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89184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 140 亿光年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质量占%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恒星世界河外星系特殊性: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波长范围:为可见光波段太阳常数:焦/平方厘米 2 分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黑子出现于光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长小时分 4 秒,而 1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速度 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

2、度从 60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1 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 0 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

3、定的,同时为了保持 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概况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约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 2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运动。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

4、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千米,厚度:平均约 17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 33千米,海洋较薄,约 6 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组成:含量最多的 3 种元素是 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

5、,分布连续。三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组成。圈层下地幔岩石圈: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 XX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属矿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

6、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玄武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

7、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岩石圈由 6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当中形成裂谷。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形成山脉、岛弧、海沟。(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

8、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