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一、序言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校“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沈阳理工大学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方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家和辽宁省的有关精神,特别是 XX 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
2、供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二、学校现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组织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拼搏向前,建设了浑南新校区,学校更名并升格为沈阳理工大学,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负重前行,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圆满完成了新一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3、力明显增强,沈阳理工大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朝着建设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沈阳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设有 17 个学院(部),设有 43 个本科专业、23 个专科专业,有 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5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各类学生 29390 人(不含三本生) ,其中:硕士研究生 1269 人,全日制本科生 15879 人,全日制专科生 3460人。建校以来,沈阳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8万
4、余人。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并在俄罗斯建立了孔子学院,不断拓宽多层次办学、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总占地面积 121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亿,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亿元。建有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藏书万册,校园内建有迅捷、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塑胶运动场和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文体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 1945 人。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沈理工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新
5、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着眼点,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重点发展国防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全面推进了学科建设。学校现有 5 个省级重点学科,1 个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 个国家 863 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 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 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234567891011121314(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学校将科研工作作为上水平的攻坚工作,学校通过出台科研扶持、激励政策及开展科技年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科研工作扎实推进。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
6、科技项目1500 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50 项,获得国家专利 240 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 568 篇,专利授权进入全国 100 强高校。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青年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学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003 人,教授 117 人,副教授 258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30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444 人。目前,我校教师
7、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千层次 20 人,有 26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辽宁省教学名师 3 人,省市优秀专家 4 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省市优秀教师 6 人。(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深化学分制改革。近十年来,学校实施了以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 XX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
8、二等奖。学校近十年取得了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20 余项,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六)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逐步明确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形成以兵工精神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同时,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学科建设上,以学科群、学科平台及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定位,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谐兴校”的
9、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按照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放战略,分步实施,跨越发展,以实现我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至 XX 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明显、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至 2020 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部分学科居于国内前列、综合办学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学校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强校战
10、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开放战略,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1. 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教学内涵建设,不断优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人才培养、引进和结构优化为着力点,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建
11、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人才管理的创新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容人之短的襟怀爱护人才,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成就人才,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人才,以情真意切的态度关心人才,以良好的事业平台留住人才,为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 特色化发展战略实事求是,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创造特色,强化特色,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今后,我们要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下真工夫,打造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
12、力。3. 开放战略开放,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坚持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只有坚持开放,我们的优、劣、长、短就能看得更清楚,学校的发展就能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实施开放战略,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走出象牙塔的桎梏,跨越学校围墙的阻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社会各界、海内外兄弟院校、单位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优质办学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的学术成果来发展自己。扩大开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下去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学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影响社会、贡献社会。四、人才培养规划(一)建设目标至 XX 年, “
13、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兵工精神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有特色、质量较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四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 16000 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 1500 人。本科专业建设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 50 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向工学和理学专业倾斜,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学科结构。
14、至 2020 年,形成以兵工精神为特色文化价值观的,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质量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三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材料类、经管类、化工类及艺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 16000 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 4000-6000 人,其中博士生 60-100 人。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增加专业学科门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 60 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优先发展工学和理学专业,形成理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
15、专业学科结构。(二)建设内容1教育教学改革到 XX 年,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这条主线,针对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和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取国家级教改立项课题 2-3 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每批次 8-10 项,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居于省内高校前列。至 2020 年,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著。探索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
16、居于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2教学基本建设至 XX 年,以质量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一批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专业及优势专业群,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力争新增省级精品课 6-8 门、国家级精品课 1-2 门、省级示范专业 4-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2 个。至 2020 年,教学基本建设水平高,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建设效果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建设一批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3.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至 XX 年,学分制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
17、步提高。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设基于状态监控和质量评估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至 2020 年,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并发挥实效,教学管理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4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至 XX 年,建立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辽宁省同类高校前列。兵工精神深入学生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至 2020 年,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建设完善、高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在人才
18、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以兵工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主导,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5就业体系建设与学生就业至 XX 年,就业评估体系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体系逐渐成熟,毕业生就业能力逐步提高,毕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至 2020 年, “全员促就业”深入人心,就业评估体系科学有效,就业指导体系完善成熟,毕业生就业率名列省内前茅,就业质量显著提高。6. 研究生培养至 XX 年,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
19、至 2020 年,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创造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激励创新、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三)保障措施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开展立项研究并加以实践,推动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验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改革试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兵工精神融入育人过程。构建重应用、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
20、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培养机制。加大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符合时代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优势打造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一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个别专业。二要巩固和强化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培育和扶植新办专业,使其尽快形成优势、办出特色。三要推动专业群建设,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及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逐步将武器、机械、信息、材料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建成
21、在国内或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加强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开放式、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及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管理。二要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机制,实现“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
22、、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格局,形成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各部门主动服务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工作局面。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基本建设经费与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4. 多渠道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办法,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和管理。完善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评定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以“弘扬兵工精神”为主线,以学风、校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联动,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第二
23、课堂活动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制定有关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完善校内选拔、组团参赛机制,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基地 12-20 个,在校大学生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3 项。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专家化和职业化。5完善就业体系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使“全员促就业”成为教职工的自
24、觉行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师资培训与工作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建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及专家指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二要大力发展职业咨询师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三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就业趋势研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充分挖掘利用多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和桥梁。进一步加强学校毕业生市场的建设,使
25、校院两级就业市场逐步成熟完善。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并推进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我校创新教育的成果,积极培育毕业生创业典型,逐步创建毕业生创业基地。 6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度”和“研究生资助制度” ,完善各类奖学金及研究生“三助”制度;建立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打造多学科通用的、开放式的研究生实验平台;打破
26、学科界限,开展不同院系不同学术背景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横向交流和探讨;制定研究生创新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学术论坛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与监控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积极推行导师聘任与导师考核挂钩制度。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加强理科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为学科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建设目标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
27、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至 XX 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良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基本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至 2020 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的拔尖人才、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二)建设内容1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至 XX 年,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分两个层面分别培养和引进 10 个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与 15 个后备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拔
28、尖人才基本达到国内知名和省内一流,完成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将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20-30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2 名,省级教学名师 4-6 名。至 2020 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 30-40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5 名,省级教学名师 10-15 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3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组织基本建设进一步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组织基本建设。坚持“高质高品位、高效率”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质量的监控,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经制
29、度,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严格工程材料、设备招投标制度,规范程序,科学操作。基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实践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修订、总结并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建设至 XX 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按 1:18 的师生比,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 1110 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 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3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达到 45:45:1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
30、的教师比例达到 85。至 2020 年,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 1250 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 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7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控制在 55:40:5;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 90。3师资队伍能力与质量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三) 保障措施1. 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制定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
31、建设规划,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学校今后每年将投入500 万元资金,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主讲教师等的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学校将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卓著,在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2. 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为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
32、队伍学历层次、结构的要求,结合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学校每年选派 3040 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3.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围绕“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对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将其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 1 年的实践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学术休假制,教师工作每满 6
33、年,可休半年学术假,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与学术交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以增加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其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4. 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一是送出去,学校每年将选派 1530 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和学习,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二是请进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吸纳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包括教育合作和科研合
34、作。通过上述方式,在全面提升我校教学与科研的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5. 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班、推行青年教师试讲、听课、助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能够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考核,促
35、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六、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一)建设目标至 XX 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其他重点学科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至 2020 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居国内同类型院校首位,其他重点学科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二)建设内容1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校制宜”的原则,以若干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科为主体,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分二个层次推进学科建设:第一个层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
36、平重点学科。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力争建设成 2-3 个以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目标的高水平重点学科。第二个层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设成 5-6 个以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省内一流水平为目标的的特色优势学科。2学科群与学科发展平台的构筑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力量,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特色与定位,构筑 4-5 个学科群,打造具有代表沈阳理工大学综合实力与研究特色研究方向。构建 7-8 个能够支撑学科与学科群发展的研究平台(基地) 。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6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3-5 个。3学科梯队建设以
37、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强校”为战略,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学科梯队。力争有 2-3 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5-6 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的水平。4新增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础上,争取有 3-5个博士点建设成功;新增 6-10 个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独立申报二级硕士学科 4-6 个,扩充新的学科门类 2-3 个,新增工程领域硕士授权 2-4 个。(三)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在学科方向的
38、调整与凝炼、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建设、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学科建设实施分类建设和管理,按优势与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传统与基础学科分类规划。建立学校统筹管理、学院监督管理和学科带头人责任管理三层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模式。根据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立项、基地建设、经费管理等相关环节的管理,使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加强国内外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建立合作,开
39、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争取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支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高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不少于 XX-3000 万元,除主渠道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政府相关建设经费等投入外,积极开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相关学科或实验室的途径。确保梯队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七、科技产业建设规划(一)建设目标至 XX 年,学校科研力量明显提高,科研的国防特色明显,服务地方经济能
40、力增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年平均科研到款、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果总体翻一番,年科研到款额 4000 万元,年科技总经费亿元。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实现产业总值 3 亿元。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至 2020 年,学校科研力量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关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国防特色突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和学术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年平均科研到款额翻二到三番,年科研到款额超过 1 亿元,科技总经费 3 亿元。年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
41、果总体翻两番。力争创建建立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学校优势学科技术作为支撑的军民结合的产业项目,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科技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大学科学园。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相当影响,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二)建设内容1研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校内设立博士启动专项基金和青年启动专项基金,培育教师基础理论研究能力;通过校内力量整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提升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到 XX 年,将逐步扩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总装备部基金、兵器科学基础研究等项目的能力,力争年平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含社科)6
42、-8 项。逐步扩大承担国家 973 重大基础研究和国家 863 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年平均承担 5-7 项。到 2020 年,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社科)14-16 项,承担 973、863 项目 10-15 项。2科技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学校科研发展的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将通过学科交叉、方向重组、实力整合,构建沈阳理工大学的科研“航母” ,到 XX 年,新增2-3 个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到 2020 年,力争打造 1-2 个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达到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 5-8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
43、5-7 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国防科研优势与服务国防建设在相关优势和特色专业领域培育 35 个科研创新团队,瞄准未来的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项目规划,力争在国防型号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有所突破,到 XX 年,实现年均承担国防项目 50 多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 40%。到 2020 年,实现承担国防科研项目 80 项以上,其中过千万的项目 2-3 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 50%。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4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国防高新技术向民用技术领域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至 XX年,拥有
44、一批代表我校工科专业领域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实现直接向企业转化,或通过校资产公司完成转化。至 2020 年,每年向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 10项以上,为地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过亿元;依托科技园孵化基地,校属产业实现拥有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及众多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5科研学术成果建设强化学校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成果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动机制。至 XX 年,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 10 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100 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 30 件以上,力争实现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突破。至 2020 年,实现获得国家级奖项的 1-2 项,平均每年获
45、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 20 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200 篇以上,年获得发明专利 50 件以上。6大学科学园与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筹建大学科学园,充分发挥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吸引一定数量的国防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团队进驻大学科学园,形成以国防研究为特色的科技群体,推动我校国防技术研究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吸引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化前景广泛的高新技术项目进驻大学科学园,推动我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作用。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产业集群基地。(三)保障措施1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兵工特色拓宽纵向课题的立项渠道,突出兵工特色,发挥学校相关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学校与兵器行业的研究所
46、、大型军工企业合作,从预研项目开始,瞄准背景演示项目和型号项目,争取重大立项和更多立项。2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加速科研发展一是重点加强中俄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我校的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作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快速提高我校科研实力。二是重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地方政府的合作,围绕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研工作。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横向课题立项渠道。以沈阳理工大学新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引导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企业,特别是沈西工业走廊、沈北开发区、浑南
47、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合作,围绕重大机械装备、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四是积极组织各类高水平、高层次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学术专著,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提高我校教师的学术水平。3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争取重大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重点发现、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人物,组建新的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发挥创新团队的集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基地、省市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设备与资金投入,为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为提高科研水平提供有力保障。4科研与学科
48、建设结合,提升本科教学水平【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凝练科研方向,搞好科研项目布局,注重与学校学科建设、学科布局的衔接,通过科研发展支撑学科建设,通过教师科研工作,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支撑教学研究性大学建设。5.创建大学科技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府投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通过现代资本运营等途径,创建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好学校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省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或创新型企业提供孵化基地,推动校办企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八、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规划(一)建设目标至 XX 年,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深化对俄合作与交流,拓宽欧美教育市场,使我校初步形成开放型大学的局面。至 2020 年,全面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二)建设内容1校际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办学的深度,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与俄方合作院校共同建立普希金学院。以此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