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育人为引领的“三姓合一”特色高职文化实践探索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徐岩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决定了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决定了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文化育人为引领, 创新构建了姓“林”、姓“职”又姓“高”的“三姓合一”特色高职文化, 形成了育人无形的“大课程”, 促进了“全人”培养, 具有鲜明特色, 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词: 文化育人; 全人培养; 三姓合一; 大课程; 作者简介:徐岩 (1969-) , 女, 辽宁锦县人,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文化育人、集团化办学。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
2、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基于全人培养的高职大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编号:JG13EA007) ;主持人:徐岩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自主生成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 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模范的综合反映1。“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教育思想, 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文化育人的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 通过文化价值等因素的介入, 打破各种知识人为的分离, 沟通人与自然的人为屏障, 消解科学知识造成的人与社会的分裂, 让教育搭
3、起知识、文化与人格完善的桥梁, 以文化的有机整体, 实现“文而化之”2。“全人教育”则是汲取孔子、陶行知、马克思、毛泽东等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 强调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3。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即“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吸收和借鉴社会主流文化, 融入时代文化, 结合高职自身的独有属性
4、和特征, 形成底蕴丰富、富于生命力、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 并以文化为载体, 深化文化育人, 实践全人教育, 已成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主题。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长期受林业行业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的熏陶, 加之企业文化、职业文化、高等教育文化的浸染, 多种文化交汇融合, 形成了兼有林业文化、职业文化、高等教育文化等特征, 姓“林”、姓“职”又姓“高”的“三姓合一”特色高职文化, 构建了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大课程”, 形成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隐性教育体系, 通过探索和实践“三姓合一”的优秀校本文化建设, 全面深化了文化育人和“全人”培养。一、姓“
5、林”汲取林业行业文化精髓, 塑造底蕴丰富的绿色精神文化, 形成全人培养的“大课程”之“根系”从文化层次理论结构来看, 精神文化居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首, 相当于人的精神食粮, 孕育人的精神家园, 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是全校的旗帜, 具有引导全校师生共赴使命的价值导向功能, 激励师生共同奋进的精神源泉作用, 同时更具有凝聚组织之魂的重要功能。而学校精神, 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 就会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为此, 学院高度重视精神文化铸造, 60 余年的文化积淀, 形成了具有较强林业文化特征的独特精神文化,
6、引领广大师生紧紧围绕学院共同的发展愿景奋力前行。(一) 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时代性、特色性的办学理念, 往往承载着一所学校的终极办学价值和根本道路选择, 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发展战略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生态位, 找准了姓“职”、姓“高”更姓“林”这一“三姓合一”的特色办学定位, 以建设“省内示范、行业一流、全国特色”高职院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引领, 秉承“学生为本、人才强校、质量保障、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坚持“林业为根、内涵为核、特色为旗、文化为基、服务为魂”的“五为”发展方针,
7、构建“有德成人、有技成才、有职成业”的“三有三成”绿色人才培养体系, 积淀了“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的鲜明办学特色。正是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 使学院坚定不移地举起生态“大旗”, 始终紧握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 坚定立足生态建设及现代林业的“根基”, 着力打造职业教育的“魂魄”, 不断凝聚高等教育的“神韵”, 经过 60 余年砥砺前行的成长变迁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孕育, 形成了“木气十足、林气旺盛、职味浓郁、三姓合一”的精神文化特质, 成为指引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精神磁场, 推动学院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 树立了林业高职教育的品牌。(二) 积淀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文化森林的生存法则是
8、和谐共生。在长期的文化孕育中, 学院不断融入以绿色、和谐、共生、环保为特征的生态文化, 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绿色价值选择特征。一是走近榜样, 军校共建, 形成了奉献精神。学院与雷锋生前所在旅 (原雷锋生前所在团) 共建 23 年, 传为美谈。雷锋生前所在旅每年 9 月派出教官团队义务为学院新生开展军训, 不定期为学院学生宣讲雷锋生前事迹, 指导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开展;学院免费承包了雷锋生前所在旅驻地的园区绿化美化工作;双方23 年如一日保持密切联系, 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军校情谊;学院修建了雷锋园地, 经常在这里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雷锋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师生多年坚持开展“雷锋存折续存”以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
9、业, 园林系学生秦博杰拾到两万元现金多方寻找失主并最终完璧归赵, 青年教师程春雨自己舍不得买冬衣却用微薄的工资义务资助多名贫困生, 皆是雷锋精神育人的文明硕果, 学院奉献之风蔚然形成。二是走近一线, 党群互动, 形成了互助精神。学院实行院领导进系部、共产党员进班级以及大手牵小手制度, 即每名院级领导联系一个系部, 每名五年以上党龄的党员教师联系一个班级, 每名中层以上干部联系一个重点帮扶学生, 打造了和谐互助的绿色发展环境。三是走近贫困学生, 师生携手, 形成了爱心精神。针对占学校学生总数 30%的贫困学生这一弱势群体, 学院通过建立“绿色通道”,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党员教师谈心活动, 捐赠成
10、立“爱心超市”、“亮点洗衣房”并向贫困学生免费开放等多种形式, 用爱为贫困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营建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爱心生态园。这些倡导奉献、和谐的文化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师生们的心灵, 形成了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促进了学院绿色、和谐校风的形成。(三)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家”文化学院始建于 1951 年, 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凝聚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优秀元素,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职工为本。一是建师生之家, 给关爱给归属。学院常态化实施院领导值周值宿制度, 即每个院领导每周带队轮值住校, 深入二级院系和广大师生中, 检查指导师生教学、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全方位调
11、研师生对学校的需求, 动态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或随时随地与师生谈心, 第一时间解决师生特别是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定位;学院还通过工会建立职工之家, 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 形成了“一人有事十人帮、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优良传统, 工会连续多年获得辽宁省优秀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学院浓郁的人情味道与和谐气息, 正如树木成林、抱团生长, 不断增加着职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学院还通过校友会建林业人之家, 形成了朴实厚重的行业情感文化和林业人同频共振的强大发展合力, 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吸引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二是建激励机制, 给福利给关怀。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教
12、学改革, 学院坚持改革和发展同步, 水平增长和福利提高同步。仅近五年来, 学院就自筹资金近千万元为职工解决住房等重大福利待遇问题多项, 解决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学院还制定了教学改革成果奖、科研成果奖、重大专项工作奖、专业技能竞赛奖、就业工作专项奖等各种奖励机制, 鼓励优秀、宣传典型, 推动了事业的改革创新。三是建核心团队, 给动力给能量。学院坚持人才强校, 重点加强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专兼职教师、辅导员 (班主任) 、党员和学生干部这六支核心团队建设。特别 20092013 年, 学院率先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先后分三期开展了全员参与、历时四年的“全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创新行动,
13、 更新了全体教师的职教理念, 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职教能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力推动了学院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和队伍能力素质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二、姓“高”突出文化育人, 打造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 形成全人培养的“大课程”之“主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所以, “全人”培养的最高境界是
14、营造一种文化, 并以优秀育人文化为载体, 构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文化“大课程”, 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则是从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走向文化育人。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三风”建设等有效载体, 全面深化了文化育人, 实现了“全人”培养。(一) 发挥“三于”林职院精神, 营造良好校风一所高职学院的精神风貌往往表征了这所学校的内在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多年来, 学院始终保持林木自强不息、向光向上的独特气质和办学风貌。特别是2003 年以来, 学院克服了进入独立高职院校行列时间晚、高职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规模和条件有限、林业艰苦行业办学生源范围有限等一系列先天不足, 激励全院教职员工抢抓机遇
15、、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百倍努力, 以“敢于争先、乐于实践、善于创优”的学院精神, 实现了独立升格、创建省级示范院、建设行业一流高职院等“三级跳”跨越式发展, 驶入了科学、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二)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营造良好教风良好的教风、先进的教学水平是教书育人的关键要素。学院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等六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分别构建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全程项目化”“N21”及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狠抓教育教学改革, 率先在省内高职中开展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组织完成了 154 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和
16、单元设计, 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学院开展“百强课改”, 遴选重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共计 95 门正式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改造, 全部课程通过验收并取得可喜成果。(三) 构建“三全八育人”工作体系, 营造良好学风为了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学院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 着力构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党建育人、雷锋精神育人的“三全八育人”工作体系, 把育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全过程, 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加强在实习实训中的育人工作
17、, 连续七届规范开展全院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连续承办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林业技能大赛, 全面提高了学生“爱技术、精技能、善动手、成能手”的专业技能学习热情和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突出了学院全人培养的特色。(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 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
18、公民价值准则。学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层面入手, 即从着力培养学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入手,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着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构建了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 以“明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第二课堂, 以社会实践、“明理学社”等思政社团建设为第三课堂的“三维统合”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德育润化功能不断深化。(五) 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三进”, 培育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具有突出位置
19、, 在生态文明时代和全人教育理念下, 生态文化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已成为重要的必备修养之一, 而对于林业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 强化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更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和题中之义。学院率先提出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牵头组织全国林业行业院校骨干人员编制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率先倡导在全国林业类职业院校中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党委书记带头, 在全校大一学生中全面开设和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学院每一堂室外课的最后一项任务都是师生共同清理和带走身边的生活垃圾;在全省开展多次“育林树人杯”征文大赛, 宣传环保意识;邹学忠教授组建了包括行业专家、学院部分骨干师生在内的 150余人的
20、林业科考队伍, 历经 6 年, 行程 3.5 万余公里, 完成了辽宁省全部古树名木的调查, 出版了辽宁古树名木, 填补了辽宁省古树修史篆志的空白, 并将辽宁古树名木引入大学课堂;学院组织成立了辽宁普通高中生态环保社团联盟, 带领 40 个生态环保社团开展生态环保行动;学院组织开展了“迎全运、爱家乡、低碳环保我先行”大型公益活动, 喜获全国梁希科普活动奖, 是全国林业高职院校中的唯一。为深化生态文化育人, 2013 年, 学院牵头组建了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文化育人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在全国 1300 余所职业院校中首次搭建了生态文化育人的新平台, 并成功开展了两届全国绿色高职教育论坛和全国
21、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摄影特训营等活动,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发挥了生态文化育人的辐射影响。(六) 大力弘扬林业精神, 强化学生行业素养近年来, 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迅速, 但随之而来就是具有较强林业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林业专门人才的匮乏和流失, 主要原因是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 具有建功慢、守岗难、留人难等客观特点, 亟需一大批热爱林业和生态, 能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辛苦, 负责任有担当, 团结奉献、有所作为的优秀大学生充实林业人才队伍并提升其整体能力素质和从业水平。根据林业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学院凝练并提出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有为担当”的 16 字林业精神, 并通过将行
22、业素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学生的行业素质水平实施重点考核, 以“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为主线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 60 余年无间断对全体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等多项有效举措, 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吃苦耐劳的林业人本色、无私奉献的林业人精神、团结协作的林业人智慧和有为担当的林业人品格, 提早完成了林业院校学生和优秀林业人的角色转换与衔接, 为学生毕业零距离上岗和在林业行业内对口就业、稳定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姓“职”融合企业文化, 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 形成全人培养的“大课程”之“枝冠”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对
23、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除了来自校企的双师队伍、校企双课程、校企双基地等重要因素在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 育人无形的企业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优秀职业素质更加至关重要。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科研服务的每一环节, 以保障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能力素质, 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和企业人。(一) 企业文化进管理, 打造特色专业文化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以守住辽宁生态底线为立足点, 做精“林业技术”核心专业;以服务辽宁城乡一体式大园林建设为指针, 做强“园林技术
24、”主体专业;以支撑辽宁林业产业大省建设为根本, 做新“木材加工技术”强势专业;以打造辽宁旅游强省为依托, 做优“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专业;以重点专业为龙头, 发挥整体拉动、联合牵动、典型带动作用, 强力推进其他相关专业及专业群协调发展, 形成了“市场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林业特色鲜明、发展稳健有力、品牌效益突出、社会服务显著”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新格局, 全面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和服务“三林” (林业、林区、林农) 水平。(二) 企业文化进课程, 打造特色课堂文化学院订单培养起步早、体系成熟、卓有特色, 企业人员、企业标准、企业环境全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 2015 年, 学院被确
25、定为全国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以此为引领, 有力促进了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中潜移默化、孕育而成。开展全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测评后, 全院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模式方法改革课程教学, 特别是“百强课改”中 95 门教学做一体化课改课程重点选取和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 促进了对学生合作精神、质量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学院还不定期举办企业名人讲座、优秀校友在校互动沙龙等活动, 使学生动态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建校 60 多年来, 学院始终将劳动教育课设为必修课, 真正培养了学生守纪爱
26、岗、勤勉上进、能吃苦肯奉献的良好职业习惯和优秀职业品行。(三) 企业文化进林场, 打造特色实践育人文化学院以占地 6 万亩的清原实验林场为中心平台, 打造了全国林业高职中面积最大, 功能最全, 生产性、企业化程度最高, 示范辐射作用最强的“四最”型核心“后场”;以“后场”为“育林树人”的实践载体, 教师是经理也是教师, 学生是员工也是学生, 基地是现场也是课堂, 形成了具有林业职业教育特色的“场校融合、产教一体、学训同步、道艺兼修”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特别是强化了林业人吃苦耐劳、热爱林业、低碳环保的行业精神和职业情操, 凸显了学院林业人才培养的
27、职业特色, 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实践育人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四、三姓合一, 孕育优秀的林业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文化, 形成全人培养的“大课程”之“果实”我们观察森林和树木, 不难发现优良的乔木往往有着抱朴守贞、中通外直的素质, 不断茁壮成长、努力寻求顶端优势, 用果实昭示生命、用生命涵养生存空间的阳光形象。长期受林业行业文化熏陶,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内涵建设中不断融汇和升华这种以优良乔木为特征的质量文化和品牌文化, 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为内涵和底蕴, 以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为辐射和影响, 形成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优品良能、自强不息、服务社会”的优秀成果文化。(一) 质量工
28、程建设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学院已拥有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专业提升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 2 个, 全国行业重点专业 2 个, 省级示范专业 4 个, 省级品牌专业 6 个, 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专业 5 个;拥有全国专业教学资源库 2 个,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 门, 国家林业局精品课 1 门, 全国行业精品课 3 门, 省级精品课 11 门;国务院特贴专家 2 人, 省级优秀专家 1 人, 省级教学名师 3 人, 省级专业带头人 6 人, 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7 人,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 个;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 3 个, 全国行业重点实训基地 1 个, 省级实训基地 5 个, 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
29、 4 个。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居于全省和全行业同类院校前列。(二)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 魏京龙等 9 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 49 名学生荣获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 在全国林业职业院校中排名第一。1000 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学院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超过 100%;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 90%;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年超过 95%, 是辽宁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毕业生在辽宁省林业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工作称职率和满意率达到 90%以上, 学院被誉为“培养林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林业基层干部的摇篮”。(三) 服
30、务行业及社会水平明显提高十四年的高职办学和内涵发展, 特别是坚持以文化育人为引领, 着力打造和创新“三姓合一”的高职特色文化, 构建基于全人培养的“大课程”, 使学院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专业与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全人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生态文化创新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行业院校以及省内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学院“前校后场、产学结合、育林树人”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服务“三林” (林业、林区、林农) 能力明显增强;为林业行业企业和区域社会提供的人才支持、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和文化供给进一步扩大;学院被评为辽宁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被教育部
31、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50 强、国家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国林业行业类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等;学院成为全国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森林资源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 (北方) 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文化育人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辽宁省生态环保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辽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等, 服务区域、行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替代, 行业企业对学院的依存度逐年提高, 学院在全省、行业乃至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彰显。参考文献1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60-62. 2章兢, 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9-13. 3全人教育EB/OL.http:/ Title=%E5%85%A8%E4%BA%BA%E6%95%99%E8%82%B2.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 5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