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一堂课应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余未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将传统课堂上教师单一操作演示、学生简单地模仿操作的模式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事物的奥秘,体会学习的快乐。
2、 案例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课前让学生准备五根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6cm的小纸条。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这些纸条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 师: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是。例如:(1)2cm,3cm,5cm;(2)2cm,3cm,6cm;(3)2cm,4cm,6cm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动手操作,体会知识形成过程 从建构主义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已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
3、教师间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让他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 案例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将它对折,再沿着直线一刀剪下去,剪出一个三角形,最后将其展开,并要求学生照做。 师:这个三角形是我们刚学习的什么特殊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除此之外这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两边相等(折叠后完全重合)。 师:找找看在此三角形中是否还有其它相等的边或角? 师: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然后用几句话来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总结,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动手操作,理解公式、
4、概念 在数学公式、概念的教学中,教与学双方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公式、概念是前人作出的定义,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了解概念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直接让学生知道结论,而忽略了让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案例三:勾股定理(课前让学生准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提问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描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然后提出勾股定理。 四、动手操作,感受空间图形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认识
5、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案例四: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动手操作,将学生剪的各种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进行展示。 师:大家沿着正方体的棱把正方体剪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动手剪一剪,注意不能剪散。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展示作品,并通过旋转、翻折,区别不同的展开图。 2.动手折一折,看看展开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师:很高兴大家能通力合作,得出如此多的展开图。那么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否只有这几种呢?其实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不同的结果,想知道其余的图形吗? 师:请你用手中的展开图折一折,看看这些展开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3.总结展开图的规律。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谁能想出好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展开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论:(1)中为四,上下各一个 ;(2)中为三,上一下二;(3)两层三,三层二;(4)图中没有田字格。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从过去的用耳“听数学”转变为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做数学”中体验、探索数学。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