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 算法1. 算法的基本概念:利用计算机算法为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实施某种算法。(1)算法的基本特征:算法一般具有 4 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2)算法的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3)算法的 3 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4)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技术、回溯法。(5)指令系统所谓指令系统指的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2. 算法复杂度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空间复杂度,是指
2、间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1.2 数据结构1.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1)数据结构: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2)数据结构研究的 3 个方面 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2.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它可以用一个数据元素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中的若干关系来表示。数据的逻辑结构有两个要素:一是数据元素的集合;二是数据元素的逻辑关系,它反映了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3. 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
3、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由于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可能与逻辑关系不同,因此,为了表示存放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各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前后件关系),在数据的存储结构中,不仅要存放各数据元素的信息,还需要存放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的信息。一种数据的逻辑结构根据需要可以表示成多种存储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存储结构。顺序存储方式主要用于线性的数据结构,它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上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之间的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1.2.3 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
4、结构分为两大类型: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1)如果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在一个线性结构中插入或删除任何一个结点后还应是线性结构。栈、队列、串等都为线性结构。如果一个数据结构不是线性结构,则称之为非线性结构。数组、广义表、树和图等数据结构都是非线性结构。(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3)顺序表的运算有查找、插入、删除 3 种。1.4.1 栈1. 栈的基本
5、概念栈(stack )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是限定只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在栈中,一端是封闭的,另一端是开口的。通常称插入、删除的这一端为栈顶,另一端为栈底。当表中没有元素时称为空栈。栈顶元素总是最后被插入的元素,从而也是最先被删除的元素;栈底元素总是最先被插入的元素,从而也是最后才能被删除的元素。栈是按照“先进后出”或“后进先出”的原则组织数据的。2. 栈的顺序存储及其运算栈的基本运算有 3 种:入栈、退栈与读栈顶元素。1.4.2 队列1. 队列的基本概念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删除,在另一端进行插入的顺序表,通常将允许删除的这一端称为队头,允许插入的这一端称为队尾。当表中没有元素时称为
6、空队列。队列的修改是依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的,因此队列也称为先进先出的线性表,或者后进后出的线性表。2. 队列运算入队运算是往队列队尾插入一个数据元素;退队运算是从队列的队头删除一个数据元素。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一般采用队列循环的形式。1.5 链表在链式存储方式中,要求每个结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其中指针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即前件或后件)。链式存储方式既可用于表示线性结构,也可用于表示非线性结构。(1)线性链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称为线性链表。线性链表的基本运算:查找、插入、删除。(2)带链的栈:栈也是线性表,也
7、可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带链的栈可以用来收集计算机存储空间中所有空闲的存储结点,这种带链的栈称为可利用栈。1.6 二叉树1.6.1 二叉树概念及其基本性质1. 二叉树及其基本概念二叉树是一种很有用的非线性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 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表 1-2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父结点(根):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树的根。子结点和叶子结点: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没有后件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度: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
8、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深度: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子树:在树中,以某结点的一个子结点为根构成的树称为该结点的一棵子树。2. 二叉树基本性质二叉树具有以下几个性质:性质 1:在二叉树的第 k 层上,最多有 2k-1(k1)个结点。性质 2:深度为 m 的二叉树最多有 2m-1 个结点。性质 3: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为 0 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 2 的结点多一个。性质 4:具有 n 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取 log2n 的整数部分。3. 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满二叉树是指这样的一种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
9、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在满二叉树中,每一层上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 完全二叉树是指这样的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1.6.2 二叉树的遍历在遍历二叉树的过程中,一般先遍历左子树,再遍历右子树。在先左后右的原则下,根据访问根结点的次序,二叉树的遍历分为三类: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1)前序遍历: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2)中序遍历: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3)后序遍历: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1.7 查找青铜人教育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速学教程(精选)版权所有
10、 焦作市青铜人教育 计算机二级 张承明(老师) 手机:15893012046 QQ:3578656961.7.1 顺序查找查找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数据结构中查找某个指定的元素。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顺序查找:如果线性表为无序表,则不管是顺序存储结构还是链式存储结构,只能用顺序查找;即使是有序线性表,如果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也只能用顺序查找。1.7.2 二分法查找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对于长度为 n 的有序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二分法查找只需比较 log2n次,而顺序查找需要比较 n 次。1.8 排序1. 交换类排序法(1)冒泡排序法:在最坏的情况下,冒泡排序需要比较次数为 n(n-
11、1)/2。(2)快速排序法2. 插入类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 n(n-1)/2 次比较;(2)希尔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 O(n1.5)次比较。3. 选择类排序法(1)简单选择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 n(n-1)/2 次比较;(2)堆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 O(nlog2n)次比较。相比以上几种(除希尔排序法外),堆排序法的时间复杂度最小。第 2 章程序设计基础2.1 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考虑下述因素:(1)源程序文档化(2)数据说明的方法(3)语句的结构程序:语句的结构程序应该简单易懂,语句构造应该简单直接。(4)输入和输出2.2 结构化程序设计1.
12、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和限制使用 goto 语句。2.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有三种类型: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2.3 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涵盖对象及对象属性与方法、类、继承、多态性几个基本要素。2.3.2 面向对象方法几个基本概念 1. 对象、2. 类和实例、3. 消息、4. 继承、5. 多态性第 3 章软件工程基础3.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1. 软件定义与软件特点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数据和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
13、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的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资料。软件由两部分组成:1.机器可执行的程序和数据;2.机器不可执行的,与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使用等有关的文档。根据应用目标的不同,软件可分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2. 软件工程为了摆脱软件危机,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工程学是研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普遍原理与技术的一门工程学科。所谓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软件工程包括 3 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方法是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工具支持软件的开发、管
14、理、文档生成,过程支持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3.2 软件生命周期1. 软件生命周期概念软件产品从提出、实现、使用维护到停止使用退役的过程称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分为 3 个时期共 8 个阶段,1.软件定义期: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3 个阶段;2.软件开发期: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和测试 4 个阶段;3.运行维护期:即运行维护阶段。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活动可以有重复,执行时也可以有迭代。3.2.2 软件设计3.3.1 软件设计基本概念(1)按技术观点分: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过程设计。(2)按工程管理角度分:软件设计分两步完成:概要设计
15、和详细设计。3.3.2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1. 软件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1)抽象、(2)模块化、(3)信息隐蔽(4)模块独立性2. 衡量软件模块独立性:使用耦合性和内聚性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3.3 结构化分析方法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定义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使用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 )、结构化英语、判定表和判定树的工具,来建立一种新的、称为结构化规格说明的目标文档。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是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逐层分解、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2. 结构化分析方法常用工具(1)数据流图(DFD):是分析员与用户之间极好的通信工具。(2
16、)数据字典(DD):是对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是结构化分析的核心。数据字典中有 4 种类型的条目: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存储和加工。(3)判定表:如果一个加工逻辑有多个条件、多个操作,并且在不同的条件组合下执行不同的操作,那么可以使用判定表来描述。(4)判定树:判定树和判定表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用判定表表示的加工逻辑都能用判定树表示。3.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后成果,是软件开发的重要文档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正确性、无歧义性、完整性、可验证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和可追踪性。3.4 软件测试1. 软件测试的目的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
17、序的过程;2.好的测试用例(test case)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3.一次成功的测试是能发现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但是,暴露错误并不是软件测试的最终目的,测试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排除软件中隐藏的错误。2. 软件测试的准则1.所有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需求;2.在测试之前制定测试计划,并严格执行;3.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4.避免由程序的编写者测试自己的程序;5.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6.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3.4.3 软件测试的方法和实施1. 软件测试方法软件测试具有多种方法,依据软件是否需要被执
18、行,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方法。如果依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1)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青铜人教育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速学教程(精选)版权所有 焦作市青铜人教育 计算机二级 张承明(老师) 手机:15893012046 QQ:357865696 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其中代码检查分为代码审查、代码走查、桌面检查、静态分析等具体形式; 动态测试。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分析。动态测试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机测试,是通过运行软件来检验软件中的动态行为和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动态测试的关键是使用设计高效、合理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就是为测试
19、设计的数据,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两部份组成。(2)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白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装在一只透明的白盒子里,测试者完全了解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程。它根据程序的内部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是否都按预定的要求正确地工作; 黑盒测试。黑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一只黑盒子,测试者完全不了解,或不考虑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程。它根据规格说明书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的要求。3.4.4. 软件测试的实施软件测试过程分 4 个步骤,即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和系统测试。1、单元测试是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模块(程序单元)进行正确性检验测试。单元测试
20、的技术可以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2、集成测试是测试和组装软件的过程,主要目的是发现与接口有关的错误,主要依据是概要设计说明书。集成测试所设计的内容包括:软件单元的接口测试、全局数据结构测试、边界条件和非法输入的测试等。集成测试时将模块组装成程序,通常采用两种方式:非增量方式组装和增量方式组装。3、确认测试的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其他特性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确定的各种需求,包括软件配置是否完全、正确。确认测试的实施首先运用黑盒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有效性测试,即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确认的标准。4、系统测试是通过测试确认的软件,作为整个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与计算机硬
21、件、外设、支撑软件、数据和人员等其他系统元素组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使用)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的具体实施一般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操作测试、配置测试、外部接口测试、安全性测试等。3.5 程序的调试在对程序进行了成功的测试之后将进入程序调试(通常称 Debug,即排错)。程序的调试任务是诊断和改正程序中的错误。调试主要在开发阶段进行。程序调试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错误的迹象确定程序中错误的确切性质、原因和位置;二是对程序进行修改,排除这个错误。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 错误定位。从错误的外部表现形式入手,研究有关部分的程序,确定程序中出错位置,找出错误的
22、内在原因; 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 进行回归测试,防止引进新的错误。软件调试可分为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静态调试主要是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设计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的。主要的调试方法有:强行排错法、回溯法和原因排除法 3 种。第 4 章数据库设计基础4.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它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它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所共享,所以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
23、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数据库的机构,它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作、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系统的核心。为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语言: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控制语言。4.2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基本特点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 3 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独立性是数据与程序间的互不依赖性,即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而不依赖于应用程序。数据的独立性一般分为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两种。物理独立性: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
24、构、存取方式等)改变时,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的更换、存取方式改变等,应用程序都不用改变。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如修改数据模式、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改变数据间联系等,用户程序都可以不变。4.3 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1. 数据统系统的 3 级模式: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2. 数据库系统的 2 级映射: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4.4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数据库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数据约束三部分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分为 3 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4.5
25、 E-R 模型1. E-R 模型的基本概念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可以抽象成为实体,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且又能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现实世界中事物均有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属性来表示;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联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关联称为联系。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实体集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有下面几种:一对一的关系、一对多的关系、多对多关系。2. E-R 模型的的图示法实体表示法:在 E-R 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集,在矩形内写上该实体集的名字;属性表示法:在 E-R 图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在椭圆形内写上该属性的名
26、称;联系表示法:在 E-R 图中用菱形表示联系,菱形内写上联系名。4.6 关系模型关系模式采用二维表来表示,一个关系对应一张二维表。可以这么说,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但是一个二维表不一定是一个关系。1.元组: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具体记录;2.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3.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不同元组对同一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关系操纵:数据查询、数据的删除、数据插入、数据修改。关系模型允许定义三类数据约束,它们是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以及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4.7 关系代数1. 传统的集
27、合运算:并、差、交2. 专门的关系运算:投影运算、选择运算、连接和自然连接4.8 数据库设计与原理数据库设计中有两种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和面向过程的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是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面向过程的方法是以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由于数据在系统中稳定性高,数据已成为系统的核心,因此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已成为主流。数据库设计目前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即将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分解成目标独立的若干阶段。它们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和进一步修改阶段。在数据库设计中采用前 4 个阶段。4.9 数据库管理包括以下内容: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调整、数据库的重组、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和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故障恢复、数据库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