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姓名:李软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导教师:魏淑萍20060601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ABSTRACTAn Ze is located in south of Shanxi province, faces the northeast of Linfen city, and the southeast of Taiyue Mountain. 1,967.3 square kilometers of gross area and forested rate are 52.8s, it holds
2、the head of whole province. Here, scenery is graceful and climate is mild, four seasons have characteristic clearly fast with its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diver sity biological resource advantage. On December 31,2004, AnZe is giv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zone“ by St
3、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 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for Anze that how to plan the country economy reasonably and develop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though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 author has put forwar
4、d the ideas of creating the ecological oasis, After the quantitative anylisis of economic resource situ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resour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ecltorism is the right advantage of An Ze country regions.According to industrial relation classification
5、theory, the author offers some adjustment measures: 1, choosing leading industry,seeking a ccumte point of adjustment. 2, Developing ecological economy, and turning ecological advantage to economic advantage. 3,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towns, improving liuing environment. 4,Spreading ecological cult
6、ure, cultivating ecological enviromnent. Government must decide posit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We must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rectly, and make a scientific plan for future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order to AnZe develop continually、steady and fastly.Keyword: Ecotouri
7、sm;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 Leading industry引言引言安泽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扮市东北,太岳山东南。总面积 1967. 3 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为 52.8%,居全省之首。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分 明各有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热情纯朴的民风,堪称临扮市的“世外桃园”。正是 以其良好的自然境和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优势, 2004年 12 月 31 曰,安泽县被国家环 保总局授为“生态建设示范区”。因此,安泽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对县域经济进行综合步署合 理规划成了一
8、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大力实施生态旅 游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 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规划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紧紧抓住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使我国的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本文正是在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幵展理论研究的。旨在通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正确认识、合 理幵发、有序利用等方面的论证分
9、析,结合安泽的县域优势,对安泽大力发展生态 旅游的理论依据、现实可行性及措施途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愚拙之见,以期为家乡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略尽自己的绵簿之力。第一章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 话题。目前,以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增 长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长率达 30%以上。把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其最大 特点是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观光旅游对象,而这一变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 资源的经济属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1 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生态环境亦称生态系统、生态系,是地球生物群落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10、的自然 系统,它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源泉和生存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 条件。整个自然系统通过生物链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 互依存的有机体系。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 物)、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以生物为核心的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 数量,种群分布同具体的地理环境的跌系,构成各自的结构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统 一制约着自然环境的生产力、生物产量,以及对环境冲击的自我调节控制。人类社会生产中,生态环境资源一直作为一种非
11、经济的自由取用物品成为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 其是人口膨胀和产业革命的进步,人类的掠夺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以生态环境恶化 为代价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 的矛盾不断激化与尖锐化,而成为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活动向自然的过渡 索取使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地沙化、物 种减少、温室效应、洪错灾害等。另一方面负荷过重且平衡受到破环的生态环境系 统资源供给能力不断降低,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种薪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 人类的共识。19
12、94 年中国积极制定和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并把可持续发展作 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正是由于人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生态环境资源的 经济属性日益显露出来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免费物品变为稀缺资源,且稀缺 度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愈来愈大。考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的显 现和根本性变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 果。这一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矛盾之一,具体表现形式为:具有增长机制的 经济活动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 的矛盾。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
13、设,生 态环境资源的稀缺度会逐渐降低,但是保持生态环境原有自然风貌的生态资源稀缺 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任何形式的建设活动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文明的赂 印。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髙,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吃什么喝什么,而是 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精神方面的消费。尤其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更为强烈地使人 们产生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求,旅游业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也正说明了这 一点,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而备受青睐。1.2 生态旅游的涵义和特点1. 2. 1 生态旅游的涵义:“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 1%5 年,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 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
14、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 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曰益关注,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 态旅游”这一新词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 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则解释为:为了解当 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 幵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 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 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
15、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 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地域文化。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 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 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 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 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1、经历的质量一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 调,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必须有特
16、定的旅游观赏内容,如优美的自 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 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人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 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 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观光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 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 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 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
17、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髙旅游景 g 的旅游环境质量, 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 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乎衡。生态旅游必须 和生态环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 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 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
18、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 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1. 2. 2 生态旅游的特点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医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 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 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
19、异域文化;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 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 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2、 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 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幵发规划者来说,保 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 游幵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 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 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
20、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 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 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规别安泽县域优势的基础理论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 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 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 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 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
21、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 会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 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髙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幵发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人群, 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 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 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 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 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 不断地
22、扩大。第二章飄别安泽县域优势的基础理论安泽县地处山西省南部,属于偏远山区.属壳舜文化发祥地,地肥水美民风纯 朴。地下矿产资源除煤以外,其他矿产资源较为贫瘠,再加上地形复杂、地势落差 大,交通不变等因素,虽坊尽岁月苍桑,时代变迁,但基本上保持了北方黄土高原 原有的自然风貌,是黄土高原演变的一个缩影。2001 年 6 月 5 日,被国家列为“生 态建设示范具”,2004 年 12 月 31 日,被国家环保局授为“生态建设示范区”。同时, 安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故 里。荀子是安泽地杰人灵的见证和辉煌历史的丰碑,更是提升安泽品位和知名度的 “名片”和“身
23、份证”。更为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活力。 依托资源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那么,生态旅游果真是安泽的优势所在吗?改革开放以来,安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对自身优势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形成 了今天的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乏力的局面。因此上说,对自身优势的科学界定 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本章着重阐述了甄别县域优势的区域分工理论和比较优 势市场界定论,为安泽县域优势的科学界定提供依据。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2.1 历史的回顾八十年代以来,山西经济发展是一直存在全国能源基地建设和山西自身可持续 发展的
24、双重角色定位。如果把这两种角色定位的战略趋向看作一个坐标系的话,其 交点就是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石,这也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安泽实施重点发展煤炭、交通运输业、协调 发展农业和其他各项工业的发展战略。“六五”期间,由于国家对能源开发和输出的 需求与安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大致吻合,两种战略的一致性使我们在支援国家建 设的同时,自己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煤炭行他的发展一度达到鼎盛时期。“七五”“A 五”期间,受体制、价格、改革的影响,两种战略趋向之间幵始摩擦。一方面在煤 炭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仍然是计划调节,由国家定价;另一方面在消费品等下游 产品逐步过
25、渡的市场调节。我县和整个山西省一样蒙受了低价原材料输出,髙价消 费品进入的价值双重损失,而且还造成了超重型的产业结构,抑制了支柱产业的多 元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和川高梁白”以其品廣优良味道醇美,在白酒市 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是由于过渡倾斜的能源工业战略,致使和川酒厂无论 是在规模扩张还是技改项目实施都因没有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而慢慢走向衰落。“九 五”期间,两种战略倾向演变为全面冲突。这期间能源市场日见疲软,山西省的能 源基地的地位逐步弱化。安泽的煤炭行业也走向了低谷。同时,由于长期的倾斜发 展战略,以致于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投入长期不足,直接造成的今天 的经济增长缓慢,
26、发展后劲乏力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但就安泽自身来说,对自己优势认识上 的错位,也使安泽在 1992 年以后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上 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对自身优势的正确认识,对自身资源在周围环境 同类资源中的合理定位,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2. 2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对区域优势的科学界定,决不是在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局部经济体系中的 自我加晃,而是在市场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在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突 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
27、制,追求区域经济利益增长最大化而做出的科学选择。 所以说,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是界定区域优势的物质基础。实施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途径探索区域经济能否持续、稳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际关系是否谐调。随着 产业的不断出现、分化与产业间关联度的增强以及人的需求不断多样化,不同地区 间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以至于不同地域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区 域分工与合作是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所谓的区域分工,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 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 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医域的生产能力
28、,增进区 域利益。区域分工有其自然基础,但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2. 1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人类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劳动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如人类劳动的三次 社会大分工,城乡分工等等。当统一市场形成后,区域分工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 现象。生产组织区域化与区域经济专业化不断积累着促使自身发展力量。合作是分 工的孪生兄弟,有分工必然要求有合作。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区域分 工合作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差异和对区域与全局整体经济 利益的追求。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
29、自然历史性基础,对区域与全局整体经济 利益的追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动力性基础。一方面是自然历史性基础:区域差异。所谓区域性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自 然资源、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区域差异又可分 为两类:自然形成的与历史形成的。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基本前提,倘若 各地的自资与环境完全一致,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毫无差别,区域分工就不可能出 现,合作也就毫无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自然的差异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家都承认这一点。“不同的公社在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 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
30、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即是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全,自然差异仍是影响区域分工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的北方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I 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3 卷:第 39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能种植茶叶,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少数省份。同时自然资源对 分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地方性和可转移性。若某资源仅为少数区域独有,则其对 分工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的影响大;反之,则影响小,若某一资源可十分便利地在区域间转移,则其对 区域分工的影响小;反之,则影响大。历史的差异包括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类差异是历史 发展的
31、结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医域差异既包括量与 质方面的差异,也包括组合方面的差异。落后地区一般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 素质较低、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的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发 达地区一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本充裕,技术水平较髙,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 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无论是自然的区域差异还是历史的区域差异都是明显的,都会影响区域的分工, 但为什么有的区域分工合理而有的区域分工不合理呢?单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是不能 全面回答这一问题的。区域差异只是区域分工的一个前提与必要条件.而区域分工 的最终形成还取决于分工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利益和全局整体利益及对多
32、种利益的识 别和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是动力性基础:对区域与全局利益的追求。地区与国家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从理性的角度讲,地区和国家都追 求自身利益的增长。因此,区域分工格局能否形成以及采取何种形式,从根本上来 说取决于能否增进区域利益和全局利益。根据经济基础理论,构成区域经济的各部分可分为两类,即基础部门与非基础 部门,其中基础部门能对区域经济产生的乘数影响。础部门是那些产品面向区外 市场的部门,面向区外市场部门的发展能增进区域利益。同时,发展基础部门就必 须扩大区际贸易,而区际贸易又是以区域分工为基础的。这样,可得出由于追求区 域经济利益异致 E 域分工的因果关系,即区域利益增长一发展
33、基础部门一扩大区际 贸易一深化区域分工。由于并非任何部门的产品都在区外市场有竞争力,区域分工 的必要前提是:某一区域的产品在本区的价格加产品从产地医到市场的运输成本必 须小于产品市场价格。前苏联著名经济专家 H.H 巴朗斯基将这一前提用公式表为: P:Pj+T其中:P-i 区域生产的某产品在 i 区域市场上的价格。 P-j 区域生产的该产品在 j 区域市场上的价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T-i 医域的产品运到 j 区域的运费。边 不难看出,区域分工之所以增进区域经济利益,是由于存在商品价格的绝对差。 每个区域都生产和输出成本低的商品,而输入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就会形成区域实施生态旅
34、游发展的战略途径探索分工格局。同时,还应看到追求 E 域利益并不是区域分工的唯一根本性基础。除区域利益 夕卜,全局利益也是区域分工的驱动力。国家有时为了保持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 小区域差距,或追求全局利益的最优化,也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政策手段、财政手段 进行调控。2. 2. 2 区域分工合作理论如前所述,经济利益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性基础。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表现形 式及其作用于区域分工的方式的认识有些差异,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分工 理论。这些分工理论最早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提出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 研究区域分工。早期的分工理论主要有绝对利益理论(又称绝对优势论、绝对成本 说)、比较利
35、益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说)与要素察赋理论等。到 20 世纪中期以来,区域分工理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分工理论有素替代理论、技 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针对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仅对其中的比较利益与 要素禀赋理论作简单的阐述。 第一: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1817 年李嘉图出版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比较利 益理论。基本观点是:在所有产品生产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没必要生产所有 产品,而应在多种产品中选优,即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 产品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
36、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 进行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两类国家经过分工 与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第二: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专家赫克歇尔与奥林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每一区 域最适宜生产要素在该区域价廉且比较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于生产需要某些要素 多且这些要素在该区存量少甚至没有的产品。在每一个地区,出口产品中包含该地H.H 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 站 5 大卫李嘉力:政治经济学及賦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伯尔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区比其他地区拥有的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
37、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的商 品。通常说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正是要素禀赋理论所阐述的基本思想。需要说明一点,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成立的前提,都有很严格的假设条 件,虽然县域经济的范围小,规模化程度低,但也有一定意义上的指导作用。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区域分工合作的自然历史基础和 动力基础,使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可能。二 是区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域分工合作,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制定县域优势“应该是什么”的方法。但这 是种理论上判定优势“应该是什么”是否经得住市场的检验。这还需要在实践的层 面上有一种可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优势“现实
38、是什么”。2. 3 比较优势市场界定论 2.3.1 比较优势市场界定的基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 g 的优势产业不是先确立而后自定的。地区优势产 业(或产业优势区位)是庞大的厂商群体选择、竞争活动的结果。既定行业厂商的 区位选择和即定医位厂商的行业选择,在地区间形成的具体产业活动的密度差异, 也就构成医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赋于各个地区与其禀赋条件髙度相关的能占有区外市 场的优势产业。地区优势就是在这样的市场中自发形成。因此,各地区优势产业(或 说各产业的优势区位)的标志就是在全国市场上占有较大区外市场份额。这种较大 份额既反映着区际市场对该地区特定产品的需求程度,同时意味着区际市场对该地 区
39、特定产品优势的认可程度。作为地区比较优势的识别者,决不能撇开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仅从各地资源禀 赋或其他条件中去寻找有别于这个结果的所谓理论上“真实优势所在”。真正的应该 做的是从市场竞争结果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或剥离出真正显示地区比较优势的信息。 2. 3. 2 比较优势识别的方法和指标釆取的方法是区位商方法。以现有统计提供的增加值数据为基础,加工生成各 区域产业的“相对份额”指标。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识别地区 比较优势的目的 指标定义为:定义 1: (Lu/EUj) / (EWELijEU)定义 Lj= (WrU) / (ELij/EL.jjEUj)国家计委投资所、中国人民大学
40、区域所课题组: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宄,载管理世界2001(2)其中: i:第 i 个地区 j:第j 个行业U,:第 i 个地区、第 j 个行业的产出指标 U: i 地区 j 行业的区位商定义 1 的区位商表示:i 地区 j 行业在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 j 行业占整个 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当 L, 1 时,意味着 i 地区的 j 行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 区域需求且有余,可对外提供产品;当 Ll 时,意昧着 i 地区 j 行业上具有优势地位;时, 则不具有优势地位。两种 E 位商公式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公式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章对安泽县域优势的科学界定立足安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实施生
41、态旅游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对自身优势的 准确定位和科学把握之上,依据区域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市场界定论,从理论分析 和市场选择的不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 业的核心地位。3. 1 县域优势的实证分析对县域优势的实证分析建立在对县域资源状况的分析基础之上,包括: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3.1.1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它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一成土母质和土 壤所构成。土地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各类资源中,土地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安泽县总面积 1967. 3 平方公里,全属山区或丘陵区。 境内山脉自成
42、体系,较大的山脉共有 23 座,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全县海拨在 900“ 2347 米之间,高差 1447 米。人均土地面积 38.8 亩,远远超过全省 9. 6 亩和全国人 均 14.4亩的水平。全县人均耕地 4. 8 亩,为全省人均耕地 2. 3 亩的 2.13 倍。相当本节所用数据出自安泽县统计局 于全国人均耕地的 1. 35 亩的近 3. 6 倍,位居临汾市 17 个县之首。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属主焦煤。据临纷地区国土资源统计 资料,理论总储量可达 60. 68 亿吨,探明储量为 16. 34 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2035 亿吨的 0.8%。煤质优良,内在灰低于 10%,原煤
43、己达到国家精洗煤的标准。并且还 具有煤层多,单层厚、煤层稳定、倾角平缓,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便于 开釆等优越条件。其它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石膏、白云岩、耐火粘土、娃线石、硫铁 矿等,据临汾地区国土资源提供资料表明,储量很少几乎没有。金属矿产资源:就整个临汾来看,金属矿产资源很丰富。据临汾地区国土资 源统计主要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金钴和稀有元素等。其中铁矿是重要的优势 矿产,但据统计资料表明,这些矿产资源在安泽境内的储备几乎为零。 3.1.2 生态环境资源关于安泽县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安泽县全境林海连绵,山密俊秀,溪河棋布,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繁多, 山花遍野,飞鸟成群,各种野兽
44、出没其间,是山西省少有的保存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山川:由于受地壳运动构造格架的影响,铸成东西两翼隆起,中间川谷下降的 地貌特征,全境山脉自成体系,相互交错,形成山地峻峭,沟壑纵横,深谷遍布的 景象,比较著名的山脉有 23 座,其中安太山犹如雄狮横卧石槽;盘秀山,山势鸯崎, 孤峰独峭,山岩地盘,形势庄秀,山崩有明代建筑祖师庙,外貌似房,内实为窟, 全系石料砌成,结构别致,且有清代壁画留存;大板山,山势幽雅,森林茂密,洪 释寺座落其间,主峰犹如乌龟,上欤黑虎庙,遠选连锦 13 公里,林中有金钱豹与成 群野猪出没;摩诃岭,山势险峻、松林茂密,四季葱绿,百鸟群集,兰河泗水生其 东西,山鸟野兔嬉戏其间:
45、玉龙山,山势浑厚,形如幡龙卧地,南端王母讫堆如龙 首窥天,似相机腾空之势,大北弯梁犹龙身左右捲曲盘跟,高银 fc 蔺二川,松柏乔 灌如青龙绿甲,郁郁葱葱,连绵壮观;老寨岭,山势雄奇,峭壁陡立,山头尖峻, 上有一座巨石砲鱼寨堡,相传为汉代遗迹。生物:绿云翁郁,百里苍翠。据古今图书集、山川典记载安泽有“松柏蔚 然,林峰环翠”之语,清雍正十三年岳阳县志称“霍山翠色,唤我襟带,山川 结灵,郁郁苍苍”,全县森林面积 155.8 万亩,人均林木蓄积量 4(W,覆盖率 52.8%, 三个国营林场辖十五大林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广布,野生乔灌木 48 科 89 属 191 种;草宜类 215 种,其中可利用的纤
46、维类 34 种;淀粉类 35 种:油脂类 31 种; 可口啖食山果 16 种:野菜 21 种。附菌类有猴头、木耳、羊肚菌、地皮、松磨薛和12草蘑燕等。兽类 6 目 12 科 24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4 种。鸟类有 11 目 28 科 63 种, 国家级保护鸟类有 11 种。爬行动物 4 类。无脊椎动物 7 类。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中 草药材 288 种。步人林区,林随山走,山因林秀,鸟语花香,动物嬉戏,溪水漏潺, 仙景遍布,物候景观,瑰丽多变。如大豁子,“林海观日出“的梦幻,三不管岭“三 十里黄花”的壮阔,麻衣寺“林塔泌影”的奇观,草略岭林间草蘑”的休闲、红 叶岭“千沟万整”层林染的壮观等,景
47、色神奇莫测,令人击节称绝,流连忘返。河流:山西省第二大河泌河(古时称少水),宛如一条彩带,由北向南纵贯全境 109 公里,滋润着沿岸万亩良田,两岸连绵百里?心河防护林带顺水而下,常会看到沈、 河牧群晚照的景象,牛铃声声散发出股股乡村浓情。河床高程 942732 米之间,落 差 210 米,两翼有 38 条支流汇入,小溪 145 处。山依水而灵,林依山而翠,生态实施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途径探索万 物因此而生机勃勃,置身幽谷,山泉飞瀑,天然造化,奇丽瑰景,叹为观止。休闲 林间,泉鸣、鸟语、松林、草地,再加上林间屡屡阳光照来,好一幅如诗如画的世 外桃园。由于地质结构所致,泌河以东支流的河床,大多为石板
48、,股股清泉汇流成 河,依石而下,平缓处碧波荡漾;险滩峡谷处飞瀑流泉,激流油涌,蔚为壮观。距 唐城镇200 米处,有一座龙王沟泉,水质纯净,晶亮透明,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 据称民国十五年取样参加全省泉水质量评比,名列第二。马壁乡东招贤村石拱桥下, 有多处泉水涌出,溶为一池,三九天热气可见,淌流百米不冻,并有青草生长于水 中,颇为奇异。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安泽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 干燥多凤,气温缓升;夏季短期炎热,雨水偏少,受季风交替变化影响,全年十二 个月日照,气温、降水各不相同。日照平均全年为 2457.7 小时,日照率为 57%,全年大于 0X:以上的日照为1350
49、n, 占总日照时数的 53%,六月份日照时间最长约 267. 4n,日照率为 62%,日照为200n 以上有 7 个月,其中 58 月日照 977. 5n 占全年日照总时的 38. 8%,有利于旅游及农 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日照在 200n 以下有 5 个月,其中 11 月最少,约为176n,其次 为 2 月份约为 178.9ri。气温年平均为 9. 3C,1 2 月最冷,平均气温为- 6.2C,7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 22.9C,昼夜温差一般在 11 一 15C 之间,一般 10 月中旬气温可降至 OC 或以下;4 月中旬回升到 0C 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C 的平均积温为 3860. 31:,日平均气 温稳定通过 10“C 的平均积温为 3302. V, 一般终霜期在 4 月中旬,初霜期一般在 10 月左右,年无霜期约 175 天,北部偏寒,平均气温低于中部 1 一 2C,无霜期 160 天,13西北部高山地带寒冷,平均气温比中部低 23C,无霜期 150 天。降水约有 56%,集中在 7、 8、 9 三个月内,降雪一般在 11 月到第二年 3 月下旬, 受当地小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不同,约在 5507()0 毫米之间,全县总平均每平方公 里降水约 6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