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9137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

2、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 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 ,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

3、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课文揭秘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

4、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2.

5、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 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也”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这样的判断句学生在初中时即学过一些,可以略作梳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 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的原因”。模拟赛场【课内阅读】1.理解重点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有碑仆道 (4)独其为文犹可识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至又加少矣

6、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课内巩固练习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 )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其见愈奇。( )不出,火且尽。(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

7、都。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z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 3. 对下列四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陛下纵自轻 纵:放纵 B. 余皆股栗 股:大腿 C. 都迁为中尉 迁:升官 D. 独先严酷 先:把放在先 4.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

8、项是( ) (1)上目都 侧目而视 (2)居岁余 丞相条候至贵居也 A.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 B. 两个“ 目” 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 C.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 D. 两个“ 目” 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 5.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发私书 发:拆阅 B. 问遗无所受 问遗:赠送 C. 请寄无所听 请寄:私人请托 D. 郡中不拾遗 拾遗:古代一种官职 6. 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 (2)致行法不避贵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

9、姬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7. “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

10、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B.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C.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 D.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官,得“苍鹰”绰号。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章邯

11、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其走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袅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12、,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9. 对下列句中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军:驻扎 B. 而诸候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 C.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从:跟随,跟从 D. 愿将军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地 10.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与诸候为

13、从,约共攻秦 (2)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 A.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 亡 ”字也相同。 B.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C.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 亡 ”字相同。 D.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备 B.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请事:请求事情。 C.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多内隙:在朝廷里有许多敌人 D.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还兵:回师向西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说荷赵文英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

14、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的迎接着我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的角的小荷。原本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

15、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地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

16、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地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在地,惟见冰天雪地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铁骨。 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

17、,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2002年第10期美文) 12.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在文中,荷都经历了哪些“恶劣”的自然环境? 13. 通观全文,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14. 第4段前后作者都写到了荷所遇到的自然气候状况,但第4段却没有写这些内容,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15.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篇颇有新意的咏物散文,作者一开始就直接点题,说明荷花对自己心灵

18、的震撼。这种强烈的震撼来自荷花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B. 作者长于描绘,壮荷倔强生发,小荷挺拔昂扬,荷叶亭亭如盖,花蕾饱满鲜亮,这一切使读者仿佛得见满眼的荷花充满着新鲜的活力。 C. 从结构上讲,第3段是对1、2两段的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对荷不言屈服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了真挚的礼赞。 D. 作者用平和恬淡的语言,拟人化的形式使人通悟生命的真谛:无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庞辱皆忘,保持生命的伟力。 E. 说荷可说是一篇现代的爱莲说,托物寓意,借荷言志。文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非常善于借古人的胸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试题答案】1、(1)语法推断(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谓语,故用为动词,

19、可解为“做房子定居”。)(2)形训推断(阝,古作“阜”无石之山,故从“ 阝”之字,大都与山、高下有关,阳即指“山南”。)(3)成语推断(今有成语“前仆后继”,“ 仆”意为“倒下”,据此结合语境,不难判断此处“仆”即为“倒下 ”之义)(4) 联今推断(联合现代联合关系词汇,如文字、文章等,据同义联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 文章”等义,此处便不难断为“文字”。)(5) 语境推断(穷,穷尽,据文中语境“游”,不难理解此处“穷”可解为“ 走到尽头”。)(6)迁移推断(加,此处解为“增加”显然不通,若联系曾经学过的“民不加少”,知此处 “加”为“ 更” 之义,便可马上推断“加”的意义:副词,更。亦

20、可用语法和联今法,此处“加”作状语,联系现代汉语有 “更加”一词,亦可推断出正确意义。)(7) 对位推断(此句后有“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与“ 险”义相对,结合语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义,联系常用语“ 夷为平地 ”亦可推断。)2、提示:联今推断语法推断语境推断语法推断迁移推断迁移推断成语推断3. A 4. D 5. D 6. C 7. C8. B 9. C 10. B 11. B 12. 在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显出焦渴的龟裂的土地。不仅如此,荷还要经受狂风的侵袭,经受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经受裹着雪片飞来的凛冽的寒风。 13. 作者是按照夏、秋、

21、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荷在夏日里最盛,生命力可以得到最为充分地体现,所以应该居首;下面很自然地便带出荷秋、冬的状况。 14. 这一段是以古莲子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再次强调荷顽强的生命力。此一段是对第3段“ 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因此不赘余。 15. AC 激扬文字发如雪我从未这样贴近地端详母亲的头发。 我从未这样真切地触摸母亲的头发。 母亲的头发还不至于全部“发如雪”,但也称不上“ 飘柔”,更不能算“ 海飞丝”;可是只要一瞥一触,立刻就能得到答案这是一位母亲的头发,一位人到中年的母亲的头发。 那青丝中掺杂的盘曲游走的白发,是一条条曲折的小径,是母亲走过的艰辛之路。求学、参

22、军、分配、重返大学、四个孩子都不幸流产母亲的青春纪念册里没有翩翩的连衣裙,没有花样层出不穷的雪糕,没有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没有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一件旧衬衣,一双破布鞋,几本教科书,母亲的青春是一条条曲折艰苦的路。 母亲的头发,是一匹破裂的绸缎,虽然依稀可见往日的风采,但许多白发已经从绸缎中脱离开来,这是一匹被磨损了的绸缎啊!生活,从来就是充满磨练的。我小的时候,母亲每周六要带我从北城跑到南城的钢琴老师家上课,东三九夏三伏,周周如此,一跑就是六年。六年,回想起来,若不是妈妈的毅力,我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那条奔波了六年的路,我相信妈妈一定磨出了自己的脚印,就像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名人题名一样光辉闪

23、耀。 妈妈的头发是夜幕下的银河,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逝,寻觅不着,但却在妈妈头发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划痕。岁月是一位雕刻师,他能发现藏在大理石中的天使,他能让无用的废石渣土化为灰尘,他能让少女变成老太婆,他能让光洁的肌肤上布满皱纹。就是他,岁月,在妈妈的黑发上划出道道白痕。 妈妈的头发是一条溪流,不,应该是一条大河,溪流是平缓不经世事的,而大河才会泛着成熟的白色碎浪。溪流是女儿,大河是母亲,大河接纳了青涩的溪流,包容了调皮的溪流,调教了幼稚的溪流。大河曾经是溪流,而溪流有一天会成长为大河,成熟的泛着白色碎浪的大河。 母亲的头发是松了弦的古琴,音调愈发显出苍凉;母亲的头发是斑驳的古城墙,剥蚀了古老的

24、墙灰;母亲的头发是落了些雪的森林,冬天已经渐行渐近;母亲的头发还是落光了叶的枝条,在风中哆嗦着但是,一张紧了弦的琴正开始演奏,一幢高楼正拔地而起,一棵树苗正顽强的向上生长,一根新绿的枝条正在风中起舞 母亲的头发记录着母亲的艰苦,母亲的心血。几米在地下铁中写道:“如果可以让我重新凝视这世界,我最想看见的是什么?”我想我有许多答案,但其中一定有母亲的头发,就算到那时,母亲已经真的“发如雪”了 【评语】发如雪是周杰伦的一首歌名,被作者巧妙地借为文章的题目来歌颂母亲,新颖又贴切。 文章以母亲的头发为切入点写出了母亲的艰辛,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充满了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名

25、师解读游褒禅山记赏析(姜涛)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

26、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 “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

27、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虽有美景而不险绝,“ 而记游者甚众 ”,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 ”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