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研究姓名:孟俊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西方经济学导教师:张东辉2009051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Paul R. Knigma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sts in this day. By virtue of his genius and hard work, He opens up a lot of new areas of research, such as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has p
2、rofound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economics. In 2008 Krugman won the Nobel in economics. The prize committee cited him for “having shown the effects of economies of scale on trade patterns and on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Krugman won the prize for his research, beginning in 1979,
3、that explained patterns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as well as what goods are produced where and why.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assumes that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and will exchange only the kinds of goods that they are comparatively better at producing. This model, dating from the early 19th century
4、, however, was not reflected in the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Krugman saw in the world around him. He set out to explain why worldwide trade was dominated by a few countries that we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why a country might import the same kinds of goods it exported. In Krugman s model, he a
5、bandoned the hypothesis i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which are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invariable scale income, and adde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He regards the monopolistic superiority and the scale economies of a countrys enterprises besides the differenc
6、e of resources talent as the orig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Many companies sell similar goods with slight variations. These companies get more efficient at producing their goods as they sell more, and so they. Consumers like variety, which enables countries to continue exchanging similar products.
7、 That is to say, the similar countries had the massive inter-industries trade. He developed this work further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on why people live where they live. His model explained under what conditions trade would lead people or companies to move to a particular regio
8、n or to move away. Based on this theory, Krugman believes that so long as states use trade policy appropriately, they can obtain some advantages of scale economies or industry scale from the relatively free trade, and promotes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Krug
9、mans academic career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s economic thoughts on the new trade theory; introduces the original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Krugmans new trade theory to show the reasons of its success; studies Krugmans important writings to grasp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his new trade the
10、ory; sums up Krugmans research spirit,method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the status which is that it links the preceding with the following in the economics history to note this theorys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Key words: Paul R.Krugman; New Trade Theory; Scale Economies; Imperfect C
11、ompetition; Strategic Trade Policy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J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12、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l ii日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言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 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 体现在1979年和1980年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年用新的方 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他与赫尔普曼、藤田昌久和维纳布尔斯合写的著作展 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他才华横溢,下笔如有神助,以一己之天才,开拓出 许
13、多全新的研究领域。对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外国 经济思想史的内容,而且对经济理论工作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其一,有助于 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和方法论的实质,从而提高对真实经 济世界的认知能力;其二,克鲁格曼的成长和思想演化过程、治学精神以及研究 方法对理论工作者的成长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其三,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金易 保护主义复苏的情况下,真正理解新贸易理论及其所主张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 义,更具特殊意义。本文正是立足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着力说明克鲁格曼国际 贸易新理论的形成背景、内涵、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克鲁格曼
14、及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文献,除了通俗性的介 绍之外,主要集中于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对克鲁格曼的研究进行深化发展。if- 部分国外的研究较多(在本文第四部分有详细介绍),国内的许统生(2000)从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面对布兰德一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 型进行了扩展。第二类是对克鲁格曼的理论进行述评。其中,宣晓伟(2002), 张旭(2004),邹滨(2005),郭芳、穆洛(2008),陆家骤(2008),程大中(2008) 等着重介绍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宋德勇、胡宝珠(2005),张敏燕、 韩太祥(2005),刘惠敏(2006)等着重介绍了克鲁格曼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15、 梁琉(2008),许统生、涂远芬(2009)等综合介绍了克鲁格曼的学术思想;许 统生(1998)、李志科(2008)等曾对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质疑。1.克鲁格曼的学 术生平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2月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犹太 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 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他的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师索罗曾说过,伟大的经济学家可以分为综合和分析两类,克鲁格曼无疑属于后 者。目前看来,克鲁格曼的学术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1克鲁格曼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克鲁格曼从约翰
16、“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来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 习经济 学。刚进大学,他虽然读的是经济学,却是对历史更感兴趣,只学习了经济学的 必修课程,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大学二年级,著名经济学家诺德 豪斯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被他对经济问题的 准确理解而深深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诺德豪斯是萨缕尔森经济学 的合作者,资源和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大师。他的热情鼓励对克鲁格曼影响至深。 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克鲁格曼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自己的经济学求索之 路。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期间,克鲁格曼已经薪露头角,深矣萨缀尔森、索罗 等诸位教授的赏识。博士毕业他去了耶鲁。197
17、8年在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多恩布 什的鼓励下,他开始撰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事实上,这篇论文 后来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论文之一,奠定了 “新贸 易理论”的基础,至今仍 时常被引用。国际贸易理论发初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上个世纪赫克歇尔和俄林 的工作之后,整个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不过许多人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 背离,而且两者距离越来越远,形成很多不解之迷。克鲁格曼的基本想法就是要 挑战李嘉图传统。他认为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4是产生贸易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提高,产业内贸易使得专业化与大规模生产成为 可能,这样进而导致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程度的商品多样化。这
18、套思想通过收益 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和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格局(1980 年)等几篇论文而初见规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克鲁格曼很快就凭借发表论文的本领拿到终身教职。1982年,克鲁格曼受 到养老保险专家费尔德斯坦的邀请去华盛顿任职。后因为工作努力,克鲁格曼接 受委托执笔了 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但是不久,他就从心底里发出对华盛顿 的厌恶。里根政府里充斥着“政策企业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官员们先售 他们爱听的政策分析。无论官员们怎么制定政策,这些学者总能为他们找到恰当 的辩护理论。“有权力的人都喜欢听那些让他们感觉舒服的人的话,而不愿听那 些督促他们认真思考的人的
19、话,这就是我离开华盛顿的原因”,克鲁格曼如是说。 所以他很快又回到了学校。1983年,天才经济学家赫尔普曼访问了麻省理工学院。他与克鲁格曼一见 如故,两人立即开始合作,研究和发展“新贸易理论”。两人的思路是将产业组 织理论与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融合贯通,改写整个理论框架。随后,另一个年轻 人格罗斯曼也加入他们的研究队伍。这三“曼”合作生产了大量重要论文,将克 鲁格曼思考的“新贸易理论”体系完整树立起来。最终,克鲁格曼根据他们的共 同研究编写了教科书,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他们试图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被何种力量所驱使,又被何 种力量所限制?基本想法是:斯密与李嘉图固然早已论述过自由的国
20、际贸易可以 促进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基本思想。可是国际贸易中存在规模经济,也存在不完全 竞争。前者内在地导向垄断,后者外在地导向垄断,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完全自 由贸易的理论在现实中行不通,李嘉图的理论有很大局限,需要补充修订。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聚导致的规模效应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这一点是李嘉图时代很难感受到的。克鲁格曼喜欢用造飞机的故事来解释这种思 m,在飞机制造领域,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如此之大,按入如此之髙,以至于世界 市场最多只可能容纳为数不多的制造者。这个世界上,最终一定有且仅有少数几 个飞机制造中心,虽然飞机发明不过百年,但美国和欧洲少数国家率先进入,有 力支撑起这个产业,垄断
21、了这个产业。虽然不过百年,但是现在的产业结构和市 场结构几乎已是注定,很难发生动摇。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固有优势”造成的。这种固有优势的来源可 能是历史、地理、文化,存在许多偶然因素,所以高度不确定。某些报酬递增行 业中随机事件就可能引发产业先期建立和市场先期进入,帮助厂商迅速赢得比较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优势,报酬递增优势所产生的进一步聚集极大地巩固了这些优势,最终导致目前 的分工状况,路径依赖地走到今天。 这套思想看似简单,但对现实有极深的洞见,故而理论弹性和解释空间非常 大,后来的网络热潮等经济现象都能有机地嵌入这套理论。克鲁格曼远远领先于 时代。1.2克鲁格曼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
22、究过去的经济学研究,都把地理、地域、城市、环境的状况视为外在给定的约 束条件,从而进行静态分析。80年代末,受著名商业学家波特的国家竞争优 势中关于国际竞争中区域产业集群的讨论的启发,克鲁格曼开始动态地研究经 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的过程。克鲁格曼开始思考经济地理学问题的时候,当时主流经济学中对这一问题的 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古典经济学家都重视地理、环境的问题,可现代经济 学家都把它推给地理学家,不再认为那是经济学家应该涉足的领域。克鲁格曼则 认为,经济地理学中任何有意义的模型都必须反映两种张力之间的抗衡,分别是 使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聚集一起的“向心力”和打破或者限制这种聚集的“离
23、心 力”,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提高经济水平的产业前后向联系水平和工资压力之 间的抗争。与研究国际贸易时的思路一样,克鲁格曼动态地研究地理空间集聚程度的变 化,总结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的核心线索: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 一种新的经济地理学必须面对两种传统:已经死去的古典经济地理学研究和 排斥经济学的现代地理学研究。克鲁格曼总结之后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必须在模 型策略、技巧和思想原则上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动态的 经济学模型来解释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应该坚持借鉴经济学的主流方法,将 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大量采用了数学分析工具。不出几年,克鲁. 格曼与他的合作者
24、们就设计出一系列的模型,其中包括核心一周边模型、国际专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等等,勾勒出新经济地理学这 个全新学科的外貌。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就是所谓的“核心一周边模型”。克 鲁格曼希望籍此展示: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口 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遂渐分化,最终演变形成完全不同的生产结 构的。克鲁格曼抽象地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即报酬不变 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模型显示,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如 果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相对价格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越 能吸引
25、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对称结构将变得不可持续,从 制造业原本均匀分布的经济中将逐渐演化出一种核心一周边结构。如果该地区的 运输成本太高或者太低,则又会完全是另外的故事。这个模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济学家从此可以沿着这条路来研究地理、区位的问题。克鲁格曼认为,不同产业的内在结构不同,所以与区域发展的结合关系也不 同,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厂商就是比其它厂商拥有更强的买方和供方关系,这一 点是很重要的投入一产出联系特征。所以在贸易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有些 产业在本国有优势,有些产业在他国有优势,两者之间的联系又特别密切时,国 内的产业地理集聚就变得不可能。总之,只有当贸易成本足够小
26、,产业的地理集聚才是可能和可持续的。这时 候,经济资源得以比较自由地流动,向心力和离心力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作用, 最终由产业结构和市场水平决定地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地理集聚和分工。运输费用 或者交易费用的变化对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是非线性和非单调的。贸易成 本的下降使得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稳定地增加,反之亦然。当然克鲁格曼也绝非坚持简单的经济决定地理之论。他对路径依赖有很深入 的看法,与国际贸易的发生起因相仿:在特定活动发生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的不确 定性和灵活性,一旦空间差异被经济结构定性,它们就变得具有刚性而很难改变。 所以路径依赖可以有效地用来解释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活动。山东大学硕士
27、学位论文1995年,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还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经济史的论文,戏 称自己的模型为“世界历史第一部分”。在论文里,克鲁格曼展示了随着运费降 低,世界贸易不断逐渐增长的过程。贸易的增长首先使世界自发地、人为地也是 偶然地分裂为高水平、高工资、工业化的“北方”和低水平、低工资、初级生产 的“南方”。路径依赖的结果,南北达成了一定的贸易分工。但是这种分工并非 永远不变,在某个时期,北方在高工资的压力下,创新水平不足,经济逐渐衰落, 南方则乘机堀起,调整了国际分工水平。这样,克鲁格曼就形成了一整套时间、 空间、结构互动的经济地理学看法。不过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在主流地理学界遭到极大的
28、批评。地理 学界反对严重依赖数学模型的新经济地理学。数学模型是主流经济学家最擅长的 工具,克鲁格曼扬言,复兴经济地理学首要工作就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可是 这些建模思想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 计量革命对地理空间模型应用已相当成熟,后来由于这套抽象理论无法和实证配 合,最终被绝大多数地理学者抛弃。现在,还是有很多地理学家把克鲁格曼的努 力看作是早已死亡的地理空间理论的延续,不认为他这套想法能产生什么实质性 的影晌。另一个容易招来批评的地方是,新经济地理学在论述区域特征、划分区域范 围时,显得过分抽象化。新经济地理学之所以对区域收敛感兴趣,只是因为抽象 的“区域
29、”能为他们的模型提供更多的可以控制的实验数据,从而使得经济学家 可能为区域的长期发展提出权威性见解。经济学家们也知道自己使用的区位、区 域和场所等概念,只是代表某种经济景观中抽象的点或其他形状的区域,而文化、 社会、制度、历史等重要的有机因素却被排除在模型之外。所以虽然新经济地理 学家总在使用区域分析,却很少能找出一个实际的区域规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经济地理学注重实证检验,注重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与复凑 的现实状况比起来,相距甚远。经济总体发展和产业空间聚集也许可以用数学建 模来研究,但数学建模所能抽象的因素总是有限,现实中的许多因素都不可能用 简化的数学符号来代替。更长远地看
30、,现实经济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难以预料的 技术创新,而目前的主流经济学仍缺乏这方面的工具。很少有人缺乏关注技术进 步(如信息革命)对经济地理学影响的研究,但人类认知在现实经济中的影响, 已经不比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来得次要。克鲁格曼用其独有的库利笔锋,对这些批评意见积极地进行反击。他并不认 为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取得足够成功,应该获得人们的普遍支持。相反,他认识到 新经济地理学的许多缺陷和不足。有些不足是可以通过研究进步来解决,有些则 是根本性的理论分歧。地理环境那么复杂,涉及到人口、商品、货币金融的分析, 任何一种宏大理论的叙事都可能存在分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数理模型就比经验 研究、哲学分析、人文批
31、评而离幵真实更远。克鲁格曼相信自己追逐的事业,“从 长期来看,我们的模型将做到如屠能的区位模型一样地漂亮,更加地准确”。1.3从天才学者到专栏作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克鲁格曼完成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作之后,又发生了一 次大的转向。正是在华盛顿的那一年工作,使得他认清自己的个性。他知道自己 性格强硬,笔强于口,所以不再试图从政,转而写作政论,批评政策,用通俗的 文笔影响更多的读者。他似乎又一次对研究失去兴趣,而对专栏的兴趣空前高涨, 把喷薄而出的热情全都投向专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好是东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四小龙”、“四小虎” 都势不可挡,以不合传统经济理论的速度增长,有人谓之“东亚奇迹”。可当
32、时 斯坦福大学的刘遵义和波士顿大学的阿尔文杨教授仔细研究新加坡和香港数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后,都表示担心,觉得东亚经济只是靠投资拉动,这种模式必不可持续。卑鲁 格曼深入研究后,肯定了两位的发现。他也认为东亚经济在大量投入资本和劳动 以后,没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即意味着东亚经济的实际生产力没有显著 提高,经济繁荣只是一场泡沫。作为自由主义者,克鲁格曼从1994年起就不断 发出危机警告,并通过各种专栏来鼓吹这个观点。1997年的金融风暴果然把东 亚奇迹打回原型,克鲁格曼亦籍此论断而名声大噪。当然,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地位的是对这次美国次贷危 机的预言。在2006年2月1
33、3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他指出,从进口 与出口规模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美国人花费的比他们挣的要多57%。美国人是如何“超消费”的呢?这主要是通过向日本、中国和中东石油国家 借债的方式来完成的。他说,“我们对于进口钱就像进口石油那样着迷”。有时, 大量借入外 债是有意义的。在19世纪,美国从欧洲借了很多钱,用于修建铁路 和其他工业基础设施。那一次借债支持的投资增长使得美国更强大,而不是更衰 弱。但最近以来美国的外债主要不是用来推动投资,考虑到经济的规模,商业投 资的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更多借来的钱被用来修建房屋,购买消费品,并且为联 邦预算赤字融资。克鲁格曼肯定地认为,这样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
34、续的。或早或 晚,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得不下降,住房繁荣将会终结,美国的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回归到经济的基本面。他还指出,由于太多的经济参与者有着不切实 际的预期,美国未来将面临的调整不大可能是“软着落”,而是一种“崩盘式”2.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渊源和兴起原因正如马歇尔的“自然不能飞跃理论”运用于经济学说史的发展时所说的:“新 的学说补充了旧的学说,并扩大和发展了、有时还修正了旧的学说,而且因着重 点的不同往往使旧的学说具有新的解释;但却很少推翻旧的学说”。克鲁格曼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际贸易新理论的建立,也不会是无源之水,而是对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继承、 发展、反思这样一个不断演化
35、的最终结果。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形成的背 景,也能说明其兴起的原因。2.1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渊源2.1.1李嘉图模型现代经济明显地依赖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大 卫李嘉图是最早发现经济中这一最深刻和最卓越成果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性 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17中,李嘉图论证和阐明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 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即比较优势不仅决定贸易方 向,也构成了 “巨大贸易利益 ”的来源。李嘉图的研究奠定了其后贸易纯理论的 发展方向,后来的学者就一直将国际贸易的研究重心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其后的一些学者,如穆勒、马歇尔和埃奇沃思,都对贸易理论
36、作出了一些重 大贡献,主要集中于贸易条件的讨论和比较静态学上的研究。事实上,克鲁格曼也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基石,是经 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应该懂得的基本的贸易知识之 一。 他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的概念,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比较优势来自 于自我加强的外部经济,而不是源于一国潜在的资源条件。2,1.2赫克欺尔一俄林模型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分别在1919年和1933年各自撰写的文章 与著作中论述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的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对各上卷,商务印书馆,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国际上要素的不流动所造成的要素禀赋差别 才是
37、决定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也有了实质性进展,由哈伯勒、勒纳、里昂 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的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合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的 标准模型。2.1.3特定要素模型在标准贸易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萨谬尔森和琼斯等人将微观经济学的生产与 成本理论中的短期分析方法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建立了特定要素模型。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特定要素之后,贸易对贸易国收入分配格局的 影响与标准贸易理论模型分析的结果不同。长期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产 生影响是源于不同部门要素密集度
38、的差异,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受到的影 响不同,不论哪个部门所使用的要素均是如此;但在短期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 配格局的影响是因为特定要素的存在,不同部门的特定要素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同 的。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实中影响贸易政策制定的利 益集团为什么往往具有部门色彩,而与要素所有者并无直接关系。2.1.4多维下的广义比较优势理论埃塞尔和迪尔多夫等人将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推广到多种商品和要素这一 更一般的情形,得出所谓的广义比较优势法则,即在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情况 下,商品的贸易流向与其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差成负相关关系。具体地说,对于那 些相对价格低于国外的商品而言,从平均水平
39、看,贸易流向表现为净出口;而对 那些相对价格高于国外的商品,从平均水平看,贸易流向表现为净进口。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思。在理论上,它大大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 建立了更一般的贸易理论模型;在应用上,它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 分析框架,它的H-0“V 模型业 已成为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 实证检验方法。2.1.5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生产与需求、生产与市场的矛 盾。有效需求的不足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对此凯恩斯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中,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很难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从而需 要外界的力量加以剌激。在
40、人们还难以接受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杠杆直接干预 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可能是刺激有效需求水 平的提高,从而使本国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凯恩斯提出的这种国家对经济运行包括对外贸易进行干预的思想,颠覆了在 此之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应完全由市场调节自由发展的理论,对日后的经济研究 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 2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兴起原因2. 2.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解释地许多重要的贸易现 象。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偏好、技术和禀赋都 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
41、间的贸易在 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即发 生在属于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己成为主流。关于后一种现象,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并幵 始研究。其中/格鲁伯和劳埃德在70年代还提出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 的指标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两位学者根据测算的结 果,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消费上的替代性商品,即对消费者来说, 这类商品替代性比较强,比如,化纤类服装与棉类服装:第二类是生产中投入系 数相似的商品,即要素密集度比较相似的商品,例如,焦油与汽油;第三类是既 具有消费替代性又具有技术类似性的商品。
42、其中,第一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早在 20世纪60年代就由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给予解释;而对于单纯第二类商品 的产业内贸易,有学者指出这并不与要素禀赋理论相冲突,它完全可以用修正后 的要素禀赋理论来加以解释;但对于第三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格鲁伯和劳埃德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两位经济学家则认为只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才能解释,而这又与传统的国际 贸易理论相抵触,因而需要发展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2. 2. 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 上,早在亚当斯密的关于贸易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著名论断中, 就己经提出了规模经济
43、的思想。但后来随着新古典学派的兴起,规模经济由于与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相对立,所以一直被排除在以竞争性均衡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理 论之外。虽然古诺、张伯伦等经济学家在不完全竞争分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长期以来,不完全竞争分析一直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简单地说, 产业组织理论可看作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的一个后续发展,它主要以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考察对象,分析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 的因果关系。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大发展,特别是博弈论方 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之后,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针对
44、寡头市场) 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 针对水平差异产品的消费需求,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假定产品市场是垄断竞争 的,运用了 “新张伯伦模型”(也称“品种偏好模型”)进行研究,结论认为:不 是说消费者偏好一个品种胜过另一个品种,而是说消费者偏好尽可能多的品种。 即方法分析的偏好是“多多益善”。比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对于白色、黄色和蓝 色的衬衫都喜欢,而不是只喜欢白色(胜过黄色、更胜过蓝色的,那么这个消费 者的偏好就是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偏好。实际上,在现实当中以上两种偏好都 是存在的,甚至体现在同一个消费者的身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对经济学许 多分支
45、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贸易领域自然也不例外。1978年, 克鲁格曼在其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论文中,首次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 放条件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贸易理论即国际贸易新理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3.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命题3.1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要进行贸易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际经济的最基本问题。克鲁格 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认为 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 报酬递增形成的国
46、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具体而 言,克鲁格曼主要通过建立规模经济模型、布兰德一克鲁格曼模型、相互倾销模 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3.1.1规模经济模型1980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包含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几个要素 的比较正式的理论解释模型,深人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 贸易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 局,指出了一个比较大的国际贸易市场的存在对于一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克 鲁格曼的简单理论模型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并且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进行差 异化产品的生产。模型的均衡解是借鉴由迪克西特(Avinashi D
47、ixit)和斯蒂格利 茨(Joseph Stiglitz)推出的 张伯伦(Chamberlin)垄断竞争均衡解形式。结论是 当两个具有相似的需求偏好、科技水平和要素禀赋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经 济体展开贸易时,规模经济会导致贸易利益的产生。该模型的正式描述为:有关需求方面的限制性假设:假设存在大量的潜在产品种类,并且消费者对 这些产品的需求是对称的,所有经济体中的个体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 即(1)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2)消费的品 种越多,总效用的增加越多。克鲁格曼提出的实际效用函数就是:其中,C,是第/种产品的消费量,而实际生产的产品类数量是尽管比潜
48、在的产品种类少,假设也是很大的。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所有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 品生产都具有相同的生 产函数: l a+fi x, a, 0/,.是生产第t种产品使用的 劳动力,JC,. 是第/种产品的 产量。也就是说,假定存在固定的成本并且边际成本保持不变,那么平均成本是以递减的速率下降的。 每种产品的产量必定等于所有消费者的消费量总和,如果我们把单个消费者 等同于劳动提供者,那么,产量也就等于一个代表性个人的消费数量乘以劳动力 总量*xrLc,进一步假定存在充分就业,总劳动力等于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的总和。n最后,假设企业最大化利润,但是由于企业的自由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存在, 企
49、业的均衡利润总是零。 如果每个厂商都面临一个给定的工资率6),那么其总成本就是a(iz+ia,_) 。如果品种/的价格为P,.,那么每个厂商的利润就是:Pi Xi-0) (a+ySjC,.)但是如果厂商能够自由进入该产业,长期均衡就要求每一个厂商都只能得到 正常的利润,因此在长期均衡中必然就有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即P, (0 ( + )模型的对称性意味着每个厂商会以同样的平均成本将其选择的品种产出同 样数量的产出,并以相同的价格销售,即对所有厂商都有/,=/. A =p生产所有品种所要使用的劳动不能超过固定的劳动供给这一条件决定了厂 商的数目。每个厂商使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其中/ = cr+於X 。 如果劳动供给为L , 那么厂商的数目n就由下式确定: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I a + /3x每个消费者会对每个品种消费完全相同的数量,因此总效用就是-/iv(c)。 显然用于该商品所有品种的全部开支必然等于支付给劳动的全部报酬。我们把上面讨论的国家叫本国,并假定有一个外国,它在所有方面都和本国 相同。如果允许两国自由贸易,并且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障碍,那么两国就会 进行这一相异产品的贸易。其中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生产相同品种商品的厂商 会转而生产其他任何厂没生产过的新品种。因为不论它生产哪一个品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