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怒汉观后感 700 字十二怒汉这部影片的法庭戏节奏利落,结构紧凑,主题严肃,丝毫不因故事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而且众多演员均有精彩表演,将一个深入探讨陪审团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浓厚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下面是 700 字的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十二怒汉观后感 700 字 这是至今我看过的最牛逼的电影!因为陈旧感十足的黑白片,几乎没有配乐,年代所致没有炫的镜头和音效,布景仅仅是在一处小型会议室里,在电扇坏掉窗子打开还要使足力气的闷热的夏天,十二个衣着西装领带的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陪审员,在局限的屋子里满头大汗地针对一项谋杀案展开了激烈精彩的辩论,而且全片没在叙述方式上做手脚,如果
2、看预告片会毫无兴致,好似在看装有会议室摄像头的讨论录像一样,毫无亮点。 但!就是这样一部构造平淡简单得跟白开水一样的电影,里面的每分每秒都那么精彩,导演对整片的掌控力简直神级!编剧也让剧情合情合理毫无漏点的升温,角色设计个个丰富饱满,表演流畅自如,功力深厚!在对天气变化、电扇由坏到好,大家衣装变化的细节处理上也是做足了气氛烘托。在如今靠出奇的叙事方式、博人眼球的特效、各种怀旧小清新,翻着花样儿“出奇制胜”的年代里,看到这样一部拍摄于 1957 年的再简单不过的一部电影,仅仅靠陪审团成员对被告的裁决达成一致这一条主线,专心致致地讲好故事,不花哨不复杂,节奏一气呵成,让观影者思维紧跟影片步伐,每一
3、处的“无罪”票数增加都会让影片进入高潮,随之也带来了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每一次的驳论成功都是有力的,甚至会瓦解某个人的价值观。 这看似是一个原以为会几分钟就搞定的会议裁决,在第一个站出来投“无罪”票的冷静先生的反对下,便拉开了关于平等、偏见、人权、良心、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讨论,只是他们架在了判决一个男孩生死命运的前提下平凡的议题不平凡的会议,相信会改变那晚每位陪审员的观点,终会是难忘的一次裁决! 十二怒汉观后感 700 字 久知其为经典。虽然看电影是我的最大爱好,却有个简单的偏见,电影不过是有那么点意义的娱乐,不必当真,所以懒得找来看。无意间下载了,看十二怒汉 ,居然哭了。为那么一个人,一
4、个认真的人,一个为另一个毫无关涉的少年挺身而出的人。 情节再简单不过,十二个人作为陪审员大男人,在炎热的下午,为决断嫌疑人是否有罪而争论。从十一个人认为有罪,到十二人认为无罪,其过程显现了人类的十二种人生态度或价值观。 如果电影太好,好像就要进入了哲学层次。这是浏览蝙蝠侠前传 2:黑暗骑士的所谓影评时所了解的,那个意思好像是说哲学层次是指层次特别高,不太能弄懂,却特别有意义。我看十二怒汉就特别有这种感觉。按我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次,就是要讨论人类的基本人生态度或价值观了。 十二个人,十二种人生态度。方达所扮演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认为无罪的陪审员,代表了添加了同情心的理性。从一点点的同情心开始,
5、凭着理性逐渐的说服了所有的人,认为嫌疑人无罪。 最后被说服的三个人特别有意思,分别是: 代表偏见和拒绝思考的中年人,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愿再听他乱嚷了。 代表绝对冷静的理性的西服男,他居然声称不管多热,从不出汗,仍然穿着西装正襟危坐,最终还是理性说服了他。 最后一个被说服的是,代表感性、冲动的壮大哥,其实他老早就被说服了,却驯服不了自己的感情。最后,感情不管多么汹涌,也不能真正的战胜理性。 十二个人,十二种人生态度。你想应该秉承哪种人生态度呢?我当然希望也能像片中主人公那样富有同情心,以理性指引前行,但却未必有他的勇气,或许还要混合一些老人们的精于世故,理解人何以为人吧。 片中多次提到了美国精神,
6、导演和编剧也是想通过本片诠释美国精神的核心理念吧。不管了,电影太好了,已经进入了哲学层次了,所有人都能体会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吧。或许,别上那么高层次,在做任何事情,应该想想,我在扮演十二怒汉的哪一个呢?不会是那个只关心去看棒球,嫌疑人有罪无罪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尽快完事的礼帽男吧? 片中只动用了“在法院里”一个场景,画面、镜头、表演都极其洗练精致。给个十分吧,哪天再看一遍吧,这种片子每次看都能咂吧出味道来。 突然想起,五四运动要引进的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不就是片中那个高高瘦瘦,略有驼背的挺身而出、坚持到底的那个人,所代表的同情心和理智么? 十二怒汉观后感 700 字 十二怒汉
7、有多经典?无须我这种观影井底之蛙赘言。在经过一定预习的情况下,抱着虔诚的心去欣赏电影史上留名的法庭片,几乎所有战战兢兢的设想都准备好了去看时,还是真的被震慑到了,结结实实震慑。 在时长超过 1 个小时以上的放映段内,十二名主角几乎没有换过场景,更不要提有什么女角点缀,总之拉拉杂杂的噱头一概无,一番演绎下来,却丝毫不令人感到厌倦,这等功力不可小觑。 每一位陪审员的申诉和他们之间的龃龉表现都充满了张力,戏骨亨利方达的魅力自不必说(我丝毫不用去追究他的姓氏传承给下一代也是如此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事实就摆在眼前),戏中他扮演的建筑师 Davis(当然到最后一幕大家才知道其剧中名),清亮的眼神直视真相,任
8、何值得质疑的点都不被放过,他并不是主持公正试图主宰他人或者直接确认凶手为贫民区长大的 18 岁少年,他只是在捍卫自己质疑的权利。因此旁人的唾沫朝他袭来,只会使旁人看上去更蠢。 从 1 比 11 到 2 比 10、3 比 9、6 比 6、9 比 3到12 个人最后裁决 No guilty,戏一步一步达到高潮,每个人不带个人偏见去裁决这件事确实很难,但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发挥了正面就像年纪最大的那位陪审员,他能代入证人中老人的角色,去指出老人证词可能有的错误那么就会抽丝剥茧,逐渐逼近事实。这一过程令人透不过气来,到认定无罪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几乎令人兴奋极致。 也许就像建筑师 Davis 所
9、说“或许我们真的放走了一个杀人犯谁知道呢或许我们裁决的不是事实”但谁也不能无视这桩“弑父”案中的细小疑点,除非你跟自己过不去、你带偏见、你有类似像这样的儿子简直令为父的恨死、你不关心他人的死活因为有场棒球赛等着你12 位陪审员,就如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主张由于各种复杂成因而不同,甚至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但抛开这些吧这些和本案无关,12 票 No Guilty通过所需要做的:是再次审判并还原真相。 你逃不过内心和公正擦肩而过的谴责,不如像 Davis那样成为第一个站起的人。通常第一个发出呼声的人,最了不起。 十二怒汉观后感 这学期的“心理电影学”课程结课作业是一篇论文,当接到完成这篇论
10、文的任务后我思考良久,自己已经看过很多经典电影、专业书籍,自以为已经掌握不少专业知识,平时也写过很多“类似影评”的东西,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自己写过的那些东西根本算不上影评,最多算是观后感。专业影评有着独特的格式、方法、视角,原来自己还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正经的影评,所以,我想把握这个机会写一篇较严格规范的影评,方式方法参考了我的考研专业课书籍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潘桦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关于选择哪部影片也着实费了我一番脑筋,自己大学3 年已经有了 500 部以上的看片量,多数为历史上的经典,我不想降低自己的选片标准。因为要贴近“心理电影”的题材,我最先想到了瑞典电影导演伯格曼的片子,
11、他对人类心理问题的讨论炉火纯青,是大师中的大师,比如野草莓 、 犹在镜中 、 假面 、 芬妮与亚历山大等等都是分析心理电影最贴切的题材范本,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之后我想到了“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的乱与梦都有深刻的对人性与心理潜意识的讨论,也十分贴近论文主题,不过在试着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水平还难以精确把握黑泽明的影片,所以又放弃了。最后,我选择了下面所要分析的电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12 怒汉 ,这部影片足够出名,足够经典,完美切合论文主题,懂点电影学的人都应该听说过。不过最重要的是此片导演与今年 4 月 9 日去世,为了纪念他,我决定选择这部他于 1957 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大一
12、的时候我已经看过此片,但为了这篇论文,我又花了 96 分钟重温了此片,经典就是经典,还是会让人看的热血沸腾。下面进入正题。 十二怒汉观后感 分析影片12 怒汉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编剧: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达等 获奖情况:1957 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和改编剧本提名 【剧情梗概】:一位少年被控一级谋杀,12 名陪审团有 11 名已经坚信少年有罪,只有一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 【影片背景资料】:12 怒汉是导演的荧幕处女作,本片的主演亨利方达(他同时也是该片的制片人)
13、发现并资助了这位导演。直至 XX 年去世,西德尼吕美特共导演了 50多部电影,其中不乏东方快车谋杀案与热天午后这样的名作。 十二怒汉 【分析解读】: 一、空间设置 经典影片12 怒汉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全片 96 分钟的长度有 90 分钟以上是发生在一个二、三十平米的狭小的、封闭的房间内,没有美丽的外景,没有豪华的内饰,只有房间中最常见的普通的桌椅、衣架、一台失灵的电扇、饮水机.这种狭小封闭的空间叙事不会受主流商业电影欢迎,但是我们会在一些大师的经典文艺片中看到:波兰斯基的水中刀全片基本上在一艘狭窄的帆船上、伯格曼的假面全片基本上在一座孤岛和孤岛的房子中、小津安二郎更是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在反映日本
14、家庭生活,很少离开日本建筑中那低矮的房间。 空间会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由其是空间紧张到你能清楚的听到身边人的呼吸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不明显,而有时会带来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本片导演像设置密室谋杀案一样设置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为了加深这种密闭的感觉,导演甚至设置了一个把主人公们反琐在室内的情节。在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够让人产生不适感觉的空间后,导演继续渲染,借人物之口道出“今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而且“快要下雨” ,“风扇坏了”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下雨前的闷热是最难以忍受的,而且不大的房间内要放下 12 个男人,人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与气氛中自然的产生烦躁、冲动、愤
15、怒等心理变化。导演通过富有经验的空间设置有效的为后文“12怒汉”间的争执作了潜在的心理上的铺垫,同时为以“大雨降落”与“电扇变好”为标志的事件转折埋下伏笔。 二、人物塑造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本片并没有像众多的好莱坞巨制一样塑造一个美国式英雄主义人物,而是塑造了一个中国人可能较陌生的团体“陪审团”这个美国特殊的司法体系下诞生的群体中的 12 个人的群像。不知道导演是为了情节需要专门做的设置还是那个年代(1957 年)美国的性别、种族歧视仍然比较严重,片中没有出现女性与有色人种。(在我的观影经验中,90 年代后出现的影视作品中,陪审团出现一般都会包括一两个女性或黑人)就是这 12 个各行各业的美国白
16、人构成了影片所有角色,很难说他们地位孰轻孰重,虽然有大明星亨利方达扮演的最初的唯一异类,也有陪审团团长一角,但在我看来 12 个人是平等的,他们可能说话有少有多,但他们的意见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也有平等的发表意见、投出选票的权利,那 12 张神圣的选票同样具有平等的功能。 在人物的谈话讨论中,我们可以明确这只陪审团的构成,其中有广告策划人、股票经纪人、传呼公司老板、钟表匠、建筑师、推销员、高中橄榄球队教练,还模糊的提示出有一位出生在贫民窟,有一位欧洲移民(英语发音不标准)。这是一支很典型的陪审团,它的组成富有层次,各个阶级,各个行业,人们互不相识,看待事物的角度各异,他们此时的心理状态也各异,有
17、的人得了热感冒,有的人着急去看晚上的球赛、有人还得“跑三家修车厂”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陪审团的特点,就是要复杂,人们意见一致,价值观、世界观一致就体现不出陪审团制度的优越性,也就容易出现冤假错案。人们参加陪审团的动机也各异,因为片中介绍,陪审团的一天收入只有 3 美元,几乎是白干,有的人单纯认为这一过程有趣,有的人认为得到社会的某种肯定、有的人认为“比工作好多了” 、有的人就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总之是心理状态各不相同,这复杂的 12 个人甚至可以构成当年美国社会的一个横断面,任何国家的人观看此片都会产生对那个国家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的思索,可以说,导演塑造的 12 为人物是出奇成功的,塑造一位突
18、出的主角容易,塑造两位突出的主角也容易,但同时塑造了 12 为性格各异又栩栩如生的主角确实是大师手笔,不得不另后人敬佩。 三、技术手段 1、黑白片的使用。彩色电影诞生于 1935 年,本片拍摄与 1957 年,那个年代彩色电影在美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导演还是使用了黑白摄影,创作了一部黑白片。一方面,作为出入电影界的导演来说,黑白片能节省不少开支(本片拍摄费用估计为 35 万美元,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小成本电影);另一方面,体现了导演的能力与自信,不用美景与色彩去吸引观众,单凭扎实的剧本与演员出众的表演,黑白片照样引人入胜。历史上不乏大导演“专门”把自己的电影弄成黑白的例子,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
19、名单 、姜文的鬼子来了 、陆川的南京南京等等,一方面是题材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导演够牛。当年姜文拿着他的黑白片鬼子来了独闯戛纳时,他的对手自己就感觉矮了三分,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长镜头的运用。作为一部室内戏,导演没有使用好莱坞经典室内剧的拍摄手法“正反打”表现对话场景,而是通过景深镜头与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完美的表现了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另外,影片开头也是一段经典的长镜头,通过人接人的接力方法,只用一个镜头就把观众从法庭外部带入到了审判大厅。 3、典型道具的使用。本片出现了两个典型道具,刀与电扇。亨利方达的刀出现之前,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站在无罪的一派,刀的出现对陪审团其他成员是一个触动,这
20、之后,两派人数开始出现变动。电扇更是一个明显的标志,电扇在投票 6;6 之前都是坏的,而在大雨降落,赞成有罪与无罪的比例发生颠倒的时候,电扇意外的好了,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意象,甚至有点低级。 四、主题思想 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庭戏,没错。在历史上众多的法庭戏经典评选中,本片和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最佳的宝座上难分伯仲。为什么这部法庭戏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当年美国报纸上对本片的一句话影评能说明些什么:“Life Is In Their Hands - Death Is On Their Minds!”翻译过来就是:“生命在他们的手中,死亡由他们的心灵决定。 ”貌似简单的陪审过程其实
21、有着掌握人生死的巨大责任,再上升一个高度,就是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 。不否认这样的说法或多或少包涵了美国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但换个角度思考,确实是这样特殊的制度拯救了那个遭到所有人唾弃,连辩护律师都不想帮他的平民窟孩子的生命。美国法律制度不是证明他可能有罪就有罪,而是提出他有无罪的可能性就无罪。这部影片让人深刻理解了什么是陪审团,同样也让人感触到了陪审团的真正意义。人都会有思维惯性,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世界上最最公正的法官也会跟随着自己“貌似和理”的想法一步步推理下去,最后做出他们“认为和理”的判决。陪审团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盲目判决发生的可能性,当然,正如片中的 12
22、 位陪审团成员一样,他们也有思维惯性,但是 12 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并且提出他的这种想法,对于审判席上的被告来说也许就是一次生的机会。我们常说人权,什么是“人权”?人权含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人不能够轻易夺取一个人生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在常人眼中是那么的微乎其微,哪怕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站在你的立场。 具体到故事情节,全片可以分为有罪派和无罪派,每派有一个领导人物,两派在全片中不停的博弈,我倒是认为这种博弈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而是个体人性的博弈。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决定了两派人数的变化。影片抓住观众内心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次次的“投票” 。刚开始我也觉得男孩有罪,毫无疑问,像所有人一样,但
23、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似乎也变成了陪审团中的一员,变的犹豫,疑惑,开始动摇观点,重新思考,做出改变。在一次次投票中,有罪派和无罪派比例由 1:11 变动到 2:10,3:9.6:6直到 11:1。我更愿意说那些改变主意的人不是被某个人说服,而是被自己的人性说服了,当他们把讨论不再当成浪费看球的时间,而是决定一个活生生的男孩是否应该被送上电椅时,这些陪审团成员重拾了应有的冷静与细致,同样,这不能说是某个人的胜利,而是人性的胜利。当人们勇敢的承认自己曾经愚蠢的对一个生命妄下断论,当人们正视自己人性固有的缺点,当他们重新审度一个民主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时,他们做出了改变,这就是胜利。人的胜利,国家的胜利。影片一个精妙之处在于它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男孩到底是有着还是无罪,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本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国精神,一种民主的力量,它足以值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反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