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试题)(打包7套)(必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课件试题打包7套必修3.zip2017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课件试题打包7套必修3.zip
20160524282.ppt
20160524283.doc
20160524284.doc
20160524285.ppt
20160524286.doc
20160524287.doc
20160524288.ppt
  • 全部
    • 20160524282.ppt--点击预览
    • 20160524283.doc--点击预览
    • 20160524284.doc--点击预览
    • 20160524285.ppt--点击预览
    • 20160524286.doc--点击预览
    • 20160524287.doc--点击预览
    • 20160524288.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 考纲考频 】2016年最新考纲 近 5年全国课标统计知识内容 种群的特征 (Ⅰ ) 5年 6考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5年 2考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 5年 7考群落的演替 (Ⅰ ) 5年 3考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5年 0考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年 0考探究水族箱 (或鱼缸 )中群落的演替 5年 0考【 备考指南 】1. 考情分析(1)考查内容① “J”型和 “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② 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及人类对演替的影响(2)考查题型:选择题和实验题。2. 复习线索(1)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辐射种群的概念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种内关系等知识。(2)以群落的动态变化为线索,涉及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及人类对演替的影响。3. 复习方法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 “J”型和 “S”型种群数量变化。谢谢观看1第 2 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选择题1.(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 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 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 项正确。2.(2015 年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解析】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A 项正确;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养料等,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 项错误、C 项正确;幼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 项正确。3.(2015 年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 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 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 正确;据图离石头越近,蝗虫的干重越小,因此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4.(2014 年海南)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可知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因二者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具有竞争关系;该种成年鱼取食底栖动物,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生物,由此推知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属于不同种群,其栖息的水层、取食的食物不同,因此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属于同一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5.(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Ⅰ)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3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B 项错误;植物病毒 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 V 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 V 是寄生关系,C、D 项错误。6.(2013 年江苏)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小型土壤动物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物种数 个体数土 壤 有 机 质 g·Kg- 1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乙 不干预 8 9 28 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解析】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7.(2013 年海南)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蝌蚪存活率/%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 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4【答案】D【解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情况;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其在种间斗争中处于劣势,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数量却不断增加,说明获得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有可能增多,故 D 选项不合理。1第 2 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15 年江苏盐城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 错误;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分布,C 正确;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 正确。2.(原创)在山区,经常由于持续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在新植被生长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原因是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D.次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泥石流过后的区域植被虽然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中从小环境看,受光照强弱等影响群落也会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3.(2015 年山东潍坊质检)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2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能力差异较大);图丙中两种群落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2015 年陕西宝鸡九校联检)右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 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等内容,考查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引入七星瓢虫后,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会使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 正确;蚜虫活动能力较弱,应采用样方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B 错误;b 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 正确。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3(丙)。投放丙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投放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该种群最可能是藻类,即甲种群。6.(原创)下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B.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D.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答案】C【解析】草被层中不同杂草的高矮差异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该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该图主要体现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图中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食物、栖息场所,故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植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并不改变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7.(2015 年山东青岛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答案】D【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山坡地带的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48.(改编)下图为某两个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E 段可能是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B.b 曲线中所示群落中生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C.AC 段与 DE 段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D.C、E 点都可代表群落内部种群数量达到平衡【答案】B【解析】a 曲线代表群落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 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C 段与 DE 段相比,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C、E 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群落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图中的两个群落生物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9.(2015 年广东深圳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动物种类及数量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蚂蚁 蚯蚓 蜈蚣上午 10 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溪边土壤晚上 10 点 少 多 较多上午 10 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山地土壤晚上 10 点 较多 少 很少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答案】D【解析】蚯蚓为分解者,A 错误;土壤动物体型小、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不用标志重捕法,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调查法,B 错误;土壤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土层中分布着不同的土壤动物,C 错误;根据表中所示,自变量有温度和水分,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 正确。二、非选择题10.(改编)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5漂浮植物 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种类湖泊采样区域紫背浮萍水鳖菱荇菜金鱼藻穗花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伊乐藻养殖区 1 + + ++ ++ ++养殖区 2 + + ++ ++ ++航道区 1 + + ++ + +采样点航道区 2 + + + + +++++ +(1)该湖泊的水域中含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体现了该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提高了植物对不同深度水域__________的利用率。(2)根据表格信息中航道区 1 和航道区 2 中植物的类型及数量判断,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________。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四个采样点中,__________的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3)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质净化。(4)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养殖区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替代,则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5)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某水体中两种原生动物 A 和 B 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下表是单独培养 A 和 B 得到的结果。天数原生动物 2 4 6 8 10 12 14 16A 15 60 80 81 80 82 81 80B 12 35 50 60 61 62 60 62(注意:原生动物 A 和 B 是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生物,均以同种杆菌为饲料)①原生动物 A 和 B 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若将原生动物 A 和 B 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则能生存下来的原生动物是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②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垂直结构 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 航道区 2 (3)吸收和利用水中N、P 等无机盐 (4)次生演替 (5)①竞争 A A 繁殖速率比 B 快(出生率大) 少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 A 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 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6【解析】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捕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排泄物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盐,不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原生动物 A 和 B 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根据表格信息判断,原生动物 A 繁殖速度比原生动物B 繁殖速度快,说明原生动物 A 竞争能力强。将原生动物 A 和 B 混合培养后,由于 B 的竞争导致混合培养后 A 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少。11.(2015 年湖南长沙模拟)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下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 1 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 2 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1)由图 1 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 )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下图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4)综合图 1、2、3 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7【答案】(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答案合理即可)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解析】(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 1 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可能的原因是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2)根据图3 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综合图 1、2、3 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12.线虫是所有蠕虫的通称,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分布广泛,是一种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请回答有关问题:(1)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这对促进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两大重要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这些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______。(2)若要调查土壤中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可采用淘洗― →过筛― →离心的方法分离提取线虫,在解剖镜下观察,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______ 和______,如果调查结果显示线虫的种类减少,并且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线虫呈增多趋势,说明被调查的土壤 ____________。(3)如下图所示是某项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中 Cu50 表示每千克干土中添加 50 mg 的Cu,不施加铜的为对照处理。本项研究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的每个处理需重复 3 次,则实验者应设置实验组的样本数为____________ 个,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稳态 分解者(2)分类 计数 受到污染 (3)不同浓度的 Cu 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 36 小麦在相同Cu 浓度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幼苗期随 Cu 浓度增加土壤线虫数8量减少,拔节期和成熟期随 Cu 浓度增加土壤线虫数量先升后降)【解析】(1)土壤线虫食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2)因为是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所以要对线虫分类和计数。由于被污染土壤的选择作用,线虫的种类会减少,但能生存下来的抗污染能力强的线虫,能不断增殖。(3)该题图显示小麦同一发育期的不同浓度对线虫数量的影响,还能显示相同的Cu 浓度在小麦不同发育期对线虫数量的影响。小麦每一发育期的实验组有 4 个,重复 3 次,共 12 个样本,幼苗期、拔节期、成熟期一共需要 36 个样本。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处理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基础夯实 课堂归纳 课时作业考点精研 素能培优 直击高考必备实验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第二 单 元 种群和群落第 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 结 构1. 群落及物种 组 成【 知 识 梳理 】 时间 地域 所有 空间结构 (2)物种组成① 群落的 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② 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 __________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 __________法和目测估计法。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 记名计算 2. 群落的种 间 关系3. 群落的空 间结 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 __________; B图: __________。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 ① 植物分层: __________。② 动物分层: ________________。B图:地形的变化、 __________、 ________的差异、 ________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 土壤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二、群落的演替1. 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2. 演替的 类 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特点 时间长,演替 ______ ________,演替快速实例 在 ______、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在 __________的草原、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另一个群落 缓慢 时间短 沙丘 火灾过后 3. 演替 过 程 (以 发 生在祼岩上的演替 为 例 ):地衣阶段 灌木阶段 4. 人 类 活 动对 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______和 ______进行。(2)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 ___________等 (举一例 )。(3)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 _____________等 (举一例 )。速度 方向 退耕还林 围湖造田 1.判断正误(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014年江苏 )(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 (2013年海南 )( )(3)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2012年广东 )( )(4)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 )【 自 练 自 测 】 (5)“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6)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014年江苏 )( )(7)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013年福建 )( )(8)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答案 】 (1)√ (2)√ (3)× (4)√ (5)√ (6)× (7)× (8)√2.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分层现象【 答案 】 A【 解析 】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及其栖息场所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3. (2016年湖北武汉调研 )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 B【 解析 】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变大,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4. (2015年江苏淮安模拟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 】 B【 解析 】 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A错误;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 C错误;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D错误。5. (2016年河北唐山模拟 )下列关于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 C【 解析 】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D错误。群落的种 间 关系考 查 群落内部种 间 关系的 类 型相思树巨大中空的尖刺,为蚂蚁提供筑巢场所,树身的蜜汁是蚂蚁的美食。共生蚂蚁保护相思树的叶片免受昆虫的侵袭,寄生蚂蚁虽然也受益于相思树的服务,但却没有任何回报。将有共生蚂蚁、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分别与蚂蚁已经远离的树叶进行比较,发现有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比有共生蚂蚁居住的叶片,更易于被病原微生物损伤。据此能够推断出的是 ( )A.两种蚂蚁与相思树之间均为共生关系B.共生蚂蚁增强了相思树的 “免疫 ”能力C.寄生蚂蚁携带了更多的病原微生物D.共生蚂蚁抑制寄生蚂蚁的生长繁殖【 答案 】 B【 解析 】 由题意 “寄生蚂蚁虽然也受益于相思树的服务,但却没有任何回报 ”可知寄生蚂蚁与相思树是寄生关系, A错误;题干中 “有寄生蚂蚁居住的相思树叶,比有共生蚂蚁居住的叶片,更易于被病原微生物损伤 ”说明共生蚂蚁增强了相思树的 “免疫 ”能力,而寄生蚂蚁所在的叶片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来自寄生蚂蚁, B正确、 C错误;共生蚂蚁与寄生蚂蚁的关系不能通过题干信息推出, D错误。考 查 群落内部种 间 关系的曲 线分析(2016年河北滦南第一中学考试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 (或饲养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 】 B【 解析 】 熟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曲线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 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规 律方法 —— 坐 标图 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1)看曲 线 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 线 代表被捕食者。(2)看曲 线 峰 值 的高低,一般曲 线 峰 值 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 对较 多。一、群落的 结 构1. 垂直 结 构(1)植物① 具体表现: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② 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如图所示 )。群落的 结 构和演替(2)动物:植物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也存在分层现象。2. 水平 结 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3. 群落 结 构形成的原因和意 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二、群落的演替1. 过 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衍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1第 1 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5 年江苏)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 1 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 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多个计数室,A 错误;计数室的容积为 1 mm×1 mm×0.1 mm,B 正确;盖盖玻片之前,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C 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D 错误。2.(2015 年广东)如图表示在一个 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 Nt= N0λ 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 值约为 120 000 个【答案】D【解析】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 Nt= N0λ 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 培养液中最多含 12 000 个酵母细胞,则 10 mL 培养液中的 K 值约为 120 000 个。3.(2015 年北京)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m×10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定时灌溉 驱走大蚂蚁 增加 70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不灌溉驱走大蚂蚁 减少 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 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 正确;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 正确;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正确。4.(2014 年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 年样方中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 1975 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 1972 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 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二、非选择题5.(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3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 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 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 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 111 ,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6.(2013 年山东)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 2。样方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 2) 1 1 1 1 1 1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__(选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 A、B、C 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4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解析】(1)样方法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分析取样调查表可知,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 2)。(2)该图中的 2 条曲线,一条是防治成本,一条是作物的价值,对于害虫的防治需要一定的成本,害虫密度越低,所需要的成本越高,作物的价值也高,但作物的价值是有一定限度的,而防治害虫的成本与作物的价值相比是无限的,因此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表示不同害虫密度下的作物价值;收益量是价值量减去成本量,在 A、B、C 三点中,B 点价值与成本之差最大,因此将害虫控制在该密度下收益最大。(3)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物。7.(2013 年重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_______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 2)【解析】根据图示及文字信息可知物种①代表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代表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代表灌木。(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图示 O→a 阶段,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是因为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示 b→c 阶段,物种③代表的灌木占据优势,物种①代表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消失,而物种②代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相对物种①而言,物种②更能适应弱光照环境;依据群落演替规律可知,适宜条件下在灌木之后占据群落中主导地位的是乔木。(2)植被覆盖面积的扩大,增加了对大气中 CO2的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