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论:小品时代已经过去 戏剧小品本来不是用于舞台演出的,而是培养演员时的一种练习手段,类似美术中的石膏像素描。大概是从1983年第一届电视春节晚会上王景愚的吃鸡开始,接着是第二年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小品登临大雅之堂,并且定下了以喜剧为基调。开初还较多保留演技练习的色彩,后来更加注重题旨与创意,逐渐有了较完整的戏剧形态。1979年版辞海“小品”条只有文体名称一个义项,1999年版就增加了一个义项:“指一种短小的戏剧。”十多年时间,一种戏剧样式从起步趋于成熟,应该是电视艺术和春节晚会的一大功劳,当然也离不开戏剧界同仁的努力。 然而,成熟得快,衰退也快。鼎盛时期尚在眼前,现在好像大势已去,美人迟暮
2、了。想当年,吃鸡、吃面、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换大米、超生游击队、张三其人、打扑克小品迅速走向巅峰。从英雄母亲的一天起,赵丽蓉加盟小品,以她深厚的戏曲功底和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艺术才具,为小品表演带来一股清新硬朗之风,明显有别于那时已开始形成的装腔作势、硬挤笑料(即使有些“大腕”也难以免俗)的小品模式,自有一种大家风范。今天我们送走了赵丽蓉,再次环顾小品演艺界,这几年究竟涌现过几位得到观众认可的新秀?又有几位名角能不陷于模式化的表演而不断创新? 剧本创作的后劲不足更是致命伤。小品演员家喻户晓,可有谁知道这些小品的作者是谁?语言类节目中相声的式微已成定局,没有好本子已经挤对得大牌演员不得不在台上
3、卖弄器乐手艺。小品虽然红火一阵,但大家如数家珍的还不就那么几个。它的声势是电视春节晚会的强大覆盖面造成的。这是一年一次的全国的盛会。另一个国家级的栏目“综艺大观”也演小品,大家看后能记住几个?现在老百姓中耍贫嘴说怪话的高手大有人在,正如赵丽蓉生前所说:“有时抖个包袱比演员还溜呢!”可是我们搞创作的语言智慧和语言艺术却相对贫困,语言类节目难以保持其语言优势而被观众冷落,也就势在必然了。 事物总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说文学,唐诗在它登峰造极之后也无可奈何地被宋词所取代,对后世来说,它作为一座高峰,永远屹立在世,却只可欣赏,不可超越。不免还有旧体诗词佳作问世,但决不可能再现唐代之辉煌,因为旧体诗的时代已经过去。宋词亦然。我们或许还难以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事实如此。 那么,小品的周期何以如此之短?恐与其先天不足有关。它的前身,毕竟只是一种演技练习,可供挖掘的余地不多;而以喜剧作为基调,倘无足够的讽刺空间,那是极易流于贫气和油滑的。有人说小品就是“搞笑”,那么很好,它会很娱乐,也会很浅薄,在艺术殿堂肯定不会立足很久的。这几年有些小品演员走上银幕,拍出了几部好作品,但有些喜剧影片趋于小品化,则令人不无担忧。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