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9131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项脊轩志》学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脊轩志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介绍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

2、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 ,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 、 先批事略 、 思子亭记 、 寒花葬志 。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一) 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

3、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 ,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4、(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 (三)听录音读课文。 (四)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段是第一部分,第、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要求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 ,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 ,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

5、午已昏” 。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

6、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 “亦遂增胜” ,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 “借书满架” ,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 ,见课文注释、 ,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

7、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 ,而不是一片“死寂” ,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

8、”来衬托,又以“珊珊” (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 ,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 )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

9、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10、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 “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

11、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 ,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

12、朗读课文第段。 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段(即最后两节) 。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

13、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 ,第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

14、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段。 小结:以上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

15、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七)练习:一. 基础知识 1. 同一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与( )A.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B. 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C. 旧时栏楯 时至轩中 D. 余稍为修葺 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 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迨(a. 趁着 b. 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客逾(a. 超过 b. 更加 c. 越过)庖而宴。 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 效果 c. 验证)。

16、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 盖子 b. 遮掩 c. 伞盖)矣。3. 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轩,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 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 “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 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 “室仅方丈”的“仅”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4.

17、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C. 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 下列句子诵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庭中通南北为一B.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

18、.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B. 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C. 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 令人长号 号:哭8. 选出疑问句不同的一项( )A. 儿寒乎?欲食乎?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 壮士,复能饮乎?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B.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D. 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10. 能够表现祖母

19、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 某所,尔母立于兹。 儿寒乎?欲食乎? 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曰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A. B. C. D. 11. 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的笔调写身边琐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亲切动人。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抒写作者对它的深挚眷恋之情,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是: 。二. 课外阅读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淹,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

20、;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投降),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僧人)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锣因乱攘窃(窃取帝位),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超越本分),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尽)而俱尽者,则有在矣。”12.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1、A. 浮图文居大云庵,环水 环:环绕B. 治园于子城之西南 治:修建C. 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垂:留传D. 极一时之盛 极:完全13. 下面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B.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C.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垂如此14. 翻译下列句子。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译: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译: 15. 沧浪亭是谁建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时曾改名为什么?答: 16. 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答: 【试题答案】项脊轩志一.1. B 和 D 2. a; b; c; b; c 3. 4. C; B 5. B 6. A 7. D 8. B 9. D 10. D11. 略 二. 12. D(极:尽) 13. D(非判断句)14. 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 可见士人要传流美名到千年之后,不同形体一同消灭,那是另有东西存在呀。15. 苏子美修建,文瑛重修,修后改名为大云庵。16.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