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单元优化总结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 单 元的主 线 是中国近 现 代社会生活的 变 迁,包括两条主 要线 索:线 索 1 中国近代 (鸦 片 战 争至新中国成立 )社会生活的 变 迁鸦 片 战 争后,受西方工 业 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 动 、 经 济发 展、民主思想的推 动 ,中国 传统 文化受到冲 击 ,西装、 西餐、欧式建筑、 轮 船、汽 车 等,改 变 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电报 、 电话 、 报 刊、 电 影等影响着人 们 的信息交流,西方礼 仪 也使中国婚 丧 嫁娶、社交礼 仪 等民俗 风 情 发 生了 变 化, 这 一 时 期土洋并存、中西合璧,但 趋势 是逐步近代化。线 索 2 中国 现 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 )社会生活的 变 迁新中国成立后,人 们 的生活有了很大改 变 ,但受国内政 治影响、 经济 制 约 和思想束 缚 ,人 们 的生活 单调 、呆板。改革 开放后, 经济飞 速 发 展,科技成果渗透到人 们 的生活中, 人 们 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 习 俗 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 .[针对训练 ]1. 1915年,俄国人 赛 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 见 所 闻 写了篇 “ 备 忘 录 ” ,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 时 看 见 有人正在分 发 一份叫《民 报 》的刊物B.在 报纸 上看到中国人自己制成 飞 机的消息C.听 见别 人喊他的一位 华 人朋友 为 先生D.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 线 —— 北京至上海航 线D解析:《民 报 》刊物 创办 于 1905年 , 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故 A项 正确 , 不符合 题 意; 1909年 , 旅美 华侨冯 如制成 中国 第 一架 飞 机 , 故 B项 正确 , 不符合 题 意;辛亥革命后 , 民主、平等 观 念逐步深入人心 , 先生称呼在社会上开始流行 , 故 C项 正确 , 不符合 题 意 ;中国首条空中航 线 是北京至天津航 线 ,且是于 1920年 设 立的 , 故 D项错误 , 符合 题 意。2. 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那么你可以 ( )① 乘火 车 去外地 经 商 ② 发电报 与 亲 友 联 系 ③ 用互 联 网下 载电 影《歌女 红 牡丹》 ④ 到《申 报 》上登 载 广告⑤ 喝着咖啡 浏览 《光明日 报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C. ①②④ D. ②③④⑤解析: 结 合史 实 可知 , 火 车 和 电报 分 别 是第一次和第二次 工 业 革命的成果 , 在近代 时 期随着西方 经济 文化入侵 , 火 车 和 电报传 入中国 , 故 ①② 正确 ;当 时 《歌女 红 牡丹》 虽 已上演 ,但新中国成立前互 联 网 还 没有出 现 , 故 ③ 错误 ;《申 报 》 于 1872年在上海 创 刊 , 故 ④ 正确;《光明日 报 》是新中国 创 办 的 报纸 , 故 ⑤ 错误 , 选择 C项 符合 题 意。C中国近 现 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 变 迁时间 历 史背景 变 化特征鸦 片 战争后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 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 货大量涌入;近代化城市 兴 起在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地区,人 们 的社会生活 发 生 显 著 变 化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 华 民国民主共和 观 念深入人心 ,旧的 风 俗 习惯 受到冲 击,人 们 的物 质 精神生活都发 生了 变 化时间 历 史背景 变 化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社会主 义 制度确立 ;政府倡 导 社会新 风 尚物 质 生活上出 现 平均主义 ,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 较 低, 农 民温 饱问题 没有解决实 行改革开放,国民 经济发 展迅速;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 显 著提高 ,衣食住行 发 生根本 变 化 ,中国正在全面建 设 小康社会[对 点 训练 ]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 宪 政官 员 回国 “ 奏 请 官 员 剪 发 之折,两 宫 深滋不悦 ” 。 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 谕 旨, “ 凡我 臣民,均准自由剪 发 ” 。清廷前后 态 度的 变 化反映出 ( )A.近代化 发 展是大 势 所 趋 B.民主共和 观 念深入人心C. 传统 的 习 俗理念被 颠 覆 D.民众心理 发 生本 质变 化解析:从 题 干材料可知 , 清政府 对 于剪 发 由 “ 不悦 ” 到 “ 准自由剪 发 ” 说 明近代化是大 势 所 趋 , 故 A项 符合 题 意; B项 是辛亥革命的意 义 , 排除; C、 D两 项 都言 过 其 实 ,与史 实不 符 .所以 应选 A。A图 片型 选择题 的解答技巧【 题 型特点】 图 片型 选择题 是近年来 历 史考 试 普遍采用 的一种 题 型,它通 过图 画与文字相 结 合,在考 查 学生 读图和 阅读 能力的同 时 ,又考 查 了学生 对图 与文和文与 图 的 转换 能力 ,同 时 又因 图 片的 艺术 美感而增 强 了 试题 的人文性。【基本 过 程】 (1)读图 片,看主 题 。 结 合 图 片的名称 阅读 图 片,了解大致意思。(2)做比 对 ,得 结论 。将不同 图 片做 对 比, 综 合得出 结论 。(3)析 选项 ,初排除。 对选项进 行分析,将 说 法 绝对 、明 显 错误 的 选项 排除。(4)深分析,得答案。将剩余的 选项 与 综 合分析的 结论对 比 ,将符合 题 意的 选 出,即 为 答案。【以例 释 法】 (2014·高考浙江卷 )从甲 图 到乙 图 ,表明 ( )A.先 进习 俗必然取代落后 习 俗B.某些生活 习 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 义C. 专 制王朝由 强 大走向 败 落的 历 史命运D. 专 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 长 的 过 程B[题 法 对 接 ][针对训练 ]1.服 饰 往往能展 现 一个 时 代特有的社会 风 貌。下面三幅 图片中的服 饰 ,按其流行 时 期的先后 顺 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C. ③①② D. ①③②解析: ① 属于清朝服 饰 , ② 属于 “ 文革 ” 时 期 红卫 兵所穿 的服装 , ③ 属于改革开放新 时 期的流行服装 , 故 选 A项 。A2. (2014·高考北京卷 )下 图 是民国 时 期描 绘 北京社会生活的风 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 变 革的有 ( )① 墙 上画作的 风 格 ② 人物的 发 型 ③ 照明手段 ④ 饮 食方式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B解析:解答本 题 的关 键 是仔 细观 察 图 中的人物、装 饰 等内容.① 墙 上画作的 风 格仍然是山水画 , 未体 现 出 变 革; ② 人物 大多已剪掉 辫 子 , ③ 图 中出 现 了 电 灯 , 这 是新 变 化; ④ 饮食 方式无法判断。1. (2015·高考四川卷 )1919年,某新潮社社 员暨 《新潮》 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 临 个人婚事 抉 择时 看重 八字、 命 书 , 认 为“ 这 些命 书 ,无 论 然否,要之我的婚事, 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 为 一生 绝 大的 纪 念品 ” 。 该 事例 说 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 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 传统 婚俗C.国人尚未 认 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 书 决定 时 人的婚姻B解析: 题 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 别 社 员 的情况 , 不能据此就 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 团 , 也不能就此 认为 国人尚未 认 同 西 式婚俗 , 故 A、 C两 项 排除。作 为 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 员在面 临 个人婚事抉 择时 仍看重八字、命 书 , 说 明新式青年仍 可 接受 传统 婚俗 ,故选 B项 。 D项 表述 错误 , 故排除。2. (2014·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世 纪 二三十年代成 为 中国城市女性的 时 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 饰传 入,生活方式完全西 化B.中 华 民国建立,人 们 思想 观 念 变 化C.城市化 进 程中,女性开始引 领时 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 现 女性的曲 线 美解析 :解答本 题 的关 键 是要明确要求回答的是 “ 社会原因 ” .A项 中 “ 完全西化 ” 表述有 误 , 排除。 “社会原因 ” 是 1912 年中 华 民国成立 , 人 们 的思想 观 念 发 生 变 化 , 女性开始追 求曲 线 美 , 故 选 B项 ; D项 不是社会原因 ,排除 ;C项 “ 城市化 ”不符合当 时实际 , 排除。B3. (2014·高考安徽卷 )1912年 4月 22日《申 报 》刊 载 《 西 装叹 》: “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 娇 自怜。足踏黄革履 ,鼻架金 丝边 。自 诩 开通世莫 敌 , 爱 皮西地口 头 禅。醉心争 购 舶来品,金 钱 浪 掷轻 利 权 。 ” 这 表明 ( )A.国人 对 西方文化 认识过 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 为 当 时 普遍 现 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 为 都市主流D.大众 传 媒理性看待社会 时 尚D解析:解答本 题 的关 键 是正确 认识传 媒 对 近代社会 习 俗 变 化的看法。《西装 叹 》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 上 过 分仿效西方 , 同 时 也表明作者的 态 度 “ 金 钱 浪 掷轻 利权 ” ,即不 赞 成 过 分追求 这 种 时 尚。 A项 表述片面; 这 一 现象 主 要在城市中出 现 , 并不普遍 , B项错误 ; C项 太 过绝对 。故 D项 符合 题 意。4. (2014·高考新 课标 全国卷 Ⅰ )20世 纪 20年代,上海成 为 中国 电 影的制作中心,当 时 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 国片 与国 产 片比例 约为 2∶ 1;而在北京和天津, 这 一比例 高达5∶ 1甚至 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 电 影比例不同,能 够说明 这 一 现 象的 应 是 ( )A.外国 电 影的制作水平 较 高B.京津民众 对 外来事物更具 热 情C.中国 电 影拷 贝 流通税 费 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 态 更 为 开放C解析:解答本 题 的关 键 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 中外 电 影制作水平 , 排除 A项 ; 仅 从外国片与国 产 片 的放映 比例 , 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 对 外来事物的 态 度和上海民众的 社会心 态 , 排除 B、 D两 项 。中国 电 影拷 贝 有一定的流通税 费 ,上海制作的影片 传 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 , 故 C项 正确。1【优化方案】2016 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 2[学生用书单独成册](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过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用于当时的(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社会风尚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发达的大城市变化的比较快,在封闭的乡村和内地则依然非常封闭。对于新式风俗的接受者主要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国人,保守的国人对此依然难以接受,满洲贵族对于新风尚持敌对态度,也不会接受。2.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从材料看,当时商行里出售的东西,有西方的时尚物品,说明当时人们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C 项符合题意;只从出售的商品中不能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A 项不符合题意;这只是一则广告,不能体现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B 项不符合题意;广告中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不能体现衣食住行的西化,D 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3.最初的时候,国人很痛恨穿洋装的洋人,像上海很多戏园子就在门口贴出了“洋装(票费)加倍”的字样。后来穿洋装的增多,包括一些本国留学生,于是戏园子就改成了“洋人加倍” ,再后来穿洋装的更多,所以只能取消了限制。这一过程从本质上看,说明了( )A.封建落后思想的顽固性和局限性B.文明的差异性及其碰撞、交融C.国人对新生事物的完全排斥心理D.民族文化振兴得益于国人支持解析:选 B。国人对洋装、洋人等现象的认识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性, “只能取消了限制”的信息,说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在碰撞过程中逐步交融。4.下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的主流服饰。造成这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2A.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5.右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C.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解析:选 D。A 说法绝对,上海社会风貌并没有成完全西化之势。从图片中可看出传统的交通已发生变化,B 错误。从图片中得不出 C。由“电车”可得出 D 正确。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解析:选 D。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进步。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 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爽快而有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 项说法最准确。7.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 20 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驿站骑马赴各地了解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解析:选 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时间“20 世纪初” “最快捷的方式” ,据所学知识可知应选 B 项。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20 世纪 30 年代民航飞机在中国出现,骑马速度最慢。8.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材料表明当时利于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3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电报解析:选 D。分析材料信息“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可以得出只有电报有此功能。火车、轮船和飞机是交通工具,在遣将调兵方面没有电报迅速,故选 D。9. (2014·高考浙江卷)右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图片的信息与题眼“不能” 。题干中“某报截图”与图片中“出书”可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A 项正确;由图片中“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的信息,说明 B、C 两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出版业” “广告业”“婚姻礼俗”等变化,无法说明“世界文明之演进” ,故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D 项。10.1905 年,中国自行摄制了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 。它的出现不能说明( )A.中国电影制作事业的序幕被揭开B.国粹艺术被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C.一种新的传媒形式在中国出现D.中国的电影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解析:选 D。 《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D 说法错误,A、C 正确。《定军山》属于京剧影片,说明 B 正确。11.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日益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白电视逐渐被彩色电视所取代。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明显降低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D. 《今日说法》等法制类报道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析:选 A。改革开放以来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12.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具有( )A.传播信息的功能B.学习、办公的功能C.娱乐的功能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 项与之联系最密切。4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13.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 分)(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 分)材料二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3)据材料二分析,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6 分)(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 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从图片提供的信息不难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图文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便于实际操作就可。第(3)问从动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两个方面:①服饰(或服装)。②婚姻礼俗。(2)方法和途径: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3)进步之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任答三点即可)(4)积极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的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14.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 19 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据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5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N.S.D 在 1871 年 12 月 24 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材料三 1875 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摘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四 1906 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摘自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请回答:(1)广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较早的城市,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6 分)(不得照抄原文)(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10 分)(3)结合广州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特点的认识。(4 分)解析:本题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创设了一个新的知识背景,考查近代广州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注意对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不能照抄原文;第(2)问结合古代和近代与广州相关的历史事实回答;第(3)问注意对前面问题的总结和梳理,要紧扣近代化特点这个主题回答,不要漫无边际。答案:(1)出现了西式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大量使用和仿制西方日常生活用品;西式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重视广告宣传;出现了报刊、杂志等。(2)原因: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3)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等。1【优化方案】2016 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随堂检测]1.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选 C。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2.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解析:选 C。本题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婚俗与共和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说明并未做到婚礼仪式文明新潮,故 B 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 C 项正确;全盘西化不符合“半新半旧分不清” ,故D 项错误。3.唐朝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中国近现代人们居住条件的哪一次变化可以体现这一愿望( )A.近代西方移民在中国通商口岸修建西式建筑B.买办资本家大规模修建花园式洋房C.北京近代居住大院的出现2D.1995 年中国政府实施“安居工程”解析:选 D。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的住房条件,这是新中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实施“安居工程” ,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高的赞誉。4.社会的变迁往往反映在词语的变迁上,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基本还是围绕着不断出现的外来事物发展的,如“火机”改称“蒸汽机” , “自行屋”改称“电梯” , “养疯院”改称“精神病院”等等。这种变化所反映出的民众对外来事物认知的特点是( )A.从隔阂到接纳的心理过程B.从恐惧到平和的心理过程C.从追求生动的权宜叫法变成追求规范的平等称呼D.认识越来越正确、精确化解析:选 D。从材料列举的对外来事物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民众对外来事物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准确的过程。5.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明。(2)以上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主要涉及礼仪和服饰现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一点,就容易作答了。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的官员从跪拜礼到作揖礼的转变。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服饰的变化。(2)本质问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说明:外来文明冲击着近代的生活方式。[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3A.西装 B.长袍马褂 C.旗袍 D.中山装解析:选 C。A 项是西方服饰,B 项是中国传统服饰,C、D 两项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但融合满汉风格的只有旗袍,故答案为 C 项。2. 《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解析:选 A。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只是在沿海的大城市,且变化不大, “已经欧化”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 D 项错误。3.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间接说明了(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 C。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党人多从海外归来,其服饰受到人们的效仿,与服饰的政治色彩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 ,并非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故 B 项错误;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可以看到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西方思想,故 D 项错误。4.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 ,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解析:选 C。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虽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却是屡禁不止,故 A 项表述错误;外国传教会的行为体现不出“文化侵略” ,故 B 项错误;虽然清政府“多次废除缠足”并且外国传教会也“极力宣讲” ,但缠足依然普遍存在,说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故 C 项符合题意;清政府与外国传教会都反对缠足,故材料体现不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故 D 错误。5.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这体现了( )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4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新与旧、中与西文化之间的复杂交织解析:选 D。由材料中的“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可得出答案。A 项说法错误;B 项不能由材料得出;C 项的标志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6.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B.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C.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解析:选 D。材料中的歌谣明显反映了 A、B、C 三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7.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 20 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选 C。图片反映的现象是人们的穿着打扮由传统、保守到开放、多样。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目的是( )A.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选 B。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二、非选择题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菱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5(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第(2)问“特点”据材料“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等概括;“外部因素”据“欧化” “洋化” “外国式” “西式”等信息分析。第(3)问主要从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一、学思之窗(教材 P66)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粮食产量提高,工农业产品丰富,当今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二、本课测评(教材 P67)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应从穿、吃、 “安居工程” 、风俗习惯等方面加以列举。(2)主要因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学习延伸(教材 P67)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提示:应侧重于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的变化,体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穿着饮食住房出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4课 物 质 生活与 习 俗的 变 迁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境 导 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变化,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 (右图为中山装的图片 ).与中国传统的服装和通常意义上的西服相比,中山装上衣的基本式样为站翻领、对襟、五纽,左右前襟上小下大四个明袋,上加袋盖。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治国理念?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导 航课 程标 准了解近代以来人 们 物 质 生活和社会 习 俗 变 化的史 实 ,探 讨 影响其 变 化的因素。学 习导 航1.了解近代以来人 们 物 质 生活和社会 习 俗的 变 化。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 习 俗 领 域的 变 化 .3. 认识 影响物 质 生活和社会 习 俗的因素。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动荡 中 变 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 鸦 片 战 争前: 物 质 文化生活与社会 习 俗多沿 袭传统 。2. 鸦 片 战 争后: 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①“ 洋布 ”“ __________” 渐渐进 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 辛亥革命后, 孙 中山 设计 了 _______________。③ 20世 纪 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 和 裙子等五花八 门 。洋装中山装(2)食:吃西餐成 为 有 钱 人的一种 时 尚。(3)住:西方 _______________在中国 传统 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 风 俗① 维 新派主 张 “ _______________”“ 废 止 缠 足 ” ,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② 辛亥革命前后, “ 断 发 易服 ” 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的色彩。③ 民国 时 期,政府 颁 布剪 辫 易服和 废 止 缠 足等法令。④ 大城市的婚 丧仪 式由繁 琐 愚昧改 为 _______________, 农村仍沿 袭传统 的 风 俗 习惯 。建筑 样 式断 发 易服反清革命简约 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 风 尚1. 20世 纪 50~ 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 许 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________计 划供 应 ,生活水平 总 体 较 低。(2)勤 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 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把 实现 _______________作 为 经济 建 设 的 奋 斗目 标 。(1)衣: 颜 色从灰 蓝 色 调为 主 变为 五彩 缤纷 ,从 单 一款式走 向 _______________。票 证小康多 样 化(2)食:到 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 ______________,政府还 倡 导 “ __________________” 。(3)住: 1995年,国家在城 镇 启 动 了 “ _______________” 。(4)风 俗 习惯 : ____________成 为 人 们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 环 保、 讲 究 卫 生、 赈济 灾区的社会 风 尚逐步形成。温 饱问题菜 篮 子工程安居工程休 闲娱乐[思 维 启迪 ] 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 “ 时势变 迁 , 人情移易 , 古法 虽 精 , 恐不合于今世 , 况未必能垂之久 远 而无弊也。 ”“ 古法 ” 指的是什么?民国初年在婚姻 风 俗上突破 “ 古法 ”的表 现 有哪些?提示: “ 古法 ” :中国古代的 习 俗 风 尚。表 现 :反 对 包 办 婚姻、主 张 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礼俗 删 繁就 简 , 仿效西方婚礼。婚姻自主[易 错 提醒 ] 社会 变 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环 境 因素、 人 口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价 值观 念与生活方式因素、科 学技 术 因素以及社会 经济 的 变 化与 发 展等。其中 ,社会经济 的变化与发展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轻 巧 识记 ] 物 质 生活与 习 俗的 变 迁的 “ 一、二、三、四 ”[名 师 点睛 ] (1)鸦 片 战 争以后 , 中国社会 结 构从 传统 社会 向近代社会逐步 转 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 汇 扑面而来 , 新 的事物和思想 观 念冲 击 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作 为 社会 转 型 重 要 组 成的社会生活和 习 俗 , 在力度和深度上 ,发生了前所未 有的变迁。(2)中国近 现 代社会的物 质 生活 , 在 鸦 片 战 争后直至民国 时 期 经历 了由盲目排外到学 习 西方、由 传统 社会向 现 代化 社会 渐进 的 过 程 , 呈 现 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 , 又新旧并 存、 中西合璧的特征。(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 时 尚体 现 出 统 一性 的特点 , 受政治生活影响 较 大;改革开放后 , 生活 时 尚 向个 性化方向 发 展 , 受 经济发 展和外来文化影响 较 大。史料一从服 饰 看社会 变 迁史料二史料三20世 纪 90年代 样 式繁多的服装[探究 问题 ](1)史料一中的 图 片 说 明中国服装有什么 变 化?(2)史料二中 20世 纪 50年代 为 什么流行 “ 布拉吉 ” 和列宁装?(3)为 什么会出 现 史料三中的 现 象?(4)结 合上述史料,分析影响中国服装 变 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1)鸦 片 战 争后洋装在中国的流行 ,促成中国服装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 现 就是中西合璧的 产 物。(2)① 新中国成立之初 ,西方 资 本主 义 国家 对 新中国采取孤立、封 锁 、 敌视 政策 , 新中国制定了 “ 一 边 倒 ” 的外交政策 , 坚定地站在以 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 一 边 。 ② 20世 纪 50年代苏联对 中国社会主 义 建 设 提供大量帮助 ,所以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学习苏联。(3)①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社会生 产 力迅速 发 展 , 生 产 出 大量各式各 样 的服装。 ② 社会主 义 市 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 使 中国的服装市 场 迅速壮大。 ③ 人 们 思想 观 念的改 变 , 需要各 种款式的服装。(4)西方文化的 传 播;社会政治 变 革; 经济发 展;思想 观 念 的 转变 。史料一 父母之命 这 句 话 固然 视为 天 经 地 义 不可改易的 ,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 今天决计行不通! …… 做父母的 应该 要明白些 现 在世界的大 势 !闭 关自守 ,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 秋心《婚姻 问题 的三个 时 期》(《新 妇 女》 1920年 4月 15日 )史料二 新 闻报 道:在当今的中国 , 每到圣 诞节 或情人 节 , 不管是商家 还 是 顾 客都会全程投入 ,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 的是 传统 的中国 节 日 , 如端午 节 、中秋 节 , 节 日的气氛却是越 来越淡化 , 这 不得不 让 人深思 ……近 现 代社会 习 俗的 变 化[探究 问题 ](1)史料一反映出我国近代婚俗 发 生了什么 变 化? 导 致 这 一 变 化的原因有哪些?(2)面 对 史料二中的 现 象,一些人 认为 ,西方文化的 进 入有利于推 动 社会生活的 进 步,而另一些人 则认为这 就是一 种文 化侵略。面 对 西方文化的冲 击 ,你如何看待 这 种 现 象? 请说 说 你的理由。提示: (1)变 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原因: ① 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② 辛亥革命后 , 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 这 是当 时 人 们 崇尚新礼 仪 、追求新 风 尚的重 要原因。(2)观 点一: 这 是一种 进 步。理由: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不断向前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 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 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理由:西方文化的进入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丧失 ,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影响近 现 代社会生活 变 迁的因素1. 鸦 片 战 争后(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 观 影响。西方列 强 在不断 扩 大对 中国侵略的同 时 ,西方的生 产 、生活方式也 传 入中国, 带 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 改革,使中国社会 进 一步 发 生 变 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 传 播和 资产阶级 革命的 发 展,也促 进 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 变 。(4)近代先 进 中国人的努力和开 风 气之先。一些先 进 的中国 人 积 极主 动 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 领时 代潮流。2.新中国成立以来(1)政治局 势 的 变 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 们获 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2)经济 的 发 展是推 动 社会生活 发 生巨 变 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 动 了物 质 生活的 变 化。(3)国家政策的影响,如 “ 菜 篮 子工程 ” 、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 政策等。(4)科技的 进 步。科学技 术 的 发 展不 仅 使物 质 生 产 能力大幅 度提高,使人 们 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 们 的 生活方式 发 生 变 化。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 风 俗 习惯发 生 变 化的原因是 ( )A.西方列 强 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 发 展工商 业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D.康有 为 、 孙 中山的个人作用解析:注意 题 干 强 调 的是 “ 最早 ” , 鸦 片 战 争后 , 中国国 门 被打开 , 随着西方列 强 的入侵 , 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 中国 传统 的社会生活 习 俗开始 发 生 变 化 , A正确 , B、 C、 D 不符合 “ 最早 ” 这 一要求。A2. 辛亥革命前 ,没有 辫 子会被人耻笑 为 里通外国的 “ 汉 奸 ” ;辛亥革命后,留 辫 子会被人 视为 封建余孽 ,耻笑 为 “ 猪尾巴” .这 最能体 现 ( )A.政治革命起了移 风 易俗的作用B.政治革命引起了人 们审 美 观 念的 变 化C.人 们 的平等 观 念增 强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 题 考 查对历 史 现 象本 质 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 , 辛亥革命前后人 们对 “ 辫 子 ” 的 认识 截然不同 , 由此反 映了 政治革命引起了生活 习 俗的 变 化 , A项 正确。 B、 C、 D 三 项 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 现 。A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变 迁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经历 了一个由被 动 接受到主 动 向西方学 习 的 过 程。(2)随着中国民主 进 程的 发 展而不断加深。(3)变 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 渐 向内地 扩 展。 这 与帝国 主 义 列 强 势 力的深入路 线 相同。(4)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 们 社会生活近代化 进 程明 显 , 农 村和内地 变 化不大。(5)东 西方生活 习 俗不断碰撞和交融 ,但始 终 保持着民族特色 .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 进 了 资产 阶级 民主革命的 发 展。(2)经济 上:有利于中国 经济 的 发 展,推 动 了工 业 化 进 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 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 顺应时 代 变 革。3. “ 文明婚礼 实 有三 长 。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取 男 女之同意,以 监 督自由 ……” 这 里的 “ 文明婚礼 ” ( )A. 彻 底冲破了 传统 婚姻的束 缚B.表 现 出新旧 杂陈 的某些特征C.体 现 出契 约 性的原 则D.采用了 简单 化的形式解析:根据 题 干信息 , “以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属于中国 传统 婚姻特征 , “取男女之同意 ”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 B。B4. 1906年 ,《 赏 奇画 报 》的征 订 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戴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 时 的 伟 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 扎领带 、穿西服的先生。 这 反映出 (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 饰 改良B.辛亥革命倡 导 移 风 易俗C.工 业 文明推 动 社会生活 变 化D.社会 风 尚 倾 向全 盘 西化解析: 题 干材料是 说 广告和社会生活之 间 的关系 , 故排 除 A项 。辛亥革命 发 生于 1911年 , 材料信息与之不符。 D项 在 材料中体 现 不出来。从材料信息看 , 当 时 世界 处 于工 业 文明的潮流中 , 中国的广告也深受其影响。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