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803110.ppt
- 20160803111.ppt
- 2016080316.ppt
- 2016080317.ppt
- 2016080318.ppt
- 20160803184.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85.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86.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87.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9.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选择题1.(2016·武汉调研)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实验都设计了 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B.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D.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解析:两实验都设计了 F1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A 错误。答案:A2.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 F1基因型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杂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解析:本题考查各种交配方式及应用。鉴定某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采用自交或测交的方法,其中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说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进行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不断地自交可以明显提高生物品种的纯度。测交的重要意义是可以鉴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答案:B3.(2016·兰州统考)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则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隐性性状的玉米植株所结种子,有显性也有隐性B.显性性状的豌豆植株所结种子,有显性也有隐性C.隐性性状的豌豆植株所结种子全为隐性D.显性性状的玉米植株所结种子全为显性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纯合显性个2体自交,所结种子全部为显性,纯合隐性个体自交,所结种子全部为隐性,B 错误,C 正确;玉米为异花传粉植物,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所以纯合显性个体所结种子全为显性,纯合隐性个体所结种子既有显性也有隐性,A、D 正确。答案:B4.(2016·邯郸模拟)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请根据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 )交配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① 甲(黄色)×乙(黑色) 12(黑)、4(黄)② 甲(黄色)×丙(黑色) 8(黑)、9(黄)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A.甲和乙 B.乙和丙C.丙和丁 D.甲和丁解析:根据交配组合③:甲(黄色)×丁(黑色)→后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相对于黄色为显性性状(用 A、a 表示),且甲的基因型为 aa,丁的基因型为 AA;甲(黄色)×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乙的基因型为 Aa;甲(黄色)×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丙的基因型为 Aa。由此可见,甲和丁为纯合子。答案:D5.(2016·揭阳模拟)将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连续自交,在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做得如图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A.a 曲线可代表自交 n 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b 曲线可代表自交 n 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 b 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D.c 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解析: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 n 代后,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 n,纯合子 AA 和 aa所占比例相同,为[1-(1/2) n]/2,可知图中 a 曲线表示纯合子所占比例,b 曲线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c 曲线表示杂合子所占比例。答案:C6.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 2∶1,则不能存活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A.TT B.TtC.tt D.TT 或 Tt解析:由题干可知,Tt(短尾鼠)×Tt(短尾鼠)→T_(短尾鼠)∶tt(正常尾鼠)=2∶1,又因短尾鼠×tt(正常鼠)→正常尾鼠∶短尾鼠=1∶1,得出存活的短尾鼠一定是杂合子(Tt),3所以排除其他致死因素,则致死的小鼠一定是纯合短尾鼠。答案:A7.将基因型为 Aa 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一组全部让其自交,另一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 aa 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1/9、1/6 B.3/8、1/9C.1/6、5/12 D.1/6、1/9解析:Aa 自交后代去掉隐性个体后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该群体产生配子A、a 的概率分别为 2/3、1/3,若让其自交后代中 aa 所占比例为 2/3×1/4=1/6;若让其自由传粉,后代中 aa 所占比例为 1/3×1/3=1/9。答案:D8.已知一批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 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Aa、aa 的种子数之比为( )A.3∶2∶1 B.1∶2∶1C.3∶5∶1 D.4∶4∶1解析: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自然状态下均为自交,AA 的个体占 1/3,自交后代全部为 AA,占 1/3;Aa 的个体占 2/3,后代有三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AA=2/3×1/4=1/6、Aa=2/3×2/4=1/3、aa=2/3×1/4=1/6,统计结果AA=3/6、Aa=2/6、aa=1/6,故种子数之比为 3∶2∶1。答案:A二、非选择题9.(2016·太原模拟)豌豆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其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将纯种圆粒豌豆与纯种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 F1全是圆粒;然后将 F1自交,获得的F2中圆粒与皱粒之比约为 3∶1(第一个实验)。再进行测交实验(第二个实验)。根据题意回答:(1)观察上述实验,是由________及其________两个实验构成的;(2)观察第一个实验,由此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观察第一个实验,由此提出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研究分离定律的方法是________;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独立性的____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6)某生物小组种植的纯种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却出现了矮茎后代。为探究导致矮茎豌豆出现的原因,将矮茎种子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再自花传粉,若为______________,则其后代全为高茎;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后代全为矮茎。解析:(1)题干中的实验包括杂交实验(两纯种亲本杂交及 F1自交)和测交实验。(2)(3)对杂交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F2中为什么会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假说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并且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在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4)测交实验是让F1圆粒个体与皱粒个体杂交,由于 F1圆粒个体基因型为 Rr,则测交后代中圆粒∶皱粒=1∶1。(5)分离定律的实质体现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减数分裂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6)生物的变异可能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如果该矮茎豌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则该矮茎豌豆的基因型仍为 DD,则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让该矮茎豌豆自交,后代将全为高茎;但如果该矮茎豌豆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则它的基因型为 dd,自交后代将全为矮茎。答案:(1)杂交实验 测交实验(2)为什么 F2中出现性状分离和 3∶1 的比例(其他答案正确也可)(3)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其他答案正确也可)(4)圆粒∶皱粒=1∶1(5)减数分裂 假说—演绎法 一对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6)受环境影响 基因突变10.(2016·天津联考)玉米是生物实验的好材料,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部生雄花序,侧面生雌花序),玉米的染色体有 20 条(2 N=20),下面以玉米为材料来完成相关的实验。(1)将发芽的玉米种子研磨液过滤置于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 55 ℃水浴加热 2 min,试管中如果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有________的存在。(2)将水培的玉米幼苗置于冰箱低温室(4 ℃)诱导培养 36 h,欲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需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________种,数目可能有________条。(3)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植株 A、B 玉米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5三种授粉所获得的玉米粒色如下表授粉 紫红粒玉米/粒 黄粒玉米/粒Ⅰ 587 196Ⅱ 0 823Ⅲ 412 386①在进行以上三种传粉实验时,常需要将雌、雄花序在人工授粉前和授粉后用袋子罩住,目的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 G 代表显性基因,g 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 A 和植株 B 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授粉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③若只进行授粉Ⅲ一种实验,根据表Ⅲ中实验结果,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确定玉米粒色的显隐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在 55℃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2)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因此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需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玉米是二倍体的生物,其体细胞中含有 20 条染色体,10 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因此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有 10 种。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将水培的玉米幼苗置于冰箱低温室(4 ℃)诱导培养 36 h(确保经历一个细胞周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 20 或 40 条。(3)①人工授粉前后,雌、雄花序都进行套袋处理,其目的是防止混入别的花粉(实验要求以外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进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②授粉Ⅰ是将植株 A 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红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植株 A 是杂合子,基因型为 Gg;授粉Ⅱ是将植株 B 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后代均为黄粒玉米,说明植株 B 的基因型为 gg。授粉Ⅰ的子代即基因型为 Gg 植株 A 的自交后代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 GG、Gg。③授粉Ⅲ是将植株 A 的花粉传授到植株 B 的雌花序上,后代紫红粒玉米∶黄粒玉米6≈1∶1,说明有一个亲本是杂合子,另一个亲本是隐性纯合子,若要进一步设计实验确定玉米粒色的显隐性关系,可将紫红粒玉米和黄粒玉米培养成植株,分别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自交),观察后代玉米种子的颜色,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所具有的性状为显性。答案:(1)还原糖(2)有丝分裂中 10 20 或 40(3)①混入别的花粉(实验要求以外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 ②Gg、gg GG、Gg③将紫红粒玉米和黄粒玉米培养成植株,分别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11.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的染色体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 ,遗传过程如图所示。现有右旋和左旋椎实螺若干,回答下列问题:(1)“母性效应”现象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3)F2出现三种基因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 F2自交的遗传图解,并注明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4)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做父本进行交配,统计杂交后代 F1的性状。若子代表现情况是________,则该左旋椎实螺是纯合子;若子代的表现情况是________,则该左旋椎实螺是杂合子。解析:(1)由遗传图解知:“母性效应”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2)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 dd,故表现为螺壳左旋的子代基因型为 dd 或 Dd。同理,螺壳右旋个体基因型为 DD、Dd 或 dd。(3)F 2出现三种基因型的根本原因是 F1产生配子过程中因等位基因分离而产生数量相等的不同种配子。(4)左旋螺的基因型为 Dd 或 dd,故可以用任意右旋螺做父本与该螺杂交,若左旋螺为 Dd,则子代螺壳应为右旋,若左旋螺为 dd,则子代螺壳应为左旋。答案:(1)符合 (2)dd 或 Dd dd 或 Dd 或 DD(少写不可) (3)F 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7因发生分离遗传图解:F2 1/4DD 2/4Dd 1/4dd右旋螺 右旋螺 右旋螺↓自交 ↓自交 ↓自交1/4DD 1/8DD 1/4Dd 1/8dd 1/4dd子代表现型 右旋螺 右旋螺 右旋螺 右旋螺 左旋螺3 ∶ 1(4)左旋螺 右旋螺12.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研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一组:取 90 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 1 株亲本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F1表现型A:30 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 红花∶1 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B:30 对亲本 红色×白花 5 红花∶1 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C:30 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由于虫害,植株死亡(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组。(2)若任取 B 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3)由 B 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组。(5)如果 F 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6)A、B 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 3∶1 或 1∶1 的分离比,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 A 组中“红花×红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定白花为隐性性状。依据C 组不能作出判断,因为若亲代全为显性纯合子或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后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2)B 组亲本中的任意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B 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 F1中 5 红花∶1 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即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 R,RR 占红花的比例为 x,Rr 占红花的比例为8y,则 = ,即 =2,则 RR∶Rr=2∶1。(4)第二组的情况与第一组不同,第一组类似2x+ yy 51 xy于群体调查结果,第二组为两亲本杂交情况,由 D 组可判定为测交类型,亲本一个为杂合子,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再根据 E 组可判定紫茎亲本为隐性纯合子。(5)杂合子自交,后代将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6)亲本中的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杂交组合有多种情况(如 A 组可能有 RR×RR、RR×Rr、Rr×Rr 三种情况;B 组有 RR×rr、Rr×rr两种情况),所以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答案:(1)白色 A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2∶1 (4)紫茎 D 组和 E (5)绿茎∶紫茎=3∶1 (6)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1人类遗传病一、选择题1.(2016·合肥模拟)下列有关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肌病等细胞质基因引起的疾病不能遗传给子代B.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染色体数目不正常导致的C.囊性纤维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个以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解析:卵细胞中含细胞质基因,所以细胞质基因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卵细胞遗传给后代,A 错误;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目异常两种,B 错误;囊性纤维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遗传,C 正确;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或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 错误。答案:C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B.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哮喘病和猫叫综合征三种遗传病中只有第一种遗传时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C.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47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解析: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A 正确;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显性遗传病,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哮喘病为多基因遗传病,猫叫综合征病因是染色体缺失,B 正确;正常人染色体数目为 46,21 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数目为 47,C 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D 错误。答案:D3.(2016·福州质检)人 21 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 21 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现有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据此所做判断正确的是( )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B.卵细胞 21 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C.精子 21 号染色体有 2 条而产生了该患儿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 50%解析:21 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病,题干中给出的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2由于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所以其致病原因是父亲产生的精子 21 号染色体有 2 条,该患儿母亲再生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不能确定。答案:C4.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 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 3/4。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在双亲的母亲中约有 1/2 为杂合子C.正常女性的女儿都不会患该遗传病D.后代正常男性中杂合子约为 2/3解析:双亲均为患者,后代中女性均患病,但男性中有 1/4 正常,说明该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父病其女儿必病”的遗传特点,A、C 错误;双亲中母亲的基因型为 XAXA或 XAXa,设杂合子的比例为 m,根据男性中有 1/4 正常,可得m×1/2=1/4, m=1/2,B 正确;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均为 XaY,D 错误。答案:B5.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如图,该遗传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 和 a、B 和 b 控制(都可以单独致病)。已知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Ⅱ3 的基因型为 AAbb,且Ⅱ3 与Ⅱ4 的后代均正常。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1 的基因型为 AABbB.Ⅲ1 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C.Ⅱ2 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D.Ⅱ2 和Ⅱ5 的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5/9解析:由题干叙述可知,只有基因型为 A_B_时才表现正常,基因型为 A_bb、aaB_或aabb 表现为患病。由于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且Ⅱ3 的基因型为 AAbb,则Ⅰ1 和Ⅰ2 的基因型均为 AABb,由此可知Ⅱ2 的基因型为 AABB(1/3)或AABb(2/3)。根据Ⅱ3 与Ⅱ4 的后代均正常、Ⅱ3 的基因型为 AAbb,可知Ⅱ4 的基因型只能为 aaBB,则Ⅲ1 的基因型为 AaBb。根据Ⅱ4 的基因型为 aaBB,同时根据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可知Ⅰ3 和Ⅰ4 的基因型均为 AaBB,则Ⅱ53的基因型为 AABB(1/3)或 AaBB(2/3)。Ⅱ2 与Ⅱ5 婚配,有三种情况后代携带致病基因:1/3AABB×2/3AaBB、2/3AABb×1/3AABB、2/3AABb×2/3AaBB,故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3×2/3×1/2+2/3×1/3×1/2+2/3×2/3×(1-1/2×1/2)=5/9。答案:B6.(2016·广东六校联考)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 1%,下图为该遗传病的一个家系,Ⅰ3 为纯合子,Ⅰ1、Ⅱ6 和Ⅱ7 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遗传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的频率为 90%C.Ⅱ8 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所生男孩患该病的概率是 1/22D.通过比较Ⅲ10 与Ⅰ3 或Ⅱ5 的线粒体 DNA 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解析:由于Ⅰ3 为纯合子,其后代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Ⅱ5患病,Ⅰ2 正常,因此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该家系中 4 号和 10 号个体基因型不能确定,因此无法计算出正常基因的频率;该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 1%,则基因 b 的频率为 1/10,基因 B 的频率为 9/10,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2/11,Ⅱ8 的基因型为 Bb,因此Ⅱ8 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2×1/10×9/101- 1/100常的男性结婚后,所生男孩患该病的概率是 2/11×1/4=1/22;由于Ⅲ10 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来自其母亲,因此可以通过比较Ⅲ10 与Ⅰ3 的线粒体 DNA 序列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但不能比较Ⅲ10 与Ⅱ5 的线粒体 DNA 序列。答案:C7.如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 A,隐性基因为 a;乙病显性基因为 B,隐性基因为 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 7为纯合子,请分析此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B.乙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C.Ⅱ 5的基因型可能是 aaBB 或 aaBb,Ⅲ 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1/34D.若Ⅲ 10与Ⅲ 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5/12解析:根据 1、2 都患甲病,生出了不患甲病的 5 号,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2 都不患乙病,他们生出了患乙病的女孩 4 号,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的基因型均为 AaBb,则 5 号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7 号为纯合子,故其基因型为aaBB,6 号的基因型为 aaBb(2/3)或 aaBB(1/3),则 10 号为纯合子 aaBB 的概率为2/3×1/2+1/3×1=2/3;10 号的基因型为 aaBB(2/3)或 aaBb(1/3),而 9 号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他们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 2/3+1/3×1/2=5/6,则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5/12。答案:C8.图 1 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该基因可能位于图 2 的 A、B、C 区段或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A.该遗传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因为男性患者多C.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Ⅰ 2、Ⅱ 2、Ⅱ 4一定是杂合子D.若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 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1/4解析:Ⅱ 1、Ⅱ 2正常,Ⅲ 1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基因可以位于常染色体上、X 染色体上(C 区段)、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 区段)上,A 错误;图中有女性患者,患病基因不可能只位于 Y 染色体上,B 错误;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 2、Ⅱ 2、Ⅱ 4基因型都为 Aa,若基因位于 C 区段,Ⅰ 2、Ⅱ 2、Ⅱ 4基因型都为 XAXa,若基因位于 B 区段,Ⅰ 2、Ⅱ 2、Ⅱ 4基因型都为 XAXa,C 正确;若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 1、Ⅱ 2基因型为 XAY、X AXa,Ⅲ 2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1/2,D 错误。答案:C9.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型 A 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将会得的遗传病可能是(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苯丙酮尿症C.21 三体综合征 D.白血病5解析:据图可知,该卵细胞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这种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受精卵里多了一条染色体,所以会使后代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选项 A、B 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 不属于遗传病。答案:C10.某对夫妇的 1 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所示,A、b、D 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 )A.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 1/2B.同时患甲、丙两种病的概率是 3/8C.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1/2D.不患病的概率为 1/4解析:由题意可知,父亲产生 ABD 和 aBd 两种精子,母亲产生 Abd 和 abd 两种卵细胞,后代的基因型为 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只患甲病)和 1/4aaBbdd(不患病)。答案:D11.如图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因示意图,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这一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的脂质受体缺失B.患者的消化道无法将脂质吸收到血液中C.该病患者细胞内可能有脂质受体基因D.该病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解析:图中显示,正常人肝细胞膜上有脂质受体,而患者的肝细胞膜上没有脂质受体,说明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脂质受体缺失;图中信息并没有显示患者的消化道无法将脂质吸收到血液中;患者的细胞内可能有脂质受体基因,只是该基因没有正常表达;该病是显性遗传病,患者是由于正常的隐性基因突变成了显性基因,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答案:B612.一对等位基因经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形成的 DNA 片段长度存在差异,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分离酶切后的 DNA 片段,并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根据电泳所得到的不同带谱,可将这些 DNA 片段定位在基因组的某一位置上。现有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其中Ⅱ1 号个体患病。该家庭成员的基因经上述处理后得到的带谱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B.Ⅱ1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和Ⅰ2C.Ⅱ3 与Ⅰ1、Ⅰ2 的基因型均相同D.Ⅱ4 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1/3解析:由图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 A、a,则Ⅰ1、Ⅰ2 的基因型均为 Aa。分析电泳带谱可知,Ⅱ3 的基因型也为 Aa,与其双亲基因型相同;图中Ⅱ4 只有一种带谱,因此一定为纯合子。答案:D二、非选择题13.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单基因伴性遗传病(不考虑同源区段,假设控制性状的基因为 A 和 a),某家族该病遗传系谱如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该病的基因一定不在________性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系谱图中女性个体的基因型一定相同的个体有________,这些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3)若Ⅱ 1与Ⅱ 2再生育孩子,他们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生出患病的小孩。(4)已知Ⅲ 3与Ⅲ 4生出的Ⅳ 5是染色体组成为 XXY 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则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出现这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解析:(1)由于男性患者的父亲不患病,可以排除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该病属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该系谱图中女性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的个体有Ⅰ 1、Ⅱ 2、Ⅲ 3,均为 XAXa,其他女性的基因型可能为 XAXA或 XAXa。(3)Ⅱ 1和Ⅱ 2的基因型分别为 XAY、X AXa,则他们再生育小孩,可能生出患病的男孩。(4)Ⅲ 3和Ⅲ 4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 AY,则患者Ⅳ 5的基因型为 XaXaY,该患者的致病基因 a 只能来自其母亲Ⅲ 3,Ⅲ 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基因 a 的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 X 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同时进入卵细胞中,该卵细胞与含有 Y 的精子受精后即发育形成患者Ⅳ 5。答案:(1)Y 男性患者的父亲不是患者 (2)Ⅰ 1、Ⅱ 2、Ⅲ 3 X AXa (3)可能 (4)X aXaY Ⅲ 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基因 a 的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 X 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同时进入卵细胞中14.软骨发育不全由基因 D、d 控制,致病基因 D 纯合的个体在胎儿期死亡;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 E、e 控制。下图是一个家系图(Ⅱ5 和Ⅱ6 是双胞胎姐弟)。请回答(不考虑基因突变):(1)软骨发育不全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致病基因是________(填“E”或“e”);Ⅱ 5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Ⅲ 10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第Ⅰ代的________号个体。(2)Ⅱ 8是Ⅱ 7的姐姐,尚未检测其基因型,据图推测Ⅱ 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3)DNA 探针可用于检测家系成员的基因型,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①PCR 扩增与细胞内 DNA 复制时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检测图一中Ⅰ 2的基因型,检测的结果是图二所示的结果________(填“A” 、 “B”或“C”)。解析:(1)由图中Ⅰ 3、Ⅰ 4与Ⅱ 9号个体可知软骨发育不全为显性遗传病,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Ⅰ 1、Ⅰ 2和Ⅱ 6号个体可知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为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e。Ⅱ 5的基因型为 ddXEXE或 ddXEXe,因此其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 dXE或 dXe。Ⅲ 10的基因型为 ddXeY,X e基因只能来自于他的母亲Ⅱ 7号个体,而Ⅱ 7的父亲不患黏多糖贮积症8Ⅱ,因此该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 4号个体。(2)因为基因型为 DD 个体在胎儿期死亡,可知Ⅱ 7的基因型为 DdXEXe,Ⅱ 9的基因型为ddXEX- ,因此Ⅰ 3为 DdXEY,Ⅰ 4为 DdXEXe,已知Ⅱ 8为女性个体,其基因型为2/3Dd、1/3dd,1/2X EXE,1/2XEXe。纯合子为 1/6ddXEXE,其余 5/6 均为杂合子。(3)①PCR 扩增通过高温加热使 DNA 双链分开,而细胞内 DNA 复制时通过解旋酶的作用获得单链。②根据系谱图可知Ⅰ 2的基因型为 XEXe,图二中结果 A 的基因型为 XEXE或 XEY,结果 B 的基因型为 XEXe,结果 C 的基因型为 XeXe或 XeY。因此Ⅰ 2是图二所示的结果 B。答案:(1)常 e dX E或 dXe 4 (2)5/6 (3)①前者通过高温加热,后者通过解旋酶解开双链 ②B15.如图中的曲线表示三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某一小组同学对一个乳光牙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情况进行调查后的结果如表所示(空格中“√”代表乳光牙患者, “○”代表牙齿正常)。祖父、外祖母、姐姐、弟弟 ○祖母、外祖父、父亲、母亲、女性患者 √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克莱费尔特症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父亲色觉正常(X BY),母亲患红绿色盲(X 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患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表中统计的情况绘制遗传性乳光牙遗传系谱图(利用右边提供的图例绘制)。从遗传方式上看,该病属于______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解析:由图信息可知,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是成年人中发病个体数量明显增多,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在出生后就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患病胎儿在胚胎期就死亡了。从染色体角度分析 XXY 型的个体,多出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但本题中 XB和 Y 只能来自父方。据表信息知父母均患病,生有正常的女儿,可以判断出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9答案:(1)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2)大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致死的,患病胎儿在出生前就死亡了 母亲减数分裂形成 Xb型卵细胞;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 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形成 XBY 型精子,二者结合形成 XBXbY 型的受精卵(3)如图 显性 常 1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一、选择题1.果蝇中,红眼(B)与白眼(b)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 1全为红眼,F 2白眼∶红眼=1∶3,但是白眼只出现于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不能用孟德尔分离定律解释B.从上述结果就可判断该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C.将 F2中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每一组杂交都可获得白眼雌蝇D.要确定该基因是否仅位于 X 染色体上,应将纯合白眼雌蝇与纯合红眼雄蝇杂交解析:根据杂交结果,F 1全为红眼,F 2红眼∶白眼=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A 错误;从实验结果不能确定眼色的相关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还可能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B 错误;将 F2中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后代雌果蝇的表现型为全为红眼或红眼、白眼均有,C 错误;要确定该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用纯合白眼雌蝇与纯合红眼雄蝇杂交,若子代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则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否则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D 正确。答案:D2.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其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A.全是雄株,其中 1/2 宽叶、1/2 狭叶B.全是雌株,其中 1/2 宽叶、1/2 狭叶C.雌雄各半,全为宽叶D.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1∶1解析: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XBXb,其产生 XB、X b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XbY,因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所以产生的花粉只有 Y,则子代的表现为 1/2XBY(宽叶)、1/2X bY(狭叶),A 正确。答案:A3.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鼠与野生型鼠杂交,F 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假如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必须鉴别突变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 X 染色体上,F 1的杂交组合最好选择(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2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解析: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选择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A4.(2016·茂名模拟)女娄菜是雌雄异株 XY 型性别决定的被子植物。女娄菜的宽叶(X B)对窄叶(X b)是显性。研究发现,窄叶型含 Xb的花粉粒死亡。若要证明含 Xb的花粉粒死亡,而且子代的表现型都是宽叶型,则应选择哪组亲本进行杂交( )A.X BXB×XbY B.X bXb×XBYC.X BXb×XbY D.X BXb×XBY解析:由题意可知,A、B、C、D 四组亲本中,能产生 Xb的花粉粒只有 A 与 C 组。若含Xb的花粉粒死亡,X BXB×XbY,其后代只有 XBY,表现型都是宽叶型。而 XBXb×XbY 的后代有XBY、X bY,表现型有宽叶型、窄叶型两种。答案:A5.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 ZW 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F 1中雄性均表现为芦花,雌性均表现为非芦花。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 Z 染色体上B.自然界中芦花雄鸡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大C.F 1自由交配,F 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不同D.F 2中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 F3中芦花鸡占 3/4解析:假设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鸡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由题意可知,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 Z 染色体上,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亲本基因型为 ZBW、Z bZb,A 正确;由于雄鸡有两条同型的 Z 染色体,所以自然界中芦花雄鸡(Z BZ- )的比例比芦花雌鸡的比例大,B 正确;F 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杂交组合为 ZbW×ZBZb,F 2雌、雄鸡中芦花鸡所占比例都是 1/2,C 错误;F 2中芦花鸡(Z BZb、Z BW)自由交配,F 3中芦花鸡所占比例为 3/4,D正确。答案:C6.(2016·山西月考)人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A.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B.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C.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D.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解析:Ⅱ片段是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男性性别决定基因位于Ⅲ片段上,A 错误;Ⅲ片段位于 Y 染色体上,该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 错误;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D 错误。答案:B7.(2016·衡水调研)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P F1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若组合①的 F1随机交配,则 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 3/16D.若组合②的 F1随机交配,则 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 1/8解析:根据组合①可判断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 正确;组合②中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 正确;组合①:BBX RXR×bbXrY→BbX RXr、BbX RY,则 F2雄蝇中灰身白眼概率为:灰身概率×雄蝇中白眼概率=3/4×1/2=3/8,C 错误;组合②:bbX rXr×BBXRY→BbX RXr、BbX rY,则 F2中黑身白眼概率为 1/4×1/2=1/8,D 正确。答案:C8.果蝇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如图为该性状遗传系谱图,已知Ⅱ3 无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突变性状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B.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C.Ⅲ11 的突变基因来自于Ⅰ2D.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解析:根据Ⅱ3 与Ⅱ4 正常,子代Ⅲ8 为突变型,且Ⅱ3 无突变基因,可推知该突变性状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A 正确;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说明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一种含 Y 染色体的精子,即含 X 染色体的精子都不含隐性突变基因,所以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图中Ⅲ11 的突变基因只能来自于Ⅱ7,B 正确,C 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每一代都会有一部分含突变基因的配子致死,造成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4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 正确。答案:C9.果蝇的腹斑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的,其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AA Aa aa雄性 有斑 有斑 无斑雌性 有斑 无斑 无斑果蝇的眼色遗传中,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该对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无斑红眼雌蝇与有斑雄蝇杂交,所得 F1中包括:①有斑红眼雌蝇,②无斑白眼雄蝇,③无斑红眼雌蝇,④有斑红眼雄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果蝇腹斑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亲代和 F1均为杂合子C.①与④的杂交后代中约有 5/6 有斑个体D.②与③的杂交后代中有斑红眼雌蝇约占 3/16解析:控制果蝇腹斑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因此,果蝇腹斑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后代中有有斑雌蝇(AA),说明亲本无斑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AaXBX- ;后代有白眼雄蝇,说明亲本无斑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AaXBXb;后代有无斑雄蝇,无白眼雌蝇,说明亲本有斑雄蝇的基因型为 AaXBY,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根据两亲本的基因型可知 F1的基因型不都为杂合子;①为有斑雌蝇,它的基因型为 AA,④为有斑雄蝇,它的基因型为 AA(1/3)、Aa(2/3),AA×AA(1/3)→后代全为 AA,占 2/6,雌雄均为有斑,AA×Aa(2/3)→后代中 AA占 1/2×2/3=2/6(雌雄均为有斑)、Aa 占 1/2×2/3=2/6(其中雄性为有斑,占 1/6,雌性为无斑,占 1/6),因此,后代中有斑一共占 5/6;②的基因型为 aaXbY,③的基因型为AaXBXB(2/6)、AaX BXb(2/6)、aaX BXB(1/6)、aaX BXb(1/6),aaX bY 分别与 AaXBXB(2/6)、AaXBXb(2/6)、aaX BXB(1/6)、aaX BXb(1/6)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有斑红眼雌蝇(AAX BXb)。答案:C10.(2016·南京模拟)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现有 3 个装有一定数量果蝇的饲养瓶,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 )亲本 子代甲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为直毛乙瓶 直毛雄果蝇×分叉毛雌果蝇 雌果蝇均为直毛,雄果蝇均为分叉毛丙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A.根据甲瓶可判断直毛为显性性状B.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aa5C.丙瓶子代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2D.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饲养瓶中有蛹出现便移去所有成蝇解析:甲瓶的直毛雌果蝇与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毛,说明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A 正确;由乙瓶中直毛雄果蝇与分叉毛雌果蝇杂交的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毛,雄果蝇均为分叉毛,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aY,B 错误;由丙瓶中直毛雌果蝇与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可知丙瓶亲本基因型是 XAXa和 XaY,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1/2XAXa、1/2X aXa,C 正确;饲养瓶中出现蛹时将亲本移出,可防止亲本与子代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D 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野生型果蝇中,眼色的红色由常染色体上 A 基因决定,aa 的个体不能产生色素表现为白眼。但另一对独立的基因 Ee 中,E 使红眼色的变为紫色,e 则无作用。现有两纯种杂交,F 1自交得 F2,结果如下:P 红眼雌蝇 × 白眼雄蝇↓F1 紫眼雌蝇 × 红眼雄蝇↓F2 紫眼 ∶ 红眼 ∶ 白眼3 ∶ 3 ∶ 2(1)基因 Ee 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2)亲代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 2代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3)为确定 F2代中某紫眼雄蝇的基因型,将其与双隐性纯合雌蝇测交。若后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若后代中出现________种表现型,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解析:(1)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Ee 分别控制紫色和红色,Aa 分别控制有眼色和白色;根据 F1的性状表现可知雌雄果蝇分别是紫眼和红眼,即紫色和红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从而判断基因 Ee 位于 X 染色体上。(2)纯合亲本为 AAXeXe(红眼雌)和aaXEY(白眼雄)杂交,F 1代的基因型为 AaXEXe和 AaXeY,所以 F2代的基因型共有 3×4=12种。(3)F 2代中紫眼雄蝇的基因型有 AAXEY 和 AaXEY 两种,若与双隐性纯合雌蝇 aaXeXe测交,这两种基因型的测交后代分别出现 2 种和 4 种表现型。答案:(1)X (2)AAX eXe 12 (3)紫眼雌蝇和红眼雄蝇 AAX EY 4 AaX EY1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 A、a 表示);圆眼与棒眼是另一对6相对性状(基因用 B、b 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及雄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灰身圆眼 灰身棒眼 黑身圆眼 黑身棒眼雄性 3/8 3/8 1/8 1/8雌性 3/4 0 1/4 0(1)亲代雌蝇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圆眼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 T、t,当基因 t 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在另一次实验中,让亲代一只纯合圆眼雌果蝇与一只纯合棒眼雄果蝇杂交,所得 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 2代雌雄比例为 3∶5。则由此可以判断基因T、t 位于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F 2代雄果蝇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不考虑灰身与黑身这对性状)。(3)摩尔根让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白眼的遗传是与性别相联系的,从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后来又通过测交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摩尔根运用的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________。解析:(1)在子一代雌、雄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基因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均为 Aa;在子一代雌蝇中,圆眼∶棒眼=1∶0,在子一代雄蝇中,圆眼∶棒眼=1∶1,说明圆眼对棒眼为显性,且基因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XBXb、X BY。综上所述,亲代雌蝇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 BY。依据亲代雌蝇和雄蝇的基因型可推知:子一代灰身果蝇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 1/3AA、2/3Aa,圆眼雌蝇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 1/2XBXB、1/2X BXb,所以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圆眼的雌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3(AA)×1/2(XBXB)=1/6(AAX BXB),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1-1/6=5/6,即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1∶5。(2)一只纯合圆眼雌果蝇与一只纯合棒眼雄果蝇杂交,如果 T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 XBTXBT和 XbtY,F 1的基因型是 XBTXbt和 XBTY,F 2的基因型是 XBTXBT、X BTXbt、X BTY、X btY,t 基因不纯合不会发生性反转,雌雄比是 1∶1,与题意不符,所以 T、t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TTXBXB和 ttXbY,F 1代基因型是 TtXBXb和 TtXBY,F 2的基因型为:TTX BXB(♀)、TtX BXB(♀)、ttXBXB(性反转♂)、TTX BXb(♀)、TtX BXb(♀)、ttX BXb(性反转♂)、TTX BY(♂)、TtX BY(♂)、ttXBY(♂)、TTX bY(♂)、TtX bY(♂)、ttX bY(♂),所以雄果蝇的基因型共有 8 种。(3)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为假说—演绎法。答案:(1)AaX BXb、AaX BY 1∶5 (2)常 8 (3)假说—演绎法13.(2016·聊城阶段检测)下图一为某动物毛色(由基因 A/a 控制)和眼色(由基因 B/b控制)的杂交实验。图二为该动物细胞中 X 和 Y 染色体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Ⅰ表示 X 和 Y 的同源区域,在该区域上基因成对存在,Ⅱ2 和Ⅱ1 是非同源区域,其上分别含有 X 和 Y 特7有的基因。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图一实验结果推断________性状可能由Ⅱ2 上的基因控制。(2)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F 2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F 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__。(3)若让 F2中灰毛红眼雌性个体和灰毛白眼雄性个体杂交,后代中白毛白眼个体应占________。(4)为验证(1)中的结论是否正确,现提供若干只该动物的纯合个体,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该基因是位于Ⅱ2 区段上还是Ⅰ区段上。请写出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结果与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Ⅱ2上。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Ⅰ上。解析:(1)F 2雌雄个体中黑毛∶灰毛∶白毛均为 1∶2∶1,可知毛色为常染色体遗传,且 F1的相关基因型为 Aa×Aa;F 2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判断红眼为显性,且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特有区段Ⅱ2 上,所以 F1的相关基因型为 XBXb×XBY。(2)由(1)可知,F 1的基因型为 AaXBXb×AaXBY,F 2中共有 3×4=12 种基因型,F 2雌性个体中毛色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1/2,眼色 XBX- 中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1/2,所以 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1/2×1/2=1/4。(3)若让 F2中灰毛红眼雌性(AaX BX- )和灰毛白眼雄性(AaX bY)杂交,后代中白毛概率为 1/4,白眼概率=1/2×1/2=1/4,所以后代中白毛白眼个体的概率为1/4×1/4=1/16。(4)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基因的位置,一般选用隐性纯合雌性×显性纯合雄性杂交。若基因位于Ⅱ2 区段上 XbXb×XBY→X BXb(红♀)、X bY(白♂);若基因位于Ⅰ区段上,X bXb×XBYB→X BXb(红♀)、X bYB(红♂)。答案:(1)眼色 (2)AaX BXb和 AaXBY 12 1/4 (3)1/16 (4)白眼 红眼 ①后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②后代雌雄全是红眼14.(2016·衡水模拟)野生型果蝇(纯合体)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图 1 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下图 2。分析回答:8(1)由 F1可知,果蝇眼形的________是显性性状。(2)若 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3)若 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________,也有可能位于________。(4)请从野生型、F 1、F 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3)中的问题作出判断。实验步骤:①用 F2中棒眼雄果蝇与 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________与________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________________个体出现。预期结果与结论:①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据图 1 可知,双亲中一方是圆眼,一方是棒眼,而 F1中全是圆眼,说明圆眼是显性,棒眼是隐性。(2)若 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无论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Ⅰ或Ⅱ区段,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 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的Ⅱ区段或 X 和 Y 染色体的Ⅰ区段均符合题意。(4)用 F2中棒眼雄果蝇与 F1中雌果蝇交配,选取棒眼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交配,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圆、棒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的特有区段Ⅱ;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圆、棒眼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答案:(1)圆眼 (2)常 (3)(顺序可颠倒)X 染色体的Ⅱ区段 X 和 Y 染色体的Ⅰ区段 (4)实验步骤:①棒眼雌果蝇 ②棒眼雌果蝇 野生型雄果蝇 棒眼 结果与结论:①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 X 染色体的特有区段Ⅱ ②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