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保定街巷胡同 郝毅生 韩玉海 保定街巷胡同始建于元代, 历经明清到新中国, 逐渐形成并融汇着衙署、寺庙、民居、商铺、厂房等丰富文化及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留存在哪里?一条条老街老巷, 一座座历史沧桑老建筑, 一串串厚重足迹, 还有一个个百年老字号。总督署前面的道称督署街。旧时初到保定的人, 最先入眼的是清代省府第一衙的总督署, 它陪伴着清代王朝 74 位总督走过 182 年的兴衰荣辱之路, 大门前两侧矗立着两根大旗杆, 是旧时保定古城的象征和最高标志物, 始建于雍正七年 (1729 年) , 原高六丈六尺, 民国九年曹锟将木制旗杆改为水泥旗杆, 增高十丈五尺 (33.6 米) , 被誉为全国古
2、建旗杆之最, 俗有“不到大旗杆就没到保定府”之说。而今 (2011 年) 在总督署门前设置的保定城市原点标志图 (附图) 和总督署及大旗杆三景叠加, 更凸显了这座城市的中心焦点, 反映了一个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 也是体现城市历史与发展缩影的符号。三十年代穿行楼西街印象总督署街的保定府署 (今保定商场) 东邻清河道署 (旧址) ,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5 月 28 日被改为今日天主堂所有。原因是该年 5 月甘肃清军奉诏调京, 在保暂住。两名军官欲进北关教堂, 遭拒。另一名冲入将神甫杜保禄打伤, 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以此为由逼直隶总督荣禄, 将清河道署 (旧址) 与北关狭小的天主教堂互
3、换, 本来互换合同约定, 不许改变原建筑历史风貌, 但法方则建成直隶最大的法式天主教堂, 对保定的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源于寺庙得名的城隍庙街, 街北头的城隍庙, 是保定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 从洪武三年 (1370 年) 重建后, 随着城隍信仰的普及, 祭祀城隍活动大型化, 逐渐出现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流、民间技能表演于一体的城隍庙会。1928 年河北省开始破除迷信, 停止庙会活动, 改为“普育商场”。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 出现了为游人服务的茶馆、酒馆、各种风味小吃摊点, 并形成说书的、唱戏的、杂耍卖艺的、拉洋片的、算卦的、镶牙的、卖药的等, 类似北京的天桥。与城隍庙毗邻的土地
4、祠, 是 1870 年李鸿章在此改建的直隶官刻印书局, 店员有二百多名, 曾刻印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直隶省承担的部分四库全书及莲池书院的教科书等。当时直隶刻印书局, 已成为北方出版事业的开拓者, 1900 年被四国联军烧毁, 该局的技术工人有的到各小厂就业, 有的个人开刻字铺。解放初还有两家刻字铺师傅就是直隶刻印书局技术工人的后代。总督署前的保定市城市原点标志图以与商业活动有关而得名的商场街, 是 1971 年 9 月, 在原马号济善商场旧址新建, 之后又将红星影剧院改建为直隶大剧院, 成为保定市中心商业文化区。这条街商业网点从吃喝、购物到娱乐连为一体, 不仅行业多、功能全, 而且在消费档次上
5、高、中、低各得其所, 其中老字号白运章的包子、马家老鸡铺的清真卤煮鸡, 仍有一股浓郁的老马号生活气氛。这便是老保定称呼商场街为“马号”的缘由。以驿站而得名的管驿街, 因元至清朝在府学后街以北设驿站而得名管驿街。清乾隆年间将驿站迁至西下关金台街郭隗 (燕国大夫, 为燕昭王筑黄金台、设招贤馆) 祠堂处, 故合称金台驿街。清末废除驿站, 在此建育德中学。1917 年保定教育家李石曾在此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刘少奇、李富春等在此就读。该校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培训与发展的中心, 使 2000 多名中国学生得以留学西欧, 为当时的中国乃至后来的新民主义革命培养了众多人才。以方位得名的西大街、东
6、大街等, 因位于城市的中心区, 从元到民国这几条街商店林立, 鳞次栉比, 而且出现了远近闻名的数十家老字号, 槐茂酱园、稻香村、宴乐园、万宝堂、义春楼、六位斋、商务印书馆、晓钟书局、中华书局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西大街百年老字号仅群玉山房, 用本国材质仿欧美用品, 自制羽毛球拍, 1910 年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并获金奖, 驰名海外, 除供国内销售外, 还大量销往国外。以河命名的西水门、西河沿、东河沿、荷包营, 原来虽不是街巷, 但因与张柔开新渠、凿西城, 引护城河水入莲池, 河水寻街而行, 便成为街巷。当年过街巷的小河竟成了人们眼里的风景线, 小河的水清澈见底, 缓慢流淌, 游鱼可
7、数, 每每经过平添自豪。现在小河被填平了, 原来的街巷消失了, 却为古莲花池未来引入河水留下过去填埋水系的地理痕迹。以古制居民区为名的“坊”, 即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中所载的鸡泉、吴泽、懋迁、归厚、循理、迁善、由义、富民、归义、兴文十坊, 保州重建时始将“坊”划为保定的东西南北大街及若干街巷胡同。而今, 古城的街巷胡同经过百年沧桑, 原来狭街小巷大都消失在高楼林立的社区里, 保留下来的没有多少。其中帅府胡同, 就是因张柔重建保州时, 把他的元帅府建在这条胡同东侧而得名, 这是保定最早, 而且是唯一一条有文史记载的胡同, 被誉为“保定胡同之根”。与其对过往南的唐家胡同, 也是因有百年历史和留有红色
8、足迹而保留。该胡同北口与西大街相接, 是坐火车来保定的外地客人到市内的必经之路。清末明初, 商业、饮食繁荣起来, 店铺相继开办, 旅店业首当其冲。其中较大有保阳旅馆和保定第一客栈。1918 年 10 月 6 日,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专门从北京到保, 看望他们从湖南新民学会派选的 20 多名已考入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学生, 就下榻北头路西的第一客栈。他们留保数日, 10 月 7 日和湖南同学游览莲池、古城墙并合影留念。1952 年 11 月 22 日, 毛主席在河北省副省长薛迅等人的陪同下, 又到莲池重游, 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书院中最早引进外国学
9、者, 最早分科教学。”并对毁掉原来的古建筑, 改建新式文物库楼一事提出批评, 嘱咐要把这处名胜古迹保管好。在街巷正当十字路口明万历年建的应奎楼高 18 米, 楼台基下空四达, 故名穿行楼东、西、南、北街。其中穿行楼西街建有钟楼、天主教若瑟院、县学、文庙;楼东街建有洞阳宫、火神庙、基督教安息会;楼南街建有关岳庙、府学;楼北街建有元代汝南王张柔重建的大慈阁, 通高 25 米, 是保定最高建筑, 被誉为古城“上谷八景”之一的“市凌霄阁”。当年古城周围地势平坦, 十几里处便可看见阁顶, 如今虽已“淹没”在挺拔林立的群楼中, 见证着保定发展的非比寻常, 记录着近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 逐渐演变为佛教场所。
10、以明代清真西寺得名的清真寺街及与穿行楼四街相连的这一片, 不仅仅是宗教文化集中的体现, 也是民风民俗文化的载体, 看着不起眼的小巷却走出过两位回族, 抗日民族英雄, 如安德馨, 1933 年 1 月 1 日在榆关 (山海关) 保卫战中, 任东北军独 9 旅 626 团 1 营营长, 奉命率部固守山海关南门。当晚 21 时 30 分, 日军偷袭南门, 被安部击退。次日上午, 日本陆、海、空三军出动 3000 余兵力, 火炮 40 门, 飞机 8 架, 坦克 20 余辆, 全面向山海关进攻, 当逼近南城门时, 安率部顽强抵抗, 多次击退进犯之敌。3 日, 日军铃木旅团出动飞机及坦克多辆, 将一营阵
11、地全部摧毁, 全营伤亡大半。安德馨头部中弹, 壮烈殉国。安德馨牺牲后, 北平各界为安德鑫烈士隆重举行公祭大会, 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将军赠“重侔泰岱”匾额和挽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通电致哀。现在这些街巷有的翻新, 有的不存在了, 但街巷胡同的人和事依旧存留着, 他们透露的民族精神还激励今天的人们去创造新的辉煌。阅尽街巷胡同百年沧桑, 可以看到近年来, 保定和其它城市一样, 也面临不断的变化, 许多曾经承载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记忆的街巷消失了, 一些街巷的趣闻故事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今天, 历史文化古城现存的一砖一瓦, 一角一隅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及说不完的故事, 寄托着无数老保定人的“乡愁”。阅读街巷, 感受变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阅读, 让大家对现有的街巷胡同、老建筑多一些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