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李森(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关键词】北齐;青州;逢哲墓志;出土地点【摘要】出土于清末的逢哲墓志是以珍罕见称的北齐志石,向为学者们重视.本文从志文中提到的地理名称,逢哲里籍,逢氏家族成员活动地点以及墓志的形制特征等方面考证,认为该墓志出土于山东青州,并非沂水,从而解决了多年来该墓志出土地点不能确断的疑惑.逢哲墓志刊刻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石灰石质,圭首碑形,高 54 厘米,宽 36厘米,额题“逢君铭 “3 字,志文楷书 ,15 行,满行 22 字.墓志着录于罗振玉山左冢墓遗文,吴
2、士鉴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和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诸书,是以珍罕见称的北齐志石.关于逢哲墓志的出土地点,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山东沂水和益都两种见解.赖非先生在齐鲁碑刻墓志研究中认为:此志“清宣统元年出土于山东沂水县,一说出在益都县(可信).“赖先生虽于 “益都县“后加注“ 可信“二字,但在该书附表内却未采此说,仍定为“宣统间沂水出土“ l_.笔者最近细析志文,发现逢哲墓志确实应出土于益都(1986 年改名青州市),而非沂水.为便于说明问题起见,兹将志文抄录于下:逢君铭君讳哲,字景智,北海下密人也.世习风云之志,姓有口化之仪.兰芝识易可传,玉镜不磨自净.殷齐侯逢伯陵之 j 后
3、.祖丰,德过千金,智余万顷,青州次政铠曹参军.父民,为行汪汪无己,晏平之操,遂授北海太守.仁义之风尚存,冠 j 冕之业犹在.君善瑰玮,美容貌,总六艺于匈(胸) 中,搞文才于怀抱.兴和年中镇城大都督下府主簿.六翮孤飞,羽仪之望已显.高政大镇城府,还为主簿.千寻特秀,梁栋之器 j 先标.永安王政召为部郡.昂昂与州府齐峰,郁郁共温 j 冬俱关.河南王政补为祭酒.奉使出都,名流境外.安定王政还为祭酒.方欲辅翼龙门,成为人轨,积善之德未隆,变化之期奄至.以天统四年?59?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三月十二日终于邑里.粤以 J 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月乙亥朔十日甲申窆于渑水-e_J 南,霞山之北大埠里.大义已祥
4、,溘从礼制.其铭日:j 乡称佳士,俗号神人,如山倚日,如月开云.修忽奄化,路别 J 绝尘,白杨萧瑟,空拂秋春.金书易绝,玉镜难同,魂归郊外,尽悉成空.笔者认为逢哲墓志出土于今山东青州的证据有以下三点:首先,志云:逢哲“以武平二年(571 年)岁次辛卯十月乙亥朔十日甲申窆于渑水之南,霞山之北大崞里.“这里提到的三个地理名称一“渑水 “,“霞山“,“大埠里“都在今青州境内,这是笔者断定逢哲墓志出土于青州的最主要证据.“渑水 “指今青州南阳河 .渑水别名阳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阳水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亦或通名之为渑水.“睦哲墓志中的“渑水 “系“南阳水(今南阳河)“,而非“ 北阳水 (今北阳河)
5、“.南阳河本在青州城南,随着历史上青州城的南扩,该河现今已横贯城区.魏书载:刘宋景平元年(423 年),北魏军攻青州城,“青州刺史竺夔于城内凿地道,南下入渑水涧,以为退路.“I3这里的“渑水 “即南阳河 .北阳河在今青州市区西北郊.晋书载:东晋义熙六年(410 年),刘裕攻打南燕广固城(今青州市区西郊),“河间人玄文说裕日: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r4 这里的“渑水“即北阳河.笔者搜见,青州渑水还有渑湾,渑川俗称.如陶斋藏石记载:“齐武平四年(573 年)岁次癸巳七月乙丑朔六日庚午,释迦文佛弟子高侨因官仍居青州齐郡益都县渑湾里.“ 翻 光绪益都县图志 所录燕孝礼墓志载:燕氏
6、“以大隋开皇十四年(594 年)终于(青州)城阳之乡 ,渑川之里.“61“霞山 “指今青州云门山 .云门山位于青?60?州城南 5 公里,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元代地理学家于钦齐乘载:云门山“上方号大云顶,有通穴如门 .“【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其“诚近郡之名山也 “同.山上遍布历代佛教造像和摩崖题记,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考云门山一名出现在唐代,据镌刻于山阳的投龙诗并序摩崖碑记载:唐天宝元年(742 年),北海郡太守赵居贞曾经“晓登云门山,直上一千尺“,为远在长安的唐明皇祈福祝寿.云门山在唐以前的隋代曾称函霞山(或简称霞山).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的隋开皇六年(586 年) 朱神达墓志记载:朱
7、氏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方 .“朱神达墓志1974 年出土于青州城南井亭村,该村恰好位于云门山东部一带,隋函霞山即今云门山,确凿无疑矣!前述燕孝礼墓志又载:燕氏葬于“ 霞山之北,州城之南“, 可知函霞山在隋代青州还具有着一定的知名度.逢哲墓志则进一步表明函霞山的得名至迟始于北齐时期.以理推之,云门山在隋代,北齐之所以被称作函霞山,显然是因为山上存在着一个能够容纳云霞的大“通穴“ 的缘故 .“大埠里“ 应为今青州望城埠.这一里名,尚属首见.据志文可知,大埠里地望在“渑水之南,霞山之北“.令人感到巧合的是 ,这一地域内恰有青州历史上着名的望城埠.“望城埠“ 又作 “望城阜 “,位于今青州云门
8、山北部凤凰山北麓的缓山坡上,是一处北瞰青州城的高地.笔者发现,元代着名地理学家于钦死后,即长眠于此.据于思容墓志铭载:于钦“ 卜地于益都城( 今青州市区)南十里望城阜之原.“另由 光绪益都县图志 知:明末清军攻略山东,“明怀宗遣重兵护卫 (青州)衡藩,督师范志完顿兵望城埠.“【0f 前些年,望城埠上还有当地农民经营的“望城酒家“, 近年因整顿风景区环境秩序被拆迁.不难看出,虽然“ 大嶂里“ 的“崞“字在望城阜 (埠)中先后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变化为“阜“,“埠“,但它们所含的“阜“ 字却始终没有消失,加之“大埠里“地处青州城南郊外,望城埠舍此其谁呢? 而且逢哲如果下葬于望城埠,正好与墓志所
9、谓“魂归郊外“ 相契.其次,志云:逢哲“北海下密人也.殷齐侯逢伯陵之后.祖丰,青州次政铠曹参军.父民,北海太守.“这里所涉及的逢哲里籍和逢氏家族成员活动地点均属古青州地区,与今青州所在的潍坊市有着密切联系.由魏书知,逢哲里籍北海郡下密县隶属北魏青,/,I,It“.北朝时, 青州治东阳城( 今山东青州市区),北海郡治平寿城(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下密县治今山东昌邑市东,这三处治地现在俱属潍坊市,而与今沂水所在的临沂市谈不上半点辖属关系.逢哲远祖“殷齐侯逢伯陵“的活动范围也主要在古青州一带,今青州西南山区还有逢山(按“逄“ 与“逢“通),山上建有逢伯陵墓葬.光绪临朐县志载:“殷逢伯陵墓,在逢山之巅,
10、相传有石椁在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逢哲之父逢民曾官青州北海郡太守,祖父逢丰更是任过青州铠曹参军,就仕宦于青州东阳城.东阳城不仅是青州州治,而且还是齐郡和益都县的治所.志谓逢哲“以天统四年(568 年)三月十二日终于邑里“,这个“ 邑里“指的即是当时的青州齐郡益都县.可以推知,从逢哲祖父逢丰时,逢氏家族即已定居青州齐郡益都县东阳城,因此,逢哲死后安葬于今青州便合乎情理了.最后,逢哲墓志的圭首碑形也符合北齐,隋代青州墓志的形制特征.2006 年青州城西北 4 公里尧王山前出土的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张洁墓志 ,前述 1974 年青州城南井亭村出土的隋开皇六年(586 年)朱神达墓志,以及 1
11、982 年弥河镇戴家庄出土的隋开皇九年(589 年 )思穆墓志 ,均为圭首碑形.而且,逢哲墓志的最后 5 个字“外,尽悉成空 “镌于志石侧面,这种情况在青州以往出土的墓志中也有相似者可寻.2005 年出土于青州城西南郊的武周大足元年(701 年)崔仁纵墓志,款署“ 嗣子棣州刺史思嗦撰序,青州录事参军张希元制铭“21 字即刻在志石侧面 .这一小范围内的相同制作手法,正是墓志刻制技艺一脉相承的结果.这可视为逢哲墓志出土于青州的一个次要佐证.综上所考,逢哲墓志显示的地理证据链无一不指向今山东青州,这件墓志出土于青州城南一带已是毫无疑问.如果逢哲墓志真的曾经见于沂水,合理的解释是:该墓志在青州出土后被
12、移动到了沂水,而沂水并非其最初的出土地点.1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第 312,367 页.2郦道元: 水经注卷 26淄水,岳麓书社,1995年,第 401 页.3魏收:魏书 卷 38 刁雍传,中华书局,1974 年,第 866 页.4房玄龄等: 晋书卷 128(慕容超载记,中华书局,1974 年,第 3184 页.5端方:陶斋藏石记 卷 13(高侨为妻王江妃造木版,载续修四库全书第 905 册第 46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6法伟堂等: 光绪益都县图志 卷 26金石志上,光绪三十三年益都县刊本.7于钦:齐乘 卷 1山川 ,乾隆四十六年益都县重刊本.8同6,卷 9山川志上 .9柳贯:待制集 卷 11于思容墓志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210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第 370 页.1O同6,卷 6通志下附李将军全青纪事.11同3,卷 1O6地形志中,第 2522 页.12姚延福: 光绪 l 临朐县志卷 4古迹,光绪十年刻本.责任编辑: 许潞梅?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