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40.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26.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28.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30.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32.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34.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36.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82233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末总结答题要语必背1.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 K+ 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 Na+ 内流形成的。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4.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表现为:(1)神经调节可控制体液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6.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整合一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3.分泌: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它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肾小管。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相关区域、渗透压调节中枢等。如图所示。例 1 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答案 D解析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从而调节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3整合二 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型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 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 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 c(肾小管和集合管)。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 表示感受器,b 表示神经中枢,c 表示效应器,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 c 为抗体,则 a 表示记忆细胞,b 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 a 为胰岛,则 b 是胰岛素,c 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 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例 2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 e 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B.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细胞和 T 细胞,c 为 B 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为同一种物质答案 C解析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 a、b、c 分别是 DNA、mRNA、蛋白质,d、e 表示转录、翻译过程,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A 正确;由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 c为 B 细胞可以判断 B 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突触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C 错误;如果图中 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 d 和 e 均为抗利尿激素,D 正确。整合三 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研究激素生理功能时常用的方法有摘除、移植、注射、饲喂等,后两种方法中应注意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具体如下:(1)注射法及饲喂法:通过注射或饲喂某种激素使受试动物发生异常生理变化,从而验证某些激素的生理功能。(2)切除法:切除动物的某种内分泌腺,通过观察该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3)移植法:将某种内分泌腺从一动物移植到无该腺体的另一同种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验证该腺体所分泌激素的功能。例 3 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 5 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4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B.二次注射中,血糖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的是②号C.二次注射以后,③号与④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D.二次注射中,实验操作违反了对照原则答案 D解析 首次注射中,①号是对照组,②~⑤号是实验组,实验组出现低血糖症状,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对出现低血糖症状的②~⑤进行二次注射中,⑤号是对照组,其他几组是实验组。因为②号直接注射了葡萄糖,所以血糖浓度最先回到正常浓度。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功能,二者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关系。第一次注射时,①号是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是对照组,所以本实验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热点考题集训1.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b、c 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如果进行下述操作,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A.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B.用电刺激Ⅱ处,则皮肤、肌肉都发生兴奋C.剪断Ⅰ处,刺激断口处向 b 侧所发生的缩手反应叫做缩手反射D.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 b 神经元,则神经传导的方向为 b→c→Ⅱ→肌肉答案 D解析 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A 错误;用电刺激Ⅱ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只有肌肉发生兴奋,B 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反射,C 错误;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 b 神经元,神经传导的方向为 b→c→Ⅱ→肌肉,D 正确。52.下图中所构建的模型,不能体现的是( ) A.分级调节 B.反馈调节C.神经调节 D.激素调节答案 C解析 图中由下丘脑→②(垂体)→④(腺体),属于分级调节,故 A 正确。由⑤→下丘脑和垂体属于反馈调节,故 B 正确。①③⑤都是激素,体现的是激素调节,故 D 正确。该图没有体现神经调节,故 C 错误。3.下图为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在饥饿(餐后 4~5 小时)时,4 过程将会加强B.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 4 过程C.若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减弱,则 C 液将会减少D.若某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则此人可能会出现 C 液含有葡萄糖的现象答案 C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1 过程为淀粉在肠道中被消化为[A]葡萄糖的过程,2 表示葡萄糖经主动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糖的过程,3 是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的过程,4 是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成为血糖的过程。当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对胰岛 A 细胞的刺激增强,使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至正常范围,A、B 项正确;若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减少[C]尿液的生成,C 项错误;若胰岛 B 细胞受损,则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细胞对血糖摄取、利用、储存过程减弱,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部分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D 项正确。4.对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A.由Ⅰ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6B.由Ⅱ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由Ⅲ造成,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D.由Ⅳ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毛细血管舒张,同时体内产热量增加答案 D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过度紧张会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 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 正确;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C 正确;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体内产热量增加,这样可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 错误。5.某人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绵羊的红细胞吸附 x 物质,然后将这些细胞与含有某种免疫球蛋白 y 的溶液混合,发生凝集反应并形成红细胞集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中产生 y 的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 x 物质B.y 物质与酶、神经递质三者发挥作用后均立即失去活性C.机体中产生 y 的细胞只能由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D.吞噬细胞清除红细胞集团的过程不消耗能量答案 A解析 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 正确;酶可以重复使用,B 错误;机体中产生 y 的细胞为浆细胞,可以由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也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C 错误;吞噬细胞清除红细胞集团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6.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点抗体(ACA)。下列有关 ACA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B.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C.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D.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点蛋白发挥作用答案 C解析 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如果着丝点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 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7才具有生理活性,B 正确;正常机体可通过免疫监视将衰老、变异的细胞予以清除;当机体出现异常时则会将正常细胞当做抗原加以排斥或使其损伤,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ACA 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点,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错误;抗体的作用具有特异性,根据题意可知,ACA 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点蛋白发挥作用,D 正确。7.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 b 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2)运动应激能促进 a 过程,a 过程是指 BDNF 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3)请画出 b 物质与 AMPA 结合后兴奋传导至 d 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________________。(4)据图可知,BDNF 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5)图中 c 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有关。答案 (1)神经递质 胞吐 (2)表达(转录和翻译) (3)如图所示(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5)(新)突触8.HIV 通过细胞表面的 CD4 识别 T 细胞(如图甲),如果给 AIDS 患者注射大量用 CD4 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也会被 HIV 所识别入侵。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T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 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____细胞。 (3)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细胞陷阱” ,从结构角度看原因是其不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法提供 HIV 增殖的条件。答案 (1)抗体 淋巴因子(溶菌酶)(2)识别和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骨髓造血干 (3)核糖体(细胞核)等结构解析 (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等组成。(2)T 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和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T 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3)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存在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1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射弧结构和各部分功能的理解。2.结合教材图解和相关物理知识,使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重难点击] 1.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方式一 2016 年 8 月 10 日 3 时,在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 10 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陈若琳、刘蕙瑕夺得金牌。右图为她们在比赛过程中精彩的一幕。她们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完美而又一致的动作呢?这与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调节的呢?方式二 (1)上图展示的运动离不开哪些器官?答案 手、脚、眼、耳等。(2)通过哪个系统来协调这些器官活动?答案 神经系统。导入 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感知环境的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结构基础:反射弧。(3)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反射弧2(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结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2)图中⑤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3)写出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①→②→③→④→⑤(填写序号)。3.兴奋Error!4.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在结构上的区别(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Error!①结构模式图②结构示意图(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问题探究1.肌肉是效应器吗?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吗?答案 不是。肌肉和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合称为效应器。某些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肌肉收缩,这是反射吗?答案 不是,因为该过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人们谈起话梅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这种现象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答案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的刺激。谈起话梅时流口水的现象属于条件反射。4.如何识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答案 (1)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3)与脊髓灰质前角(较大的一边)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31.判断正误(1)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2)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完成反射( )(3)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会有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 )答案 (1)× (2)× (3)√2.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答案 C解析 由图示判断:⑤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①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切断③,反射弧不完整,效应不再产生。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问题。(1)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___。(2)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________(能、不能)做出反应。如果能反应,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列哪些活动要在反射弧中完成:________。①食虫鸟见到黄蜂不敢吃②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③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热烈的掌声④实验中离体的腓肠肌连一段坐骨神经,用电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答案 (1)⑤感受器 (2)能 不属于 (3)①②③解析 在反射弧中完成的是反射,①②③都属于反射活动。知识拓展 (1)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仍有反应。4(2)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 2 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3)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通常只有一个轴突。(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观察教材 17 页图 2-1,可知:(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2)而在如图 2 所示位置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 2 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 a、b 间两次出现电位差。(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1)过程(2)特点(方向):双向传导。(3)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4)电流方向:由上图可知,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5)传导机理5神经细胞内 K+ 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 浓度比膜外低。① AB 段:静息时,K + 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② BC 段:受刺激时,Na + 大量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③ CD 段:K + 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④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 Na+ 泵出,将 K+ 泵入,以恢复细胞内 K+ 浓度高和细胞外 Na+ 浓度高的状态。总之:细胞膜电位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由内负外正到内正外负的变化,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问题探究1.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答案 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流。2.请尝试对电位变化曲线进行解读(偏转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bc=cd):(1)①若刺激 a 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②若刺激 c 点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③若刺激 e 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④若刺激 f 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2)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 若刺激两个电极的中点,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若刺激其他点,都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点离哪一个电极近,就先向哪个电极偏转。3.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6答案 C解析 细胞膜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 。当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4.蛙的神经元内、外 Na+ 浓度分别是 15 mmol/L 和 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 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 Na+ 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 + 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 + 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 + 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 + 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答案 A解析 静息电位时,Na + 浓度膜外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 + 顺浓度梯度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 B、D 两项错误;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Na + 由膜内运输到膜外,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 C 项错误、A 项正确。易错点拨 (1)Na + 的内流和 K+ 的外流是不消耗能量的,为协助扩散。(2)Na+ 的外流和 K+ 的内流是消耗能量的,为主动运输。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7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答案 D解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只有 D 项符合该概念。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答案 A解析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3.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图中兴奋部位是 B 和 C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C→A→B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答案 B解析 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内负外正,由此可知图中 A 点电位发生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从而导致兴奋向 A 两侧传导,膜内电流也向 A 点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4.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动作电位产生时 Na+ 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 C解析 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接受刺激后,由于 Na+ 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Na + 是通过蛋白质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A、D 正确;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在中间部位给予刺激,兴奋可双向传导,B 正确;8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 错误。5.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 表示灵敏电流计,a、b 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 侧为________,B 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的。(4)如果将 a、b 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答案 (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3)双向 (4)相反解析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静息状态时,电位是“外正内负” ;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若在 c 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 b 点兴奋时,a 点并未兴奋,即 b 点膜外是负电位,而 a 点膜外是正电位,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可知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 a 点兴奋时,b 点并未兴奋,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40 分钟课时作业[学考达标]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 D解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2.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 B.①④C.①② D.②⑤9答案 A解析 腰椎部位受伤,可能伤及反射弧五个环节中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该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正常。3.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答案 B解析 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4.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答案 C解析 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5.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图中所示的四个部位分别是①脊髓上端、②手臂的传入神经、③手臂的传出神经、④脊髓下端。感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能产生感觉,说明从②到①是完好的,但手不能动说明阻断的位置在③处,如果在④处阻断,对手臂的感觉和运动都不会产生影响。6.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10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③答案 A解析 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变为内正外负。[高考提能]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 )A.①→④ B.②→③C.③→② D.④→①答案 D解析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8.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 a、b 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 c 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不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 D解析 电位计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点上,刺激 c 点,a、b 两点先后发生兴奋。9.如下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11B.④途径的发生使膜内◆离子浓度高于膜外C.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 正确;无论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时,膜外 Na+ (即图中◆)的浓度始终高于膜内,B 错误;在静息电位时, “▲”离子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 “▲”代表 K+ 离子,而 Na+ 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C 错误;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D 错误。10.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 1 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图 2 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 0 mVC.图 2 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图 2 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仍能测到电位变化答案 C解析 K + 的分布,不管在静息时还是兴奋时,都是内高外低,所以甲(膜内)处肯定比乙(膜外)处高,A 正确;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 0(膜内任两点之间也是 0),B 正确;刺激①时,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结合图 1 可知此时电压为负值,随着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电压恢复为 0,当电流传至右电极时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同样结合图 1 可知此时电压为正值,故图 2 中若在 A 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错误;给③处刺激,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但是②处电流被阻断,所以①左电极处电位仍呈正值,结合图 1,此时装置所测电压呈正值,D 正确。11.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2)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立即刺激 A 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 B 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皮肤 脊髓 (2)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12解析 (1)青蛙的大脑已被破坏,刺激后出现的后肢收缩活动属于脊髓反射,因此中枢位于脊髓;实验中后肢保留了皮肤,因此感受器应位于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的结构或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题中将传出神经切断,反射弧结构失去完整性,再刺激引起效应器反应,不能称为反射。12.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该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2)1 能够将感受的刺激转化成________并沿神经纤维传导。(3)缩手反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电势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内正外负”“内负外正”或者“内外相同”)。答案 (1)反射弧 感受器 神经中枢 (2)兴奋 (3)内正外负解析 (1)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2)1 是感受器,能够将感受到的刺激转化成兴奋(或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传导。(3)缩手反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电位情况为内正外负。13.如图甲所示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所示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1)图甲中装置 A 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 B 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2)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钠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答案 (1)a 静息 c 动作 (2)通透 内 b解析 由图示可知,A 装置测的是静息电位,B 装置测的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钠离子的流入量增加,形成动作电位。13[真题体验]14.判断正误(1)神经纤维膜内 K+ /Na+ 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4C)( )(2)神经细胞外 Na+ 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2012·海南,15C)( )(3)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013·大纲,1A)( )(4)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2013·大纲,1D)( )(5)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2016·全国乙,5D)( )答案 (1)× (2)× (3)√ (4)√ (5)√解析 神经细胞内 K+ 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15.(2011·浙江,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b 段的 Na+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 c 段的 Na+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 d 段的 K+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 e 段的 K+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答案 C 解析 a~ b 段为去极化过程,Na + 顺浓度梯度内流,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 项错误; b~ c 段 Na+ 继续内流,B 项错误; c~ d 为复极化过程,K + 外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 项正确; d~ e 段 K+ 继续外流,D 项错误。16.(2014·安徽,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14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 C解析 A 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项,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C 项,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D 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1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图 2-3,概述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及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 ,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以言语区为例,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重难点击] 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方式一 不同的神经中枢控制生命活动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二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的脑部受伤时,除了可能让伤者失去记忆,还有可能让伤者失去恐惧感。神经冲动如何传递到大脑?人脑有哪些重要作用?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常见突触类型及突触的结构2(1)请填写图 2 中各序号名称。如图 1 常见突触类型有轴突—细胞体型(甲)和轴突 —树突型(乙)。e 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2)图 2 中突触包括 b、c、d(请填写序号),d 指的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3)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①轴突—细胞体型,示意图: 。②轴突—树突型,示意图: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常见的有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物质等。(2)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问题探究1.思考回答下列关于突触的问题:(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 ATP?假如某种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下一个神经元能不能产生电位变化?答案 神经递质的释放一般属于“胞吐” ,并非主动运输,故不需载体蛋白,但需消耗能量。不能。(2)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答案 不能;否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分解或被移走。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实验分析:3(1)刺激 b 点,电流计指针发生几次偏转?(2)刺激 c 点,电流计指针发生几次偏转?(3)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 (1)两次。(2)一次。(3)当电流计两电极连接到突触两侧时,刺激突触前的一点,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突触后的一点,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解析 (1)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 ab与 bd 距离相等,但 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 c 点,兴奋只能由 c 点传到 d 点,不能传到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以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突触)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 快 慢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 A4解析 参照神经节的位置,准确识别感受器为 e、效应器为 a。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慢。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一题多变Ⅰ、Ⅱ放大后如下图,据图判断正误:(1)电信号到达“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 )(2)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细胞体型( )(3)“6”上能与“3”内物质结合的结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不具有专一性( )(4)有较多的“2”存在说明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 (2)× (3)× (4)√拓展延伸 药物对兴奋传递的影响(1)某些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致肌肉松弛(肌无力)。(2)药物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3)药物止痛机理:药物与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阻碍兴奋的传递;药物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答案 A解析 由于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突触,所以当刺激 A 点时,兴奋无法从左神经元传向右神经元,所以甲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一次,而乙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1)各级中枢[A]: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C]: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E]: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2)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语言功能(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问题探究1.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等,请分析这些现象分别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有关?答案 分别与大脑、小脑、脑干的作用有关。大脑皮层有言语区;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2.结合排尿反射的示意图分析以下问题:6(1)成人能“憋尿” ,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g→h→c→d→e。(2)某病人高位截瘫,小便失禁,其排尿反射过程为:a→b→c→d→e。(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4)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而婴儿及许多偏瘫患者却不能,其道理何在?答案 人的大脑能控制排便、排尿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婴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偏瘫患者则由于大脑相关中枢受伤,从而导致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致使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 B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 W 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V 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选 B。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视觉性语言中枢就是视觉中枢( )(2)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3)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视觉中枢( )(4)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7(5)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 (1)× (2)√ (3)× (4)√ (5)√题后归纳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关系1.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答案 A解析 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与乙酰胆碱这种神经递质有关,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则兴奋传递中断。82.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 Na+ 通透性减小B.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着 b 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答案 C解析 选项 A 中兴奋部位的膜对 Na+ 通透性应该是增大的;选项 B 中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选项 D 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3.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A.婴儿的脊髓内的低级中枢还未发育完全B.婴儿的泌尿系统还未发育完全C.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着脊髓内的低级中枢D.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并不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 C解析 排尿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该低级神经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中的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婴儿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及泌尿系统已发育完全,A、B 项错误;婴儿不能有意识地排尿,是因为婴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对脊髓的控制能力弱,这说明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 项正确,D 项错误。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 A解析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的方式是胞吐,需要能量,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突触小泡来源于高尔基体,A 正确;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 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 错误;兴奋以局部电流和神经递质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错误。5.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9(1)图 2 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2)神经纤维 B 在 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用针刺 A 时,引起 F 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 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4)如果在图 2 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的变化。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兴奋 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 由图可知 B 为传入神经,A 为感受器。包括痛觉在内的感觉均产生于大脑皮层。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内正外负。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在①②间隙注入乙酰胆碱可引起②膜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40 分钟课时作业[学考达标]1.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答案 C解析 膝跳反射的过程中,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为树突末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2.下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0A.a 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c 的释放与 b 的流动性有关C.d 对 c 的识别具有特异性D.若 c 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在 e 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答案 D解析 若 c 为乙酰胆碱,则在 e 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 e 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 b 受损的情况下,刺激 a 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 X 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答案 C解析 图乙中,刺激 a 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无感觉。b 受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 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c 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C.刺激 d 点,在 e 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e 点,d 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答案 B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a 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 端与效应器相连接;C 项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 项中即使无药物,刺激 e 点,d 处也没有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5.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11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答案 C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 “神经—肌接头”处类似于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图示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会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故在①处给予刺激,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传向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6.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 Na+ 离子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 C解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故 A、D 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 B 错、C 正确。[高考提能]7.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 正确。128.获 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答案 B解析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 A 正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只是在神经细胞中表达,故 B 错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故 C 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故 D 正确。9.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受大脑控制,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答案 D解析 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受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但通过大脑可强制性控制它不颤抖,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10.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 ,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 “植物人”的脑干和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C.大脑皮层 S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 B解析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 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B 错误;大脑皮层 S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C 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 正确。11.根据神经系统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________,其上分布着许多重要的中枢,如⑥和⑦分别是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________以及控制机体的________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3(2)打字员熟练的指法主要是由[ ]________发动和[④]________进行协调共同完成的。(3)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让人叹为观止,她们要理解指导教师的手语,首先要通过[ ]________中枢。(4)盲人“阅读”盲文,首先要通过大脑皮层的[ ]______________中枢和[ ]________________中枢;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________中枢完成。(5)大脑皮层 S 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最高级中枢 感知 反射活动 语言 学习记忆 思维 (2)② 大脑 小脑 (3)① 视觉(4)⑥ 躯体运动 ⑦ 躯体感觉 语言 (5)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解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等活动。12.图 A、B 分别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 C 为图 A 中⑥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 A 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2)图 B 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 a、b、c 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3)图 C 中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 M→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一次兴奋传递完成后,M 释放的物质(兴奋性递质)会立即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感受器 (2)b (3)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使 N(后膜)持续兴奋解析 参照神经节的位置,准确识别①为感受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一旦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很快就会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发挥作用,即这种药物的作用结果是 N 持续兴奋。1413.为研究河豚毒素的致毒机理,研究者先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5 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10 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 A,并测量神经元 A 与神经元 B 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请回答相关问题:(1)微电极刺激神经元 A 测得动作电位 0.5 ms 后,才能测得神经元 B 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延迟” ,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某种物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识别。(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无影响。从Ⅱ、Ⅲ组推断,神经元 A 和神经元B 动作电位的改变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________内流,神经元 B 动作电位的改变幅度更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作用。(3)拔牙时疼痛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______________形成痛觉。为减弱疼痛,医学上可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________类药物。答案 (1)胞吐 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2)Na+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3)大脑皮层 麻醉(镇痛剂)[真题体验]14.(2015·江苏,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15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 和 Cl- 同时内流答案 D解析 A 项,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B 项,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 项,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 Na+ 或 Cl- 的通透性;D 项,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 + 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 - 内流。15.(2016·全国甲,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 A-C 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 “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 A-C 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达到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