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摘 要】作为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译者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认知活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工具。对于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指导下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 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
2、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
3、在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 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刘法公,20
4、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
5、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失,也谈不上隐喻,所以我们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隐喻特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弥补文化喻体的缺失,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刘法公,2008)不能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限度。 二、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就汉英隐喻而言,两者都蕴含各自的文化意象。隐喻汉英翻译首先不是汉语与英文词语简单对应,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中我们得到了启发,设想既然隐喻的创建理解是认知者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进行汉英隐喻翻译时,要想保持原文喻体特征,把原文喻体的寓意与译文喻体的寓意的关联文化接通, 译者也必须通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译出内
6、涵和原文喻体特征一致的译文,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释义法 隐喻是通过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隐喻汉英翻译核心是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最理想的隐喻翻译是保留汉语中富含汉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让英语读者欣赏到汉语隐喻中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同时又能顺利传递文化内涵,接通英汉关联文化内涵。所以就要直译喻体,再通过增加普通释义词句弥补那些表达不清的意象。 例如:他们做这件事也算是被逼上梁山。有人把它直译为They were forced to climb up Mount Liang to do this work.也有人把它意译成They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7、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前者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有人被逼到梁山上去干活,后者虽能够消除误解,但其中的喻体和寓意没有得到体现,文化色彩暗淡。“逼上梁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英语读者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采取直译加释义法,翻译成They were 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ncern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其意义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既能汉那个英文读者分享到汉语的文化意象,又能领会其内涵。 (二)借用法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该考虑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后能否被英
8、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当源于中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异同”的表达对等表达方式时,可以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借用译入语中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来替换原文中的喻体。 例如:雪上加霜一词的译法。有人将它意译成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汉英大词典上将它译成add to the misfortunes of a man who is already misfortunate.表面看是都传达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实际上,前者给外国读者的寓意仅仅是“接连遭受灾害”,后者让外国读者欣赏到的不过是被剥夺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征的结构散乱的句义,可见文化亏损有多么
9、严重。汉语思维者都能通过“寒上加寒,更加冰冷”这个场景而联想到它的寓意”一再遭受灾害,损害越来越严重。而对于外国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来说,由于英文中没有用:“雪”和“霜”作为喻体来比喻“一再遭受灾害,事态越加严重”的隐喻表达,所以他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而要弥补这种文化亏损,我们可以借用add fuel to the flame这个隐喻表达,加上situations getting worse来翻译“雪上加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寓达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结 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汉英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汉英思维的过程。隐喻翻
10、译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寻找与汉语喻体内涵一致的英语隐喻,从而向英语读者反映原文鲜明的文化意象,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我们不能期望任何翻译方法可以解决隐喻汉英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笔者提供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汉英隐喻的翻译,希望对隐喻译者可以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Matthews, R. J. Concerning a “Linguistic Theory” of Metapho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1,Vol(7):413-425. 2 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Press, 1980. 3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第 6 页 共 6 页