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37175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0301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思路与重点、 逻辑框架、论文可能贡献与不足做出相关说明。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介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类型以及世界主 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概 况;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包含六点:寻求经济贸易利益、寻 求贸易创造利益和发挥区位优势、增强谈判力量、国际关系中政治需要的产 物、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强化各成员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并进而分析了区 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间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贸合作存在

2、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区域经济一 体化理论评述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项规定,为下文的 阐述与论证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把握构建中印自 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首先从双方建立自贸区的动因及必要性入手一顺应 世界经济发展;推动自身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与周边稳定; 解决中印贸易恶性竞争,遏止贸易摩擦的连锁扩散效应;应对日趋复杂的亚 洲经济格局;提升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地位。接下来对中印经贸现状进行分 析,确定了中国和印度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逐一分析构建中印自由 贸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投资效应、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进 硕士学位论

3、文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女名:李伯= ;vv?曰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画际贸易学指导教师:霍1 韦东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而对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着重从中印贸易的互补性与竞 争性入手,得出印度出口商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呈现增强态势,并通过实 证分析中印贸易与GDP关系。第四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对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障碍进行了探讨:1、中 印双方政治体制关系的束缚;2、缺乏有效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司法程序;3、 印度衡量市场经济地位使用双重标准;4、两国有限的民间交流与沟通。最后 进一步对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对策选择展开研究,一要加强我国参与中印 贸易的总体战略规划,二要建立高

4、效的双边贸易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三要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四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创造良好贸易环境,五要加强对印信息交流,以政治互信促互患合作。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区;比较优势:竞争性;对策AbstractCurrent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world economic order is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 exist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be

5、en a trend that can not be reversible in the course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90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creasing fast,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establishe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rade agreements to face and counterwork the opportunities an

6、d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As the two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and India are neighbors and coorperating nearly year by year on economy. On the Economic s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FTA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ill make the economic cooiperation more nearly, be good for enlarging the

7、 bi-trade and cooperation size, and enhance the whole regional competition to fight with the challeng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ogether. On the political side, the more nearly the economy is, the more fortified the politics is. This is in favor of peace and stead

8、y in Asia, and makes China and India take a bigger role in the world.It will have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and trade to establish China-India Free Trade Area, but only based on high-developed inner trade, FTA could bring trade creation effect, market spread and competition pro

9、motion into play. So, from now on and for the future, it will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economy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pl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obstacles and stratagem and countermeasiires to promote

10、the bilateral trade and dr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o research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India, we should start with following ques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hat is the economic relation now? What is the 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What is the complement andI Establishing Fr

11、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Indiacompetitiveness? What effect will the China-India FTA cause?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By answering this questions, my paper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the rel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Th

12、e paper is form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whol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the pres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ocus and logical framework of my research ideas; the instructions of contribution and the f

13、laws the paper may have. The second part,also the chapter II,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ies, to b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planation and proof below. The third part, including chapter III and IV, a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Indias trade status

14、, researche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law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of WTO,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Sino-Indian Free Trade Area through empirical methods, and the cause, obstacles as well as the policy choice,and the impacts

15、to the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Free Trade Area,Comparative Advantagevalrousness,Countermeasure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

16、确方式标 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学位申请人 2009年3月9日1.导论1.导论本章主要是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思路与重 点、逻辑框架、论文可能贡献与不足做出相关说明。1.1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国际 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展幵,一 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速度高于其 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区域内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达50%以上。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由贸易区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

17、体化里面最常见的一种类 型。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从而在全球范围内 形成了一股自由贸易区的热潮,这种自贸热的特点总的来看有两个:一个从 世界范围来看,自由贸易区的数量是在激增,在位居全球GDP前30名的国家 和地区中,有27个参与了自由贸易协议。截止到2007年9月,已经向WTO 通报并且仍然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一共有194个,其中90%以上是自由贸易 区;另外,其中80%以上是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才出现的。绝大多数的世贸组织 成员都参与一个或者多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平均每个非洲国家参加了四个, 每个拉美国家参加了七个,现在据统计墨西哥是参与区域贸易安排最多的国 家,已经和占

18、世界70%GDP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第二个特点就 是大国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在起着引领的作用:美国正在推动建立包括南 美洲、北美洲,共34个国家的大美洲自由贸易区;还和亚洲、大洋洲、非洲 一大批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国家,双方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经济发展阶段的 相似,并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共同性。中印建交50多年来,虽有波折,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以积极的姿态改善两国关系,力挽狂谰地推动双 1.导论方多领域的合作,步入了 “重新发现对方”的阶段。随着双边友好关系的不 断发展,两国间的经贸

19、合作稳步推进,目前,印度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投 资和经济交流的重要伙伴,而我国则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3年6月,印度政府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曾提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 的建议,中国方面对此给予积极响应。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印度之行, 推动着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致力建立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值得一提的 是,联合声明的第六条指出,“全面拓展包括贸易和投资在内的经济合作, 是加 强中印关系的重要内容 ”。双方表示要为实现双边贸易额2008年达到 200亿美元的目标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就己经提前完成。胡锦涛总 书记

20、在十七大报告有关今后经济发展任务部分首次将自由贸易区提高到 战略高度,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一要求结合了目前我国拓展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幵放型经济水平的现实需要,突出了自贸区战 略的重要性。2008年1月15日,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 莫汉辛格结束了中国3日之行,他提出: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开发盈利商 业模式、加深对彼此市场的了解,留下了中印自贸区的伏笔。1研究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展望未来趋势,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外贸政 策,促进中印经贸合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990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63 亿美元,2002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预计的45亿美元达到49.5亿美元,

21、同 比增长37.7%,到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386亿美元,提前完成双方认 定的目标,可以预见,中印两国经济的互利互补性将有力推动中印之间的经 济合作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两国经贸合作将迎来新契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 区不仅有利于迎接外来挑战,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可以深化中国与发 展中国家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实践,如何保证实践的风险最小化以及 收益最大化,这给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的命题。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1.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作为WTO最惠国和非歧视原则的重大例外,GATT1947第24条8款对自由 贸易区有明确定义: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关税

22、领土 中,对成员领土之间实质上所有有关产自此类领土产品的贸易取消关税和其 它限制性贸易法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解释,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 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议,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 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鱼,改善 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 这一定义也在2008年得到我国商务部的认可。 1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最基 本的形式,它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鱼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相比 于其它区域安排,有以下两个显着特征: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行内部自由 贸易的同时,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

23、;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 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国标学术界对于贸易一体化问题的初步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 Adam Smith、 David Ricard,之后发展缓慢。一百多年中普遍认为:自由贸 易导致的结果是世界福利最大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自由贸易框架,自 由贸易区即使没有实现福利最大化,但至少也提高了福利水平。维纳(Viner, 1950)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他建立的关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的一 个标准模型一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模型认为:自由贸易区不等同于向自由 贸易靠近,它一方面促进了合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阻碍与非合 约方之间

24、的贸易,这种效果导致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同时并存:贸易创造 是指自由贸易区合约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或具有同等效力的其它措施所带来 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合约方用 从伙伴国进口的较贵的商品替代原先从非合约方进口的较为便宜的商品。它 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强度的对比。11.导论中国与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属发展中国家 间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详见“商各部海关总罢关千规范巴拉萨(Balassa,1961)提出“动态效应”假说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动态影 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创造大市场效应,使企业实现规模经

25、济;二是加剧合约方之间企业竞争的激化;三是产生间接引向作用,吸引非 合约方的直接投资(四是导致贸易创造的利益集中于某一合约方,引起收益 分配不均;五是使企业的经济外部性对成本结构产生递减影响。1976年威尔 默采用了 1958至1968年的数据分析了中美洲共同体市场效应;乔治及其它 一些学者(1977年)采用1952至1969年的数据,兰厄默和斯皮纳纽(1984 年)采用1962至1979年的数据对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兰厄默(1978年)对西非经济共同体1965至1983年区域贸易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虽表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贸易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一 般不是贸易创

26、造效应带来的,而是来自于贸易转移效应。国外许多李者对发 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如规模效应等也进行了量化分析。1979 年,卡若伊探讨了拉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威尔默分析了中美洲共 同市场的动态效应,1980年皮尔逊和英格拉姆分析了加纳参与南南型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Scott Baler和Jeffrey Bergstrand(2002)的经济模 型表明两国之间的距离越近、离其它国家的距离越远、经济规模越大而且越 相近、资本一劳动比例相差越大或与其它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相差越 小,则这两个国家越容易达成协议。在双边贸易对多边自由贸易的影响问题 上,Phihpuvy(1994)

27、的模型研究表明双边FTA会破坏对推进多边自由贸易的 政治支持。国内学术界对于双边贸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近几年。文富德(2004)提 出中印两国要在WTO框架内展开合作的同时,也积极的开展双边贸易合作。3郑 光魁在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5日)发表文章: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 的地位。徐强(2004)将世界贸易进程的发展趋势归结为“新圈不断产生、旧 圈不断扩张、圈圈不断相扣”,他认为区域自由贸易协议通过降低交易成本 和流通费用,通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推动新FTA的产生,将从最终 效应上促进国际贸易

28、和推动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潘忠(2005)给双边自由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加强中印经贸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4(1)贸易热敲响了警钟,他认为自由贸易协议是WTO妥协的产物,它采取了实质 上违背自由贸易的规则,具有“双刃剑”效应和带来重迭性问题,其排他性 安排将使国际贸易体系变得更加复杂而不可控。汪斌(2003)利用显性比较 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中日两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 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认为政治因素的加入也使国际贸易增加了不稳定性和 更多的变量。因此他指出自由贸易协议不可能把人类引入自由贸易,它最终 甚至可能阻碍全球贸易的发展。刘昌黎(2005)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了

29、 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的新阶段,指出从双边自由贸易发展到多边和全球自由 贸易是自由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双边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 的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因此,我国必须抓紧制定FTA战略,对双边自由贸 易采取向前看的积极姿态。基于中印关系的不断改善,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存在着互补性,因此中印自由贸易区具备可行性(文富德,2006)。杨文武、 戴江涛(2006)认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方面可以 降低影响中印贸易发展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全,简化进出口手续,提高办事效 率;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中印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释放贸易潜能,促进中印 双边或多边贸易的集聚效应。1.3本文的研究

30、方法、研究重点及不足本文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 关理论,釆取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定 1.导论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中国和印度间构建自贸区的问题进行了比 较全面的研究。本文在中印贸易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中印间贸易的竞争性与互 补性,对两国的开放程度进行了研究,切合实际地分析了建立自贸区的可行 性、动因以及障碍,并为自贸区的建立提供了相应的对策。由于相关资料获得难度较大、个人理论功底尚浅等多种原因,本文还存 在诸多不足。如对中印建立自贸区的分析可能还有遗漏,对中印贸易迅速发 展的原因探究得不是非常深入,对策的提出是否

31、具有现实可能性,有些理论 分析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等等。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梳理关于一体 化的理论渊源及背景,进一步认识一体化的历史及现状,从而为中印自贸区 的建立构筑基石。2.1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与发展概况 2.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一体化”最初运用于有关产业组织的研究中,通常指企 业的联合,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组合方式,前者 指供应者和被供应者的结合,后者指各竞争者的合并。将一体化视为国家之 间经济融合的观念是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形成的。由于地理上的关联是经 济

32、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这 一意义上,一体化首先大量呈现出区域形式。巴拉萨(1961)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 位的歧视;又是一种状态,国家之间可以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4柯森(1974) 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将一体化的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 要素配置”;将一体化的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 置”。S这两种定义虽然在解释上不同,但都强调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 态过程而非一种静止状态,其定义一直沿用至今。丁伯根(1965)将经济一体 化分为“消极的一体化”和“积极的一体化”。他认为,消除参与国之间的

33、歧视和管制制度,取消对各国间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引入经济交Balassa. 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 1962.1 “Curson, Victoria.The Essenti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St.Martin Press,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 策和制度去纠正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强化市场正确信号效果为积极的一体 化。6 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消极的一体化”是要消除成员国经济部门

34、之间的歧视;而“积极的一 体化”是要制定和实施协调的共同经济.政策,其范围应该足以保证实现取消 差别以外的主要经济与福利日标。7与丁伯根的解释不同,平德并不认为区域 经济一体化会导致区域政治一体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从内容着手阐述对经济一体化的理解。霍兹曼(1976) 强调,一体化是各成员国间相似产品和同类要素价格一致化的状态,也就是 说,经济一体化是成员国间在有关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 无障碍的状态。曼尼斯和索迈(1976)的研究则将经济一体化同产业部门的融 合,政策和行政的统一联系起米。马克鲁普(1977)认为,一切在市场上供应 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充分的流动性以及无

35、差别待遇,是一体化定 义的必要条件而非本质特征,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劳动分工。林德特 (1985)指出经济一体化可以是指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以及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通过共同市场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8尽管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绘,但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 是在参与国间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和废除歧视性政策;二是在某些共同感兴趣 的领域促进合作与政策协调。本文釆用如下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 上临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及合作,相 互间通过契约和协议,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 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

36、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 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组织, 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 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共同发展和繁荣。9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Tinbegen, J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sterdajn:Elsevier, 1965 Finder, John. Positive Integration and Negative Integration:Some Problem of Economic Unionin EEC. WorldToday,

37、1968, Vol. 24:90汤碧两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比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pl5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32.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普遍赞同巴拉萨(1961),从经济一体 化市场结合的方式、内部密切程度等方面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式。这 五种形式是:1、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指两个以上的国家, 通过缔结条约消除关税壁鱼和数量限制,在区内实现自由贸易,但成员国保 留了它们对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各国仍各自独立地实行对非成员国的关税 和其它资易限制。2、关税同盟(Customs Un

38、ion, CU),是指成员国在完全取 消区内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全的基础上,对非成员国贸易设定统一的对 外关税,对外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3、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CM),是 比关税同盟更高一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它除了取消区内贸易壁金和 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之外,还涉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 间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同样,在有关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和规则方面对非 成员国实行一致的经济政策。4、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EU),比共同市 场更高一层,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全面统一的共同市场。成员国除 了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外,通过调整各

39、自的经济政策,谋求 协调一致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发展等政策。5、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指各成员国融合成 为一个拥有极大经济权威的超国家机关进行协调管理的、实行单一的经济政 策的整体。这五种形式表明了各个相应的一体化阶段,它们的异同如下:表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内部取消 贸易壁鱼关税共同 对外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统一经济 政策统一政治 政策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 * 完全经济一体化 *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Balassa, Bela.The Theory of Econ

40、omic Integration.London:Allen&Unwin. 1962(2)2.1.3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概况(一)欧盟一体化组织范围更加广泛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 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 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

41、的空间, 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 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 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1961年8月,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等国提出申请,启动了欧共体 第一次扩大的进程,第二次和第三次扩大吸纳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第 四次扩大吸纳了奥地利、瑞典、芬兰。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 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10 个国家加入欧盟。2007年1月,欧盟经历了 6次扩大,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两国加入欧盟。欧盟27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近5亿人口,2006年欧

42、盟国内生产总值13. 6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8000美元。(二)美国加快与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80年代中期 以后,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1986年幵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作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一 步。经过漫长的谈判历程,1988年1月2日,美、加两国正式签订美加自由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贸易协议,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按照这个协议, 两国将在10年内分三次取消一切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美国还同墨 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大纲,并就两国贸易自

43、由化的细节问题进行谈判。 此外,美国还以加勒比海诸国不采取损害美国利益的措施为条件单方面对它 们提供地区性特惠待遇,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993年8月13日,美 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时宣布,三国已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劳务和环境附 加条约达成协议,从而为三国通向北美自由贸易道路扫清了障碍。北美自由 贸易区建立后,有利于形成一个包括贸易、投资、金融和劳动力流动的一体 化共同市场,从而把北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 易集团,拥有4亿多人口,面积213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11.4 万亿美元,贸易总额1.3万亿美元

44、,占世界贸易总量的30%。成员国之间经济 上既有较大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又有明显的不对称性。NAFTA的南延和对外 扩展战略意图早在其建立之初就已确定。美国的设想是,将北美自由贸易区 循序渐进地向中南美洲推进,最终在2005年建成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同时, 美国还试图借助北美自由贸易区把美洲和亚洲连接起来,实现建立环太平洋 经济圈的战略目标,以此与欧盟相抗衡。另外,美国还积极与欧盟磋商把北 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机制扩展到欧盟,筹建由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组建的 “大西洋共同体”,并将这一计划进一步扩大到南方共同市场,最终形成“大 西洋自由贸易区”。(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关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

45、贸易区的设想是2000年在新加坡召幵的领导 人会议期间提出的。领导人会晤期间,东盟方面提出中国加入WTO对东盟影 响的关注,中国方面提出就中国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 研究。2001年3月,在中国的建议下双方成立了联合专家小组,对自由贸易 区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专家 小组的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贸易额 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都较小,表明双方之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如果成 立自由贸易区,则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双方都能受益。专家小组 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测算后,得出下列结

46、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同 时,将使东盟整体的GDP增长0.9%,而使中国的GDP增长0.3% (按2000 年数据计算)。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研究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分析11表 2.2中国东盟合作大事记时间 内容1991年7月 钱其深外长应邀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我国 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1994年7月 中国作为东盟嗟商伙伴参加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 地区论坛会议1995年4月 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嗟商会在杭州举行1997年12月 中国参加首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

47、会议2000年11月25日 第4次10+1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2001年11月 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在10 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 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 济合作框架协定2003年10月 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利岛举行。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 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4年11月27日 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交通合作备忘录2004年11月29日 在万象举行的东盟高峰会上,温家宝总理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一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架构

48、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中国一 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东盟在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 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宣布所有成员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 场经济体2005年12月 在第九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议,会 议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 游和公共卫生列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此外,东盟宣布 中国正式成为其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2007年1月14日 中国弓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 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一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 更为坚实的基础2008年10月16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印度尼西亚通讯和信息部共同主办的

49、 “中国一东盟新闻部长会议” 1 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国国务 院新闻办公室和东盟国家在会议上签署了关于在信息和传媒领 域幵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资料来源: I东盟自由留易区httD:/toDic.表 2.2中国东盟合作大事记内容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嗟商会在杭州举行-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11月4日 济合作框架协定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利岛举行。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 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交通合作备忘录年 月 日在万象举行的东盟高峰会上,温家宝总理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一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中国一 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东盟在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 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宣布所有成员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 场经济体2004年11月29日在第九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议,会 议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 游和公共卫生列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此外,东盟宣布 中国JK式成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