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RC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OFTHESTATECOUNCIL.PRC第 81 号(总 1930 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 2003 年 6 月 12 日,|j 乡 ,-户/Zj,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内容提要:经过 2 年多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制假售假的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并没有明显改善.据估计,2001 年我国市场上的假货总量在 1600 与2000 亿元之间.大量假冒商品的存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危及合法企业的生存.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当前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
2、及危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关键词:制假售假市场秩序假冒商品一,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发放 2000 份企业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3 份,回收率是 1O.65.本次调查的企业是从全国驰名商标,省着名商标,一般注册商标,全国知名品牌,国际驰名品牌中抽样选定的,样本抽取采用随机方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通过直接邮递完成.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省着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41.6 和 37.4,其次是国际驰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品牌,比例分别为 1 钆 7 和 12.1,一般注册商标只占2.1.回收的样本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分别
3、占接受调查企业(以下统称“ 受访企业)的 37.2,33.8 和 16.4,私营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少,分别占受访企业的 7.2,3.9 和 1.4.此次受访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妆和洗涤用品等.其中,食一品,饮料的比例最高,占 21,其他行业的企业比重都不超过 10,分布比较均匀.二,对制假售假现状的总体判断(一)政府开展打击制售假冒商品的行动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务院于 2000 年 10 月底发布了
4、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而又讲求实效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行动.根据通知的规定,由 13 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于同年 10 月 28 日正式成立.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邀请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武警总部参加,负责对打假联合行动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积极开展联合打假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报道,截止到2001 年 2 月底,在 4 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国家经贸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外经贸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
5、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等.一3 一员 376 万人次,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有 70 多种,总货值55 亿元.为了切实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1 年 4 月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通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取代了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指导,部署和协调各项专项整治行动.2001 年共取缔制假售假窝点50 多万个,立案查处 120 多万起,案值 164 亿元.(二)企业对政府打假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2001
6、年受访企业查获的假冒产品的案值为 8.87 亿元,与 1999 年相比,增幅约为73;2002 年仅上半年就查获 7.1 亿元.企业估计查获的假冒产品占假冒总量的比重(以下统称“假冒产品查获率“)也不断上升 ,1999 年只有 7.20.4,2001 年为 8.1,到 2002 年上半年增加到了 9(见表 1).假冒产品查获率的不断上升说明,两年多来政府在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取0人民日报,2001 年 3 月 3 日.4得了成效.表 1 受访企业反映的打假查获案值及占假冒产品总量比重的估计2002 矩1999 正 2001 年上半年打假查获的案值(万元)51237.47887O171O14查获案值
7、占假冒贵企业产品总量的比重(估 7.28.19计,Voo)其中:食品,饮料 6.37.2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 7.28.4品医药制造业 8.47.6普通机械,专用设备 8.57.3电气机械,电子通讯设备 3.33.2化学原料及其制品 711建筑材料 3O30化妆和洗涤用品 9.111.2对于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多数企业认为产品被假冒的情况有所减轻,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 54.9.有 32.1 的企业认为市场上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维持不变.只有 13 的企业认为政府加强市场秩序治理后,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见表 2).本课题组 1991)年曾做过类似的企业问卷
8、调查,当时42.7 的企业认为过去 3 年制假售假情况有所恶化,一5 一31.5 的企业认为情况急剧恶化,合计有 74.1 的企业认为过去 3 年的情况是恶化的,只有不到 10 的企业认为情况好转.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政府整顿市场秩序的行动得到了企业积极的评价.表 2 受访企业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 20011999有所减轻 54.99.8维持不变 32.116.1有所恶化 11.442.7急剧恶化 1.631.5表 3 不同行业受访企业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2002 年,)食品纺织医药普通电气电子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化妆及饮料服装制造业机械通讯设备设备及其
9、制品洗涤用品有所减轻 52.558.857.935.750.063.673.338.5维持不变 22.523.36.850.035.736.420.046.2有所恶化 20.011.85.314.314.30.06.715.4急剧恶化 5.05.90.00.00.00.00.00.0在回收样本比重较大的 8 个行业中,6 个行业企业对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品简化为“纺织服装“.一6 一政府加强市场秩序治理效果的评价也呈现出与总体情况相似的分布,即认为制假售假情况有所减轻的企业比重超过了本行业有效样本的 50.在普通机械和化妆,及洗涤用品行业中多数企业认为制假售假的情况维持不变.而与百
10、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化妆及洗涤用品行业,企业认为情况恶化的比例较高.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而且投资,技术门槛相对低,品牌效应较强,打击假冒活动的难度更大(见表3).(三)对市场上假冒产品的总量估计本课题组曾于 1999 年对当时我国市场上假冒产品的总量做过估算.采用的方法是以企业问卷回收率作为被假冒的比例来估计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推算结果是,1998年市场上的假冒工业产品总量为 1300 多亿元.如果将假冒的非工业制成品涵盖在内,估计假冒产品的市场流通总量在 1500,-2000 亿元左右.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与上一次不同,问卷内容也有较大变化.因此,
11、对估计假冒产品总量的方法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具体的公式是:假冒产品总量一查获的案值/假冒产品查获率一7 一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很难精确估算出假冒产品的查获率.如课题组在与地方执法部门座谈中了解到,那些以制假为主的地区,假货的查获比例一般较高,有的地区高达 2030;而以售假为主的地区 ,假货的查获比例往往偏低,一般在 5 左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2001 年企业估计假冒产品的查获率平均为8.1.当年政府部门查获的假货案值共计 164 亿元,利用上面的公式推算,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约为 2027 亿元.由于根据企业估计计算的查获率是简单平均值,少数企业对查获率的过低估计(最低为 0
12、.02),有可能造成平均值低估,这意味着 2027 亿元的假冒产品总量有可能高估.另一种可以用于估计假冒产品总量的查获率是国际上对政府部门执法效率的判断.即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在某项执法过程中,查获的违法案值一般是违法总量的 10.我国在 2000 年底开始加大了打击制售假冒产品的力度,执法效率大大提高.87 的企业认为假冒产品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受访企业中估计查获率为 10 的频率最高.因此,对政府打假查获率较乐观的估计应为 10.如果采用 10 的查获率,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估计为 1640 亿一R 一元.因此,课题组认为 2001 年我国市场上的假货总量在1600 与 2000 亿元之间.在
13、1999 年的调查中,如果将假冒的非工业制成品涵盖在内,估计假冒产品的市场销售总额将在 2000 亿左右.与之相比,2001 年假冒商品总额的绝对量没有明显下降,但是所占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这一点可以从调查问卷中得到证明.在受访企业中,有 82 家企业同时对 1999 年和2001 年假冒本企业产品的销售额进行了估计,估计总量分别为 34.5 亿和 39.5 亿,年均增长率约为 79/6,而同期我国商品销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11.这说明,虽然假冒产品绝对量没有减少,但由于政府加大了市场秩序治理力度,假冒产品的市场份额有可能降低.因此,政府关于目前打假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判断是客观的.今后应继续
14、加强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争取减少市场上假冒产品的绝对量.三,制假售假的危害分析制假售假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就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对企业的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分别请企业作出判断.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分q析和认识制假售假所造成的危害.(一)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销毁假货造成污染等方面.根据各项危害严重程度的加权平均指数,我们可以判断出各项危害的严重性.如表 4 所示,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是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最严重的危害,其次依次是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15、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和减少就业总量.表 4 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严重程度分析()不严重不太严重严重非常严重合计严重程度()()()()()指数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1.98.530.552.193.04.32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5.2lO.330.146.091.64.1l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 5.211.335.740.492.54.03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221.632.931.590.13.73销毁假货造成环境污染 l5.526.324.921.187.83.1l减少就业总量 11.335.724.418.890.13.041.偷逃税收给国家造成
16、巨大损失一10制假的主体不同,对国家税收造成的损失程度也就有所不同.自然人和无照生产商制假,国家无法征得增值税和所得税;而法人制假由于多是隐蔽的地下活动.,国家至多只能对其制假的部分所得征到一些税收,同样会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在 1999 年的调查中,课题组将烟草部门剔除后,计算出其他部 f71998 年的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估计出的假冒商品总量,估算出这些部门因制售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然后与烟草部门的税收损失进行加总,得出制售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总值为 246 亿元.由于 1999 年以后,我国只统计各行业批发,零售限额以上企业的商品销售情况,如果按照原来
17、的计算方法,税收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大大提高,有可能造成对假冒商品税收损失的高估.因此本次调查直接从问卷调查结果来推算税收损失与假冒商品之间的比例,并估计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有 74 家同时接受“假冒者假冒品的销售额估计 “和“假冒贵企业产品所造成销售收入损失的估计“ 两项调查 .根据企业估计的数据进行计算,假冒品销售额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损失之间的比例是 1:1.1(见表 5),而假冒产品,一11造成的税收损失估计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收入损失之间的比例也相对稳定,1999 年和 2001 年分别为 13.3 和15.7.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对于被假冒的企业来说,假冒商品占据的市场份额
18、基本上可以视作是其销售收入的损失.当然这其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某些情况下,假冒产品并不过多地挤占真品的市场份额,如“知假买假“ 的消费者并不会去购买真品;某些情况下,假冒产品对真品的市场挤占可能要超过假冒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如某种品牌商誉受损后,消费者会停止购买该品牌的商品.总体而言,假冒产品销售额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收入损失之间 1:1.1 的关系是可信的,这部分收入损失也就造成了一定比例的国家税收损失.问卷反映的税收损失与销售收入损失之间的比例与课题组 1999 年的调查比较接近,当时计算的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损失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约为 14.5.如果我们采用 15.7 作为估算 2001 年制售假冒产品造成的税收损失的依据,将假冒产品总量按 1:1.1 转换成销售收入损失,那么 2001 年制售假冒产品造成的税收一12表 5 被假冒企业的销售损失估计l999200l假冒品的销售额估计(万元)328814377825造成企业的销售收入损失估计(万元)36l6994l4686两项之间的比例关系 1:1.11:1.o98同时接受两项调查的企业(个)7474损失估计应在 275“-345 亿元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税收损失估计一 15.7*假冒产品总量估计(1600“-,2000.乙元)*1.12.制假售假对消费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