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姓名:陈伟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指导教师:李立勋20060601中山丸哮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专业:人文地理学位申请人:陈伟莲指导教师:李立勋副教授中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技术、贸易的全球化,城市内部出现了不平衡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收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阶层的分离。 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分化导致“二元”城市的加速出现。国外对发达城市的二元现 象已有研究。国内 对这种现象关注 较少。但是,国内各城市进入城市化快速轨道,特别是城市中心区
2、更是快速 发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国内城市中心区是否也出现这种二元现象、这种二元现象是否阻碍城市的发展值得探讨。在国内各地进入高速城市化时,天河区已 经提前发展了年,其是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例子,对天河的分析可以对其他快速城市化的中心区提供借鉴。本文以回 顾天河的发展演变过程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对天河区的经济、景 观和人口进行分析,揭示天河区出现了二元现象,具体表现为 二元经济、二元景 观和二元人口:二元 经济表现为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和传统经济(以传统加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代表)、正规经济(以产业和零售业为代表)和非正规经济(以出租屋经济和小商小贩为代表)的
3、分化;二元景观表现为高度城市化地域与半城市化地域的分化,即东西部天河的景观分化,以及西部天河内部)与城中村的景观分化;二元人口表现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暂住人口在职业、居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分化。随后,本文对“二元”天河的影响机制 进行探析, 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双重作用,导致二元 现象的产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轨动力引发了二元现象的产生。最后,本文指出二元现象的影响机制在其他城市也存在, 这种 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可能存在,其并不是天河的独特现象,进而对其影响提出建议:)由于 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传统经济和非正规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将长期存在,政府 应该着
4、力于如何协调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发展,如何规范非正规经济 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地扼 杀 低端的经济发展;)景观建设的差异是由于土地制度和政府作用造成的,这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逐步推进而改变;)人口的分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 为了社会和谐,政府在保障城市居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为外来人口提供保障,才能构建 “和谐天河”。,文章总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研究设计,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是天河区的发展演变,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对二元经济、二元景观和二元人口现象进行分析,第七章对天河区二元现象的影响机制 进行了探讨,第八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关键词:全球化二元经济二元景观二元人口影响机
5、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第章研究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区域边界逐渐弱化,城市被纳入世界体系中,成为资源配置的平台(李郇,)。全球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出现,引起人们对城市内部分化的重视。尤其是像纽约、洛杉 矶等城市的内部重组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新技术对这 些位于世界顶端的城市及其内部结构产生冲击,从而导致这些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居住 结构、 劳资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重 组。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分化是一种二元化过程,导致“二元”城市的出现。国外部分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揭示和分析。二元城市是城市社会学
6、的一个经典主题。在一个共享空间里富裕与贫困的对比,总是对学者和公众 舆论有着强烈的冲击。其中,美国社会学家卡斯泰尔()堪称二元城市的研究代表。在其个人著作信息化城市()中用了单独的一章来讲述信息技术、 劳资重组和二元化城市的兴起。他把信息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转变过程,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信息技术)三者的组合模式改变了社会、城市和区域。他认为二元城市的兴起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新经济中职业转换的分化,即被淘汰的劳动力与新劳工市场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其次是新经济内部和有同样活力的部门,即以信息为基础的正规经济和以劳动力为基础的非正规经济;最后是涉及两极分化的职业结构,即高级服务业和高科技部门与
7、半技术劳工类职业部门的分化。随后,和卡斯泰尔()在其著作元城市:纽约重构中通过对纽约的考证,分析了二元城市是在收入、种族、文化、政策()、社会阶层、邻里和其它特征不断极化的城市,并揭示了 纽约正在面 临这种分化。放眼国内,得益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国内各地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 经济、社会内部的分化也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从 经济部门入手,分析了非正规经济对城市产生的影响。从 产业结构入手,分析城市中信息产业的崛起,对 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今后的地位;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共同繁荣。从社会阶层入手,分析城市中的农民工正在逐渐成为城市中除了居民外的另一元。国内学
8、者的研究较为零散,只是揭示某要素的分化,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然而我国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二元现象,这种二元现象是否阻碍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否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对快速城市化地区进行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国内快速城市化对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对象天河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东部,随着广州城市空间的向东扩展,年正式从广州郊区脱离,迅速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区, 进而向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心区迈进。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天河区成为广州的地理中心,西 侧毗邻白云区和越秀区,东侧毗邻萝岗区和黄埔区,南侧毗邻海珠区。在全球
9、化背景下,天河区是典型的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中心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活跃,在许多方面形成分化,相对于荔湾区、越秀区等 传统城市中心区更能反映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和问题。因此,本文 选取天河区这个新生的城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图卜天河区位图图卜研究范围同时,年天河的第三产业在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三次产业比例为:。有经济学家指出,服 务业在先进工业化国家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的指标:一是在中,服务业占或以上;二是在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占或以上。天河区的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 说明天河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水平,以其作为国内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内部是否出现二
10、元现象的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中山天哮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研究意义随着党中央把“和谐社会”提上日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对于城市而言,由于体制转型过快,在城市里出现了经济、景观、人口的多样化,揭示这些现象是如何分化有利于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国内各地方都进入高速城市化时,天河中心区已经早发展了年,其是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例子,对天河的分析可以对其他快速城市化的中心区提供借鉴。同时,城市化包括经济、景 观、人口和社会转化四个方面,各方面的内容都比较繁杂,要进行系统研究比较困难,加之篇幅有限。因此,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的经济结构入手,集中于
11、经济在中心区快速发展中的分化,同时分析景观、人口的分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筑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针对目前国内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对某一地区二元现象较为系统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 以广州市新城市中,区天河区作为具体案例,从经济分化入手,揭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景观和人口的分化现象,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以作为国内研究的有益补充。)实践意义通过对天河区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的探讨,以期为天河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特别是 “和谐天河”的构建提供参考。通过对天河区二元影响机制的探讨,以期对其他城市中心区乃至非中心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二元研究的相关文献搜索,
12、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研究、城市二元研究、城市内部分化研究,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本研究涉及了具体地域范围,结合天河区的实例, 进行现场考察、交 谈走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结合天河区已有的研究资料,在理性分析和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研究的深度。中山夫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 合本研究是对一种新现象进行揭示和解释,由于资料的局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评估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大方面:文献资料、统计资料和调研资料。)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主要是从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13、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国内外出版的相关书籍,以及关于天河区的各种政府文件、规划资料等。)统计资料主要是以天河区统计年鉴、广州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广州市统计年鉴以及各部门的相关资料为主。)实 地调研资料对天河区发展的研究,必须到实地调研才能确实了解该地的发展。实地调研材料是本研究的最重要资料,包括现场调查、 访谈笔录、照片等。中山,擘 硕士学位 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卅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研究设计文献、理论综述上天河区发展轨迹中山太訾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相关概念辨析本文所采用的“二元”概念传统的二元结构
14、是指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指城市和农村两个部门存在差异。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地区被纳入城市范围。城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溶入城市,成 为典型的城市区域;部分地区由于发展较缓,与快速 发展地区差异较大。 这两种区域无论是经济发展、建设景观还是人口特征都迥然不同。这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内部出现了分化现象。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二元”,指的是城市在量上的 飞速增长与在质上的缓慢发展相对背离趋势,主要表现为城市中经济、景 观、人口和文化结构等方面的断层和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不是一种黑白分明的现象。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目前,经济学界比 较一致的定义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
15、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 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本文从产业的角度, 结合“新经济”的概念,把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业划分为新经济。本研究参考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选取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传统经济则是以资本积累为发展动力、以技术(手工)操作为主的产业。本研究中,选取 传统加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非正规经济国内外学者对于非正规经济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但是对于什么是非正规经济,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说法。尽管如此,学者们都认为
16、非正规经济是指小比例的,躲避了政府的要求如注册、税收、社会安全等 规定的经济活动。从雇用的本质入手,认为非正规经济包括所有形式的非正 规雇佣,包括了非正规企业中的自我雇佣和非正规工作中的有薪雇佣。在本文中,非正规经济是指未列入政府统计、未向政府申报、未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活动,如出租屋 经济、小商小 贩等;不包括犯法活动,如走私、 贩毒等。中山夫訾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卅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第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综述早在年,西方学者伯克()在二元社会经济学与经济政策()中就独创性地提出二元经济的概念。伯克所描述的二元结构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即“二
17、元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与农村的公社社会,二元经济是指城市的市场经济与乡村的自然经济”。但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成为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体系中存在“最低生存费部门”和“先进部门”,对应于发展中国家就是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由此建立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提出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的核心理论。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并存),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
18、劳动力而只支付与传统农业部门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费 景汉拉尼斯的二元模型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认为刘易斯模型的缺陷在于贬低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缩小到只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廉价劳动力。事实上,农业部门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生产剩余,从而形成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费景汉、拉尼斯认为,只有提高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才能出现生产剩余和劳动力剩余。生产剩余使部分农业人口得以退出农业部门,从而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同时,生产剩余也必须维持工业部门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因此,农业部门的剩余是就业转换的前提和基础。费景汉、拉尼斯
19、比刘易斯更加重视人中山丸訾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蒙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口增长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有限供给的。)乔根森的二元模型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于年提出具有古典经济学色彩的二元经济模型,以新假定和新视觉考察了城乡人口迁移,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中关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作了深刻反思。他在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要条件,他不承认农业有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存在,也不承认农业与工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他认为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和转移的
20、根本原因。因为人们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有其生理限度,而对工 业品的需求则是无限度的。因此,当农产品生产已能满足需求时,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农村人口就转向需求旺盛的工业部门。在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表现在:农业个人的工资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工业部门为吸引农业劳动力,也要提高工资水平。对二元经济的研究从剩余劳动转向由消费结构引发的农业剩余,是 乔根森对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最重要贡献。)卡尔多模型:农业部门有效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决定作用英国学者卡尔多()在年代后,提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仅受到供给方面的约束,而且受到有效需求不足
21、的约束。卡尔多从供给角度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承认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二元结构内部, 对工业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来自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只有农业剩余增加了,才能产生对制造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工业部门才能筹集到自己的发展资金。因此, 农业部门的有效需求对工业的增长起决定作用。)哈里斯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托达罗()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收入预期:非洲城 乡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等文章中,试图解释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决定因素和城市失业现象。他认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取决于城市就业率的高低和由此而做出
22、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农民向城市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注意现实又含有预期的理性行为。一个典型的非熟练农业劳动者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进入城镇正规的高收入部门要经过两个阶段,先进入城镇传统或非正规部门,然后才可能在正规部门找到工作。预期收入模型表明,只要城镇里还存在较高预期收入,中山天挚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城镇失业等问题的解决,仅从扩大正规部门就业机会入手是不够的。因为在既定的预期收入差异条件下,城镇就业率越高,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越多,这就形成了城镇创造就业机会越多,流入人口越多,失业人口也越多的
23、怪圈。)舒尔茨的人力 资本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为芝加哥学派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的舒尔茨对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模式及其相关的二元结构理论提出批评,他在其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农民在处理成本、收益和 风险时是工于计算的经济主体。 ”同时,他否认了刘易斯的关于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舒尔茨充分肯定了农民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进而扩大到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教育和知识的作用。他认为,以往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正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而由人力资本不足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很难通过引进加以解决。因此,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注重并依靠自身努力去改善本国人力资本状况。)钱纳里的就
24、 业结构转换理 论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的转换是同步的,即当人均达到美元 时(国际上定义为刘易斯转折点),工业化加速发展,国家投 资策略开始转向,经济开始走上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一般,工业化起步初期,产值比重比就业比重高约;当人均达到美元以上,两者比重才真正同步。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被吸收到采用最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而是首先吸收到劳动力比较密集、技术不太先进的工业部门。因此,当达到刘易斯转折点时,虽然工业比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并没有达
25、到发达国家水平。各国的实践都表明,非农产业产值结构转换中点在人均美元,就业转换中点在人均美元,平均中点在美元。可见,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已开始关注城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指出一个典型的非熟练的农民工无法直接被吸收到采用最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而是首先吸收到劳动力比较密集、技术不太先进的工业部门。二元城市的研究进展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研究关注重点是如何解决限制城市发展的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问题,从而保持现有地位并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学者开始对处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开始了城市内部研究,由此引出了二元城市的研究。)单元素分析二元城市可以表现在职业
26、结构、居民生活、居民收入、社会阶层分化等方面。从职业结构入手,()是较早预元城市兴起的学者,分析年至年美国九个城市知识密集型工作和记录员层次工作的状况,发现职业的转变有利于知识密集型工作。由于教育的不平等,随着都市下层阶级的增长,二元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下层阶级与中产阶级职业层、管理层的融合并存;即职业结构的转换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对尼日利亚()的南部城市埃努古()进行实证研究,探 讨了城市移民在 “二元”系统里生存的情况。作者反思了第三世界中快速城市化下的乡村城市移民模式。从社会阶层入手,和对东亚、台湾等地的研究发现:在东亚四国或地区,一方面, 职员、 经理人员、职业
27、和技术工人的数量与工业体力工人的数量都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小业主的规模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重构的趋势而稳定扩大,出现了老中产阶层(小雇主、小资产阶级)和新中产阶层的同时增长。即社会中出现了阶层的二元分化。)二元城市(分化)研究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对全球城市进行研究,认为二元城市既是富人与穷人、雅皮士与无家可归者并存衍生的都市社会结构,也是经济盛衰接合与同步化的结果。由此揭开了二元城市的研究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劳动力和城市产生冲击,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城市的经济部门、职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二元分化(,)。随后,学者们较多地关注二元城市的含义和特征。二元城市被认为是在
28、收入、种族、文化、政策()、社会阶层、邻里和其它特征不断分化的城市(,)。在这一时期,实证研究成 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纽约、洛杉矶、荷 兰等城市成为研究重点,并被认为出现了二元现象:纽约在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黑人和白人、雅皮士和低层阶级、曼哈顿和外围市镇的分化:荷兰作为一个空间模型,其在社会分层、社会极化、社会空间方面出现分化(,)。这一时期的研究代表作为二元城市:纽约重构(,)。该书堪称二元城市研究上的经典著作,随后相关学者肯定了该书对二元城市研究的贡献。中山天訾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卅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在揭示了城市出现二元现象后,相关学者运用二元城市的假设解释发展中的不均问题
29、。和()以二元城市的假设为切入点,从需求因素包括部门变革、生 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组织变革、市场的国际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收入的二元分化:由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低技能工作郊区化,高薪、专业化、管理类型的工作集中于,从而 导致收入的分布不均;在制造业的内部重组中,弹性生产、分包等的出现也导致了收入分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改变也导致了收入不均。国外学者对二元城市的研究从只关注职业结构、居民收入、社会阶层等单要素的分化到全面地分析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的二元现象,揭示二元城市的出现,进而以二元城市假设去分析问题。二元城市的研究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城乡二元结
30、构研究进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更为突出,城乡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矛盾。因此,国内学者对城乡二元现象十分重视。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可以搜到篇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关键词的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年月,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关键词可以搜寻到篇文章。可见,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的研究成果颇多。在年以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较少,从年至年只有篇相关文章,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阶段城乡发展差距不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存在问题尚未突显。而在图中国期刊网“城乡二元结构”相关文章数量变化图中山犬譬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年至年,相关文章迅速增多,
31、说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这一时期较为突出,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复杂、内容庞杂,引起多学科学者的关注。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 发现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存在的问题,例如经济问题、三农问题、教育 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要如何发展,即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还是向三元结构转换问题。根据以上区分的五大类别,在已有的篇相关文章中,研究经济问题的有篇,占了全部文章数的,可见经济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三农问题有篇,占了总数的;教育 问题相对较少,只有篇,占了 总数的。在二元结构发展方面,一元结构的相关研究有篇,占了总数的;三
32、元结构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篇,占了总数的。关于三元结构的研究文章,都是从城乡二元的角度分析城市或者乡村的内部分化,由此引出“城市内部二元和乡村一元”、“城市一元和乡村二元”和“城市、城乡结合部、 乡村”等的三元结构,并未从城市或者乡村内部剖析这种二元现象。总体而言,城市内部或者乡村内部的分化尚未引起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深度不够。表中国期刊网“城乡二元结构”相关研究分类统计图中国期刊网“城乡二元结构”相关研究分类统计图中山夫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二元结构下存在的问题)经济问题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反映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3、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政策、生产力、文化、技术、劳动力等方面都受到制 约,经济发展较慢,造成城 乡贫富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也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 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来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转移,这样才能 缩小城乡差距,促 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石扬令,;吴楚材等,)。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来发展经济,就要探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陈家宝,),深刻认识到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要通过农村产权和经营制度、土地征用制度、 户籍制度、就业和保障制度等深化改革,通过资源的整合、对接(陈家宝,;王志东
34、,),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刘莎,;张郁、解秀玲,)。)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成 为经济发 展中的一大障碍。如何通过 解决三农问题来解决城市、 农村的发展,是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当今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造成的城乡利益集团在力量上的不平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清除体制性障碍,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赵向文,:李永龙,)。也有学者 认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只有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李庆
35、章,)。在农业问题上,有学者 认为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 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黄晋太,)。在农民问题上,推进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林成福,)。推进农民现代化主要从身份、物质和精神三大措施入手:变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为农民身份转变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现代化意识与生活方式(林成福,)。在户籍制度的转变上,只有真正化掉农
36、民,才能真正 实现城镇化(张敬民,)。有学者揭示了农民身份转变的制约因素包括:劳动者在文化、技能素质和观念方面的中山夫訾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障碍之外,还有土地经营方式、市场发育程度、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速度与方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各项制度等(时代,)。三大措施的重中之重就是农民增收问题。由于体制性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从而导致了边际储蓄倾向较低(孙晓萍,; 马宝成,;陈米,),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孙晓萍,)。)教育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除了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三农问题之外,也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村民的学习压力、教育 环境
37、、教育 设施、受教育机会等都与城市居民形成差异。对于儿童而言,学习成为跳离农村的跳板,农村儿章的教育负担比城里儿童重(李炙檬、李希合,)。对于农民而言,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职业 教育未得到配套,农民工进修、提升自我的机会 较少(刘汗霞)。在教育政策上,余秀兰() 对年至年代末的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时 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效率优先,城市优先,带来了城市教育的飞速发展,并 较好地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但也形成了城乡两个封闭的循环圈,再生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原本就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也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征,城乡差异是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38、差异的主要因素(王香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政策的价值重构,做到农村、城市“和而不同”(胡红华,)。)二元结构的发展)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要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就 应该研究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王国敏,)。对于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体制转变来看,要 实现二元向一元的转变,就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姜作培,),例如税费改革(王国敏,)、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建立城 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等(项继权,;丛安滋,
39、)。从破解途径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城 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解决,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应该以城市化来整合农村,用工业化来改造农业(郭梅,)。加快城市化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走出城乡二元结构中山天孥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的必选之路(辛勇、张军,)。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改革 农村税费制、促 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王国敏,),才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王国敏,;陈国绪,)。城乡二元结构的出路在于把 “乡”变“城”,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0、)二元结构向三元 结构的转变研究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表现出新时代下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表现在经济结构和人口两方面。其中人口的转变成为学者的关注重点。在经济结构研究方面,由于受到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城市的工业外移到乡村,城市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由此,信息化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产业结构,确立了农业、工(商) 业、信息 产业并存的三元结构(郭勇,),经济发展实质上表现为三元结构的转型过程。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村 传统经济演变为农村现代经济,它与农村传统经济相比有质的飞跃;同时,又明显区别于城市现代经济, 这样使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
41、变化,形成三元结构,即 农村传统经济、 农村现代经济和城市现代经济(陈炳芳、薛占胜、吴军、郑荣华 ,)。对于这些三元经济结构,传统的二元结构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郭勇,),要通过研究来寻求适合我国快速城市化的理论。赵 秀玲、 剧又文()通 过对中外乡村城市化问题的比较研究, 认为三元社会经济结构即城市型、乡村型、城 乡融合型的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是实现我国乡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在人口转化方面, 较多学者关注农民进城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进入城市门槛的降低,在城市高收入期望的拉力和农业生产剩余的推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寻求发展。 这些城里的农民俗称“农民工”。研究发现农民工已
42、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这个新阶层的出现,改 变了传统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结构,悄悄地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第三元(龚慧娴,;甘满堂,)。 这种三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实现国民待遇、降低城市化门槛等途径解决第三元的结构转型问题。但是由于制度和资源的限制,第三元社会人群在较长时期内还无法全部转化为城市居民;同时来自乡村社会的人口却会不断转化为第三元社会人群。第三元社会作为传统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转变的过渡形态,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龚慧娴,)。城市内部分化研究中山夫乎硕匕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经济分化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城市内部二元分
43、化的研究较少,对经济分化的研究更少,以下仅就有限资料做一简要回顾。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城市的经济结构演变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特别是纽约、伦敦和东 京这些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研究发现这些城市经济的显著发展并没有使大部分人的社会经济条件明显改善,而是形成收益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目益严重(俞文华,;赵毅,)。在高收入 职位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较低;在低收入职位中,例如制造业,少数民族所占比重较高。 这些低收入者的出现是由于主导的经济部门和辅助服务创造了一些低工资的就业岗位。由此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和低收入部门的共存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由于人流密集,商机较多,形
44、成了小商小贩等非正规经济。正规经济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在经济中共存, 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非正规经济应该得到政府和规划师的认同(王伟强、,)。对于国内城市的分化研究,主要以产业结构内部的分化研究为主。从广州、北京等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入手,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内部的分化。揭示第三产业已进入传统服务业(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最具代表性)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咨 询服务等)共同发展的二元局面(阎小培,;叶立梅、崔文,)。同时,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以职业来划分的各阶层的比例关系发生改变,引发新社会阶层的形成(阎小培,)。)城市外来人口的相关研究城
45、市外来人口,也称“城市民工”、 “农民工”、“外来工 ”,是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关注的重点。城市民工既不同于城市市民,也不同于农村里的农民,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在职业、收入、生活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引起学界的关注。目前,对城市民工的研究包括了其职业、收入、生活、居住、社会网络、犯罪、流动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城市民工一般从事商业、饮食业、服 务业、建筑业、纺织业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职业,通 过对北京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的民工从事的职业属于非正规劳动(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状况基本处于工作、吃饭、睡眠 这种最单调 、最简单的生活状态。由于收入较低,城市民工
46、一般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因 为城乡集合部的房租低廉而且是城市管理的薄弱地带,民工较易立足。同 时,外来工聚居也产生需求,提供内部就业机会。在社会网络方面,城市民工形成了以血缘、地 缘和业缘为纽带的集聚现象(张启祥,)。城市民工的择业信息来源、社交活动都局限在以亲中山,哮 硕士学位 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天河区的二元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中。在社会交往中,其自愿与城市居民隔离(郭星华、杨杰丽,),只依靠民工自身的社会网 络,从而形成了城市民工边缘化的现象(张书林,)。城市民工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社会权利乃至居住地都与城市市民存在巨大差距,由此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张雪筠,)。由于城市民工收入水平低、权益不受保障、缺乏 归属感,民工的流动性很强。不同地区的收入和权益对比,引发民工向期望较高的城市流动,从而导致了沿海地区部分城市“民工荒”的出现(侯志阳,)。“民工荒”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发展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