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支撑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小学科学素养的提升取决于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的有效性又与具体的教学方式相关。小学阶段是重要的阅读阶段,学生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如果能够有效迁移到科学学科中,就可以为有效教学提供坚实的支撑。 课内读:寻找科学本质的理解 根据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出来的,考虑到该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科学范围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应当更多的依靠学生的阅读,完成有效的科学知识建构。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光”这一章的第一课光
2、和影。在学生的生活中,光和影都是最为常见的事物,因而就具有了建构相关知识所必须的经验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弄清光源、影子等基本概念,同时理清探究影子的特点所需要进行的基本工作。事实证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获取一些认知,譬如学生在理解光源这一概念的时候,他们阅读教材中“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这一表述时,就能够在小组中自发地进行讨论:什么叫自己发光?如果电灯不通电,电灯还是不是光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自行发光的光源呢? 具体地分析学生的这一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到的课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了相互作用:电灯是学生熟知的事物,“自己发光”是一个需要认
3、真理解的概念,理解这个概念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因此这个阅读(包括讨论)的过程显然支撑了本环节的有效教学,也正是学生的阅读驱动或有效讨论,让学生在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物体不是光源,哪些物体“看起来是光源但实际上却不是光源”时,有了深刻地感悟。这种感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只能靠学生的自主建构,而此处学生之所以能够自主建构,笔者以为教师引导下的阅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在基于教材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与规律把握科学本质。比如学生在读到“让我们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然后用一句话说出我们的看法”这句话时,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影子可以画出来吗?用一句话说出
4、看法又该说什么?这种源于阅读而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导向了科学的本质。 课外读:拓宽科学学习视野 科学学科不同于文化学科,其应试压力要小得多,这也为科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笔者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自己的科学视野。事实证明,这也是支撑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在上面提到的“光”的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卷)中关于光和影的描述,通过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科学历史上牛顿等大科学家对光的研究,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在对光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数学中的几何方法以及几何光学的原理(当然,这些概念是不需要向学
5、生说明的)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涉猎,学生了解到光虽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其研究却经历了很复杂的过程。有学生感悟“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深入研究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课外阅读让学生生成的关于科学研究的一种比较深刻的感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课外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卷)牛津简明科学百科全书数理化通俗演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外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极为有益。此外,笔者还固定浏览果壳网、中国科普网等一些科学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超越小学科学层次的概念,但事实
6、证明,学生在浏览这些网站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陌生概念往往能够在他们的思维中留下较深印象,而这些印象对于学生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也会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内外结合:实现科学有效教学 科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关于这一点,笔者也作了尝试。例如:在“滑动与滚动”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差异,并进一步理解滚珠轴承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建构“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的实验思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这样的先阅读后实验的过程,显然要优于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之下一步步地做实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将学生的视野延伸到课外,通过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上“科学原理一点通”中“为什么车轮装上了滚珠轴承就变得轻便了”之类的文章,学生们认识到原来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就已经巧妙利用了滚动摩擦,也知道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只是同等条件下滑动摩擦的至。这样的知识往往能够有效地植根于学生的记忆中,这显然是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的功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内化,是有效教学的有效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小学)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