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862971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会讲话稿同志们:这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十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十一五”及今年县域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郧县的工业园区和一批骨干企业,亲身感受了郧县在烟厂、纸厂等骨干企业被相继政策性关停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强县,突出产业培植,突出招商引资,突出创优环境,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会上丹江、郧县、竹溪等县市还将交流发展经验。赵斌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

2、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努力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XX 年,六县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五年年均增长%,比“九五”增速提高了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亿元,年均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 1949 元,比 XX 年增加 462 元,年均增长%;存款余额 127 亿元,年均增长%。在 XX 年全省 76 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

3、中,各县市位次均有所前移,其中竹山比XX 年前移 36 位,郧西前移 15 位,竹溪前移 13 位。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XX 年,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由 XX 年的:优化调整到:38,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年均增长%。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 300 多万亩,其中连片基地 180 多万亩,多种经营产值占比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亿元,基本完成首批 283 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组织实施

4、搬迁扶贫 6 万多人,减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高于全市农民的年均增长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万人饮水困难,全市 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基本通公路,村通电率达到100%,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95%。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XX、XX 两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XX 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 %,比 XX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其中,竹山、丹江、郧县分别增长%、%、%。陡岭子、孙家滩等 21 处水电工程建成发电,丹江口、柏林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新型干法水泥、电解铝、

5、农夫山泉一期等生产性项目顺利投产,松树岭、鄂坪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十五”期间,县城及乡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域城镇化率达到%,比XX 年提高个百分点。五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XX 年,县域引进外资 529万美元,比 XX 年增长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亿元,占全市的%;完成外贸出口 2623 万美元,年均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上升到 34%,已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重要渠道。六是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县域基本完成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XX 年,县域私营个体企业和民营化的公司制企业达到 5 万户,占县域全部企

6、业的 92%;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 50亿元,年均增长%,高于全市 GDP 增速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产值过 5000 万、利税过百万的民营企业。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情、县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县域经济步入了发展提速、效益提高、结构趋向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也积累了有益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连续五年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工作。针对县域经济薄弱、实力不强、财政困难的实际,市委、市政府除了在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上对县市实行

7、倾斜外,还克服本级困难,逐年增加对县市的支持。尤其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后,市委、市政府不仅没有削弱对县域的支持力度,有些方面的投入还有明显增强。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债资金、专项资金,加大对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贫开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XX 年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达%,比全市增幅高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来,各县市从实际出发,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比生产总值的增速快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初的%提高到%;县域规模

8、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83 家,占全市的%,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由 XX 年的 3 家增加到 14 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16 家。各县市认真规划和建设开发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产业企业集中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县市工业园区由“九五”期间的 4 个增加到目前的 10 个,入园企业由 222 家增加到 400 余家;园区企业总产值由 5 亿元增加到 15 亿元,年均增长 40%以上。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五年来,各县市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如以汉江

9、和堵河流域开发为重点的水电产业,以丹江、郧县为重点的库区柑桔产业,以竹溪、竹山为重点的茶叶产业,以房县、郧西为重点的山羊养殖业,以竹溪为重点的魔芋产业,以高山和二高山地区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南三县为重点的山野菜、食用菌产业等,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经济板块,加快了强县富民步伐。如竹溪县立足县情,着力发展水电、茶叶等支柱产业,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仅 XX年就有 10 座电站投产,新增发电收入 2 亿多元,新增税收3000 多万元,占该县财政收入的 35%;茶叶总面积达到 13 万亩,年产茶叶 1000 余吨,全县年茶叶收入 1 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茶叶产业中增收 3

10、00 元。目前,县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 180 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80 余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3 家,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5%。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XX 年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 50%,比 XX 年提高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 120 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 50 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四是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 、 关于进一步创新环境的决定,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

11、工作来抓。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放宽市场准入,培育经济主体;严肃惩治“三乱”,提高服务效率,这些工作,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了县域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先后有杭州养生堂、武汉宏林、湖南中天等大企业在县域投资,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如郧县着力创新机制,大做招商引资文章,XX 年以来共引进项目 371 个,到位资金亿元。仅 XX 年就引进招商项目 86 个,到位资金亿元,其中过千万的项目达到 20 个。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有利于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加快发展。同时,清醒地认识发展差距,找出存在的不足,也有利于增强紧迫感,完善工作举措,更好地推动发展。与过去相比,五年来我

12、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先进地区比,与拥有的有利条件比,与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XX 年 6 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 4090元,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 76 个县(市、区)人均GDP 排位中,除丹江排名 17 位外,其他 5 县均排名 70 位以后。财政收入在亿元以下的县市还有 3 个,县级财政普遍存在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的问题;在人均财政收入排位中,除丹江外,其他 5 县均排名 50 位以后。二是县域工业实力还比较薄弱。我市县域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门槛上。XX 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 GD

13、P 比重仅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6 个百分点。县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 15 家,仅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8%,有两个县至今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过亿元或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三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尚未形成。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水电、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等方面,产业之间缺乏互动、互补,与城区工业缺乏关联度,与农业产业缺乏衔接,长期以来制约农民增收的农业效益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四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县域民营经济实力不强,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仅为%,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县域对外开放度还比

14、较低,全省去年利用外资为零的县市有 9 个,其中我市占了 3 个。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采取限制政策,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这将加大我市经济运行成本,提高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对中部贫困

15、地区和革命老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给予支持;继续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按照这“两个比照一个支持”,市里已经成立工作专班,正在抓紧做好各项争取工作。二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有利于我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国家在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水质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将陆续实施,将有力的带动我市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库区建设,并将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对口支援和

16、合作。四是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机遇。随着银沪高速公路十漫段和襄渝二线的顺利推进,襄天、郧房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国省干线的改造升级,我市“三纵三横”公路网将基本形成,铁路运能将极大提升,东西交通走廊的优势将逐渐凸现,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营造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县域经济的规模与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综合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

17、能够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使十堰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奋斗目标是:到 XX 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 200亿元,年均增长 12%,生产总值过 80 亿元的县市 1 个,过 30亿元的 2 个,过 20 亿元的 3 个;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 250 亿元,年均增长 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 35%以上;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 2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6%,过 10亿元的县市 1 个,过 3 亿元的 1 个。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一)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丰则天下足,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发达的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就没有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是强县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各县市要紧紧抓住工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开发,加快结构调整,走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要科学

19、有序开发水能资源,抓好潘口、小漩、孤山等 30 多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力争全市水电总装机到 XX 年达到 320 万千瓦以上,实现水电产值 60 亿元以上。要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努力建设现代中药针剂生产基地,力争到 XX 年实现医药化工产值 25 亿元以上。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力争到 XX 年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产值 20亿元以上。要稳步发展矿产产业,力争到 XX 年实现矿产开采加工产值 55 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各县市要依托全市“三个 50”工程(即 50 家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50 个重点产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尽快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

20、。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要把园区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科学确立特色园区功能定位,本着产品集中、产业集群的原则,突出发展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力争形成聚集放大效应,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要加大工业园区支持扶持力度,认真解决园区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正确处理

21、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的关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因自然条件的局限性,粮食生产不是我们的优势,单靠发展粮食生产不能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对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向科技要产量,保持正常年景下农村粮食的总量自给。我们的优势在山场面积大、特色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品牌开发,培植产业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八大特色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力争到 XX 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400

22、万亩,其中连片基地达 300 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产出效益由目前的 800 元/亩提高到1000 元/亩以上,特色产业系列产值达到 40 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作为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来抓,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 25 亿元,年均递增 10%以上;培育 58 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有 1-2 家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三是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要加大基地、品牌认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 100 万亩,绿色有

23、机食品品牌达到 200 个,逐步培育 23 个在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运销、农业保险、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加快市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开辟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三)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是“一主三化”的重要内容。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移农村劳动力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

24、但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XX 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六县市城镇化水平只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壮大城镇支柱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发展农业,把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联结起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和社会帮扶投入,支持农村教育

25、、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加快村镇建设。要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着力抓好 7 个重点镇和 75 个示范村建设,以“五改三建”为载体,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经过 510 年努力,重点村镇基本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家园洁化、田园净化、环境美化。四是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进步。力争到 XX 年“十星级农户”率达到 60%,农村健康、文明、和谐、有序。五是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明天,还将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听取各县市区

26、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征求对十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讨论稿)的意见和建议,安排部署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四)正确处理强县与富民的关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又要富民,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与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 “十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了 62%,财政总收入增长了%,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 31%。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各县市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

27、夫,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既强县又富民,使二者有机统一。一是抓产业促增收。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围绕大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抓劳务促增收。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国内、海外两个输出途径,力争到 XX 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总数达到 80 万人,农民务工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抓扶贫促增收。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 XX 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超过 2700 元,年均递增6

28、%以上,80%的农户收支有节余。(五)正确处理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的关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既立足县域范围,促进优化配置,又眼光向外,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工作中,要把招商引资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与嫁接改造当地企业结合起来,与聚集民间资本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既有效放大招商引资在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方面的作用,又带动民间资本的快速集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和领域优化配置。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

29、点,积极搭建开放平台,鼓励市域内企业与东部地区企业、跨国公司对接,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要加强“东引西联”,积极开展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招商引资的突破点。要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扩大资金利用规模。要打好“南水北调”牌,加强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及受水区的联系,寻求新的经济技术合作。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特色产品出口,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

30、展的坚实根基。要发挥城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企业加入城区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形成市县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本土企业的新上项目,要与招商项目同等对待,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六)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如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上,这种发展是无序的和不可能持续的,而片面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一切资源都不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环境都原封不动地保护,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31、态度。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十堰是国家级水源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立市之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切实保护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珍惜和经营好每一寸土地;要强化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确保水源区生态安全,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要坚决制止乱开乱采矿产资源,防止无序开发造成

32、生态环境新的破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实现“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必须更加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要切实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第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克难攻坚、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少困难,我们必须进一步

33、振奋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更加积极可行的工作目标,不懈努力,扎实推进。犹如爬山,走在半山腰,乐观者说只有一半,悲观者则说还有一半,一字之差,两种心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就大不一样。面对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被动依赖不行,萎靡不振更不行,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不浮躁,只争朝夕,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用好机遇上胜人一筹,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开拓进取,积极争先创优,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第

34、二,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强有力的领导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复杂性,具体分析各县市、各乡镇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县市主要领导作为县域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县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腹中有策,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过问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把目标量化分解,真正落实到人、落实到产业和项目。要结合我市实际,制订科学的县域经济监测评价考核方案及奖励政策,对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和做出贡献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三,要继续

35、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上下联动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单单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事情,需要全市行动、上下联动,通过上下结合、配套联动,才能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出政策激励引导、推动发展的效应;市里支持县域发展的各项措施保持不变,并将进一步帮助县市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扩权县要用足用活每一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主动地为地方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多为地方经济发展办实事、办好事,以服务促管理、促发展。市财政要积极争取资金,继续加大对县市的财政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快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