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导简介(按拼音排序)安连锁,男,1955年10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职务。安连锁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最优化技术在热力发电厂的应用等课程。在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安全、经济运行与节能技术;声学技术与应用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63”子课题一项、博士点基金三项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部及多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
2、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32篇;出版教材4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1篇。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7年被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第四届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培养博士研究生多名、硕士研究生多名。联系电话:010- 80798919E-mail:als陈鸿伟,男,1965年1月生,汉族,重庆人。1996年5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
3、,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热力、热能教研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动力工程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近年来负责或主研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煤技术、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物控制及其仿真、气固两相流动与检测、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与系统等。现在研的有多项横向课题。目前主要致力于煤的熔融盐气化、常规循环、联合循环热力过程实时监测与评价、气固
4、流态化过程动力学特性监测与分析、生物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联系电话:13032001790E-mail:hdchw66陈蕴博,男,193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机械工程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教授长期从事材料、材料加工领域科技工作。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多项,为解决重大工程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
5、应用量大面广的材料、材料涂层技术以及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工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3等)四项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等)六项次,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10项次。出版专著三本,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E-mail:webmaster杜小泽,男,1970年1月出生,汉族,河北人。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
6、国电机工程学会火电分会空冷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热物理和能源工程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与电力节能、火电站空冷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可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等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
7、目等多项。目前主要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有大型发电集团、电力设计院所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40余篇;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30余次。联系电话:010-51971326E-mail:duxz付忠广,男,1963.7出生,汉族,河北邢台人,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电站机组运行优化研究所所长,“动力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教授, ASME会员。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常
8、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委会委员、全国振动标准化委员会二分委(SAC/TC53/SC2)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工培训委员会仿真培训协作网委员和全国发电机组优化运行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研方向:1.电站机组运行优化2.热力设备及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3.气固多相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4.转子动力学及机械振动5.复杂热力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成果:1 汽轮机组热应力及扭转应力疲劳寿命损耗,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机
9、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课题参加人;3 汽轮机轴瓦磨损问题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4 330MW机组滑参数停机及优化运行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5 机组启动方案优化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获奖励情况,发表论著及论文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热力系统反向建模方法研究(批准号50776029)”项目负责人;2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动力工程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主编,20073 电厂汽轮机运行与事故处理,中国电力出版社,编著,20074 燃煤锅炉微油点火燃烧器的数值计算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4)5 Application of
10、 Rough Set Theory to Data Mining of Condenser Diagnosis in Power Plants,Proceedings of IJPGC 20036 一种基于振动数据的旋转机械运行状态评价方法的探讨,振动工程学报,20047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电站机组信息综合评价,动力工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优秀论文,20058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linear Coupled Flexural-torsional Vibration of the Rotor,Proc. of International C
11、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20019 电力系统扰动对机组轴系扭振影响的探讨,电力设备,2007,8(10)联系电话:010-80798469E-mail:fzg顾煜炯,男,1968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人。1996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二岗责任教授,副院长,电站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已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EI收录。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
12、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各类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编著大型工具书电力工程师手册电气卷第九篇“大机组轴系扭振”(约10万字)。2003年荣膺北京市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已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2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电站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电站设备状态维修理论与技术,机网协调作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控制。目前承担的重要课题:电站设备状态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国家863计划)、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联系电话:010- 80798560E-mail:gyj韩
13、中合,男,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叶轮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办公电话:0312-7522100,电子邮件:zhonghehan通讯地址: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邮政编码:071003简历:韩中合,男,1964年9月出生,汉族,河北武邑人,2006年3月获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系副主任。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主研方向:叶轮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 韩中合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汽轮机原理、大型汽轮机运行特性、电站热力设备及运行、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非线性振动与系
14、统识别等课程。主持、参与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近年来,主要进行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的计算与测量、汽轮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和叶轮机械CFD 与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作为主研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获国家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为“汽轮机原理”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近年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动力工程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编著1部。联系电话:0312-7522100E-mail:zhonghehan何青,男,1962年生。1999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
15、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学科研究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包括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振动工程理论与测试技术、智能检测与智能仪器、微能源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材料及应用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技项目30余项,其中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火力发电机组高温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运量、大功率、高带速、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系统的开发研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恶
16、性故障预报裂纹转子动特性研究获得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它地市级科研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联系电话:13651091359E-mail:heq黄国和,男,1961年11月生,福建厦门人,汉族。1994年6月获得加拿大McMaster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Regina大学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加拿大国家能源与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加草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协会主席;国际环境信息学杂志主编。黄国和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
17、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黄国和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逾300 篇,另有专著7部。曾培养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90多名。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中科院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水资源科学与工程。联系电话:010-51971255E-mail:hgh973黄其励,男,1941年1月生,汉族,辽宁营口人, 1987.6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黄其励
18、教授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新技术。康顺,男,陕西西安人,1955年12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流体工程与流体机械研究所所长,风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兼职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尤迈克(北京)流体工程有限公
19、司总经理。研究方向:流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叶轮机械内真实流动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CFD可信度分析研究等。康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和CFD专家。科研工作经历主要覆盖以下主题:有无卷弧翼旋成体的马格努斯效应;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低速、高速风洞实验;应用于分析叶轮机械内三维流动的拓扑法则;叶轮机械内三维边界层的计算;叶轮机械三维内部流动和飞行器三维外部绕流的试验的数值研究;二维、三维风力透平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风电场微观选址;轴流和离心压缩机以及轴流和向心透平内三维定常和非定常流动的数值研究;边界层转捩流动的模拟;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叶轮机械优化设计;以及先进CFD技术的工业应用
20、研究(涵盖:风力透平、压缩机、涡轮、泵、飞行器、建筑群等)等。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包括: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形状S1和S2流面的边界层方程和求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系列分析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流谱的拓朴法则;通过对压气机叶栅实验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流动现象,并独创性地对这些复杂的流动结构予以科学描述;通过对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些细微的流动现象和几何形状复杂区域的流动结构;通过对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间隙涡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离心压气机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次得出心压气机流道内二次涡量随叶片几何和流动参数变化的规律等。自从1
21、984年至今,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4篇在国际权威学报ASME Journal of Turbo machinery 上发表。曾于1994年获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颁发的Iwan Akerman奖。获奖题目为:三维压气机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非比籍学者;1998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2002年或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并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工作。联系电话:010-51971313E-mail:kangs李 鱼,男,1965年2月生,汉族,长春市人,分别在吉林大学化学系(1982-1986)、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994-1997)和吉
22、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999-2002)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200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5.04-2005.12),加拿大里加纳大学工学院博士后(2005-2006),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授(2001.07-2004.12)、教授(2005.01-2006.08)、博士生导师(2005.09-2006.08),国家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2006.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环境工
23、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物形态研究、环境监测方法、环境与规划评价等。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生36名;有2名本科生分别获得2002年学校优秀本科论文一等奖(协助他人指导)、三等奖;所协助和直接指导的研究生,共有3名、4人次获得2002-2003及2003-2004年度唐敖庆研究生奖学金,并有多人次在研究生院主办的“精英杯”研究生成果大赛上获奖;多次获得校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担任过二十余项省级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
24、评估工作;多家核心及SCI收录期刊的审稿专家。在研项目主要包括:“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农药的复合污染机制及其水质水动力/吸解耦合模型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行为迁移转化环境效应等多因素的相互关系” (973专题)、“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环境与社会评价”(横向课题)等,累计科研经费350万元以上。现主讲研究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课程。联系电话:010-51971241E-mail:liyuxx8刘石,男,1956年9月生,民族:汉,籍贯:天津,1989-92年于英国剑桥大学PhD并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间在
25、英国进行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项目。199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8年就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自2007年4月始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导。任世界工业过程层析成像组织的创始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测量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理事,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主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融合热物理信息的多机理成像研究;(2)863项目煤粉炉生物质共燃的旋流燃烧器与检测技术研发;(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燃烧的电容层析成像研究。负责子课题:(1)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多模态层析成像研究中的信息融合和多相流研究;
26、(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泥石流运动机理与输沙规律。已经完成项目:(1)863项目洁净煤技术燃烧诊断和快速控制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床两相流固体浓度场实时电容层析成像测量研究;(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换热特性研究;(4)英国文化委员会项目ECT measurement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近五年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发明专利三项。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13名。主研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燃烧与检测方法,过程层析成像ProcessTomography,燃烧过程火焰/温度场成像
27、测量和液晶膜温度测量,脉动热管,多孔介质中包括相变的传热现象,包括流动、燃烧和电磁场作用的CFD方法等。Email: liushi_ncepu刘宗德,男,1963年5月8日生,汉族, 湖南长沙人,1995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微纳米表面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宗德教授在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等研究领域取得较多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1项、部级一等奖二项,三等奖1项,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
28、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5项,6项获授权。曾负责完成的863课题被评为优秀。兼任中国材料网理事会理事,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爆炸力学组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科技导报、锻压技术编委。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20余名。目前负责承担科各类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
29、北京市产业化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联系电话:010- 80798725E-mail:lzd柳亦兵,男,1961年7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械设备动态特性分析与故障诊断、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控制等领域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加过原水电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火电厂噪声综合治理”、德国政府研究项目(SFB261“火电厂设备故障诊断”和SFB1761“高性能零件精密锻造技术精密锻造齿轮加工过程监测与运行状态评估”)、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型风电机组
30、先进控制相关技术研究”及其它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工业项目多项。在机械系统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火电厂和核电厂大型旋转机械设备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先进工业检测技术与系统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完成研究著作1部,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联系电话:010- 80796536E-mail:Lyb陆道纲,男,1965年8月生,汉,江苏扬州人,1995年9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持完成的“秦山核电厂期吊篮下部防断支承组件流致振动分析”成果取得2002年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担任国家863计划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的副总工程师期间,主持中国实验快堆热
31、工水力和结构与设备安全分析取得重大工程进展,于2002年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研方向:核反应堆系统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和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在研究项目:国家“973”子课题超临界水堆材料辐照与力学性能研究;国家“863”课题基于智能合金的快堆非能动停堆系统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先进核反应堆板状燃料组件流致振动研究。联系电话:010-80798573E-mail:ludaogang吕爱钟,男,1961年3月生,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分别在山东科技大学(1978-1982)、东北大学(1989-1993)获学士和博士学位。
32、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电教研室主任,水电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水电工程、岩土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先后主持了岩体非定常流模型辨识及三峡船闸工程时效变形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出版了岩石力学反问题、地下隧洞力学分析的复变函数方法专著2部,编著New Progress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著作1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6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
33、名、硕士生10名。2007年3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前,曾任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山东省高等学校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泰安市十届政协常委,农工党泰安市第一副主委;曾为煤炭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曾多次担任国内多所高校的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主席、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大会
34、执行副主席、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评审专家。联系电话:01051963392;01081712954;13683557177E-mail:lvaizhong芮晓明,男,1955年9月生。汉族,籍贯天津,1981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学科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近年主要从事电站设备节能与优化设计、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教学与科研成果先后承担11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指导研究生40余名(其中博士生2名)。曾主持20多项省、部级和其他类别重
35、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99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技发明之星”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校机械类专业指导委委员,内燃机学报编委。在所从事两个研究方向,近期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的有关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的纵向课题2项;由华能集团、中电投集团资助有关电站辅机设备高效传动与节能技术方面的科技项目2项;其他电力企业委托的大型管道等装备研制课题多项。近3年所负责课题研究经费200余万元。结合科研工作,在权威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
36、多篇被EI等检索收录。近年主编的教材二部;受机械工业等出版社委托,已基本完成大型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论著和相关教材各1部的撰写工作。联系电话:010-80798635(办)、13801275567电子信箱:rxm孙保民,男,1959年生。1994年初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锅炉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站锅炉新型燃烧器的开发及应用、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及计算机应用、燃烧过程数值计算、燃烧过程的计算机监测等。“九五”期间
37、作为课题副组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燃煤锅炉超低负荷洁净高效控制与运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2项。多项电站锅炉燃烧器改造项目全部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2名,在学博士生10名,硕士20余名。目前负责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型热解火焰合成单壁碳纳米管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的子课题1项及横向项目多项。联系电话:010-80798745电子信箱:sbm唐贵基,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黄县人;199
38、9年3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机械工程系主任。被聘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河北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及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研方向: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主研方向:动力设备监测、控制与故障诊断,热力设备及旋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近年来主讲过:机械噪声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模态分析、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振动分析与动态测试和高等转子动力学等课程。主持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大部分成果已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或验收,在现场投入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
39、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电网冲击下东方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的模拟试验研究”、“基于ASP的创新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和“钢拉杆螺纹连接强度研究”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论文10余篇;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制的“转子动平衡检测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三等奖、河北省一等奖。目前主要致力于结构动特性测试与分析、振动与噪声控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312-7525028;0312-7525018(FAX);13803129955E-mail:tanggjlk田德,男,1958年8月
40、出生,汉族,吉林松原人,1992年9月在日本明星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太阳能学报编委,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收录。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9项,累计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1996年被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基金委等七部委批准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41、。2000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整体模型风洞实验在199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壹等奖。主持研制的浓缩流体能型发电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0年获中国专利成就展最佳项目奖。研究开发的100W、200W、300W、600W、1kW和2kW系列化产品已在中国和日本应用。正在进行MW级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的设计与模拟实验,正在研制30kW并网运行的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电机组气体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风电系统中发电机及控制、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与仿真实验。可在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招生。目前主要负
42、责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西部新能源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项目2项,近三年科研经费300多万元。联系电话:010-51963682;15810026188E-mail: tiande王松岭,男,1954年11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热工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动力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设备与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内流流体力学与流体设备、通风空调技术与设备等。近年来在负责或主研的1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中,曾获中国
43、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两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EI收录30余篇、SCI收录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编教材两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现在研的纵向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还有多项横向课题。目前主要致力于内流流体力学与流体设备、流体动力学及热力设备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312-5024951-2241电子信箱:wangsongling王璋奇,男,1964年生,汉族。陕西人, 1985年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2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年5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
44、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加拿大满尼托巴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术兼职有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报编委等。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各种科技项目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电网“110KV-500KV输电线路杆塔优化设计研究”课题,作为分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工程项目“1000KV输电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中的微气象条件下铁塔载荷设计与调查子课题
45、,承担地方政府项目“大型锅炉安全阀智能在线调校系统”的研制,国际合作项目“局部强对流条件下,输电线路杆塔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等课题。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是运用现代数学、力学、机械、热力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电力工业中的重大设备、机械装置中的结构设计与安全评价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动力机械及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方向有:1、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安全性评估:研究火力发电厂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部件的强度分析理论和寿命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监测中。 2、动力设备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研究考虑多物理场(热、电磁、流体)耦合作用下,发电厂设备的振动分析理论与
46、方法,以及设备安全运行的评估体系和监测方法。3、流体动力机械数字化设计:研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电力设备、动力设备、流体设备的虚拟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典型的能源技术产品为对象,研制典型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平台。4、流体结构工程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结构-流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计算理论及设计平台。涉及的典型结构有输电线路杆塔-风载荷耦合系统、叶轮机械-流体耦合系统、管道-流体耦合系统等。联系电话:0312- 5024951-2146电子信箱:labvib徐 鸿, 男, 1959 年生。 1998 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能源与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
47、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汽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电站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参与和完成电力部及国电公司部级项目二项,主持完成欧共体“高温材料蠕变和疲劳特性寿命及改进设计”理论和实验项目一项,参与欧共体缺口试件的多轴蠕变特性实验标准的制定,参与完成德国和欧共体研究项目五项,以及工业界资助项目近十项。2000年3月回国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二项,以及工业界项目40余项,目前的研究领域为高温设备和部件安全评价和材料特性研究、3-D流动优化设计和电站辅机节能。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联系电话:010- 80798324电子信箱:xuhong阎维平,男,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