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学开题报告在需要进行古代文学的研究时,需要写好开题报告,那么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论文题目的由来:进校前就知道扬州大学的音乐文学研究在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很有特色,本人也很感兴趣。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第一年,较系统地阅读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音乐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完成约五十万字的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工作。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仍有进一部深入研究的余地。因此与导师协商后,就定了现在的这个论文
2、题目。2、 已有的相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兴盛,到现在,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韵文学在该时期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从体式言,五言,七言在此期开始形成,并成为主要形式;从创作主体言,此期中国文学开始自觉;从辞乐关系言,此期开始出现歌诗与徒诗并行发展,相互交叉渗透,并由歌诗到徒诗的转移的趋势。总之,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很多关键性问题,都与此期间的音乐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音乐的视域去研究探讨。从这一意义言,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对象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与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学与贫民文学
3、有关。在这样的时代里,才有二三十年代的乐府文学研究热潮。也形成乐府文学研究的第一座高峰。其研究特点是全面,既有作品笺释,也有系统论著,既有文学分析,也有音乐考察。成就也很高。第二个时期为六七十年代乐府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于乐府诗研究不得要领。第三期为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其特点是通过乐府作品考察汉魏六朝社会文化问题,以当时的社会文化透析乐府诗,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论来研究乐府诗。如系统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用来分析过乐府诗。第四个时期就是近几年对乐府诗研究的新进展。即强调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如张永鑫汉乐府研究 、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等就很重视乐府诗的音乐背景。近两年还有
4、几篇硕士论文也开始从音乐角度研究乐府诗。如首都师大的魏晋文人乐府 、安徽大学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等。扬州大学孙尚勇乐府史研究 、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 、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等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是近期从音乐角度对乐府诗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3、 有待深入之处:第一、三十年代的研究很全面,从音乐文学的视角提出了很多命题,但有些缺乏相关论证,大有深入研究的余地;第二、近几年,一些学人再次关注音乐文化背景,但缺乏深度,没有具体就某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三、有的学者对其中诸多问题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多为静态的分析
5、,没有从当时的音乐文学生成、消费、传播等实际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第四、对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诸如曹魏集团乐府创作对音乐文学发展的影响;歌辞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歌辞文化功能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否存在依调填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古诗与乐府混杂难分的现象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五言诗与七言诗如何兴起;乐歌、徒歌的分与合;歌诗观念与徒诗观念的形成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基础。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4、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着力从当时的音乐文化背景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生成、消费、传播等基本的生存状况,从而对中国
6、韵文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新特征作合理的阐释;第二、着力从乐种与文人歌辞使用的曲调考证辨析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的文化功能,文学特征的音乐基础。第三、本文将始终围绕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展开,着力探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尚未解决的问题。1、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 ;2、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专著和论文。历史学与文化学相结合;事实的考辨与学理分析相结合。上编:魏晋南北朝歌辞的音乐文化背景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民间音乐的发展变迁一、魏晋清商乐曲及其流变;二、南朝吴声、西曲的音乐系统及其流变;三、北朝民间音乐及其流变;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及其对歌辞的影响一、魏晋南北朝胡乐入华考论二、魏晋南北朝胡乐的乐种与乐类
7、:三、魏晋南北朝华胡音乐交流及其运行机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建构及其变迁一、魏晋宫廷音乐;二、南朝宫廷音乐;三、北朝宫廷音乐;中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生存状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一、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的音乐来源;二、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习尚与歌辞创作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创作方式1、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及其运作机制2、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史料依据3、魏晋南北朝辞乐配合的几种类型;4、魏晋南北朝依调填词的机制5、魏晋南北朝文人依调填词与唐宋文人移调填词的异同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人音乐文化活动与歌辞的演唱传播一、文人歌辞的两种类型:乐歌;徒歌;二、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
8、空间及其功能1)配合宫廷仪式音乐的演唱及其功能;2)士夫娱乐中的演唱及其功能;三、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传播方式1、口头传唱与歌辞记录;2、歌辞记录与文人歌辞功能的转移;下编: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专题研究第七章、曹魏时期的文人歌辞一、汉代采诗传统与曹魏歌辞创作;二、曹魏歌辞创作的政治背景;三、 “曹氏三祖”的歌辞创作与曹魏礼乐文化;四、曹植歌辞的文化功能及其对歌辞创作的影响;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一、魏晋南北朝歌诗观与徒诗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二、刘勰文心雕龙的歌诗观与徒诗观;三、徒诗观与歌诗观的确立及其理论意义。1、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959 年版;2、班 固汉书 ,中华书局,19
9、62 年版;3、范 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4、陈 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 年版;5、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 年版;6、沈 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年版;7、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版;8、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 年版;9、姚思廉陈书 ,中华书局,1972 年版;10、魏 收魏书中华书局 ,1974 年版;11、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 ,1972 年版;12、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 年版;1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 年版;14、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 年版;15、魏 征隋书 ,中华书局,1973 年版;刘昫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
10、年版;欧阳修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 年版;16、杜 佑通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XX 年版;17、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 ,1996 年版;18、许 嵩建康实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19、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0、 二十五别史之华阳国志、九家旧晋书辑本,齐鲁书社 XX 年出版;21、尚恒元二十五史谣谚通检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22、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23、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唐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巴蜀书社 XX 年出版;2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1958 年版;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1983年版;26、郭茂倩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1979 年版;27、吉联抗秦汉音乐史料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28、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2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版;3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31、曹 旭 诗品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32、李善等六臣注文选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33、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