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隔壁房间的苦乐冷暖 风尘女子的坎坷命运,一直是海派文学的热门话题。大多数此类作品,都习惯于雕琢一个剥离了生活日常感的特殊生存环境,或者是声色场上的醉生梦死,或者是上流社会的病态情结。总之,看起来像是与普通人保持着某种距离感和疏远感的隔离世界,在风情万种之余,生发出几许宿命的无奈和人生的惆怅。 海派话剧亭子间嫂嫂尽管也是一个风尘弱女子的悲欢故事,然而却独辟蹊径地打破了非常态生活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声色场的主人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另类人物,而就在你我身边,演绎着人间悲喜剧。亭子间嫂嫂的独特在于,它以街坊邻里的视角展开了一个底层妓女的人生经历。亭子间嫂嫂改编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通俗言情小说家周天籁的
2、同名小说,剧中小知识分子朱道明无意中发现隔壁被人称为亭子间嫂嫂的独身女人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出于好奇,他在墙上挖了个洞,偷窥亭子间嫂嫂的生活,没想到却成为嫂嫂卖笑经历的见证者。墙上的一个窟窿,让这个本来难以启齿的私密世界,展现在朱道明也展现在观众面前,折射出这个世界里的善良与无耻、羞耻与尊严、可怜与可鄙彼此交织,令人百感交集的人间浮世绘。 剧中的主要场景集中在亭子间,方寸空间中,女主角与三教九流展开此起彼伏的段段恩怨,在单一的环境中容纳众多人物线索,本身具有相当难度,剧本改编者、已故的徐企平教授采用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将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梳理的整饬有序,全景式地再现嫂嫂的命运,开合自如、头绪
3、清晰。演出也基本把握住了剧本的风格,流畅紧凑,干净利索。在风格上,不追求虚张声势的戏剧效果,而是含蓄细腻的刻画人物的生活境遇。尤其是将原剧本中人物旁白改为评弹叙述,更为这部海派话剧增添了淡雅的地域特色。总体上舞台处理颇具绣像风情画的味道,很贴切的体现出剧本的最主要基调。 然而,正因为全景式、绣像画结构。每个人物只有有限的呈现空间,因此对于演出的要求极高,难免会百密一疏,留有遗憾。在女主人公嫂嫂的处理上,就显得世故有余,真诚不足。从亭子间嫂嫂和朱道明的对话中知道,嫂嫂的沦落风尘实为生活所迫,乡下父亲不仅罹患残疾,更致命的是染上了吸毒恶习,巨大的花销使得嫂嫂不得不以出卖尊严的方式,换取生存的机会。
4、应该说这是典型的逼良为娼的境遇,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表现空间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从形象处理来看,对角色风尘感的把握,要超出角色内心的苦楚和伤痛感。例如全剧第一次表现嫂嫂和朱道明的交心,实际上是很能体现嫂嫂的内心渴望的,所谓“嫁人?有啥人要?我们做生意的有啥人要?朱先生,你要不要,我嫁给你”的感慨,并非仅仅是打情骂俏的调侃,而是包含着嫂嫂重新做人,但又不敢相信以自己的经历,还能洗刷耻辱的矛盾心情。其中,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是突出而强烈的。而演出中过多追求插科打诨的剧场效果,错失了一次展现人物性格真相的时机。 舞台形式上,演出不乏简约、洗练的优点。老虎窗、楼梯过道、三角屋顶的结构,勾勒出老上海
5、石库门建筑的典型轮廓,记忆中的时代味道扑面而来。然而简约不能以单调为代价。这一台景作为嫂嫂主要的生活环境自然无可厚非,然而作为和其它场合兼容的共用景,则显得勉强和草率。例如,其中与薛景星、汤南阁会面的外景沪江大学校园,大光明咖啡馆等场所,也以此为背景,就显得不那么协调和恰当。 戏剧虽然不象电影被称为遗憾的艺术,但是也没有理由要求它是完美的。应该说,亭子间嫂嫂已经用独到的艺术手段诠释了老上海的市井风情。石库门、亭子间、老虎窗、白相人、洋泾浜的国语,这些独具的都市元素,承载着的底层人物的生存故事,作为上海现代人剧社为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推出的“海派戏剧演出系列”中的开篇戏,亭子间嫂嫂一剧是恰如其分的。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