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业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以吉林梅河口市为例姓名:孙琪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张继良2011-01-07II ABSTRACT The urban- rural integration,as the advanced stag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is the natural produ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dvances the urbanization,is advantageous in ends the
2、strategy of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break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ual structure,entrusts with the farmer the fair national treatment,the integrity property right and the equ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PC,governments in all parts of our countr
3、y have been sparing no efforts in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aim of balancing their development for the final purpose of maintaining sustained,soun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for our modernization drive. In t
4、his paper,Mei Hekou as a case,from the followings parts to analyz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tuality of the weak industrialized area. Firs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and review the reseach from home and abroad.Besides this paper also review the theories a
5、dvanced by Lewis-Ranis-Fei and Industrializing and urbanizing interactive theories,for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guiding Mei Hekou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s the theory to practice. Second,we analy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ctuality of Mei Hekou,and th
6、e actuali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patial arrangement,industry supply agricultural,the populations and income situ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land). Finally, urban- rural in Mei Hekou in public goods and supply,the funds for edu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were great dispar
7、ities existed, and these things often relate with the household, our country has been constant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but they cannot solve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We have to change the“ dual “financ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fiscal policy,and distribute the social wealth to the c
8、ountry,g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y advanced the countryside, industry advanced agriculture . In this paper ,Mei Hekou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tuality of weak industrialized area, can conduced to the other weak industrialized ar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s development
9、. KEY WORDS: weak industrialized area;urban-rural integr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 dual “financial structur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10、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在政界、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并日益受到强烈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从近年来中央连续颁布一号文件、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配套文件,以及截至目前关于城乡发展的研究文献来看,都表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紧迫性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1、解决这一问题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趋势,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选择。纵观全国城乡发展的情况,各地区、各地城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大相径庭。但无论是发展好的地区,还是发展欠佳的地区,均须采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以推动自身进一步发展。作为工业薄弱区域,城乡一体化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工业薄弱区
12、域本身工业相比之下不发达,在促进城乡发展方面能力欠缺,所以,工业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更加紧迫。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吉林省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货物流通集散地。全市幅员217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62万。梅河口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被誉为“千库之县,鱼米之乡”,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基地。该市自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在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渐进融合。但梅河口市工业化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较为薄弱,属于工业化薄弱区域,纵观目前城乡区域一体化现状,梅河口市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水平与发达地区
13、的一体化水平、与未来几年需要达到的一体化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正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与产业特点,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梅河口市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梅河口市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有利于梅河口市的城市发展,有利于加速提高整个梅河口市的城镇化水平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继而有效推动通化市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发展工业化薄弱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本文先提出工业薄弱区域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都存在那些问题,然后通过对吉林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并找出所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这些普
14、遍性问题给出政策建议。本文正是以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基于以上三点展开论述。 1.1.2研究意义 历史发展证明,城市与农村是国民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国情特点,导致了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使农村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工业薄弱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更为重要,这些区域本身相比之下不发达,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所以,解决工业薄弱区域城乡一体化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文先找出工业化薄弱区域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农
15、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教育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工业化薄弱的梅河口市进行城乡区域一体化实证研究,发现该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过程都存在这些普遍性问题,同时,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财政结构。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建议和意见。鉴于梅河口市自身具有的特征与其他工业化薄弱区域带有某些共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工业化薄弱区域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可借鉴性;本文研究得出的政策建议对工业化薄弱区域具有可参考性。 1.2研究内容 本文结构框架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结构,技
16、术路线等几个方面,对本文做出总体的介绍。 第二章,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为后续章节的分析研究储备必备的理论知识。主要分为五节,第一节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第二节,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三节简述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理论,第四节简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理论,第五节简述了城乡联系理论。为全面认识和理解城乡区域一体化及以此指导梅河口市的一体化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章,分析工业化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对工业化薄弱区域进行界定并找出其特征;第二节,对工业化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四章,对梅河口市城乡
17、一体化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对梅河口市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梅河口市为工业化薄弱区域的依据;第二节,对梅河口市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该市空间产业布局,第二部分分析该市工业反哺农业进程,第三部分分析该市的人口构成和收入情况,第四部分分析该市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现状,第五部分对该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第三节建立模型,对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找出工业化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与社会保障挂钩的户籍制度;第二节,讨论“二元”财政结构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第三节,讨论社会保障二元化问题。
18、第六章,政策建议。针对工业化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相关政策和建议。 最后,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阐述本文研究所取得的理论贡献,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全国及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作出初步的展望。最后,从现有研究不足的角度,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1、采用理论分析法,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理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理论及城乡联系理论进行简述。 2、采用文献查询法,对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进行文献查询。 3、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工业化薄弱区域的城乡一体化
19、。本文使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分析说明问题,并创建模型来分析影响城乡 差距的因素。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3.2技术路线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概念内涵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理论城乡联系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提出问题 现状分析:工业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化薄弱区域的界定及特征 实证分析: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 梅河口市工业化现状 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 结论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原因探析:工业薄弱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与社会保障挂钩的户籍制度 “二元”财政结构 实证分析:梅河口市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社会保障二元化 南京
20、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理论基础 2.1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2.1.1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一体化”,用英语表示为integr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integration,起初的意思是“更新”。自1620年,出版物中的“一体化”才有了“将部分结合为一体”的含义。 由于学科背景以及出发点的不同,城乡一体化涉及多方面,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景观、文化生活等,所以,对于城乡一体化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直至今日,城乡一体化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经济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上看,城乡一体化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
21、客观要求,也是促使城乡经济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从而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1 2.1.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至今,研究者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景观等方面论述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化中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共同得到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基本处于相同的平行线上,也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从城乡分离到逐步实现城乡融合的设想”。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和农村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出城市和农村各自优势及其作用,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资金
22、资源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城乡一体化从区域角度出发,是寻求区域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途径,它是在城乡分工、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的一个双向发展,同时形成最优空间的一个网络系统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个物心俱丰的城乡生存环境。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和乡村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区域由非均质空间演变成一种彻底的均质空间。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目的是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它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方面。图2.1很直观地表述出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1 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南京
23、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图2.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求农村和城市在空间格局上要打破区域分割、实现空间布局、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在城市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建立起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建立起城乡人口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功能分区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在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水、路交通、天然气高压管网,基本建成一体化的供水、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新农村电气化镇村、信息化建设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河道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城乡空气质量和水环
24、境同步改善。 2.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求在城乡之间实现三次产业的广泛融合互动、协调快速发展。具体可以通过加快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来体现。 3.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公共财政的城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上逐步实现一体化供给。 4.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基本形成城乡人民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包括户籍和身份的平等。加快居民区建设、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与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
25、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社会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 文化一体化 空间布局一体化 制度一体化 社会福利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社会文化一体化 城市空间布局一体化 经济、社会制度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随着城乡分割、城乡对立等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发展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的困扰,许多政治家、社会学者和城市学者开始研究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观点和方案,比较有影响的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阶段发展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
26、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是分工的结果,“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城乡分离起源于分工,它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1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2000)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即其规模不超过实现社会生活的需要,周边有农村环绕,这一理论突破了城乡对立的观点,认为农村居民不必非要从事农产业,也可从事非农产业,城乡的结合可以营造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形态。2
27、 沙里宁全面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并且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揭示了现代城市出现衰败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构建起城市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可以把城市人口和部分产业转移到可供合理发展的外围区域,把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疏散,使其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同时,城市内部的重工业、制造业是有机疏散的重点,这样可以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并促进其发展。 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1989)通过对亚洲地区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地域的界线日渐模糊,城
28、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类型。针对这种组织类型,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Desakota(在印尼语中,desa是村庄,kota是城市)的模式,即城乡区域一体化。他对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论述,为亚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3 斯卡利特爱泼斯坦(Tscarlett Epstein,2001)与戴维杰泽夫(Davidjezeph,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Mcgee T
29、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A).Ginsburged N.The Expa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C.Honololo:Universityof Hawaii Press. 1991.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001)针对西方国家采取“城市偏向”(Urban bias)政策引起的乡村地区的发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市贫困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问题,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并认为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可以解决乡村
30、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1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1995)提出发展小城镇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2 总的来说,以上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式需要不断完善。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乡区域一体化,侧重于空间环境的城乡融合设计。因此,国外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区域一体化相关理论在我国具体应用时,需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制度、体制、政策等问题。 2.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对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区域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8
31、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侧重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至今,城乡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景普秋,张复明,2003)。城乡区域一体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社会经济方面 陈雯(2003)从我国城乡对立的经济社会背景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体制的一体,经济的链接,社会的趋同和空间的融合,她认为,在经济链接方面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农村型产业和城市型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而在社会趋同上指破除“重城市、轻农村”、“发展城市、掠夺农村”的想法,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平享受公共物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城乡一体
32、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3白津夫(2007)认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应该打破城乡界限,整体规划,节约发展。4吴永兴(1997)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应采取加大行政、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强化生产要素流动。5张宝田(2009)以吉林省为例,发现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1 Tscarlett Epstein, Davidjezeph.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Urban Bias . Wo
33、rld Development. 2001,36(8). 2 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Small tow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 a stud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the hill region of Nepal.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1994. 3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4 白津夫.如何理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N.中国经济周刊,2007,(10). 5 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
34、探讨J.经济地理,1997,(3).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判断出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对此提出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1刘天宇,姜彦福(2010)分析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失衡会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影响农民生活水平,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失衡会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对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杨政明(2007)指出要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作为中心目标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3杨新欣(2009)也认为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制度的改革。4杨照、刘燕等(2010)通过分
35、析“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提出“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中,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并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农业发展经济支撑趋向弱化。5方辉振(2010)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他认为,其形成机理不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转为为条件的、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的聚集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自然产物,而且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建立城乡均衡决策机制为条件的、以规划政策制度为手段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作用的自觉结果。6张文、徐小琴(2010)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义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劳动力市场就是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那么城乡劳动力市
36、场一体化就要使劳动力平等有序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若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形成覆盖城乡、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背后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等问题。7党国英(2009)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若干问题,他认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需要一些关键性的政策调整,其中,户籍制度改革最为关键,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通过住房建设规划来实现人口控制规划,原则上只要公民在某城市拥有或者能够租用符合一定条件的住房,就可以获得人口登记。8李传健(2010)以模型的局限性视角分析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二元经济模型是揭示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发展吸纳农村
37、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规律,但这个理论对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能完全沿着刘易斯模型提供的路径,应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理顺农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推进新型村镇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和消除现行的歧农政策,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1 张宝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J.经济纵横,2009,(4). 2 刘天宇,姜彦福.关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10,(1). 3 杨政明:城乡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 4 杨新欣:城乡
38、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0(4). 5 杨照,刘燕等.“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7). 6 方辉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7 张文,徐小琴.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理论初探:内涵、特征与实现条件J.求实,2010,(3). 8 党国英.关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若干认识问题J.理论探讨,2009,(6).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杨华(2009)提出了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包括基本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补充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和其他社会保障法律关系。2顾益
39、康,邵峰(2003)认为连续多年的内需不足和日趋扩大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地区差距的症结是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少,而计划经济年代残留下来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城市偏向、财政偏向的体制则是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3冯雷(1999)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并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发现若要促进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地协调发展,就要活化城乡生产要素,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4 2、生态环境方面 陈雯(2003)认为空间的融合是城市一体化的一个方面,应当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车生泉(1999)认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只
40、是单纯的从城市本体出发,应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城乡空间绿化景观格局,通过楔形绿地、环城林带等将乡村的田园风光及森林气息带进城市,实现城乡之间生物物种的良好交流,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和改善。5章文忠(2008)发现农村水环境、土壤环境、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并且农村人均环境脏、乱、差,工业化进程中污染环境资源,对此,他认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等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6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2008)认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业人口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引导产业特别是工业
41、适当集中、集聚,对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也起到保护和建设作用。7付景山,柴清吉(2009)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角度探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他们认为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和促进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从森林、野生动物植物、水质、生态环境、森防林政、新型能源等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向区域一体化和法制化发展。8王小鸿,朱妍琦(2009)探析了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他们发现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农村环境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有农业自身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乡1 李传健.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模型的
42、局限性为分析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2 杨华.论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J.农村经济,2009,(7). 3 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4 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9,(1). 5 车生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 6 章文忠.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构建城乡一体化环保模式J.环境科技,2008,21(2).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宏观经济管理,2008,(6). 8
43、 付景山,柴清吉.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实施规划以绥阳林业局为例J.北方经贸,2009,(9)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镇企业污染以及城市转移的污染,对此,提出了促进甘肃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对策。1 3、文化生活方面 褚宏启(2009)分析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在空间发展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在价值取向上,应该完全平等的对待城乡教育,不能将农村教育作为没有特色的、弱势的、需要改进的一方,而应当发掘农村教育的特色和农村教育的真正需要。2白津夫(2007)强调城乡一体化中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认为应逐步完善乡村的医疗服
44、务,教育质量等。在就业一体化过程中,使劳动者公平享有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FFBO11148课题成都子课题组(2006)进一步探索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即科研培训系统、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支撑保障体系。3 翟博(2007)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度进行分析,他发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差距总体出现缩小态势,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仍然在拉大;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差异正在随着时序变化在减小,
45、各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差异正在逐步减小。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还很不均衡。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4潘红旭(2008)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滥用、挪用现象普遍,使用效率低下,转移支付方式缺少较为合理的分配标准和运行机制,使得很难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各地公共物品和服务均等化水平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他提出应规范和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5方辉振(2010)认为政府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公共财政覆盖到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促进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张文、徐小琴(2010)认为城乡教育培训是促进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的
46、基础,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统筹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城乡共享、协调互助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黄阳平,詹志华(2008)认为城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以城带乡或以乡1 王小鸿,朱妍琦.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4). 2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 2009,(11). 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FFBO11148课题成都子课题组.成都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摘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7). 4 翟博.中国基础教
47、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 5 潘红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向,2008,(8).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补城都是必须的,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以乡带城的同时又以乡补城,双方合作,形成互补,共同发展,即政治、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1姚莉(2009)从公共服务一体化角度研究城乡一体化,她认为要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就必须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因为城市政府与农村政府在行政层级、职责分工、财政负担、机构体系和管理制度上都存在差异,成为实现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2 4、空间景观方面 邓丽君(
48、2001)从“城市化”与“总体发展”两个角度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她认为城乡一体化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地域性、互动性、双向性和广泛性的特征。3洪银兴,陈雯(2003)分析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而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并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4邹军,刘晓磊(1997)对城乡一体化理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技术解决办法要以变动生产力为主要手段,另一种方法就
49、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用于城乡生态系统演替的时间序列中的地域性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即是在地域现有生产力水平下,调整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资源流动和分配等。5陈晓红,李城固(2004)认为城乡空间融合程度低,即城市规模无序蔓延和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大量占用农业用地,造成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6修春亮,许大明等(2004)对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评估,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对乡村各微观地域(乡镇、县)各项指标与中心城市的比值加权求和,得出各地区城乡联系逐步加强并趋于多样化的结论,而围绕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域已经形成了包括高度一体化地域、中度一体化地域、初度一体化地域、传统一体化地域在内的空间序列。7傅伯杰,陈利顶(2005)对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