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堂的“五行说” 拥有金属的光泽与坚硬,源自泥土的质朴与谦逊,历经木炭的锻炼与烧铸,涵养清泉的浸润与烹煮金、木、水、火、土,蕴含神秘悠远的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在一把紫砂壶身上聚合了、统一了、升华了,这把紫砂壶便具有生命、形神兼备、灵动自如了。 沐浴着紫砂文化,金、木、水、火、土这蕴含神秘悠远的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正似一种理念,于这里渗透到学校的每一处,也渗透到教育的每一处。 本文所阐述的是这五大元素在语文课堂上的聚合、统一、升华,令语文课堂具有生命力、形神兼备、灵动自如 一、金之音韵,娓娓动听 “金”在字典中的字义有一项为“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引申开去,可理解为“美妙的声音”。语文课堂中
2、,朗朗的读书声便是最美妙的声音,是最动听的音韵。入选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大多文字隽永,内涵丰富。有的描绘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如埃及的金字塔烟台的海秦兵马俑等,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学生们的心田被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着,他们登堂入室,领略着大自然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在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有的表现了人间挚爱与真情,如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第一次抱母亲等,学生们读着这些文字,学习着语文,生命在成长的同时,心灵也在成熟打开文本,无疑是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静心品读、真切体验,是挖掘其中宝藏的最直接的法宝。针对文本特点,或放声朗读、或轻声吟诵、或无声默念许多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中间,行
3、走在字里行间,沉浸到情感世界里,触摸文字,在“读”中释放心灵,体悟情感,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二、木之顺应,循序渐进 柳宗元笔下那位种树的郭橐驼曾经说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见,顺应树木自然的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自然发展,可以令树木长得繁盛而长久。将这样的见解引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同样如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遵循基本规律,切忌“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这样一些违背规律的现象发生。应在课堂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文本,由表及里,行走在语言文字之间
4、,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同时,沉潜到文字深处,悟出独特的感受,继而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探讨、赏析、分享,从容而踏实地走在阅读教学的路上。 这样的课堂,给我们浮躁的心灵吹来一阵清爽的风。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热烈的欢呼,没有紧张的比赛,有的是安静的读书和思考。正如教者引导学生的话语“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因为有了充分的时间走进文本,深入品味,于是就有了后来那些对文中细节的精彩阐释。看似静默的课堂,学生的思绪却在飞扬,情感正在激荡,智慧已在喷涌。以上实例向我们再次证明,顺应阅读教学基本规律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朴素、最生动的课堂。教师要舍得留出时间,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默默读书,细细思考。抛开烦躁
5、,走入宁静,在文本中徜徉,和作者对话,和主人公实现心灵的沟通,做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从容而踏实,循序而渐进。 三、水之灵动,智慧引领 水,润物无声、滋养生命、净化心灵;水,变化万千,或激流磅礴,或涓涓轻淌。语文课堂中教者的引导、点拨、演说、启迪,与灵动的水何其相似。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智慧的引领便似水般灵动自如、体现了无痕的渗透。 师:谈谈你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魔鬼怪。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正义、坚强、勇敢,对唐僧忠心耿耿。 生:我觉得白骨精贪婪狡诈,诡计多端。 生:我佩服孙悟空,白骨精这么狡猾
6、都能被他识破并打败。 生:我不喜欢唐僧,胆小、糊涂,是非不分。 对孙悟空的赞美、敬佩与对白骨精的痛恨、厌恶合情合理,在老师的意料之中。而在这一片统一的声音中,却出现了对唐僧的指责之声,而且此声一出,立即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 生:我也讨厌唐僧,自己没本事,还错怪孙悟空,差点把这么忠心的徒弟赶走。 生:就是就是,简直是是非不分,怎么会有这样的师父! 案例中,面对学生一开始比较片面的理解,教师没有简单地做出回答“是与非”,而是从原著中相关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人物,并不简单地给人物下结论孰好孰坏,以此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价值观。这样的对话、点拨、引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意义也非同寻常。无疑
7、,教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似细雨在学生心湖上荡开了阵阵涟漪,学生的思考尝试着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简单走向成熟。 四、火之调控,精烹巧煮 苏派语文教学向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然而个性化阅读并非任意放手,不管不顾,网要撒得开,还要收得拢。这就牵涉到教学中一个“扶”和“放”的问题,度怎么拿捏?火候怎么把握?教师什么时候讲?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何时需要小火烹?何处又需大火煮?这就是语文教师的“火候”见真功了。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时,为了更好地感知文中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教者的预设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德军官兵的可恶形象。但在备课时,教者也留意到了文末有
8、个小小的细节:“杰奎琳娇声央求司令官先生让她端灯上楼,德国军官就同意了。他看着杰奎琳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当时,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会不会因此质疑德国侵略者的没有人性呢?这一点,在后来的教学中真的得到了验证。 师: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伯诺德母子三人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呢? 生:他们所面对的是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德国军官。一天晚上,应该是人们休息的时间了,可三个德军还来打扰法国居民,这已经不合情理。再来看他们的动作,不是敲门询问可否进屋,而是闯进人家家里,不请自坐,自作主张,顺手拿过别人家的蜡烛就点燃了。显然,他们丝毫没有把母子三人放在眼里,也根本没把母子三人当人看,好像那
9、里就是他们的地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百无禁忌。要知道,这里可是法国的领土呀! 师:这一系列动词抓得好,这分明就是强盗所作所为呀!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在备课时做了精心的预设,包括所谓的弹性预设,即对于探讨德国侵略者缺乏人性这一点上做了多角度的准备,这为教学中即兴生成的拿捏有度,火候掌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中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在品读感悟中,品词析句,前后联系,体及自身,发出心底的声音。操作下来,发现学生居然能在一片对德军的讨伐声中,发出异样的声音:“德军中也有人有人性。”这就是学生思维真正打开之后的个性化理解。此时,教者抓住这一点新的发现放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0、,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而教者并不满足“德军中也有人是有人性的”这一结论,而是对“二战”常识作了一些扩充,使学生意识到使原本正常的人如今充满兽性的源头就是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这样经教师一导,课堂就有了意想不到的生成,学生认识到了侵略战争对人心的摧残,对世界的罪责,自然而然就悟得了和平的珍贵,悟得了战争时期人们为和平付出的代价,于是进一步懂得了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幼小的心灵得到浸润,课堂上聆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精心的弹性预设换来教者课堂上的“临危不乱”,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的理解的同时,教师以老练的调控,纯熟的“火候”,对学生因势利导,在个性化阅读指导中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足见真功。 五、土之
11、沃壤,幸福生长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方沃土。在这里,教者为学生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环境,努力构建一种开放、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感到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有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争论,有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和障碍的排除,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使语文课堂充满了创造色彩。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理
12、想的风筝一文,通过腿有残疾的刘老师放风筝的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时,教师先引领学生从自身放风筝的经验谈起,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无拘无束的情境之中,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来想象刘老师故意放开手放飞风筝的情景,想象刘老师一蹦一跳追风筝的样子,体会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们揣摩刘老师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从学生们虽然幼稚但流露真情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刘老师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逐渐在学生心里丰满起来。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动态生成的美丽印象留在学生心间,要像刘老师一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追求。学生们小小的心灵在接受生命的洗礼,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们的生命正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是源于紫砂文化特质的五大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渗透与体现。金之音韵、木之顺应、水之灵动、火之调控、土之沃壤,构成了苏派语文课堂的“五行说”。氤氲的茶香中,神秘悠远的东方智慧诉说着一把好壶,也似在诉说着一道关于课堂文化的靓丽风景?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