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 第 1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 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 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
2、雄气概” 的著名 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 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 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 华园 http:/ 第 2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1 独游荷塘的 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2 去荷塘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3 行在
3、小路 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4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5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6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7 联想古代江南采 莲 的旧俗。8 在思乡 与遐想中踱回家 门。显然,第 1 段是“引起”;第 26 段是“主体内容” (写景状物)第 78 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 1 段)写“ 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荷塘月色” (景)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景中人”(情) (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 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
4、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http:/ 第 3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六)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
5、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 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 3 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 实际上,这 “情”离不开“ 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 独处”之情。 (七)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1、背诵第 4 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 4 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 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 4 段
6、: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http:/ 第 4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 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 的, “静 ”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 ”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 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 移”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
7、定。作用:用“歌声”比“ 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 这也恰恰说明“ 人在景中”。再引出第 5、6 段中“通感 ”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 段中比喻、拟人句。 (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 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 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
8、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 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 态;“飘”虽与“薄薄” 相呼 应,但既“飘” 便“散”、便 “逸”,虽有轻 柔之态而无含蓄静 谥之美,而且 “雾” 之所以“ 青” 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http:/ 第 5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 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 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4、虽然是满月,
9、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 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 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 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 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
10、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 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 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 层次分明)而 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11、特为月光http:/ 第 6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 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 雾里也辨得出。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 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 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2、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重点句子赏析: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 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 ”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 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 风流” 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 嬉游 ”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
13、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http:/ 第 7 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 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 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 愁)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 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 二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三布置作业:完成成才之路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