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0768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 1概括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代表人及其主要观点、影响。 2概括宋明陆王心学的代表人及其主要观点、影响。 3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课文结构示意图,注意:宋明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王守仁号阳明先生,其他皆为人名。,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兼收并蓄 原因 现实:社会动荡,人民痛苦,寻找精神寄托。 理论:佛教盛行;道教传播;儒学本身存在缺陷。 表现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本土化。道教:贵儒又尊道。 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兴儒学。“少数民族汉化” 2隋唐时期:三教融合

2、隋朝: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韩愈复兴儒学。 注意:三教合一中的“道”指道教,而不是道家学派。道教是兴起于东汉的民间宗教;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不是道教创始人,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太上老君)。,【典型例题】(海南T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典型例题】(海南T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

3、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典型例题】(新课标全国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二程朱理学 1概念及代表人物 2思想观点 3影响,1概念 特点 理论,思辨化、哲理化: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实践,责任感、使命感:强调以伦理道德为行动准则,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4、感,激励民族气节。 “理”既抽象又具体。 代表: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洛派);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闽派)。,【典型例题】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典型例题】(山东师大)周敦颐(理学家,程颥、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

5、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 A心外无乐 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 D本心自乐,二程朱理学 1概念及代表人物 2思想观点 3影响,2思想观点 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理指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儒学家开始从更新更高的角度万物本原来思考人类社会规律。 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三纲五常),灭人欲”。用“理”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方法论:格物致知求“理”的方法。 并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典型例题】(广东

6、茂名)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qio:地坚硬不肥沃),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位思想家是( ) A朱熹 B王阳明 C顾炎武 D王夫之,【典型例题】(浙江宁波)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3影响 政治: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成为南宋以

7、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文化: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国际:远播海外,形成朱子学派。 局限:逐渐禁锢思想,束缚人性。“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注意:孔子编“六经”;汉武帝定“五经”;朱熹注“四书”。,二程朱理学 1概念及代表人物 2思想观点 3影响,【典型例题】(山东淄博)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意在( ) A利用伦理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 B揭示了君主专制的根本原理 C阐明自然法则和人类相通 D规范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 解析:程朱理学的实质。,【典型例题

8、】(山东枣庄)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典型例题】(飒萧改编)“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发展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C提倡了个性发展和思想自由 D培养了积极昂扬的民族气节 解析:积极影响。程朱理学在社会动荡的时代,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9、起了积极作用。,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开创 2明朝王阳明集大成,1南宋陆九渊开创 世界观: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方法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鹅湖之会”,2明朝王阳明集大成 社会根源:明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整治人心,挽救统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思想观点: 世界观: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 方法论:致良知。人心本善:“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迷途知返:但是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 实践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

10、主意(真情),行是知的功夫(流露)。”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影响:对政治、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主观唯心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知)和实践(行)的关系。,【典型例题】(广东飒萧改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王阳明“心外无物”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本课小结 1分析程朱理学产生有何历史背景? 政治: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边境不宁,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遭到破坏。 “天子何能为矣?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经济: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

11、确保对广大人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理论: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新体系逐步形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化: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民间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结构和文化氛围。 白鹿洞书院、鹅湖寺书院,【典型例题】(甘肃天水)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

12、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2结合鹅湖之会,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注意: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典型例题】(江西鹰潭)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典型例题】(湖北武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

13、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的“良知”内涵是( )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典型例题】(福建T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典型例题】(全国课标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

14、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典型例题】在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飒萧感言】 不管是董仲舒、朱熹还是王阳明,实质都是想方设法要人们自觉而非被迫去遵行三纲五常,以积极思维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是手段不同,董仲舒借

15、助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朱熹要人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王阳明要人们参禅打坐,批评与自我批评。,3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什么是“致良知”? 【典型案例】王守仁和弟子抓小偷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为人人所有,不假外求,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但是,又不是任何人遇任何事都能照良知去做,这是因为人们追求功利的私欲像浮云遮蔽阳光一样遮蔽良知。 王守仁晚年把他的思想归结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诸葛静一论语的智慧,什么是“知行合一”? 【典型案例】什么是真正的“囚徒” 1994年,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的一个举动震惊了全世界。他首先向来

16、宾起身致辞,随后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来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曼德拉回忆当初走出监狱时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周涵囚徒的反抗,念奴娇送别曼德拉 兼答许浩、张政扬、王宁、王琳及记得知行合一,与我同行的学子们 英雄虎胆,笑狱卒,还有几多手段? 罗本岛前,大无畏,三尺铁窗坐烂。 动喻以情,化敌为友,解苍生苦难。 无疆大爱,何来是非恩怨?遥想地中海边,波斯湾沿岸,太平洋面。 血雨腥风,霎时起,恰似洪流泛滥。 又有拉登,复仇利剑,把双子撞断。 万般浩劫,不知与谁再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