这些改变已经
5、足以搅乱了那些长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们的思维,然而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美国的经济从19822008(即)有近30年的良好增长,几乎没有经济危机,使人们惊呼美国经济的奇迹,一时间“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了的誉美之词充斥媒体,大有资本主义空前辉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世长辞了的氛围,直到2008年这次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袭来后,人们才如梦方醒,恍然大悟中感到原来由深层制度原因决定的经济危机这条蛟龙并没有被制服,只是被多次打压,并披上了虚拟的次贷外衣,在长期蜇伏后的必然强劲崛起而已。经过冷静的思考,人们很快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并没有被熨平或者消失,而是以其变种金融危机
6、的形式频繁地发生。据Lindgren、Gareia和Seal(1996)的统计,自1988年到1996年16年间,共有133个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金融危机,这足以看出现代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因而Honohan(1996)激烈地认为,20世纪后20多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从1929年到197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段时间发生典型的金融危机就有1929年美国的金融危机,1931年欧洲的金融危机,1950年和1974年世界的金融危机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如今,发生的金融危机的频率明显加快,如1979年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后陆续发生金融危机的年份如下:1
7、982(美国),1990(日本),1992(英国),1995(墨西哥),1997(亚洲),1998(俄罗斯),2000(阿根廷、委内瑞拉),2007(美国),2008(越南)。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发生金融危机的平均时间间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布雷顿森林解体(1929一1975)共44年,有4次危机,平均11.5年一次;从布雷顿森林解体到现在(1975一2008),33年共发生金融危机l0次,其平均时间间隔是3.3年。而1990年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2008一1990),这个1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间隔则更短,平均为2.25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将进一步
8、加快,而且现代金融危机的发生地点由主要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曹雄飞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月11月。二、关于的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各种解释的分析长于计量与模型分析的西方经济学者难以跳出本身制度的局限,只能从非制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于较早一点的货币危机,例如20世纪70、80年代的所谓的“拉美型”货币危机、1973-1982的墨西哥危机和1978-1981的阿根廷危机,这些学者的解释虽然不是制度性的,但还是贴近实体经济的,他们强调经济基本面和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对金融面的影响,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经济过热、结构失衡等实质因素
9、,经济基本因素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是否稳定,也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及影响力与渗透面。认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存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外部失衡积累的结果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最终可能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即一国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在不一致和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预算赤字则为危机之源Krugman(1979)、Salant和Henderson(1978)。他们提出的通常称为KFG模型 12。描述了在固定汇率制下因国家干预经济运行而形成财政赤字而引发物价上升、实际汇率上升,从而由投机冲击而最终爆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这一解释被经济学界称为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而对
10、于1992-1993欧洲货币危机和1994-1995墨西哥比索危机,Obstfeld(1994,1996),Drazen和Masson(1994,1998),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等为代表的学者则远离了更贴近制度层面的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强调行为主体的主观心理因素,认为人们会预期政府是否会坚决的捍卫固定汇率制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描述了金融危机在政府政策合理和经济状况良好背景下的起源和传导机制,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34。该模型假定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在其政策目标函数之间寻求最大化组合,在保卫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和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后果之间权衡得失,相机抉择,当
11、坚持固定汇率的预期收益小于为其支付的代价时,可以做出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决定,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固定汇率直到储备耗尽。第二代危机模型理想化地认为,政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不同行为主体的多种行为选择,导致经济中存在多重均衡点,即使经济基础没有意外的干扰因素并发生太大波动,经济也有可能从一个平衡点转移到另一个平衡点。如果投资者的情绪和预期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盲从行为和羊群效应,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这种被称 “多重均衡危机模型”的理论从行为主体的主观心理出发,强调投资者的情绪和预期变化与否和是否产生盲从的羊群效应来判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则显得更加表面化和主观化了,离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好像越来越远了
12、。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及理论是在第一代、第二代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微观机制、危机爆发的时间、强度、危机的预警体系以及防范等方面的许多模型的统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主要有道德风险模型、银行恐慌资本项目危机模型、证券投资资本项目危机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等。货币危机的道德风险模型主要体现在Akerlof和Romer(1993)、Krugman(1998)、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的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银行过度风险投资继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他们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或显性担保
13、以及监管的不力,使得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领域,导致资产泡沫化,资产泡沫化破灭时诱发货币危机,如此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的伴生以及相互加强、交织,加剧危机演化进程并恶化演化的性质56。银行恐慌资本项目危机模型是由Diamond和Diybvig C(1993)提出,Radele和Sachs(1998)以及Chang和Velasco(2001)加以发展,对亚洲危机现实进行解释的金融恐慌模型,强调金融恐慌等预期心理因素导致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而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不适当政策将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促成为清偿性(Insolvent)危机,导致货币与金融危机789。“羊群
14、效应”一方面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做出相同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如果因为某个传言或是某项突发事件,而引起一些人抽走资金,就有可能产生恐慌性的羊群行为,而发生银行挤兑,股市、汇市狂跌,从而爆发货币危机。第三代危机模型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不能不说对1994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释。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假如我们加强了预警和管理,加强了道德风险的防范,那么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可以消除吗?如果不能,那么我们还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历次及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的最多的莫过于“管理说”了。持这观点的人把经济
15、危机或金融危机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经济的自由主义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1935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1930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正是由于无规则的“自由”导致的市场崩溃所致。11由此美国开始了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时代,也确实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周期。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把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绺为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克鲁格曼(2009)认为,“这场危机的主要诱因,并不是被放松监管的机构冒了新风险,带来了问题,而是从未受过监管的机构冒了很大风险。”“当影子银行系统(那些作为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不断扩
16、张,当其重要性赶上甚至超过传统银行的时候,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本应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正在使当年诱发“大萧条”的金融脆弱局面重新出现。他们本应采取对策,扩大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网,以覆盖这些新金融机构。大人物们本应宣布一项简明的规则:任何像银行一样经营的机构,任何在危机爆发时需要得到像银行一样救助的机构,都必须被当成银行来监管”。“但是这个警告被忽视了,当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扩大监管,所以美国金融体系与整个经济遭遇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这些风险却被置之不理,于是,危机爆发了。”12美国政府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都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归绺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缺乏起码的信托责任,毫无节制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17、包装垃圾债券,利用高杠杆化进行敛财。也有学者认为是新自由主义抛弃了传统经济学的政治因素,对所有领域的国家权力持不信任感,从而把政府规制限于最小的范围内造成的这次危机。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推进下,美国贸易型的财富积累体系开始向资本自由型的财富积累体系转换,这是资本积累方式的根本改变,“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证券化”是这一变化的路径。也就是说,财富积累方式不是在生产和收入层面,而是在金融层面,通过产业金融化的方式对财富格局重新分配,以实现高效率的财富积累。于是,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6年CDO市场总值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
18、2000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10国内学者张维迎(2009)认为,美联储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市场信号扭曲,原本不该借钱的人都开始借钱,原本不该买房子的人都开始买房子,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开始投资,由此,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在低利率和房地产泡沫的诱惑下,不该借钱买房的人借钱买房,但它是导火线,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助推了资产泡沫。美国2001年IT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
19、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以上诸多观点我们泛称之为是从宏观管理角度的解释,在没有进行制度层面的解释之前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最具真理性的解释了。还有一种被称之为“经济失衡说”的解释,我们同意经济失衡的说法,因为它最贴近“体制说”的解释,但是我们不同意其解释失衡的立场。因为它是站在美元霸权主义的立场,例如,Ricardo J.Caballero和Emmanuel Farhi(2008)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全球经济失衡。他认为,亚洲国家及石油输出组织国家通过大量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但在这些国家内部缺乏较好的投资品,进而大量美元流入美国国内,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资产泡沫。美国利率的
20、上升,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爆发了金融危机。转引(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苗永旺 王亮亮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亚洲新兴国家及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凭借自已的实力和资源辛辛苦苦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赚来的顺差美元,并以此为基础来发展自已本来就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美国本应该提供相应技术和服务回收美元,但是美国却受资本劣根性的驱使,不提供实质技术和服务,而是冠冕堂皇地通过美元的霸主地位向全世界提供它的虚拟垃圾债券,长期满足自已不劳而获的高消费,然后再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一股脑地抛给了全世界,这不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是什么?致于那些亚洲人的高储蓄、中国的高国际储备引发了这次金融
21、危机的论调的立场就不值得一说了。三、关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原因分析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种种现象的深层制度原因,迄今为止还有一种学说能够超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锐利目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把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手段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的对抗性爆发。不过本文对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说给予了与时俱进的解释:即生产的全球化、经济的国际化与可以统揽和控制世界资源的世界货币美元的发行权由美国一家独占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美国以外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资
22、源和各种商品生产的供给过剩与美国被各种非实体经济的虚拟手段吹起来的高消费泡沫及其最终必将破灭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对抗性爆发。就美国的国内来说,美国的高消费泡沫催生了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导致住房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也就是说生产(房地产)相对过剩,促生了“次级贷款”,即通过放宽房贷条件刺激消费,以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需要。这只能解决一时的矛盾,依靠透支消费是不可能长久的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的。生产相对过剩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基础。2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还告诉我们,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矛盾的进一步演变,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形
23、式,在美国则极端地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形式,对价值无限度地增殖的贪婪追求,驱动着虚拟资本的扩张。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 23同时,由于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资本所有者就“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24。次贷出现后,由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虚拟资本膨胀的过程。私有制使商品的内在二重性矛盾,越来越激化,越来越背离,货币越来越背离商品,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这就构成了金融泡沫、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25金融资本的贪
24、婪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资本追逐利润本来无可厚非,等量的资本、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收益这本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都是可以认同的法则,可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凭什么美国的莫名其妙的虚拟资本就能脱离实体资本存在那么久?凭什么美国的虚拟资本就能肆无忌惮剥夺世界的实体资本。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使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不合理的现实却持续了这么久,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使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绑架了全世界,而全世界还要为他买单。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二战后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说起。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国拥有全球黄金储备
25、75%-80%,美国的GDP这时也差不多占到全世界的68%左右,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霸权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即是一国的货币,也是世界的货币,美元的发行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世界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换句话说就是世界各国可以储备美元,或将本币换成美元后,可以在美国兑换黄金,可见美国当年的实力真不愧是世界的霸主,可惜好景不长,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等国实力的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
26、金储备不支过剩的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仍然没有改变,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国际货币需求的日益增加,美元对国外供给将不断扩大。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则又不利于美元价值的稳定;相反如果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则美元的供给就将减少,就难以满足国际需求。这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陷入“两难境
27、地”。也就是说,要满足国际货币的需求,保证国际货币的供给,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持续保持逆差;只好增发美元,这又必然导致美元的贬值。这就是所谓著名的“特里芬之迷”。(见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的论著黄金和美元危机)“特里芬之迷”一方面道出了美元霸权主义内在的深层次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取代美元霸权的货币出现以前,美元的超发行就不可避免,美元货币发行当局放松各种管制,纵容各类莫名其妙的垃圾债券满世界发行以回收流动性就不可避免。(王跃利 关于“特里芬难题”的争论财经管理 重新查一下2009.4中旬刊)讲到这里我们才清楚地看到,格林斯潘连
28、续14次降息并是其老糊涂了或管理失误;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包装,各级管理层的放松管制都不仅仅是个人贪婪、信托责任、失监这么简单,而是深层的制度矛盾使然。对以上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做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结论地说:美元霸权主义的地位没有变;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和制度根源并没有变;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经济危机的变种金融危机他们的资本剥削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具有铸币权的宗祖国剥削世界货币使用国的货币制度没有变。而以上三点恰恰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原因。还有,现代金融危机的发生地点由主要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不能说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除了危机,也不能说新兴国家制造了危机,而是恰恰说明了老牌资本主义国
29、家把危机转嫁给了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7次有影响力的金融危机,其中发生在发达国家(1992年英国英镑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级贷危机)只有2次,其他5次金融危机均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墨西哥、俄罗斯、委内瑞拉、阿根廷和亚洲新兴国家)。新兴经济国家一般处在市场经济初期,由于起步晚、基数小也都处在高速发展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他们不得不进行金融开放,又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际投机资本此时对这些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汇率投机冲击,这些国家只能任凭索罗斯之流的摆布,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以强凌弱,一个成年的资本主义老手玩弄新兴经济体的游戏而已。是世界经济不民主的充分体现,是这
30、个经济制度的弊端所在。四、现实的思考我们刻意地从深层的制度角度来挖掘这次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尤其是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来批判美元霸权主义,并不是立即想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这个制度,而是善意地说明这个制度并不完美,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在吸收了社会主义的许多好的东西之后,已经完美了许多。我们更愿意相信美国能够像经历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再出现一个新的“主义”或“新政”,起到美国经济真正的领头羊作用,不要再用那些虚拟的垃圾东西欺骗全世界了,而是回归实体经济,用新能源等高科技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毕竟目前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
31、仍占60%以上,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占40%以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仍占近50%。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思考是:1、短期内我们只能是韬光养晦地潜心发展自己,尽管高国际储备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还是要努力地扩大自己的经济规模。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如同在狂风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论驾驶船的技术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船在什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终会被大浪打翻。”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2、适时地推进人民币的开放步伐,为人民币区域化积聚竞争实力,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抓紧将其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32、全面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培育和扩展境外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因素,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进而为长期培育亚元母体做长期积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即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放弃资本流动,就会闭关锁国,放弃汇率稳定性,就是一场灾难。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对东亚各国来说相对比较可行。
33、这就是区域货币形成的基础,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的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多途径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极是我们的长期努力的目标和任务。3、在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框架下,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清算联盟的相关经验,由人民银行与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签署双边协议,允许有关国家中央银行在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在双边经常账户余额限度内进行人民币的买卖和与储备管理相关的投资活动,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的使用。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从数量指标看,近期是有可能的。当2010年重新确定SDR篮子货币的构成时,如果现行方法和指标不变,人民币超过日元和英镑的可能性很大。剩下
34、的障碍就看人民币是否及何时能实现完全可兑换。而人民币一旦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就意味着占据了其成为国际货币一极的制高点查一下出处。4、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资本的利润率,当然也要控制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在我国,金融创新还处在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率还很低,这客观上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过了头而我们谈虎色变,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优质资产和潜在的自然资源待开发使资源和资产证券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伴随着某些经济学理论的沉寂和某些经济学理论的兴起。1929-193
35、3年的大萧条宣告了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凯恩斯主义的长期主导地位。1970年代的供给冲击和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货币主义)。此次危机的发生又终结了不受监管的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正在创造着新的经济理论。回顾历史,一旦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向某一个极端,如极度自由或极度干预,危机就降临了,但机遇也同时产生了。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二者在相互博弈中实现均衡,这应该是新的经济理论的必备特质。参考文献1 Krugman,Paul.A
36、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311-3252Flood R,Gerber P.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aome LinearExample.Journal of Intemational Economics,1984,(17):1-133 Obstfeld,Maurice.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Bank of Franc
37、e,1994,(43):189-2134Chang R,Velasco A.The Asian Liquidity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1999,67965Akerlof G,Romer P.Looting:the economic underworld of bank-ruptcy for profit. NBER Working Paper,1994,(2):1-736Krugman P.Currency crises.1st e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121-1437Diamond,
38、Douglas,Philip Dybvig.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198Radelet,Steven,Jeffrey Sachs.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es:Diagnos Remedies,prospect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8,(1):1-909Chang,Roberto,Andres Velasco.Liquidity Crises in E
39、merging Markets:Theo and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1999,727210陈四清,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兼论金融危机与新资本协议的关系J.国际金融研究,2008(12).11甘峰,经济学的道德科学回归兼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12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54.13诺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谈全球金融危机,参考网址14郎咸平,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2.15莫里.罗斯巴德,美
40、国大萧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38.16米塞斯(Mises, Ludwigvon).人的行为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1.17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演讲,2009年2月8日,参考网址.18科林里德(Colin Read),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M. 2009:6.19斯蒂格利茨,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在复旦大学的演讲,.2009.3.30.20丁霁,次贷危机中的公允价值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7).21郎咸平,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4.22唐伟、刘建中,从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解读美国金融危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9.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8.25 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26郑联盛,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