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文学心得体会三篇园林文学结课论文园林文学在唐代长安园林中的应用姓名:学号:院系:班级:教师:日期:摘要:长安,这个熟悉的名字,在唐朝,它是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心,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在当时的全世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唐一代,长安地区的园林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各个地区,园林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现象成为一种独特的帝都文化,在多种文明并存的城市文化中占据很大比重。通过翻检现存各类文献资料可以发现,长安地区的园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分布广泛,分期鲜明,对文人生活、文学创作都具有深远影响。唐诗是在唐代的时候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学,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一般研究(经济、政治、文化角度)
2、唐诗的繁荣发达的文作数量种类繁多,而结合园林来研究其对诗歌创作兴盛产生的影响则少之又少。其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毕竟凤毛麟角,未能全面概括出二者之间的能动关系。本文从唐代长安园林入手,通过唐代长安园林的介绍,从唐代长安园林的研究现状做简要的叙述;通过唐代长安地区园林景观的介绍,然后在将重点归于文学之中,对园林文学做简要分析,最后将长安园林与园林文学结合起来,以园林文学贯之全章进行分析,通过园林题名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最后以园以文名,文因园传作结,总结园林文学与唐代长安园林的关系。关键词:长安园林;诗歌;园林文学;应用。园林文学一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文从唐代长安园林入手,将园林文学从抽 的皇家园
3、林。皇家园林一般与皇宫相接临,相于皇家的私人宅园,即大内御苑。其余则建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般与专为避暑或度假使用的离宫或行宫相结合。2、私家园林除皇家园林外,属于公主驹马、文人士子以及王公贵族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又可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唐代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于皇家园林,二者虽具有共通的艺术形态,但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3、寺观园林寺观园林指的是寺庙、道观、纪念性家庙的园林,即寺观周围的自然风景区,融合寺观建筑、人工与自然山水。一些著名的大型寺观园林,往往积淀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故事,文人游赏其中题刻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楹联诗文
4、,使寺庙园林(图 3)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4、公共园林唐代的公共园林指的是位于长安城偏东南隅的曲江池、芙蓉园以及乐游原。两地早在秦汉两代成形,经过不断的整修,唐时已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苑仍沿袭前代称“芙蓉园” 。全园以水景为主体,风光旖旎。池中植物与岸边亭楼殿阁交相辉映。曲江池作为长安公共园林,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尤其是在节日热闹非凡,期间更有国家承办的大型宴饮集会,引得无数文人士子流连不已。乐游原地势宽广,登高远眺,长安东南一角尽收眼底。太平公主选择此地营建别业,可见原上风景秀丽,再加上青龙寺的点缀,自然人文气息浓郁。与曲江池不同的是,乐游原完全
5、向都人开放,并无时间限制,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特别是身在朝堂,心系田野的文人,退朝后或闲暇时来原上游览,此番情景交融,遂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长安城郊园林分布:城南(西南及东南),共 37 处:南北望春宫内苑、太平公主山庄、定昆池、何将军山林(韦曲)、郑附马池台(神禾原)、南亭、崔宽别墅、汾阳王别墅、城南别业(杜陵)、杜城郊居(杜曲)、杜公池亭(朱破)、韦司马别业(杜城南曲)、鲜于秋林园(杜陵)、杜陵别业(杜陵)、高冠草堂(高冠谷口)、韦曲庄(韦曲)、邺公园池、于长史山池(曲江池附近)、韩氏庄(韦曲东皇子破之南)、杜相公别业(樊川)、樊川别业(樊川)、樊川别墅(樊川)、樊川别业(樊川
6、)、城南郊居(杜曲)、杜曲闲居(杜曲)、杜颁公林亭、杜城别业(杜曲)、李甘原居(东南原西曲江附近)、原东居(东南原上)、杜舍人林亭、元载别墅、长孙家林亭(京兆府长安南)、沪川山池(郭暖,长安东南郊沪川)、沪力别业(沪川)、沪水山居(长安东沪水)、李客师别业(长安城西南郊)、半日吴村别业(郎士元,长安城南)、韦司户山亭院(东南郊)。城东(东北),共 18 处:太平公主南庄、薛王别墅、长宁公主东庄、崔验马林亭、崔附马山池、溺陵别业(溺陵)、濡东郊园(溺水东)、马鬼卿池亭(东北白渠渭水交汇处)、王仆射山亭、城东别业、唐卿山亭、贾岛野居(长安东门外)、洋上幽居(韦应物,洋水东岸)、洋西别墅(洋水滨)、
7、城东别业(长安城东北原上)、城北池亭(长安城东北)、王附马亭(王士平,长安东郊外)、善福寺。终南山,共 14 处:玉真公主山庄(玉真公主别馆)、双峰草堂、终南幽居、终南别业、终南别业(钱起)、终南别业(田明府)、终南别业(卢纶)、南山下别业(薛据)、裴氏山庄(终南山西峰下)、惘川别业(或为蓝田别业、蓝田山庄、终南别业)、石门草堂(终南山石门)、翠微寺(终南山太和谷)、丰德寺、龙池寺(终南山仰天池)。骊山(临憧附近),共 4 处:华清宫内苑、韦嗣立山庄(或为骊山别业,逍遥谷)、 东山别业、韦侍郎山居。城郊(地点不明),共 2 处:李舍人山园(长安郊外)、瓜园高斋(长安郊外原上)。长安周边县区园林
8、分布:蓝田,共 9 处:庆善宫内苑、蓝溪草堂(蓝溪)、蓝田别业、玉山别业、崔处士林亭(或为崔氏庄、东山草堂,崔兴宗,玉山蓝水之间)、宝意寺(高宗乾封三年,武功县西一里)、津梁寺(武德四年,萧禹)、悟真寺(王顺山)、永福寺(蓝田县西四十里)。万年,共 9 处:濡上闲居、吉中孚南馆、华严寺(万年县樊川,贞观中)、开元寺(万年县)、牛头寺(贞观六年)、乾元寺(万年县东北,乾元三年)、三像寺(万年县东南,开元中)、天宝寺(万年县少陵原南面,开元二十三年)、香积寺(万年县南三十里)。渭南,共 4 处:下邦别墅(下圭阶、渭南庄、王公别业、渭口别墅(渭水与圭峰之间)鄂县(户县),共 6 处:白阁西草堂(户县
9、圭峰山)、鄂郊别墅、赵处士林亭、山中别业(户县草堂镇)、草堂寺(户县圭峰下)、云际寺(鄂县东南)。咸阳,共 4 处:咸阳墅(权德舆,咸阳)、望贤宫、善因寺(咸阳县北)、岳寺。 赘屋,共 2 处:韩士别业、仙游寺。园林是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道路、 室内装饰等要素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更具凝练、深远的情趣和意境的环境。这种意境是也诗化的, “意”是通过对园林之“境”的直观感受,并借助于前人的诗画所积淀的审美意向,以引起游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 ,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园林中的对联是诗词的物质载体,它把文字性的东西转化为建筑的构成元素
10、,以取得文学手段和建筑手段的自然连接,也是造园艺术与诗文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因此按照古希腊哲人的说法, “诗是人类面部的表情”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楹联就是园林的面部表情了。楹联的点缀使艺圃乳鱼亭更具诗情画意有许多园林楹联写得气势磅礴,如沧浪亭有联云:“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 ”表现出不羁的豪情。有表达志向,抒发豪情的楹联。如无锡东林书院有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凛然正气。 也有反映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楹联
11、,如南京城北郊有观音阁,有联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以及北京潭柘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都表现出了豁达开朗、释然物外的禅味,等等。 由此可见,人间百态可尽显于楹联中。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 ,这些诗意盎然的对联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虽只有片言只语,却意蕴隽秀,装点着园林的各个景区,既抒发了园林景色的诗画意境,又表达了园林内涵的美学情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色.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
12、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
13、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楹联与园林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在于内涵上。对联常常扮演建筑意义以及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之代言人的角色。诗词是人类思想情绪的表达,而园林中对联是通过对诗词进行一番反思、提炼和重整之后所得的,因此它不仅能够抒发胸臆,展示各园独特的个性,还可以表达出一处景点的意境、内涵,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此话很有见
14、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院落,雅致的轩阁,却无名联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亦觉美中不足。若有佳联相配,文辞隽永,书法美妙,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使人平添游兴。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也是传统建筑中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园林中的对联只用廖廖数语,就能描绘出一处景点的特征、内涵,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到主人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理想、生活经历等,一如园林的面部表情。因此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对联来表达意境和情绪,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园林楹联中有该园主人道德品格、文化素养的流露。如苏州拙政园,它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他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他
15、不满朝庭,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 ,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园中有不少精彩的楹联传世,如“拙补以勤,问当年学士联吟,月下花前,留得几人诗酒;政余自暇,看此日名公雅集,辽东冀北,蔚成一代文章。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体现了严谨内敛、敦厚平和的长者的智慧。 楹联中也有园林主人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如清吴云为苏州的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 ”以及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有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以及知足不求全的怡然自得。又如可园雏月池馆有联云
16、:“大可浮家泛宅:且可随波逐流。 ”俨然一副清高自洁的表情。有直接描述园主的生活方式的楹联,如:无锡香草居有联云:“何以遣有生涯,或种菊,或艺兰,或蓄水养鱼,避地即仙源,芳序四时开小径;于此间得佳趣,宜敲诗,宜读书,宜临流垂钓,叩关无俗客,小园一角枕梁溪。 ”由此可知园主以园艺、垂钓、读书消磨时光。表现出天真拙朴、平淡闲逸的气质。有些楹联让人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如清代孙髯所撰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
17、顷晴沙,九夏荚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悠悠岁月积淀的深沉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创造的诗化环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重人生、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上的艺术养生模式。园林追求“外适内和” ,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对生命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园林中的对联就是这种“关注”最好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带有
18、鲜明的时代印痕,是极为中国式的“表情” 。西方学者海德格尔认为,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与重整破碎的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环境中“诗意地栖居” 。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盲目建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人造景观,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传统文化,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也就是说,这园林专业 201x 年中级职称学员学习心得201x 年 5 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通过此次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园林专业学习了园林设计原理、园林各要素整体布局、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综合性公园设计和专类公园等。公需课程学习了TRIZ 理
19、论的资源分析、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解题过程与方法、物质场分析、TRIZ 与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本次学习使我了解了园林工程专业的设计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设计理论,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使我获得很大收获,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就本次学习体会阐述如下。一、景观园林学习中的感受通过学习园林知识,以及比对各国园林的异同,丰富了自己的景观知识,在设计的时候有了清晰的思路,想要设计什么,想要遵从何种风致,都在之前的理论学习中有了明确的概念。在接触了实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后,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近年来在强调功能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设计感和时代感。这也就同时要求设计师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迎合人们对景
20、观欣赏的需要。学习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刚开始,会有许多的想法掠过脑海,但是却抓不住什么,零星的片段和支离的画面总是扰乱我的思路,这个过程的设计思路繁复紊乱,慢慢的经过对设计方案的散碎的想法也就跟着渐渐消失了。有了大致的方向确定了设计风格后,就着手于收集和精炼该风格的特征和神韵,无论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有自己特殊的特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何种特征来表现设计方案,以什么特征为表达的主题则又成了新的问题,例如根据实际要求与要求确定设计的景观风格为中式风格,那么这个景观中应该出现中式园林的元素。那么如何精炼具有特征的元素并加以利用就是设计者进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在选定一个自己认为
21、最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元素之后,放到自己的布景中,并且贯穿整个设计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设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学习并与致用的,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者,是为服务他人和社会而存在工作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设计学习更偏向于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我们设计的东西是否能让使用者在使用与置身其中时感觉到舒服与和谐,是否能让他们有新的体验或勾起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在现代的城市中,人情总是越来越淡薄,我想在我们得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沟通和添加这个城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我想这些也是设计人性化的体现。在设计中,更注重这个设计的参与性,人们是否能都参与这个设计中,体会生活,而不是仅供观赏的艺术品,更多的强调设计的参与性与
22、适应性。二、中西方园林的风格比较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
23、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理应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
24、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 ,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
25、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明晰与含混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
26、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
27、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唯理与重情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28、。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
29、,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东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异同。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
30、、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 、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我将在我今年的工作中把我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