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4106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和空间布局思考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孙策 成金华 孙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 要: 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 分析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定位与定向, 并从地质工作的观念、学科体系、内容、对象、结构、管理模式六个方面提出我国地质工作未来结构转换的内容。从两个层面探究了我国地质工作空间布局的建议: (1) 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视角分析城市、农业、生态保障区地质工作的空间布局建议; (2) 从地质工作对象的角度, 提出我国地质工作在水、土、气、海洋四个方面的空间布局建议。关键词: 生态文明; 地质工作; 定位定向; 结构转换; 空间布局; 作者简介:孙策 (1973) , 男, 湖北省

2、恩施市人,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收稿日期:2017-06-27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地质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12120114056501)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Structure and Spatial Layout in China under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N Ce CHENG Jinhua SUN Qi China Univ

3、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in China, and clarifies the contents of the futur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geological concept, subject syste

4、m, content, object,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mode. We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Chinas geological work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we put forward advice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geological work in urban,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

5、cal security area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logical work object, we put forward advice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Chinas geological work in the water, soil, gas and ocean four aspects.Keywo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ological work; orientati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spatial layout

6、; Received: 2017-06-270 引言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 压缩式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资源、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地质灾害频发等等。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战略, 明确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地质工作作为我国保障资源、保护环境、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和先行性工作, 是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当前, 地质科学研究更加

7、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更加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战略融合, 突出为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为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 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开展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在积极开发利用高效洁净的新兴能源和低碳新材料, 最大限度地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此,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地质工作的定位与定向, 探究我国地质工作未来空间布局态势, 对明确新常态下我国地质工作未来需求与战略部署, 促进地质工作内容、方式的转变和工作绩效的优化, 促进地质工作全面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 我国地质工作的未来定位与定向分析未

8、来我国地质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方面:一是大力推动能源、矿产资源找矿突破, 为国家资源安全和低碳发展做贡献。全力配合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加强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 特别要加强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和“三稀”矿产、重要非金属等新兴产业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二是加强“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 为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资源合作做贡献。深入做好国内相关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 摸清、掌握相关区域的相关地质信息。同时, 还要采集重要矿业投资目标的国地质矿产信息, 逐步建立、完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是优化地质工作资源配置, 为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主体功能定位做

9、贡献。我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一样;县域是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单元, 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不一样;不同产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也不一样。地质工作要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的特点, 投入相应的工作任务、经费和时间, 提升服务能力。对于城市化地区、农业主产区、生态保护区、海洋等不同区域, 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四是提高土地、矿产等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于矿产资源, 地调工作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类矿山相关基础信息的调查、评价, 分门别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

10、经济效益。对于土地资源, 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 实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目的。五是加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和管理。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等综合手段和技术, 加强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与监测, 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确权管理, 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和统一有效的不动产产权市场, 加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考核。六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强化绿色矿山建设、强化土地复垦等环境保护和重建工作, 不断提高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地土地复垦治理水平, 促进国土资源优化利用, 促进矿地和谐

11、。七是建立资源环境和生态数量、质量、效益多位一体的地质工作技术支持体系和地球系统科学与学科体系。地质工作要牢固树立“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核心观念, 为保障资源供给、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做贡献。要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主动实现地质工作理念向“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转化。即:从传统地质工作思想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地质工作理念转化;从以资源保障为主的理念, 向资源、环境、灾害防治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理念转化;由狭义资源观、资源产业观的资源利用理念向资源生态观转化, 由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的资源管理理念向生态管理理念转化。2 我国地

12、质工作结构转换的思考我国地质工作结构转换应该重点从地质工作观念、地质学科体系建设、地质工作内容、地质工作对象、地质工作组织结构和地质工作管理模式六个方面展开。在地质工作观念方面, 从传统地质工作思想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地质工作理念转换。在地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 既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转化, 又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转化, 具体而言, 要向大陆动力学、洁净煤地质、核地质、地热地质、纳米地质、灾害地质、非常规油气等紧跟世界地质学科发展潮流, 又关乎民生的学科领域转换。在地质工作内容方面, 基础地质工作领域, 从基岩填图为主“单一”调查内容拓展到森林、沼泽、湿地、海岛、海岸带等特殊地

13、质地貌区填图的全覆盖转化;调查方式从“网格式”为主向“目标式”为主转化;调查手段和用途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地质成果表达与服务由二维向三维、四维转化。矿产地质工作领域, 工作重心逐步从铁、铜、铝等大宗矿产逐步向“三稀”、重要非金属等优势矿产、新兴矿产转化;从常规油气调查向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转化, 重点加强页岩气、地热、可燃冰、地热能等的调查评价;从单矿种、单元素调查评价向多矿种、多元素兼探和综合评价、节约和综合利用调查评价转化;加强矿床、矿山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和监测, 加强自然资源不动产确权统一登记, 加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 加强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管理考评;水工环地质工作领域, 在加强传统水工

14、环调查研究的同时, 要着力拓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城市群、重要经济区带和生态功能区等领域。开展水循环、荒漠化、石漠化、湿地等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加强全球气候演化与变化规律研究。加强地下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由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化, 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转化。地质工作对象方面, 传统的地质工作对象主要是矿藏, 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供给。未来发展要求地质工作对象由传统的矿藏向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地、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对象转化。地质工作组织结构方面, 由原来地质

15、找矿为主的企业、事业单位发展为地质找矿、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海洋地质等并重的多业务企业、事业单位;由原来的以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水文地质工作、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测量、地质钻探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作队伍, 向以农业工程、地理工程、生态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作队伍转化。地质工作管理模式方面, 积极向企业转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建立企业化管理体制和模式。推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商业性地质由市场决定的管理模式。3 我国地质工作空间布局的思考3.1 地质工作主体功能区空

16、间布局3.1.1 城市化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城市化面积占地区总国土面积达到 30%左右;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其次, 城市化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 20%左右;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只有 10%左右 (表 1) 。表 1 各区域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与占国土面积比例 下载原表 在东部城市化地区, 地质工作要以服务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点, 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重点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化地区提供地质服务, 服务国家东部优先开发战略, 开展水土污染调查, 摸清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状况, 推进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治理, 提高区域地质环境承载

17、力;开展城市适宜性评价, 服务城市地下空间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完善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络, 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水平;开展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 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为主要目标, 服务城市化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部城市化地区, 地质工作要以服务城市化建设与找矿突破战略为重点, 加强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服务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四省主要城市地区岩溶塌陷、湖泊生态退化、矿山环境问题突出, 需要对活动断裂、岩溶塌陷等地质问题进一步开展地质勘

18、查, 合理确定地铁线路、过江通道位置和过江方式, 支撑过江通道、高铁的规划和建设;太原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等老矿山或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绿色转型问题, 传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固体废弃物存量巨大, 矿山环境污染严重, 需要加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 促进矿区或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针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存在的岩溶塌陷、砂土液化等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西部城市化地区, 要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以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为重点, 保障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安全建设。其中, 成渝、黔中、滇中

19、地区, 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4 省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高发频发, 局部地壳稳定性差, 活动断裂发育, 需加强工程适宜性评价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以减少重大工程对脆弱地质环境的再破坏;继续加强成渝、黔中地区非常规页岩气的地质勘查与开发评价, 服务我国能源结构优化,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地区重点开展煤炭富集区的生态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 加强新发现矿产地煤炭开发主体功能区的适应性评价。3.1.2 农产品主产区东部农产品主产区, 要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水土污染防治为重点, 保障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 保护 18 亿亩耕地“生态红线”, 服务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20、具体为:东北平原地区部分黑土区水资源短缺、长期大面积耕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地质工作要加强东北地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助力水库等水利设施升级改造, 建立并完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网, 开展土壤化学调查, 推助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修复与提升, 服务粮食生产安全;黄淮海平原主产区水资源匮乏, 地下水开发超采现象突出, 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 地质工作需要加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水文地质扶贫工作与土壤化学调查工作, 为解决粮食生产用水、土壤恢复治理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黄淮海地区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 要积极开展南水北调对流域地下水的影响评价;长江下游平原

21、主产区, 继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 需要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寻找富硒土壤, 服务地方农产品生产;华南沿海主产区, 是我国主要水产品产业带, 地质工作要加强对海水入侵地下水的调查评价, 加强海水倒灌的海洋地质灾害防治。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 包括长江中游、汾渭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 要重点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水土污染保护与修复。在湘鄂农产品生产地区需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 并开展土壤化学调查, 助力特色农业;在山西、安徽等煤炭资源富集区要加强资源开发对农产品生产影响的调查评价。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 河套灌区主产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 水资源较为匮乏。要加强土壤盐碱化调查评价, 为

22、土壤盐碱化修复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同时加强水文地质找水扶贫工作, 保障粮食生产、人畜饮水量与饮水质量;甘肃新疆主产区, 位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地理位置特殊, 农业种植区主要分布于准格尔盆地、河西走廊的边缘绿洲地带, 地质工作要致力于沙漠绿洲的环境保护, 加强土壤荒漠化防治,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 保障农作物生长与人畜饮水。3.1.3 生态功能区东部地区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要积极开展湿地固碳工作调查评价, 加强工业开发、农业开发、城市开发对湿地环境影响评价调查;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 加强工程地质工作、农业地质工作, 评估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开发对森林资源的

23、环境影响;加强林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 开展林区矿产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助力林业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 在黄土高原生态区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 为保持土壤, 延缓草场退化, 地质工作需加强对黄土高原生态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同时开展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 保障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稳定;在长江中游生态区, 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需加强对地表水, 如湖泊、江河水资源承载力调查与评价, 保障地区生态安全, 为地区制定洪水调蓄政策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地理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但是生态环境脆弱,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4、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在重要河流的水源地, 要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长江上游流域的四川岷江上游、嘉陵江干流中下游、金沙江干流及长江上游主地质环境脆弱性调查评价, 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进行分析评价;在主要生态旅游区, 需要加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建立并完善地质遗迹调查保护与规划, 服务地质公园、湿地建设。在生态自然保护区, 地质工作要加强对生态保护区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水土资源的环境监测, 为促进物种多样性,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地质资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 加强地质扶贫工作,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保障地方粮食生产;在生态

25、功能区找矿上, 需要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在服务我国资源能源供给稳定的前提下, 保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稳定。3.2 地质工作在水资源方面的空间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地质工作在水资源方面的布局在服务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上, 要以服务水利部水利改革重点发展工作内容为核心, 重点加强地下水监测, 以解决我国较为突出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具体布局如下:在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展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城市地下水总量调查评价, 城市地下、地表水污染防治, 提高城市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中西

26、部贫困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区域加强水文地质扶贫工作, 致力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 开展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在农业主产区, 积极开展地下水勘查, 为粮食主产区的供水提供保障。 (表 2) 表 2 我国水利改革重点发展内容与地质工作布局 下载原表 3.3 地质工作在土壤方面的空间布局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2014) , 我国污染分布空间分布情况为: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 4 种无

27、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地质工作要采取点面结合方式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防治土壤污染。具体为:南方地区优先加强土壤化学调查,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 针对土地资源的不同用途, 以地球化学工程学为主, 研究土壤污染修复机理和方法, 研究制定经济、有效和适用的地球化学治理技术及修复标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域, 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 应用生态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区域, 主要是由于重金属矿山开采的尾矿及废水、废渣进入土壤, 地质工作

28、要研究不同类型矿床矿石矿物、围岩、土壤、水体、水系沉积物、尾矿坝等不同地质体中的有害元素含量、组合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研究采冶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查明影响元素活化的主控因素, 评价有害元素由内生作用到表生作用、从自然过程到矿山采冶等不同阶段的环境效应,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为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展提供采冶依据。其它重金属污染较轻的地区, 要继续加强土地质量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重点研究影响土地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地球化学因素, 建立不同尺度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 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与保障耕地质量安全提供依据。总之, 地质工作在土壤方面布局要继续加大生态地球化学监测及预测预警体系研究, 研究土

29、壤重金属元素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建立环境质量评价、生态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模型, 提出降低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和阻断危害的有效措施。3.4 地质工作在大气资源方面的空间布局大气污染物控制方面。对于城市化地区, 应以服务城市建设、重大工程施工为主要任务, 结合施工区域的地理地质环境, 合理布局工程的区域位置, 保持大气污染物的有效疏散。对于矿区, 应完善矿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系统, 同时加强矿区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避免大气污染及扬尘扩散。对于荒漠化地区, 应加强动态监测与调查评价, 为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对于湿地地区, 应针对 CO2等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的

30、需求, 加强对湿地增汇固碳的调查评价工作。3.5 地质工作在海洋资源方面的空间布局在近海矿产与能源区, 应开展矿产能源资源勘查与潜力评价, 特别是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 对优化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提高能源资源接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港口航运区、工业和城镇用海区, 海洋地质工作应该以基础地质工作和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为主;开展近海基础地质调查, 为完善我国海洋基础地质信息,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做贡献;开展海岸带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查明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探索海陆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提出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31、建议 (参见图 1) 。在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等区域, 则要开展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治理等工作, 保证该区域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 同时要保障该区域生命及财产安全。总体上, 新时期的地质工作加强海洋地质科研和海洋地质规划研究, 逐步形成我国创新的海洋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的技术与装备体系。立足海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水工环地质现状, 研究制定我国海洋地质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4 小结在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战略的背景下, 无论是从生态文明视角的定位与定向所提出的我国地质工作未来结构转换的六个方面, 还是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视角分析的城市、农业、

32、生态的空间布局, 以及从地质工作对象的角度在水、土、气、海洋四个方面的空间布局建议, 都是从理论上对地质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探析。而在实践中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切实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基础支撑, 要更加突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战略融合, 体现地质工作全面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图 1 2000 年2014 年海洋监测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监督发展趋势图 下载原图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5-05-06 (01) .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

33、地质工作的决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6 (7) :27-32. 3蒋家振, 冯怡.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9) :15-17, 10. 4范继涛, 赵玉凤, 张弘玓.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 (5) :16-19. 5杨建锋, 王尧, 张翠光.主体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J.中国矿业, 2015 (12) :56-59. 6杨建峰, 王尧, 齐亚彬, 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环境调查战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5. 7陈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十三五”水

34、利改革发展新篇章J.中国水利, 2016 (2) :1-9. 8陈雷.“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要着力抓好九项工作EB/OL. (2016-02-17) 2017-06-27.http:/ 9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4-04-18 (02) . 10地球化学视野中的土壤污染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4-04-18 (06) . 11山东明确海洋地质工作六大目标任务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5-07-11 (02) . 注释()1 (1)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 (2)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3) 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陕西、内蒙古。 ()2 东部地区的农产品主产区有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下游平原主产区、华南主产区。 ()3 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包括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长江中游农产品主产区。 ()4 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包括河套灌区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